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叉巷小學民國第一任校長馬客談

2020-12-15 鎮江金山網

文/張風雷

世人對於馬客談先生(1894-1969)關注無多。最近,我通過網絡搜尋馬客談的一些事跡,總算對馬客談先生有一個浮淺的印象。

馬客談,南京六合人。生於1894年,卒於1969年。他青少年時代是什麼情況,我不知道。我僅知道他1919年至1927年,曾經任鎮江市八叉巷小學的校長。當時,八叉巷小學稱「江蘇省立第九師範附屬小學」。馬客談先生不僅做過八叉巷小學的校長,還做過國立重慶師範學校的校長。

民國七年(1918年)8月,江蘇省立第九師範學校在鎮江建立,次年,江蘇省立第九師範附屬小學在購民房四十間的基礎上建立,它是八叉巷小學的前身。由於年代久遠,八叉巷小學已經找不到馬客談先生留下的片言隻語,甚至於他的照片也沒有。

去年,我在網絡上尋找到一張馬客談先生的照片,先生氣宇軒昂,容顏清朗,正是中國傳統文人知識分子的形象。這讓我高興得不得了。我終於尋找到馬先生,這可以讓後人不再為八叉巷小學首任校長照片空白而感遺憾了。作為八叉巷小學的一名老師,我算是立了一「功」。

民國政府成立後,江蘇即「責令縣行政機關以全力注重小學,規劃推廣;而原有之中學及師範學校,定收歸省立之計劃」。當時原擬設省立師範學校8所,代用師範學校1所,女子師範學校3所,共計12所。但由於經費等原因,到民國二年(1913年)7月,只建成了10所,共有學級33個,學生1429人。

當時的江蘇省行政公署教育司還於同年6月14日頒布了《江蘇省立師範學校學則》,規定省立師範學校學生定額以400人為限,除設預科、本科外得設講習科。鎮江市八叉巷小學作為江蘇省立第九師範附屬小學,可能從一開始性質就不是私立小學,而是官立小學。

比較遺憾的是,江蘇省立第九師範附屬小學沒有照片或文字資料流傳下來。

好在,我找到了馬客談先生的三首小詩。其一:「巍峨黌舍仰東山,作育良師濟國艱。植幼正蒙研教術,廣儲化雨布人間。」其二:「析薪數米擾昏朝,共體時艱志不撓,咬得菜根成百事,寧捐溫飽樂簞瓢。」其三:「數仞西岡一徑斜,半村半郭有人家。好將梁孟歐曾教,播向山顛與水涯。」從這三首小詩來看,馬客談先生的文學功底很紮實,是一個中國正統的知識分子。詩文一眼就可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色。

從網絡上發現的一些史料可以看出,馬客談先生是文科理科兼長的教育家。他能寫詩填歌,文學功底頗佳。他介紹電的應用、牙齒的保健方法以及微生物,這都說明他是一位對近代科學知識非常了解的人,是一位積極向學生和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的科普作家。更為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政治追求。他堅持「良師興國」之理想,他認為「有了優秀的教師,才有優良的民族」,他把教師稱為「民族的乳娘」。其一生熱愛教育,追求理想,救國救民,這是他人生的閃光點。

相關焦點

  • 地下黨吳步程,隆回一中第一任校長!
    隆回一中第一任校長.吳步程,名鵬飛,化名伍甫成,1921年8月,出生於隆回縣荷香橋鎮,三歲喪母,八歲父歿,隨祖母過活。隨祖母過活。民國25年考入寶郡聯立中學,後轉邵陽縣中卒業。民國28年入湖南第一師範學習。民國30年入國立中山大學法律系學習。民國33年日寇南侵,廣州淪陷,疏散回鄉。
  • 民國法律教授錢文璣
    民國元年(1912),受平陽縣立第二高等小學(今蒼南縣宜山小學前身)吳拱宸之請,任該校教師。當時校內骨幹教師大多為大學肄業或師範畢業,如黃仲珏、方介甫、周榮楚、鄭和安等在原平陽縣文化界有名人物。在教學的同時,錢文璣仍刻苦自學,終於在民國7年(1918)以優異成績考上國立北京大學。
  • 2017年「增華閣」少兒書畫大賽(小學繪畫中年級組優秀獎)
    小學繪畫中年級組優秀獎姓名     學校周盛好       八叉巷小學
  • 淳安中學第一任校長方贊修
    淳安中學第一任校長方贊修作者 | 方  琰
  • 山東大學第一任校長是誰 大家一定想不到這個名字
    山東大學是211、985雙料大學,也是山東省最好的一所大學,山東大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前身是1901年創辦的山東大學堂,周學熙任管理總辦也就是校長。這個人就是張宗昌,而張宗昌也成為了山東大學的第一任校長,他祖籍是山東,是民國時期有名的軍閥,這個名是臭名昭著的意思。他因為嗜賭成性被稱為「狗肉將軍」,又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錢,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小妾,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所以被稱為「三不知將軍」。
  • 石城中學第一任校長,他還是個名中醫
    關 注 石 城     關 注 石 城 微 生 活 信 息  石城中學第一任校長廖鼎新賴晨 廖鼎新先生是石城中學的創辦人和第一任校長,他在石城縣乃至全省、全國的醫學界、教育界、政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民國十七年(1928)秋,他於琴江書院內創辦琴水中學,任校長。該校有4位教員,第一次招生1個班,50人。琴水中學開了石城縣舉辦中等教育之先河,該校於民國十九年(1930)停辦。民國二十八年(1939)九月,縣政府於原琴水中學校址重辦中學,取名石城縣立初級中學,校長仍由廖鼎新擔任。下設教務處、訓育處、事務處。招生2個班,計88人。
  • 第維小學
    先是說「弟維小學」的名字要恢復了,有人說已經恢復了。更大的消息是百歲老奶奶伊莎白柯魯克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國家「友誼勳章」。中國以最高國家榮譽褒獎這位新中國英語教學的開拓者。伊莎白奶奶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外語人才,為中國教育事業和對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伊莎白奶奶的母親饒珍芳女士是第維小學第二任校長 .
  • 隴縣南道巷中學悠久的歷史
    南道巷中學地處縣城原文廟舊址。自北宋以來,在此設學正,負責生源、兼管文廟。金正統元年,建州學於文廟,講授經,史、律、詔、禮儀,廩生源源,香火鼎盛,延至明清。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帝諭。各省、府、州、市現有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學中學西學之學校'州、縣立書院為小學。
  • 民國小學老師月工資40元,在當時是什麼概念?
    老師也是凡人,不應羞於談錢。最近有位復旦大學教授在網絡上曬工資單,火了——一個從教30多年老教授,到手每月8271元。這個收入在上海,恐怕比不上保姆,更不要比名企高管了。那我們再縱向比,比一比民國的老師收入。在我們印象中,民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是一個很糟糕的年代。
  • 究竟誰是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文|陳卿美作為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北京大學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大學。作為全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又是一所稀裡糊塗的大學。北京大學的糊塗,首先就體現在首任校長身上。因為北京大學已經建校120周年,究竟誰是第一任校長還是個有爭議的話題。
  • 走遍縣功|我的第一任校長王富貴
    我的第一任校長王富貴文|喬棟 王富貴,是我教師生涯的第一任校長。縣功桃園村人。那時的縣功中學,就在桃園村。11981年我鳳翔師範畢業,去縣功中學報到。王富貴校長的辦公室在會議室南邊的一個套間裡。應該說,當時師範畢業生還是比較稀缺的,所以明顯感到王校長一開始還是很器重我們的。只是我沒有理解王校長的良苦用心,他也從沒有和我溝通過,我也就順其自然地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印象深的有兩件事。一件是想讓我當少先隊輔導員。但他沒直接找我談,而是公社的教育專幹讓總輔導員把我叫到政工組長房子,談這件事情。教育專幹姓王,短髮,我進去時他坐在政工組長的床上,腿曲起來,又叉開,很隨便的樣子。
  • 校長風光無限?中央大學校長堪稱民國最難當的「官」
    導讀:《中央日報》報導沒提名的這位「任校長」,指的是任鴻雋,是我國著名學者、科學家、教育家和思想家。從劉光華的表述來看,任鴻雋被任命為校長後,似乎是有意推託,遲遲不肯上任。其實,任鴻雋的拒絕就任,有著複雜的時代背景。以今天的眼光看,中央大學是民國時期最重要的高等學府之一,校長一定風光無限。
  • 民國時期最佳課本,小朋友暑假就學這個
    被稱作中國自有學校以來第一部教科書。它是胡適、豐子愷、梁漱溟、茅盾、竺可楨、李四光等一代民國時期學界巨擘的小學必讀教材。
  • 民國「四大高校」,最強的超越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為亞洲第一
    中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曾在1936年-1949年期間擔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此期間,由於抗戰爆發,浙大曾西遷至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並在此地堅持辦學七年之久。在此期間,浙江大學聚集了像竺可楨、蘇步青、陳建功、王淦昌、盧鶴紱、束星北、談家楨、貝時璋等一批在國內外頗具盛名的科學巨人;並培養出了像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葉篤正、谷超豪和程開甲。
  • 樂童音樂創始人馬客:股權眾籌將是未來趨勢
    樂童音樂創始人馬客表示,目前樂童音樂的主要支出是人力成本,所得融資會更多地去做產品,內容上也會有變化,多去拓展音樂衍生品、藝人演出方面,突破現有音樂產業模式,探討更多新的可能。股權眾籌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融資模式,具體是指公司出讓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資者進行融資,而投資者通過出資入股公司,以獲得未來收益。
  • 建於民國,現今煙火依舊!肇慶這座90「高齡」老宅的主人是……
    這座建於民國時期的老宅,如今分為了3間獨立房屋,分別為五經裡一巷13號、15號和17號。梁榮墀與其弟梁榮漢曾留學日本,民國時期回國。1938年,梁榮墀任高要縣一小(後改名中正中學)校長和高要縣立簡易師範學校校長。高要縣立簡易師範學校併入高要師範學校後,梁榮墀任高要縣政府秘書。日本侵華期間,梁榮墀賦閒於鄉。1945年,高要縣政府又任梁榮墀為代理秘書。
  • 龍海市檔案館曬民國時期工資單 校長月薪35元警察局長180元
    原標題:回到民國你工資有多少 校長月薪35元警察局長180元   教師滿足溫飽 警察局長買不到30斤米   看了這兩份工資單,你也許已經驚呆了。警察局長月薪180元,比現在低保還低啊! 折算下來,當年小學校長陳承敏每月35元的工資,大概能買60斤米。粗略一算,假設陳校長一家四口人,一天吃2斤米,陳校長的月薪也只夠管全家不挨餓。   而到了1943年,根據當年龍溪縣政府調查上報的《全國重要都市物價調查表》顯示,一鬥米價格已經漲到75元。兩年間,米價足足上漲了10倍以上。折算下來,警察局長劉長泗180元的月薪,能買到的大米還不到30斤。
  • 巷遇:泉州井亭巷
    井亭巷位於古城中心位置,巷內歷代古牌坊林立,不少都留下了記載。比如高桂坊,是南宋愛國名臣王十朋為裡人石起宗高中榜眼而立;還有巷內的石選與四個兒子俱出仕,號稱「萬石君」,巷口曾立「萬石坊」,後來此坊與忠厚坊合稱「萬厚」,可惜如今已經毀壞殆盡;巷內還走出過華僑大學原校長莊善裕;巷中還有標誌著古城中心的定心塔、明代嘉靖年間的戶部侍郎莊國禎的故居等等。
  • 樂童音樂CEO馬客:再見,不聚焦-虎嗅網
    去年9月,馬客的樂空間Live House開業了,陸續迎來了趙雷、譚維維、楊海崧等一系列音樂人在馬客心裡,一開始樂空間想要的就很多,不僅僅是個單純的LiveHouse,而是再集合唱片店、咖啡館、展覽空間為一體的多功能空間體。在中國,音樂一向是不好做的一個產業,爵士樂迷、搖滾樂迷、唱片收藏愛好者、連續創業者馬客創辦「樂童音樂」卻勇敢地步入了第5個年頭。他想要做的,一直是讓「音樂在這個城市發聲」。
  • 叫它什麼巷 會暴露你的年齡
    民國元年(1912)6月18日,陳湧波、許雪秋等革命黨人被潮梅督辦吳祥達殺害於此。 汕頭開埠後,人稱紅星巷為「天主堂巷」;汕頭解放後,人稱紅星巷為「二中巷」,這與巷內的「市二中」以及汕頭教會女校歷史有關。 紅星巷內的「市二中」創建於1921年。1923年的汕頭地圖,「二中」位置標為「明新女子校」。據史料記載,民國29年(1940)法屬天主教會修道院院長、法國修女吳蘇辣在花園路開辦晨星女子補習班,設國文、英語和數學三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