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今天,社會各行業的發展迅速,居住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隨著物質富裕,經濟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漸提高,而前些年房價飛漲時,無論是剛需自住還是投資炒房,「只要是買房,躺著都能賺錢」絕非虛言,那些早早看出房屋升值潛力的人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隨著「炒房」風潮的蔓延,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市場發展再次加速。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城市居民家庭擁有住房的比例為96%,多套房比例約22%,平均每戶擁有1.5套住房。
在炒房熱的年頭裡,炒房客群體資金日益充裕,很多市場上的新增房源,都已進入炒房客的手中,所以市場上的房屋數量依舊匱乏。而據不完全統計,有20%的人購入了當前市場上60%的房子,有的人一套房產都沒有,而部分人卻有好幾套。在這種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房價自然上升。
儘管炒房客大量購買了房屋,但入住的人卻並沒有那麼多,於是在樓市裡出現了一種新名詞「空置房」。有數據報告指出,在17年時,國內住房空置率高達22%,其中一二線城市稍低,三四線城市的空置率更高,遠遠超過5-10%的國際標準。
而高空置率導致的房價上升,反而對住房租賃市場是一種利好,一些炒房客由於是貸款炒房,為了應對高額的月供,選擇將購入的房產投入租房市場賺取租金,租房市場的房源不斷增多,租金也有下降的趨勢。
並且從20年7月起,全國平均房價已連續四個月突破萬元大關,一二線城市則普遍超過了2萬,對於剛需購房者來說,高房價無疑是壞消息。但租房市場不斷增多的房源,對於剛需來說又反而是一種利好,畢竟房價帶來的壓力過大,還是可以選擇壓力較小的租房生活的。
有專家表示,未來樓市土壤環境將發生5個重大變化,炒房客或是難以適應。
1.二手房掛牌量大增
眾所周知,二手房市場向來有著「樓市風向標」的說法,能夠體現目前的實際房價水平。有一些業主在月供的壓力下需要緊急用錢,還有部分業主覺得再不出手就要虧本,畢竟手裡的房子再多,無人購買流通不了的話,也只是房子,並不像現金一樣萬用。
而今年從開年起到11月,二手房的掛牌數量激增,市場的供需關係發生了反轉,賣方市場轉變為了買方市場,業主之間的競爭關係愈發激烈,二手房市場一下湧入了大量的空置房源。
而一旦供過於求,賣方為了搶奪市場,房價自然會出現一定幅度的下跌。
2.樓市調控力度加大
「房住不炒」概念在16年首次提起,目前經過4年的施行,從最開始的「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到現在的「限價、限購、限售」;而19年針對樓市的調控高達620次,20年截至10月也有420餘次,都說明了調控變得更加全面細節,調控的力度也在逐年加大。
而在20年8月底,住建部邀請了多家知名房企召開了座談會,並在之後公布了「三道紅線」的政策,從房企的資金「源頭」融資出手,收緊了資金通道,減緩了房地產企業不斷拿地擴張的速度。
3.限制了流入樓市的資金
《21世紀經濟報導》的記者了解到,近期有大型商業銀行接到通知,要求壓減、控制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等房地產貸款的規模,新增涉房貸款的比例降低至30%以下。涉房貸款裡還包含房抵貸等各類與買房相關的貸款,防止大量資金流入樓市,相當於間接降低了炒房的利潤,對炒房有一定的限制。
4.「房產稅」的前期準備工作正在進行
有的專家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炒房現象,那就必須提高房屋的持有成本,只要能獲得較低的利潤,甚至虧錢,那就沒人會再繼續炒房了。
在20年7月的時候,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了《「網際網路+不動產登記」建設指南》,報告中明確表示在21年之前,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和具備條件的縣市,要實現不動產登記、交易、繳稅等業務協同聯辦。
全民聯網登記,將便於統計個人名下的房產數量,解決了摸清每個人有幾套房這個最大的難題後,後續房產稅的徵收將會更加簡便。
5.「十四五」公布
在十一月初時,新華社受權公布了「十四五」的發展規劃,其中房地產市場部分如此說明:將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租購併舉、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按照規劃建設租賃用住房,完善長租房政策,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總結:「房產稅」的提前鋪路,也散發出一個信號,那就是未來的樓市將會出現大變化。同時「十四五」的公布,未來五年對樓市的調控將更加嚴格,樓市土壤將不再適合炒房者生存,對於剛需購房者來說,則是一個大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