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注意力都放在了股票和日常手工製作上,沒怎麼寫東西。股票不用多講,我也趕上了創業板這幾日大幅下跌-20cm的事兒,好在從中石油到現在,每次都跳坑,跳的多了也就不覺得是個事兒。DIY方面,又是給小小朋友做手工玩具房子,又是給小貓做貓爬架,七七八八的也還是挺費時間。
最近一兩周中,因為小傢伙的日常教育,倒是和孩子的媽媽接連產生過兩次意見衝突。或許別的家庭也多少會有這種情況,畢竟父母都愛自己的子女,但思考方式和關注點總是多少會有差異。比如,作為老爹的我,更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而作為孩子的母親,更關注孩子的日常心理感受,也就是很在意子女的情緒。既然有這麼大的區別,一遇到小傢伙受到老爹的訓斥,但凡開始抹個眼淚或者黑著臉不高興,娃兒他媽就像極了那炸了毛的母雞或者母貓,非要撲上來護犢子不可。
我一直都挺能理解,但也往往不大認同孩子母親的抱怨。對子女的教育本來屬於雙邊事件,多個人摻和進來就變成多邊紛爭,總是要麻煩許多。但也總要想辦法找出差異,畢竟求同存異,更要向前發展。
這兩次的爭論起因,都是因為初中開學後,小兒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學習行為引發的。
以最近的這次為例,小傢伙的當日語文作業裡有兩道題,都是以魯迅《朝花夕拾》當中的兩篇文章為題目,讓孩子通過其中引用的不足五十個字的節選段落,回答是出自對應的哪篇文章。坦率說,我看了這兩道題,自己也表示完全沒概念(其實我還挺納悶老師在布置這樣的作業時,有沒有給過一些要求或者建議?)。魯迅的書,我自認看過不少,但恰是這部雜文集子,是不曾全部看過的。所以當時受時間限制,在翻查了家裡的存書無果後,只好上網找對應的答案。
上網輸入搜索框找答案,是我最反對的一種寫作業的輔助方式。在我看來,這樣的答題方式無助於掌握新知識,至多算是一種傻瓜型的見招拆招,純粹為湊答案。但當時的確時間有些晚了,所以當晚和小傢伙約定,第二天老爹負責找到對應的文章出來,利用中午午休的時間把文章完整的閱讀一遍。
我自己也知道這樣的方式,一定是要辛苦的多,但為學本來就不是件輕鬆的事情,好在小傢伙當時還是答應的很爽快。
輪到第二天中午,文章已經找出來了,一篇《阿長和山海經》,另一篇叫做《五猖會》。吃了午飯,小傢伙在我的督促下,開始閱讀。讓我不大高興的事兒是,他竟然用了不到5分鐘就告訴我已經全部看完了。這位小朋友閱讀速度快,我是知道的(《暮光之城》這樣的書,一天至少能看完一本)。但這麼短時間,就把魯迅的兩篇作品看完,我還是不大放心。所以自己也拿起來看了其中的一篇,然後開始提問,以驗證閱讀的真實質量。結果不出所料,哪裡有什麼質量,除了能說出阿長躺在床上擺出一個「大」字,擠得童年的作者無處安身之外,其他的幾乎就完全一問三不知了(比如其中出現過兩次的隱鼠,出現過兩次的長毛)。
不管怎樣,老爹前面忙活了半天,後面看到這樣一種學習態度,顯然是抓狂的,自然毫不吝嗇的一頓疾風暴雨般的訓斥。小傢伙一邊有些不服氣,另一邊坐在那裡哭鼻子。反駁我的理由和一星期以前的那次衝突所用的理由一般無二:確定這篇文章自己肯定是認真看了,只是記不住!
小傢伙的媽媽幾番攔阻我無效,最後躲一邊生悶氣去了(孩子的母親往往是心疼孩子,總擔心子女要麼吃不消這一頓口頭的風暴,或者擔心子女會因為沒有被正確引導,而產生厭學情緒)。
坦率說,我是能理解媽媽的心情(疼孩子),但不能接受這種沒有解決方案的開脫。雖然事後夫妻雙方各自表述後,也沒有真正有個新的一致的改進意見(畢竟討論的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
等小傢伙一天學習結束,放學到家後,我又找他聊了一會兒,起初還是能看到半臉的不高興。
我溝通的形式也比較簡單,先是把自己早上頭條上發的一篇文章(大致800多字)讓他先看了一遍。然後讓他說說老爹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其實我本意是想讓他能夠理解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和專注,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小傢伙複述自己看過的內容時,暴露出來的是其對於非故事類文章,的確存在一些理解和閱讀效率方面的問題(抓不住文章的關鍵詞及核心要點)。
而且再有的問題是,魯迅這樣子生活在上個世紀初的人所寫的文章,讓現在的孩子去閱讀理解肯定會存在背景知識缺乏的短板。其實別說魯迅,就是娃他老爹寫東西,如果不考慮寫作水平有限的情況,僅僅是我和他之間的時代背景差異,也容易成為閱讀過程中的障礙。
但有一點,我還是免不了重複重複再重複,做任何事情態度都是第一位!
畢竟看不懂,與不認真看不仔細看,還是不一樣的。前者是能力或水平的體現,後者則是態度的體現。而這個,才是老爹心目中所認為的,從學生時代起就一定要養成並堅守的品行。
周六日,計劃專門陪著娃娃,一起把這兩篇文章精讀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