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風雷
世人對於馬客談先生(1894-1969)關注無多。最近,我通過網絡搜尋馬客談的一些事跡,總算對馬客談先生有一個浮淺的印象。
馬客談,南京六合人。生於1894年,卒於1969年。他青少年時代是什麼情況,我不知道。我僅知道他1919年至1927年,曾經任鎮江市八叉巷小學的校長。當時,八叉巷小學稱「江蘇省立第九師範附屬小學」。馬客談先生不僅做過八叉巷小學的校長,還做過國立重慶師範學校的校長。
民國七年(1918年)8月,江蘇省立第九師範學校在鎮江建立,次年,江蘇省立第九師範附屬小學在購民房四十間的基礎上建立,它是八叉巷小學的前身。由於年代久遠,八叉巷小學已經找不到馬客談先生留下的片言隻語,甚至於他的照片也沒有。
去年,我在網絡上尋找到一張馬客談先生的照片,先生氣宇軒昂,容顏清朗,正是中國傳統文人知識分子的形象。這讓我高興得不得了。我終於尋找到馬先生,這可以讓後人不再為八叉巷小學首任校長照片空白而感遺憾了。作為八叉巷小學的一名老師,我算是立了一「功」。
民國政府成立後,江蘇即「責令縣行政機關以全力注重小學,規劃推廣;而原有之中學及師範學校,定收歸省立之計劃」。當時原擬設省立師範學校8所,代用師範學校1所,女子師範學校3所,共計12所。但由於經費等原因,到民國二年(1913年)7月,只建成了10所,共有學級33個,學生1429人。
當時的江蘇省行政公署教育司還於同年6月14日頒布了《江蘇省立師範學校學則》,規定省立師範學校學生定額以400人為限,除設預科、本科外得設講習科。鎮江市八叉巷小學作為江蘇省立第九師範附屬小學,可能從一開始性質就不是私立小學,而是官立小學。
比較遺憾的是,江蘇省立第九師範附屬小學沒有照片或文字資料流傳下來。
好在,我找到了馬客談先生的三首小詩。其一:「巍峨黌舍仰東山,作育良師濟國艱。植幼正蒙研教術,廣儲化雨布人間。」其二:「析薪數米擾昏朝,共體時艱志不撓,咬得菜根成百事,寧捐溫飽樂簞瓢。」其三:「數仞西岡一徑斜,半村半郭有人家。好將梁孟歐曾教,播向山顛與水涯。」從這三首小詩來看,馬客談先生的文學功底很紮實,是一個中國正統的知識分子。詩文一眼就可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底色。
從網絡上發現的一些史料可以看出,馬客談先生是文科理科兼長的教育家。他能寫詩填歌,文學功底頗佳。他介紹電的應用、牙齒的保健方法以及微生物,這都說明他是一位對近代科學知識非常了解的人,是一位積極向學生和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的科普作家。更為重要的是,他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政治追求。他堅持「良師興國」之理想,他認為「有了優秀的教師,才有優良的民族」,他把教師稱為「民族的乳娘」。其一生熱愛教育,追求理想,救國救民,這是他人生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