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子女的教育(22)~父母之愛子

2020-09-12 布衣蝦客

最近,注意力都放在了股票和日常手工製作上,沒怎麼寫東西。股票不用多講,我也趕上了創業板這幾日大幅下跌-20cm的事兒,好在從中石油到現在,每次都跳坑,跳的多了也就不覺得是個事兒。DIY方面,又是給小小朋友做手工玩具房子,又是給小貓做貓爬架,七七八八的也還是挺費時間。

最近一兩周中,因為小傢伙的日常教育,倒是和孩子的媽媽接連產生過兩次意見衝突。或許別的家庭也多少會有這種情況,畢竟父母都愛自己的子女,但思考方式和關注點總是多少會有差異。比如,作為老爹的我,更關注孩子的行為習慣;而作為孩子的母親,更關注孩子的日常心理感受,也就是很在意子女的情緒。既然有這麼大的區別,一遇到小傢伙受到老爹的訓斥,但凡開始抹個眼淚或者黑著臉不高興,娃兒他媽就像極了那炸了毛的母雞或者母貓,非要撲上來護犢子不可。

我一直都挺能理解,但也往往不大認同孩子母親的抱怨。對子女的教育本來屬於雙邊事件,多個人摻和進來就變成多邊紛爭,總是要麻煩許多。但也總要想辦法找出差異,畢竟求同存異,更要向前發展。

這兩次的爭論起因,都是因為初中開學後,小兒學習過程中的一些學習行為引發的。

以最近的這次為例,小傢伙的當日語文作業裡有兩道題,都是以魯迅《朝花夕拾》當中的兩篇文章為題目,讓孩子通過其中引用的不足五十個字的節選段落,回答是出自對應的哪篇文章。坦率說,我看了這兩道題,自己也表示完全沒概念(其實我還挺納悶老師在布置這樣的作業時,有沒有給過一些要求或者建議?)。魯迅的書,我自認看過不少,但恰是這部雜文集子,是不曾全部看過的。所以當時受時間限制,在翻查了家裡的存書無果後,只好上網找對應的答案。

上網輸入搜索框找答案,是我最反對的一種寫作業的輔助方式。在我看來,這樣的答題方式無助於掌握新知識,至多算是一種傻瓜型的見招拆招,純粹為湊答案。但當時的確時間有些晚了,所以當晚和小傢伙約定,第二天老爹負責找到對應的文章出來,利用中午午休的時間把文章完整的閱讀一遍

我自己也知道這樣的方式,一定是要辛苦的多,但為學本來就不是件輕鬆的事情,好在小傢伙當時還是答應的很爽快。

輪到第二天中午,文章已經找出來了,一篇《阿長和山海經》,另一篇叫做《五猖會》。吃了午飯,小傢伙在我的督促下,開始閱讀。讓我不大高興的事兒是,他竟然用了不到5分鐘就告訴我已經全部看完了。這位小朋友閱讀速度快,我是知道的(《暮光之城》這樣的書,一天至少能看完一本)。但這麼短時間,就把魯迅的兩篇作品看完,我還是不大放心。所以自己也拿起來看了其中的一篇,然後開始提問,以驗證閱讀的真實質量。結果不出所料,哪裡有什麼質量,除了能說出阿長躺在床上擺出一個「大」字,擠得童年的作者無處安身之外,其他的幾乎就完全一問三不知了(比如其中出現過兩次的隱鼠,出現過兩次的長毛)。

不管怎樣,老爹前面忙活了半天,後面看到這樣一種學習態度,顯然是抓狂的,自然毫不吝嗇的一頓疾風暴雨般的訓斥。小傢伙一邊有些不服氣,另一邊坐在那裡哭鼻子。反駁我的理由和一星期以前的那次衝突所用的理由一般無二:確定這篇文章自己肯定是認真看了,只是記不住!

小傢伙的媽媽幾番攔阻我無效,最後躲一邊生悶氣去了(孩子的母親往往是心疼孩子,總擔心子女要麼吃不消這一頓口頭的風暴,或者擔心子女會因為沒有被正確引導,而產生厭學情緒)。

坦率說,我是能理解媽媽的心情(疼孩子),但不能接受這種沒有解決方案的開脫。雖然事後夫妻雙方各自表述後,也沒有真正有個新的一致的改進意見(畢竟討論的不是一個層面的問題)。

等小傢伙一天學習結束,放學到家後,我又找他聊了一會兒,起初還是能看到半臉的不高興。

我溝通的形式也比較簡單,先是把自己早上頭條上發的一篇文章(大致800多字)讓他先看了一遍。然後讓他說說老爹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其實我本意是想讓他能夠理解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和專注,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小傢伙複述自己看過的內容時,暴露出來的是其對於非故事類文章,的確存在一些理解和閱讀效率方面的問題(抓不住文章的關鍵詞及核心要點)。

而且再有的問題是,魯迅這樣子生活在上個世紀初的人所寫的文章,讓現在的孩子去閱讀理解肯定會存在背景知識缺乏的短板。其實別說魯迅,就是娃他老爹寫東西,如果不考慮寫作水平有限的情況,僅僅是我和他之間的時代背景差異,也容易成為閱讀過程中的障礙。

但有一點,我還是免不了重複重複再重複,做任何事情態度都是第一位

畢竟看不懂,與不認真看不仔細看,還是不一樣的。前者是能力或水平的體現,後者則是態度的體現。而這個,才是老爹心目中所認為的,從學生時代起就一定要養成並堅守的品行。

周六日,計劃專門陪著娃娃,一起把這兩篇文章精讀一遍。

相關焦點

  • 子女教育百年大計,父母必須五不得
    教育好子女是每對夫妻共同的責任。 教育好子女是天下父母對孩子關愛的重要內容。 教育好、關愛好子女也是一件非常重要卻又不易做好的大事情。看世間不少夫妻,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能夠成為有用之才,可謂是嘔心瀝血、含辛茹苦、操碎了心。然而,不是每對夫妻都能夠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好自己的子女的。
  • 說說子女的教育(十六)~家庭教育的嚴與寬
    這其中包括「父母不要當面批評孩子!」,也包括「對於孩子要理解,要更寬容!」諸如此類,對這些宣講的理念,我的認知上存在非常大的差異,首要的差異在於,沒有哪個教育理念是絕對正確的,只要我見到這種一招鮮包治百樣人的說法,從內心裡就是排斥的。而且特別有趣的一點是,這種理念的宣導者,似乎常常是女性。
  • 隨筆(教育)之三
    (今天繼續昨日話題)由於中國的歷史悠久、文化發展較之世界上的發達國家更淵遠,所以從教師的社會地位的角度看,發達國家只是將教師看作是一種職業,如果你做的好,為社會創造了價值,那麼教師個人的社會地位會有所提升,並不是整個行業都水漲船高;在發展中且又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中,其經濟實力又沒有中國雄厚,受教育程度、人數、水平均比中國落後,所以說在這一方面中國應該在世界上居於領先水平,至少是上遊水平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在《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從前讀來並沒有什麼感受,應了那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現如今,看到家人為了青春期的孩子操碎了心,不需要任何解讀就已經能夠深深明白其中的含義。生活 真的是最好的老師「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更是在電視劇《知否》中出現過多次。父母上一輩子的爭寵是為了孩子,盛明蘭盛墨蘭的婚後生活更是體現到這句話的深意。
  • 說說子女的教育(十四)~敢於質疑,是一種能力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儘可能廣泛的掌握到知識。只是這個世界上知識的來源多種多樣,有的來自於父母師長的言傳身教,有的來自於書本,還有的來自於現在的多種媒體,也包括頭條、抖音、微信或喜馬拉雅上的內容。現在的信息來源過於豐富,導致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因而也會容易出現錯誤的內容被大人們選擇後,推薦給了孩子的情況。
  • 【大地故事】我們都愛媽媽【大地教育】父母愛子,應為之計深遠
    4⃣ 孩子家長連續轉發朋友圈七天(朋友圈設置公開狀態),獎勵孩子精美禮品一份。活動期限:2020年12月12日——2021年1月2日招生電話:19931727259(劉老師)校園地址:中華大街73號(龍崗公園西200米路北)父母愛子,應為之計深遠      現在家家戶戶對孩子都非常寵愛,尤其是隔輩帶娃,更是寵溺萬分。
  • 說說子女的教育(十三)~相信人有命運嗎?
    這個結論雖然也給我造成了一些困惑(不確定這樣重複重複再重複的路子,到最後是形成肌肉記憶,還是可能的內心抗拒),但是在沒有更進一步的結果出現,以驗證對應的顧慮之前,我還是先保持重複重複再重複的節奏,只不過是藉助於有時刻意、有時無意為之的不同話題。今天在中午吃飯的時候,我想起近期在頭條上經歷的一些事,啟發我問了小傢伙一個新的問題:你是否相信自己有註定的【命運】?
  • 說說子女的教育(十九)~老爸的周期
    畢竟,「教育」是既需要巧勁兒,也需要蠻力;而「玩耍」是每個人所生就的喜好,基本用不著引導,注意力自是高度集中。所以,若這麼對比,深感教化相對於人的天性,其力量何其弱也!昨天,我受到了打擊,打擊即來自於此。
  • 父母不「狠心」,很多教育都是無用的!(家長必讀)
    教育孩子要趁早,別等孩子長大了,讓這個社會來替你教育他。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日後會感激,沒有在他該受管教的時候被放縱。01 每個溺愛孩子的父母,都是要付出代價的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現如今大多數父母就是超人,負責為孩子擺平一切,孩子成了魚缸裡的觀賞魚,成了溫室裡的花朵。可想而知,孩子長大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遇到一點困難就崩潰得徹底。
  • 以案釋法 | 與親生父母離婚的繼父母遺產,繼子女能繼承嗎(作者:萬裡宏)
    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係的有關規定。鄭麗麗系鄭小軍繼女,雙方共同生活13年,由鄭小軍與華梅共同撫養教育,故其屬於婚姻法中有撫養關係的繼子女。繼父母與繼子女之間的關係雖然以繼父母與生父母之間的婚姻關係為前提,但在繼父母與繼子女形成撫養關係後,就形成了一種獨立的民事法律關係。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在聽了幾位朋友的故事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為未來做長遠的打算。我的父母雖然沒有從小為我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他們卻十分重視對我的教育。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早有古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意思就是,父母疼愛子女,就應該為他們做長遠的考慮001前一段時間回老家,我和小侄兒親密接觸了一周多。這個十歲男孩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和我也很親近。每次看到這位三年級小學生在家上網課時,都有些心神不寧、魂不守舍的樣子,我就提醒他:好好學習,要不然學習就跟不上了!
  • 「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父母怎麼做才是真的愛孩子?
    「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原句出自劉向的觸龍說趙太后。作為父母,有時候需要適當克制自己過分的溺愛,因為真正愛孩子的父母,一定會考慮孩子的長久發展。而不是選擇當下溺愛孩子。父母怎麼做才是真的愛孩子?
  • 求知//《教育子女刻不容緩,父母應以身作則》
    (4:79)二,按照我們使者(願主福安之)的生活方式與教育方法去培養我們的子女。當一個新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時,我們為他取一個安拉喜歡的吉慶的名字。適當的時候,首先教給他偉大的安拉的尊名,教他念「清真言」,「作證言」。
  • 22歲姐姐拒養2歲弟弟,父母起訴——法院判決背後的法與情
    面對法院的這個判決,網友多數表示強烈反對和不理解,有不少人認為法律冷酷無情,一紙判決讓姐姐從此墜入生活的深淵,承受了22歲不能承受之重擔。網友們紛紛為女孩感到同情:「這也太難了吧......」「剛畢業就帶小孩......」「以後怎麼嫁人啊......」
  • 父母子女相處有無和諧、平衡之道?(4)
    (四)把握教育平衡時機 尋找親子和諧成長高地 「子不教,父之過」。這是千百年來家庭教育中最質樸的道理,耳熟能詳。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老師。但這個舉足輕重的老師,卻是「無證」、無冕的。若合格了,教育平衡,則親子共同成長,和諧相處;若有偏差,則會在孩子漫漫成長路上留下諸多絆腳石,而親子反目,也是在所難免。要和諧,更要成長。
  • 說說子女的教育(十二)~該不該和孩子談生死
    各種檢測觀察,讓老人家和做子女的也跑前跑後,著實忙碌起來。老母親平時一直很注意自己的身體,基本上沒有讓子女操過什麼心。加上我又正好在家閒居,也可以陪著老娘一起經歷這個過程。我家裡的小朋友(習慣了叫小朋友,其實孩子今年已經小學畢業了,但我還是習慣無論在家裡或在外面都用小名兒稱呼)。今天碰巧送他去上興趣課,上課的地方和醫院緊挨著,所以等他下了課,我就把他帶到醫院裡去看奶奶。
  • 第107屆母親節的驚人之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唯有刺蝟般的子女
    忽然腦海中冒出一句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上多刺蝟般的子女」。「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細細品味卻不無道理。這句話要求我們對給予我們生命、將我們養育成人的父母必須尊重。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5000年歷史美德的體現。
  • 說說心裡話 (教育感言)
    說說心裡話 (教育感言) 師魂永在(張明孝) 有人把教師稱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也有人把教師比做勤勞的老黃牛,吐絲的春蠶,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這是對教師職業的高尚和教師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而言的。我以為,教師的樂趣首先在於,教書就是舌耕,是人類文明生活中人所共識的一種樂趣,極為無福享受此種樂趣的人所羨慕。
  • 父母,到底該不該為子女帶孩子?(原創)
    ,那麼,父母該為子女看孩子嗎?,到底該不該為子女帶孩子?帶孩子是父輩的責任,並非祖輩的天職,父母幫子女帶孩子是情分,不帶是本分。,所以父母有權利選擇是否為子女帶孩子。,主要天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孩子的人身安全;再一個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