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亞夫教授:
教育部教師發展課程資源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基礎教育英語教學評估研究項目」專家組組長。民盟中央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外語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除教學研究,編寫工作外,還主編,改編多套大型電視英語教學片,其中較有影響的有《走遍美國》,《澳洲之旅》,《TPR兒童英語》等。研究領域包括:第二語言和外語習得研究、交際語言教學、英語課程設計、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評價、英語閱讀能力培養等。
2018TESOL中國大會開幕!21世紀英文報社專訪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教授,一起來聽專家解讀學習英語的核心價值。
龔亞夫:我覺得學習英語最核心的價值還是培養一個能交流的人,這也是我這次大會的一個發言的內容。其實,我們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一個能交流的工具,實際上我們教給孩子的是一種思維的習慣、一種品格的培養、一種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過程。我覺得,這是我們學習外語的一種核心價值。
龔亞夫:我把外語教學的目標定為三個多元目標,過去我們主要考慮的是一個語言運用目標,也就是主要考慮怎麼樣教會學生掌握一種外語。
現在我把外語教學設定為三個目標。社會文化目標實際上主要是學生的品格培養,包括他社會各方面的一個知識和具有全球的意識等等。第二個是思維認知目標,主要是教給學生一種思維的方式,和教給學生一種認知的方式。思維認知目標又包括三個方面:一個是正向的思維方式,現在我們培養學生不僅僅是培養他們具有認知能力,例如批判性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等等,我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這種正向的思維方式,或者說叫做成長的思維方式。這一點對於學生今後的發展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學習策略和學習能力也屬於思維認知的目標中的一個成分。第三,就是我們傳統所說的語言學習的目標。
那麼這三個目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當我們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品格和我們所使用的語言,這三者之間實際上是緊密相聯很難分開的。比如說:當我們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如果能對別人有包容的心態,如果能對別人很寬容,很友善,實際上這既是一種思維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品格。而我們用英語將這些表達出來,同時加上我們的行為習慣,以及我們和別人交流時的體態語言等等,那麼這三者之間就構成了語言交流的過程,這就是三個多元目標的內涵。
龔亞夫:我覺得從我自己學習外語的過程來說,學習英語實際上首先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去認識世界,去認識世界的不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通過這個窗口,我們接觸到了世界各國的一些文化、風土人情、思維方式等等,這些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我們不局限於自己原來生活的環境中去思考,我們會站在一個世界的角度去看整個世界,同時也從世界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中國,看我們個人的成長。所以,我覺得這可能就是學習外語對我個人來說最大的好處。
沃德教育攜手21世紀英文報社開展(公益)英文報刊閱讀沃德教育學校地址:
大連市甘井子區華南廣場匯通街3號(億合城漢堡王馬路斜對過)
諮詢電話: 86545600 / 8654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