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朋友借鑑我,多分享一些野山參鑑別乾貨,參娃狗蛋真的不敢輕意寫,一是學識有限,二是東北的「三江一河」相關山脈還沒有完全走完,現人參理論知識多數只是限於家鄉通化縣山山水水,人參相關的功底也就是在三至四層,不敢輕易下論。
生怕影響到人參興趣愛好者對野生參、野山參鑑別上出現思維「定格」,因為目前多數愛好者,已經存在此問題,此篇文章與配合的視頻就是針對此現狀給予的提醒。因為人參興趣愛好者多數信息來源於網絡或很多學者老師出的相關書籍,比方有一書籍對山參這麼描述的:
蘆碗緊密相互生;
圓膀圓蘆棗核艼;
緊皮細紋疙瘩體;
須似皮條長又清;
珍珠點點綴須下。
此態方為野山參。
這種對野山參的標準也是非常正確的,但有的朋友把此就定性為尋找或定性純野山參的標準,有的取一,有的全套用,要知道如有一株上了年限的山參達到此書所寫,我想要麼在高端 市場競拍或流到博物館或高資源圈子中,一般市場是很少看到,如人參興趣愛好者把野山參鑑別標準就定性在這個「框框「中,那就會錯過很多純野山參,最起碼野山參不只是為收藏增值,主要是為了輔助我們的身體,為我們健康保駕護航的,主要是要吃嘛...
那為什麼,是因為野生參、野山參的生長環境存在多種因素。
如:野生參、野山參的生長環境森林空間茂密、透光度;山坡陡峭程度;陰坡陽坡;山脊、山中、山下;野生參、野山參周邊植被空間結構情況,腐殖土厚薄度,土層下根系石頭情況;周圍林中野獸種類等等,都影響著野山參的長勢與體態。
如陽坡陰坡,山上山下的人參參體錦皮還是緊皮就都會存在,如果坡陡峭,野生人參就易長艼,林子稀而透光度大,艼就易變大,如果又長在風口浪尖,樹枝易掉砸,土被震動人參易跑紋,轉蘆,如野豬拱了或樹枝砸在莖蘆,就易出現殘蘆小時休眠一年兩年,多則十年二十幾年經過修復再繼續生長。關於鐵線、深兜紋等,是人參種子是否帶果狀態與環境有關,野山參的紋也是多樣的。
參娃狗蛋個人分享的都是自己經歷,不能做標準,只能做借鑑,就拿人參蘆頭殘蘆情況,不管是砸的還是凍的還是獸踩拱的,有的人說小殘5-10年,大殘20年上下,有經驗老者,大殘有的夢生23年之久再生,是什麼意思,就是蘆折或自然破壞,人參在土裡當年或幾年內是沒法長出來的,因為蘆被破壞,沒有多餘的次生芽苞,就得在土內修復,修復好後才可繼續長莖生長。 這個問題,參娃狗蛋在自己老家60年左右的次生林,接觸的野生參問題 只經歷過3年 5年,一個是被樹枝砸後,3年的時間後才長出來莖葉,一株是自己掐折莖,第五年才生長出新莖,當然這蘆頭被破壞有一個季節性問題,這留著大家自己了解。
如果對野生參、野山參有興趣的朋友們,千萬不要只看網絡或書本,網絡上人參的本質根據是無法真實體現的,因此對野山參痴迷的朋友,就一定要下一定的時間,來到東北三江一河(松花江 渾江 鴨綠江 新開河)一帶的山脈進行放山,去感受各種環境野生參、野山參的長態及各環境因素下人參的情況,再進行借鑑相關標準,這樣的話,才可以入野生參、野山參鑑別的門,再與各領域實踐人參愛好者交流才能對野生參、野山參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切莫只搞理論研究,看書本看網絡,必須要進產地、環境親自體驗。
個人總結,人參文化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如果人參鑑別功底能達6-7層,我認為那也算得上野山參鑑別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