【家國天下·熱點】
作者:Bella
中國的6月有「黑色六月」之稱,因為每年此時,高考、中考、小考接踵而至,孩子們無一倖免,而分數又有著決定命運的作用。
今年的黑色延到了7月,於是有了最難的一屆考生:先是不能及時返校,只能在家上網課;後是考試延期一個月;好不容易該進考場了,又遇上了暴雨和洪水。
國人習慣了「無神論」,但最急迫的時候,各路神仙門前的熱鬧程度不亞於人才市場。往年可以去寺廟、拜孔子、登泰山、過狀元橋,今年疫情限制了出行,「網上拜菩薩」就流行了起來。不僅如此,和考試有關的用品、服飾也格外講究。開過光的筆、刻著「祈福」的橡皮,穿紅色意味著「開門紅」,穿綠色則代表了「一路綠燈」……
拜神的人未必覺得有用,只是心裡太焦慮,就想著抓住些什麼。如此的焦慮是源於一個默認的共識:中考、高考可以決定一生的命運。一輩子就要交代在未知的7、8個小時裡,這種恐懼每個人都體會過。都想掌握自己的命運,可命運全都壓在自己手裡的時候,任誰都不堪重負。自己不行就想抓住些什麼,倚靠外力抓取一片輝煌,這就有了「迷信」。
迷信和信仰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信仰是相信與仰望,知道自己不是生命的主宰,基於愛與信把自己交到被信仰者手中,並且樂意順服相關的道德規則;而迷信是想要操控自然力來為私人利益服務,沒有對真理良知的敬畏,即使服從一些條例,也是為了自己的目的,至於這種目的是否正當,則不去追究。
諷刺又心酸的是,自以為抓住了神或者命運的人,往往會被自己在乎的東西抓的死死的。成績出來後,自殺、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不理想的成績還會引發家庭矛盾。即便考好了,也可能被成績與榮譽俘獲,之後人生的競爭或變動中,都會重溫當年考試時的生死壓力。
筆者的一個朋友,從小到大一直是名校學霸,高考卻考砸了。父母的影響加上自己的好勝心,使他一直把名校看成人生輝煌的起點。過大的壓力影響了他的健康,衝刺階段他實在覺得「沒有力氣了」。去了一所重點大學但和理想相差甚遠,差點崩潰自殺。現在即使高考過去多年,他依然會在六月感到緊張,依然經常夢見自己在高考考場。
過度的重視與對知識的崇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我們認為知識有著決定人生的力量。這種崇拜心理有一個發展過程:早些時候,我們覺得有了資源、地位、權力就可以改變人的命運,甚至讓一個國家稱霸世界;然而在我們目空一切的時候,其他地方的人不斷地研究學習,發明了機器、革新了制度,打敗了我們。漸漸地我們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憑著對世界的客觀認識,憑著思考和反省,我們可以預見並解決很多棘手的問題。後來我們又發現,知識不僅能給民族帶來希望,還能改變個體生活:好好學習,考上大學,就能走進更廣闊的世界。這種觀念被一個個成功案例不斷地強化,慢慢地我們開始認為,有沒有知識和能力也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張可以「證明」我的「知識」的學歷證書,有一些可以「彰顯」我的「能力」的成果,因為它們都是高福利、高薪資的敲門磚。
在此觀念的影響下,人生的目的就成了「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人們把全部的熱情用在這一個可以望見的目標上,逐漸把信仰與道德放在一邊。學術造假、高考頂替、篡改身份信息……家長還會親自上陣,為孩子託關係上大學,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把孩子打造成「神童」……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預言性地寫道:「我們終將毀滅於我們所熱愛的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種熱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依靠某種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具體到知識上面,其實我們少有對知識的敬畏和喜愛,更多的是相信並希望借著知識學歷得到更好的物質生活,甚至鑽營取巧,利用規則的漏洞滿足自己不正當的欲求。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那麼多懂技術的人會參與高科技犯罪,為什麼有那麼多通曉法律的人會去鑽法律的漏洞。
沒有私心的、純潔的愛一定會指向正確的事,並帶來最好的結果。說到底,我們不愛知識,而是一種新的迷信與崇拜:妄圖利用知識來滿足私慾。
再過幾天,高考、中考的成績就要公布了。每年此時,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其實,決定人生的不是曾經的某個經歷,而是當下邁出的每一步。
所以,金榜題名的朋友,我們祝賀你!你通過努力,善用了智慧,來到了一片更廣闊的新天地。但這只是一個開始:這不僅意味著你有了更好的學習資源,還表示你將有很多新的功課需要學習——你要學習感恩,因為這次的勝利不只是你一個人的努力,你有教導你的老師和照顧你的家人,他們的付出都至關重要;你有可以努力的體力、智力、機會,這些都不是每個人理所當然地擁有的。你要學習責任,成績可以帶來個人的輝煌,但更大的輝煌是發現自己的使命和目的,並善用資源,為更多的人帶來祝福。一盞燈的作用不是孤芳自賞,而是放在高處,給周圍的世界帶來光明與溫暖。
暫時失意的朋友,不要灰心,一次考試有太多偶然的因素,不能代表你的全部實力,更不能定義你的人生。有很多人在高考、中考中失敗,但在大學、中學裡不斷努力,在下一個人生路口取得了更好的成績。此時收穫的不只是學業上的成就,還有堅韌與勇氣。這不是勵志雞湯,因為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於他能看到多遠:一個人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得失與內心的欲望,就會愈發焦慮恐懼,越想抓住自己的人生,但越抓心裡越沒底;一個人如果知道更遠的目的地,就能從一個更高的地方俯視現在的道路,從而發現,從這次經歷中有所收穫,會讓你更接近目標。這才是真正的把握人生。
更重要的是,我們都要明白:任何成敗都不能決定、甚至增減一個人的價值。一個人的價值,既在於屬於有思想、有情感、有靈魂的人類的一員,也在於每個個體獨特的存在意義和人生目的。我們看人,常常會用一個片段去進行定義,而一個超越的眼光會看到人生的無限可能,並發現人生的終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