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的母親就是用這把尺子,整治調皮搗蛋的我
有時候看文章、或者刷抖音,會看到一些關於教育理念的內容。很多內容都是積極正向的,但同樣也有一些看上去一本正經貌似磚家的人,所講的內容,幾乎可以說即使看個標題就無法認同了。這其中包括「父母不要當面批評孩子!」,也包括「對於孩子要理解,要更寬容!」諸如此類,對這些宣講的理念,我的認知上存在非常大的差異,首要的差異在於,沒有哪個教育理念是絕對正確的,只要我見到這種一招鮮包治百樣人的說法,從內心裡就是排斥的。而且特別有趣的一點是,這種理念的宣導者,似乎常常是女性。
必須要說我對於每一種觀點,都認同其在某些類型的孩子或者某些場合下是適用的,但反過來絕對不存在所謂的「絕對正確」的概念。畢竟家庭教育本身只有合理目標,但不大可能存在拿來即用的正確答案。目標只要明確,方案都是需要隨時調整的。
這不,就在此時此刻,我正在用電腦打這些字的同時,我的小傢伙正在「享受」唯一的一次「瘋狂遊戲體驗」(此前,我承諾可以給一次不限時間的遊戲體驗,只要不睡覺,可以一直玩下去。因為我自己的體會來自於過往的經歷,倘若不給一次玩個夠的機會,腦子裡的遊戲饞蟲會一直腐蝕下去。但我和小傢伙也同時約法三章,自此以後,不會再有這個待遇,等中學生活開始,即完全杜絕一切玩電子遊戲行為。眼瞅著這傢伙坐在我對面,已經一邊揉著脖子一邊持續瘋狂,他在想什麼、爽到什麼程度,打算幾點睡覺,我一概不提醒不考慮。反倒是,等明天之後,這個經歷需要聽聽他自己怎麼說。)
近期為了保證這傢伙能夠每天多少保持點學習的狀態,我會讓他每天自己從《古文觀止》中選一篇文章,我和他一起來學習解讀。昨天,碰巧他就選到了一篇,名為《子產論鄭寬猛》。這篇文章雖然是講治理國家的,但其中的內容,我卻認為恰恰也是可以結合到孩子的教育。原文中有如下一段話:
......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針對這兩段話,我在解讀的時候,也把我自己的日常行為揉了進去一起講。我的原話大概是,父母教育孩子肯定也不能太寬鬆(除非子女自己的自覺和自律的能力非常強),因為太過於寬鬆,就像把孩子放在水邊玩,時間久了,會不會遊泳不好說,不怕水反倒容易溺水倒是極有可能的。同時,過於嚴厲肯定也不行。說到這裡,我揮了揮手裡的尺子,這個尺子幾乎要成傳家寶了。它可是我母親,在我小的時候,常用於執行家法的刑具。只不過,我只是近兩個月拿出來,用於早上催他起床,以及日常參與輔導時,提醒他提高注意力的道具。雖然每次的力度都非常有限,但還是看得到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原理起到了效果的。
在講解孔子後面那段評語時,小傢伙幾乎秒懂,直接說,這不就是打一個巴掌,再揉一揉嘛!我給了個贊,理解的沒任何毛病。但我加上了一條解釋,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小朋友,都缺乏對某些事情的正確理解,也缺乏自律的能力,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外力來配合。一方面,避免因為行為差池,而出現越界、造成不必要的混亂或者錯誤;另一方面,也正是說明人性本來就不是可靠的,需要些外力協助以便於形成某些社會能夠接受的行為習慣。
畢竟,用尺子提醒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包括早上叫醒的效率,實際結果已經證明是比較有效的。所以在這個方面的認同感,小傢伙還是有的。
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我還是挺認同過去私塾包括我的老娘,曾用尺子做懲戒的方式。尺子本身就代表了規矩,而教育本身,除了未來的生存手段培養之外,也是在培養規矩。當然,這個想法,不一定是現在的年輕父母所認同的。好在影響的畢竟是自己家的娃娃,而且結合的是自己這麼多年人生的經驗與思考,應該也不會有什麼不合適。
好了,要去睡覺了,留下這個小崽子自己在無父母提醒的情況下,看他什麼時候能結束手頭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