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基督教與美國民主政治的建立:新制度論的重新闡釋》 內容節選:

2021-02-28 中世紀史實資料

論文《基督教與美國民主政治的建立:新制度論的重新闡釋》 內容節選:

原文下載地址:https://pan.baidu.com/s/1JTOns_Z0uCPtj0fT27P0_w

 

1、民主政治的宗教基礎,一個是民主神學,另一個是民主教權;

2、本文認為歐洲的新教思想和制度傳到美洲殖民地後發生了很重大的轉變。三個原因:地廣人稀、移民宗派的多樣性、18世紀宗教大復興運動。

3、18世紀上半葉的宗教大復興運動,打破了神職人員的權威,並且確立了個人主義在宗教和政治上的重要性;

4、歐洲新教神學對於聖經的解釋強調人人屬靈地位的平等,但是並不表示人人的社會或政治地位需要平等。新教的兩位主要領袖:路德和加爾文都主張人民的神聖義務就是要順服君王,即使君王昏庸無能。

 

5、美國民主神學的基礎是呼召的概念,歐洲新教神學對呼召的平等意涵,同樣被美洲殖民地初期的政治家和神學家接受。麻薩諸塞州的總督John Winthrop (1588-1649) 雖然是被「自由民」選任為總督,但他對民主的決策程序和普遍的選舉權沒有絲毫的好感,他認為被選舉為總督是上帝的旨意,他要向上帝負責,執行上帝公義甚至偶爾偏離自由民所制定的法律也在所不惜。他所支持的政府體制不是獨裁,但也不是民主,而是行政主導的貴族體制。與John Winthrop 同時期的神學家John Cotton 也拒絕民主制度,支持貴族統治與政教合一。

         17世紀的美洲殖民地的呼召概念繼承了歐洲新教的保守神學,所以託克維爾觀察過大西洋兩岸的宗教狀況後,很正確地指出「一般而言,新教主要是教導人要獨立自主,而不是平等。」到了18世紀,呼召的政治意涵在美洲才有了微妙的變化,民主成分越來也多。最主要的變化,是統治者除了對上帝負責外,還加上了人民:上帝借著人民呼召統治者出來領導。所以,統治者不但要對上帝負責,同時也要對人民負責。

 

6、17、18世紀歐洲流行的契約論,主要代表人物是Hobbes霍布斯和Locke洛克,霍布斯支持君王獨裁制度,洛克支持比較自由民主的制度。霍布斯認為自然狀態是戰爭狀態,人們彼此爭鬥不斷;洛克認為自然狀態下是上帝統治下的完全自由、平等、理智和公義的。美洲殖民地的思想家故意的選擇他們喜歡的洛克,而幾乎完全忽視霍布斯的理論。但洛克無神的政府源始論,使得美國的思想家能夠繼續以自由主義思想,討論政府的民主結構,而不必絞盡腦汁從以色列的君王統治經驗找出民主的成分。

 

7、把呼召的概念結合了政府契約論和擴大的平等觀,美洲殖民地的思想家就有了充足的神學根據,進一步的批判君王政體和貴族政體。獨立的政治現實,需要對於敵人的價值作全盤的否定,因此每周的思想家開始對於君王和貴族的政體加以批判,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就是Thomas Paine

 

就信仰而言,他是一位自然神論或無神論者,但是為了給他的言論找到宗教的合法性,他也引用聖經的話語,來批判英國的君王和貴族政體。他用撒母耳記第八章來說,傷了,一開始就不喜歡君主政體。政體也是一群容易貪汙腐化的世襲特權階層所構成,常常違抗上帝的律法和命令,因此他主張,美國應該革命獨立,不只是因為英國政府採用了錯誤的政策,更是因為英國政府的體制本身就是錯誤的。美國如果繼續留在英國的統治下,就是繼續,得留在上帝所不惜的錯誤中,只有建立一個新的國家,而這個國家必須採用民主政體才是解決英美衝突的根本之道。

 

無神論的Paine之所以引用聖經,而且詳加討論,不單是為了替獨立革命找到宗教的合法性,更是一種策略的運用。他引用宗教話題的討論,主要是為了喚醒殖民地人們,起初,被歐洲政府宗教迫害而背井離鄉的經驗,英國,國教在組織上入主教制度和神職人員的特權,像極了羅馬天主教。

 

歐洲新教的呼召概念,一開始也導致了信仰自由的理論,洛克曾為,曾寫過著名的宗教寬容論,他認為,個人的信仰是來自神的呼召,每個人都應該遵守這寶貴的呼召,政府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幹涉宗教言論和行為,沒有權利,是因為上帝把管理信仰的權力已經交給了教會,並沒有交給政府,沒有能力是因為信仰的,是內心的事物,政府只有使用武力才能使人表面順服,但無法使人心改變。

 

在美洲殖民地,有許多州在開始時也建立了州教,但是大量移民來自不同教派的事實,使得殖民地思想家對於宗教信仰,和政教分離特別重視。洛克的宗教寬容論被廣泛的引用,奧古斯丁的一端導正論,幾乎未出現在辯論當中。

 

 

美洲殖民地的神學家,言必稱神和聖經,雖然他們對神和生命的定義解釋並不完全相同。美國的民主神學應該可以稱之為一種高度本土化的順序。

 

在教會制度體系中,美洲殖民地的人民借著其中的,言論自由制度,平信徒參與教會事務制度,和會中制度,學習和內化了民主神學。

 

8、言論自由制度。

 

教會內的言論自由制度,主要反映在平信徒對於聖經和教會事務的發表意見上,在威權式的交互結構中,如羅馬天主教和英國國教,解釋聖經是神職人員的專屬權利,如果二者有衝突,平信徒必須接受神職人員的解經,否則會面臨開除教籍甚至處死的危險。教會事務也是神職人員的專職平信徒,不能發表意見,經常性的批評教會事務,也可能會被開除教籍。

 

殖民地教會內允許言論自由,不只是因為新教的興起,更是因為,殖民地是工作特殊性,不像是歐洲的教會,教會信徒都是當地城裡的居民,同質性比較高。殖民地地廣人稀,神職人員相對比較少,有高深神學訓練的人員更少,有些鄉下偏遠地區的教會,必須使用平信徒來講道和主持教會事務,其他的平信徒自然覺得言論自由,在,同輩之間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最後,殖民地人民的教育水平比較高,幾乎每一個信徒都可以自己閱讀聖經,並且到書店購買宗教書籍來看,是在神職人員與平信徒之間的知識差距不大。

 

由於,在美洲殖民地宗派的多樣性,以及建立新的教會比較容易,反過來增加了教會內的言論自由,一家教會的神職人員,如果太過專斷,信徒可能就會轉到其他的教會,其他的教派,甚至其他的州,為了爭取信徒,神職人員自然對於信徒的言論尺度,他卻比較寬容的態度。

 

美洲殖民地第一次送藥達復興運動,將言論自由的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年輕的神職人員和平信徒,敢於挑戰傳統自身的設計人員,不斷質疑他們的神學理論,和牧養教會的方式,而且以最嚴厲的詞語批評他們的道德生活。有些教會為了避免分裂,容忍了這些不同意見的存在,尊重這些言論是因為上帝富裕,每個人或個別教會的特殊呼召,但許多教會如長老會,公理會,浸信會和循道會,都引起分裂。

 

美洲殖民地教會內和教會間的言論自由制度,把民主生活中的呼召,政府契約,革命論,擴大的平等觀,和政教分立論,都實踐在教會生活中平信徒,由於相信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來自上帝之直接的呼召,因此他們要忠於自己的良心,對於解釋聖經和教會的事務,發表自己誠實的看法。教會的管理制度也要尊重,這種基本權利,並且給予平信徒和神職人員的言論一樣的重視,如果教會的當局不尊重評議組的意見,甚至打壓言論自由,就可以轉到其他教會或者,建立獨立的教會。

 

有些初期的新教教會,延續了加爾文神學的教導,採取精英統治的管理體制,但很快他們發現,這些精英們之間,對於教會的人事,事務,甚至神學,常常會有不同的看法,為了解決這些爭議,擴大平信徒參與教會事務,成為教會決策的趨勢。

 

在長老會中,長老會是由神職人員和平信徒,所共治的體制,二者的地位平等。在長老會體制中,神職人員的聘用與解聘,教會主要人事和行政事務的安排,以及宗教活動,都有長老所組成的會議來決定,神職人員並沒有特殊的權利。

 

 

但即使是比較威權的英國國教,如聖公會以及訓導會,在殖民地的教會中平面圖的,實際影響力遠超過他們在歐洲的同儕。尤其是在東南部維吉尼亞的聖公會平,信徒管理教會財產,而且指聘神職人員,這是因為這些教會的主要經濟來源幾乎都仰賴於當地的富足商人,英國母會,極少經濟援助這些殖民地教會。神職人員,雖然在教會正式的組織上擁有很大的權力,但實際決策上必須,看著金主的臉色,否則一旦君主離開教會,不但教會的事工沒有辦法推展,神職人員的薪水也發不出來,甚至,租借過來的教會土地也會被收走

 

另一方面,由於神職人員數量不足,偏遠地區的聖公會教會,必須依賴拼音讀講道或主持葬禮的禱告。

 

第一次宗教大復興運動,對於美洲殖民地平信徒參與教會事務有很大影響,而神職人員對於教會內部的弊端發生負有雙重責任,要麼是他們領導無方,要麼是他們根本就是弊病的製造者,歷史宗教大復興運動大大貶損了神職人員的權威,使得平信徒可以理直氣壯的與神職人員平起平坐,甚至監督神職人員的言行與績效。

 

平信徒參與教會事務的制度,把民主神學中的呼召,政府契約,擴大的平等觀,以及對於君王體制的批判,融入教會民主生活中,平信徒根據個人從上帝來的呼召,盡心盡力的參與教會決策和推廣教會事務,神職人員不但要對上帝負責,也要對信徒負責,如果領導無方或是行為不當,可能面臨被解聘的壓力。

 

 

結論,本文認為,歐洲新教的神學和宗教制度在移植到美洲殖民地的過程之中,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也就是本土化,這本土化持續的進行形成了民主神學以及民主教制度。

相關焦點

  • 美國民主黨的作弊、中國人對民主制度的百年追求!
    我們知道任何美好、成就、榮耀的背後都是要有代價或者說前提的,這麼好的民主選舉制度,為大部分發達國家所使用,但是他的成功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求參與者誠實守信、和平非暴力、愛與尊重,如果沒有這些優秀文化的支撐,再美好的制度都會隨時變質,這次美國的民主制度,危在旦夕!
  • 政科前沿|孔凡義:補充民主政制:人民信訪制度的再闡釋
    當然,每個學者因為其知識結構、學術偏好、觀察視角的差異甚至意識形態的偏見,也會對信訪制度產生不同的看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對信訪制度的研究迫切需要站在整體論的高度來進行,要把憲政規範與事實運作聯繫起來,從整個政治體制的角度來認知分析信訪制度。當然,我們也需要摒棄知識結構和意識形態的偏見,這樣才能給予信訪制度全面而中肯的闡釋。
  • 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
    幾代共產黨人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立足中國實際,吸取世界各國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並不斷使之健全和完善。這個制度體系,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政治體制等。
  • 何包鋼:用儒學理念改良民主制度
    儒學最近出現一個新的發展趨勢,就是有包括國外學者在內的越來越多的人用英語闡釋儒學。這種文化現象標誌著儒學的發展進入了全球化階段。英文闡釋儒學當然是好事,但也有其弊端,它可能導致釋義失真,被闡釋內容丟掉一部分原意。如何跟這樣一批學者溝通、對話並提升英語寫作儒學的水平,可謂中國儒學發展一個新的挑戰,這也涉及中國文明走向世界的問題。
  • 楊潤廣:解讀美國的民主觀和民主制度
    美國高揚民主的旗幟,熱衷於在世界上推行民主制度,宣稱美國民主代表著文明理想,有著普世價值,試圖按自己的意志和國家戰略建立所謂的民主世界,貌似美國是民主制度的衛道士。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直到建國近200年的時候,美國才停止拒斥民主制度,上個世紀60年代才完成了公民權制度的構建。
  • 人民日報評論員:基本的政治制度 重要的民主形式
    基本的政治制度 重要的民主形式—— 論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這條道路之所以能夠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提供根本保障,最重要的就在於我們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建立並實行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就是其中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 從建構、進化到嵌入:民主制度建設的認知模式及其發展
    「建構論」也開啟了現代民主制度建設的思想源頭,美國聯邦黨人漢密爾頓在思考和設計美國聯邦體制和聯邦憲法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人類社會要建立一個好的政府,是靠機遇還是靠深思熟慮的選擇?政治制度是合理選擇的結果還是預先設計的結果?」[5]在美國建國過程中,漢密爾頓無疑傾向於民主建設的「建構論」。
  • 從美國大選看美國民主制度
    其實,美國大選就是美國人的事情。無論選舉是否混亂,無論最終是誰勝選,中國人也就是看看熱鬧。當然,這熱鬧也不白看,旁觀者不僅能長見識,還能長知識,可以重新認識那傳說中的美國民主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總統的大選已經從道德聲望的比拼異化為金錢財富的比拼。民主、自由、人權等政治口號已變成遮掩「金錢遊戲」的面紗。一個人若沒有億萬資金的支持,就不可能去競選總統,而競選資金越多的人就越有可能獲勝。在這種異化的總統選舉制度下,當選者未必是具有美德的政治精英,未必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人。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就是一個例證。
  • 歐美文明衝突論的實踐——美國在阿拉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得失談!
    迄今為止,隨著美軍的基本撤出,美國已初步結束對伊拉克的軍事佔領。當然這是國際社會反對,特別是伊拉克抵抗力量十年來頑強抗擊,美軍出現數萬人巨大傷亡,所不可避免的結果。但是,美國人收穫利益是極其豐富的,通過軍事徵服,顏色革命,政經控制,軟硬兩手多管齊下,大致控制了中東石油資源,促使阿拉伯國家集體親美,推翻了所謂獨裁政權,收穫了豐碩果實,建立了美式民主的阿拉伯樣板。
  • 論「全過程民主」的人民民主特質
    這一「全過程的民主」的重要闡述,言簡意賅地揭示出我國「人民民主」的性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和政治發展的民主闡釋。  「全過程民主」是對人民民主特質的準確描述  「人民民主」是民主共和制的本質要求。
  • 近代中國人對「民主」內涵的認識
    他們認識的民主主要是民主制度,即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制度,當時還沒有使用「民主」這一概念。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比較清楚地介紹了英、美國家的民主制度,肯定了英國「峇里滿」對待民意「大眾可則可之,大眾否則否之」的原則;讚揚了美國四年一屆的民選「總領」(即總統)和「議事聽訟,選官舉賢,皆自下始,眾可可之,眾否否之,眾好好之,眾惡惡之」的議事決策原則,認為其「公」而「周」,「可垂奕世而無弊」。
  • 延安精神與人民民主政治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形成了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正是延安精神培育出「三三制」的民主政治,孕育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制度。陝甘寧邊區時期的人民民主政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陝甘寧邊區全面進行了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
  • 為什麼歐洲很早就有了民主制度,後來變成封建社會而非民主社會
    這不是什麼歷史倒車的問題,「歐洲很早就有民主制度」這個說法本身就是有問題的,而且封建莊園制度在歐洲的建立並不是Bad Ending,那個制度在中世紀早期比其他制度更適用於歐洲。而且封建莊園制度在12世紀之後就逐漸瓦解了,歐洲是在資本主義、小農經濟和中央集權中度過中世紀後半程的。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富強、民主、文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2個詞,是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指導內容,是引領全中國人民追趕中國夢的精神旗幟,是人民的道德信仰。
  • 趙可金|美國民主未來:法西斯主義?新進步主義?新社會主義?
    近代隨著西方的崛起,從歐洲義大利、地中海、大西洋、跨大西洋,歐洲和美國佔到了世界財富的七成以上,而且他們的勢力擴散到了全世界。但是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到2050年前後,世界將重新回到由中國和印度引領世界的時代。在近代500年來,我們實現了全世界從東方和南方向北方和西方進行崇拜、進行追隨的時代,所以,我們的認識論和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響。
  •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深刻內涵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第六部分以「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題,闡釋了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交匯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要措施,強調了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 美國興衰與民主體制是兩回事——訪弗朗西斯·福山
    冷戰結束以後,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命運,成為東西方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現實問題。在這一背景下,當時年僅37歲的日裔美國人福山拋出了所謂的「歷史終結論」,即「共產主義失敗論」。
  • 邢雲超:美國大選是美民主政治負資產
    美國自詡的全球最科學最先進的政治制度和民主機制未老先衰,瀕臨崩潰臨界點,因此正在經歷歷史大潮無情蕩滌。美國是在廣袤無際、分散多元的殖民地域上最早實行民主制度的國家,其憲法體系在時代呼喚下並沒做出及時相關回應,也沒有糾正和完善在民主國家中最常見的預防選舉失敗之機制。
  • 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美國的政治制度處於深刻危機 將其稱為「民主...
    當地時間1月7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沃羅金以「我們即將重新評估美國所強加的標準」為題,在杜馬官網刊文評論美國日前的示威活動事件。△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沃羅金(圖片來源:杜馬官網)沃羅金認為,需要對美國大選引發的示威活動進行認真分析和評估。
  •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探索的偉大成功不僅粉碎了政治發展道路千篇一律、歸於一尊的神話,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更以中國政治發展的社會主義方案凸顯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價值。新時期新階段,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取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這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和題中應有之義。  堅持三者有機統一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探索的科學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