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嗎?二千年來的爭議,難以「實錘」!

2021-01-14 浩然文史

豆腐,又稱水豆腐,它既是中國最常見的豆製品,也是中國素食菜餚的主要原料。豆腐的製作,先是將黃豆(也有以黑豆、花生豆、綠豆、白豆、豌豆等豆類為製作原材)去殼,洗淨,放入水中浸泡適當時間。再加一定比例的水,將其磨製成生豆漿。接著,將生豆漿用特製的布袋裝好,紮緊袋口,用力擠壓,將豆漿汁從布袋中榨出,這就是所謂的「榨漿」。一般情況下,生豆漿可榨兩次,即第一次「榨漿」結束後,將袋口打開,注入清水,紮緊袋口後,再榨一次。生豆漿榨好後,將其倒入鍋內,加熱煮沸至90~100℃。煮豆漿時,要一邊煮,一邊撇去浮於表面的泡沫。豆漿煮好後,需或用主要成分為氯化鎂的鹽滷,或用主要成分是硫酸鈣的石膏「點滷」。「點滷」後,豆漿就會凝結成含有大量水分的豆腐花。大約15分鐘後,將豆腐花舀進鋪好包布的木託盆或其它容器內。盛滿後,用包布將豆腐花包起,蓋上木板,按壓10-20分鐘,鮮嫩的水豆腐就製作完成了。豆腐是嫩還是老,取決於添加的凝固劑鹽滷、石膏粉數量多寡。

在漫長的豆腐食用史上,勤於思考、開發的人們,用豆腐為原材料,製作出一道道芳香四溢、譽滿中外的美味佳餚,如川菜中的「麻婆豆腐」、客家菜中的「釀豆腐」、魯菜中的「鍋塌豆腐」、江浙一帶的「西施豆腐」、北京的「臭豆腐」等,其中,「麻婆豆腐」更是躋身於「中華十大名菜」。

豆腐大概在唐朝時傳入日本,據說是公元757年,鑑真和尚東渡日本時,除傳入佛經教義外,還將製作豆腐的技術也一併傳入日本。宋朝時,豆腐傳入朝鮮。1665年,多明我會士閔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雖在其撰寫的《旅行記》中,第一次向歐洲人介紹了在中國,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各階層普遍食用的一種食物—豆腐,及豆腐的製法,但並未引起歐洲人的興趣和重視。直到19世紀,豆腐才傳入歐洲、非洲、美洲等地區和國家。20世紀中後期,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深化,隨著歐美地區素食主義、健康飲食理念的興起,豆腐開始風靡西方,與茶葉、瓷器、絲綢,享譽世界。豆腐還與豆醬、豆漿(一說為麵筋)、豆芽,被合稱為中國食品「四大發明」。豆腐更是被某些人譽為「影響人類文明的100項偉大發明」之一!

中國食品「四大發明」

鮮嫩可口的美食豆腐,風靡世界的同時,也引起了人們的深深好奇:它是誰、何時發明的呢?二千多年來,圍繞這一問題,爭議紛紜,形同聚訟。

一、古代豆腐發明權的「專利」登記與授予

目前,最流行,最廣為人知的「豆腐」發明「專利」,被授予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年—前122年)。據說是迷戀煉丹以求長生不死的劉安,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與眾方士煉丹時,無意間將滷水滴入豆漿中,遂誕生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豆腐。

淮南王塑像

因此緣故,自1992年起,淮南市於每年9月15日舉辦「豆腐文化節」。豆腐成為淮南市,乃至安徽省一張馳名中外的旅遊文化名片。八公山也榮膺「豆腐發祥地」的桂冠。

然而,這一廣為人知的說法,卻自古代就不斷被質疑、否定。現代學者更是依據文獻記載,嚴謹考證,證明這一說法不過是一個「美麗的謊言」。

古人,尤其是古代從事豆腐製作業者否定劉安是豆腐的發明者,主要緣於劉安後來因謀反篡位,不得善終。在忠義觀念盛行的古代中國,因謀反篡位屬「十惡不赦」首罪,劉安自然不受豆腐製作業者待見,享受豆腐發明者的「殊榮」。在各界各業熱衷牽扯名人為本行業「祖師爺」的大背景下,古代中國豆腐製作業者也給本行業尋找到一位聲名顯赫的「祖師爺」——武聖關羽!

於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在稀裡糊塗地被後世典當行、腳夫、算命、香燭、蠶業、絲織、糕點、武財神、鹽、剃頭等行業營業者尊奉為「祖師爺」後,又莫名其妙的被「贈送」一頂「豆腐祖師爺」的桂冠。「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等俏皮歇後語,也在社會上流傳開來。

另外,也有人將豆腐「祖師爺」桂冠,戴到戰國名將樂毅頭上。民間傳說中,樂毅孝敬父母,無意間先用鹽滷,後又用石膏做出了白嫩的豆腐,取名「豆府之玉」。後來,「豆府之玉」被訛傳為「豆府之肉」。有人在給樂毅記帳時,因為疏忽,既漏寫了「豆府之肉」中「之」字,還錯將「府」字與「肉」字重在一起(古代豎式書寫,因疏忽將二字重合為一字,亦有可能),寫成「腐」字。樂毅遂將錯就錯,採用了「豆腐」這個名稱。

樂毅劇照

父母去世後,樂毅將家裡的黃豆都做成豆腐,款待前來助喪的鄉親們。這也是後世辦喪事時,將招待前來幫忙的人吃的飯叫「豆腐飯」的緣由。後來,因有人沒出力幫忙辦理喪事,卻厚著臉皮來混飯吃,人們鄙視地將這種佔人便宜的行徑,稱為「吃豆腐」。

秦志旗則介紹了一則不甚為世人了解的另一豆腐「發明者」——淮南王劉長(劉安的父親)和平民出身的王妃甕春,豆腐的誕生地,則在四川省郫縣花園鎮。此地豆腐製造者,長期以來供奉劉長和甕春為「祖師」。

季鴻昆則認為,王莽於地皇三年(22年)「煮草木為酪」,與豆腐的發明,有直接的淵源關係。

二、豆腐發明者的證據及爭辯

以樂毅、劉長(甕春)、關羽等為豆腐的「祖師爺」(發明者),畢竟只是牽強附會的無稽傳說,無任何「實錘」。它應分別是秦漢、唐宋以來,樂毅、關羽等名聖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對現代人而言,對上述幾種說法,呵呵就好,不必當真,也不必較真。

倒是劉安的「發明權」,可謂「實錘」多多,既有傳世紙質文獻記載,也有考古發現漢畫像石佐證,引得眾多學人詳加研探,爭辯不休。

令人奇怪的是,在漢代到唐代歷代文獻中,竟皆無製作或食用豆腐的文字記載。直至北宋初問世的一部署名陶榖(903年—970年),實則或是北宋前期某位由南唐入宋之人託名撰寫的二卷筆記體裁著作《清異錄》中,才有「豆腐」名稱的出現。

此後,宋代文獻,如蘇軾等人的詩文,蘇頌《圖經本草》(1057年)、 唐慎微《證類本草》(1094年)、寇宗爽《本草衍義》(1116年)等藥典、南宋陸遊《老學庵筆記》等,都對豆腐有大量記載,反映出豆腐在宋代的風靡和普及。當時蜀地人將其名曰「黎祈」。蘇軾所創「東坡豆腐」,更成為流傳千古的素食名菜。

南宋朱熹《詠素食詩》之一「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下,自注曰:「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這或許是目前現有文獻中,最早明確提到淮南王劉安與豆腐關係的文字。朱熹沒明說他的這一說法源出何處。有人推測,朱熹所說的「術」,是不是一雜纂數術、方技,託名劉安所撰的《萬畢術》?今此書已佚,尚存的零星佚文,也沒有豆腐的記載。故朱熹之言,難成「實錘」。

隨著二十世紀初,王國維先生提出的以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獻互證的「二重證據法」理論日益廣泛地應用於史學研究,諸多學者試圖以考古發現,來探討豆腐起源問題。1991年,陳華文即據1959年考古發現的河南省密縣打虎亭漢墓內的壁畫,認為其中有製作豆腐的圖像。

孫機則認為,此畫像石描繪的是釀酒和為飲宴備酒的景象,而不是製作豆腐的圖像。此後,董曉娟、陳華文、賈峨等紛紛撰文,或贊同,或反駁,迄無定論。黃興宗雖認為,打虎亭東漢壁畫不是釀酒,而是製造豆腐的圖像。但他同時提出,漢代發明的豆腐,因未曾加熱豆漿,故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現代的豆腐,因此未能進入烹調主流,不被時人重視,文獻記載罕見。

文史君說

豆腐究竟何時,由誰發明創造?目前雖無「實錘」,但它因其鮮嫩可口,營養豐富,因而大致自唐代出現後,在宋代頗為流行,而後又陸續傳播到日本、朝鮮、東南亞和歐美等地,風靡一時。因其造價低廉,製作簡單,明清時期,即便下層普通民眾,或許也可經常食用。因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勉勵群臣廉潔奉公,制定「勸廉宴」制度。此宴主菜為三菜一湯:蘿蔔、韭菜、青菜和豆腐湯,取「一清二白」寓意。清朝江寧巡撫湯斌,為官清廉,安於清貧,一日三餐,均以豆腐湯佐食,故獲「三湯巡撫」美譽。

二十世紀中期,中國大陸經濟困難,豆腐也成為不可常得的「奢侈品」。據說,豫劇《七品芝麻官》中膾炙人口的戲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中的「紅薯」,原作「豆腐」。 「唐成」的飾演者牛得草,鑑於其時豆腐「昂貴」,故改「豆腐」為「紅薯」。

改革開放以來,豆腐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中國人餐桌上的常見菜,「麻婆豆腐」等中華名菜也享譽海外。在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健康、營養的今天,豆腐因其汙染少,營養高,越來越受到中外民眾的青睞。

參考文獻

1. 陳文華:《豆腐起源於何時?》,《農業考古》1991年第1期。

2. 秦志旗:《豆腐的發明人與誕生地小考》,《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3年第2期。

3. 季鴻昆:《王莽的科學實驗和豆腐的發明》,《揚州大學烹飪學報》1994年第1期。

4. 孫機:《豆腐問題》,《農業考古》1998年第3期。

5. 董曉娟、聞悟:《不尋常的豆腐問題》,《農業考古》1998年第3期。

6. 賈峨:《關於〈豆腐問題〉一文中的問題》,《農業考古》1998年第3期。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發明豆腐,最早試驗熱氣球,淮南王劉安
    有個因為歷史耽誤的大咖,發明了豆腐,最早試驗成功熱氣球。在學術上也是一位集大成者,著有《淮南子》於世,因為生不逢時,長時間被歷史遺棄在角落。他就是淮南王劉安,先看一下他的家世,父親叫劉長,祖父叫劉邦。沒錯,就是漢高祖劉邦。
  • 豆腐的真正由來
    據史籍記載,豆腐是淮南王劉安發明的,是他發明豆腐的做法和吃法。劉安是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母為雍氏,是劉長正妻。劉安(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22年),原籍為沛郡豐縣(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趙莊鎮金劉寨)人,卻生於淮南國壽春縣(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
  • 年味 | 「二十五,做豆腐」 為什麼是「豆腐」?
    關於「二十五,做豆腐」還有這幾個傳說,不妨也了解一下。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可見,豆腐已有兩千多年的製作歷史了,而劉安則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始祖。其實臘月廿五這天不僅要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吃豆腐渣的風俗。
  • 豆腐這不起眼的食物,卻是歷史上獨特飲食文化發明,意義不可估量
    即便是這些方面最後傳到了西方國家,也在全世界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其實很多發明都給我們給忽略了,真正對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最重要的事,反而那些不起眼的發明,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下不起眼發明之一的豆腐發明。一說起豆腐大家應該是比較愛吃的,尤其是吃豆腐對女性是非常好的豆腐,是中國古代最為獨特的一個飲食文化發明之一。
  • 嫩豆腐和老豆腐真的不一樣!差異太大了,90%的人不知道!
    但是,我們經常會聽別人說什麼嫩豆腐、老豆腐的,是不是很疑惑這兩種豆腐不一樣嗎?它們有什麼區別呢?這就要說起都附的製作工藝了。相傳豆腐最早誕生於西漢時期,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所發明的。當時,在西漢初期,大家都講求黃老之術。而劉安的封地在生產優質大豆的淮南,因此淮南地區自上到下都喜喝豆漿,劉安也不例外。有一次劉安在煉丹的時候下人送上一碗豆漿,劉安邊喝豆漿邊煉丹。
  • 豆腐是西方乳酪的替代品?豆腐食材如何發明誕生?
    豆腐是家常料理中常見的食材,口感軟嫩、搭配的變化更是多元,關於豆腐的起源,很多人直覺聯想到喜愛豆腐料理的日本,但事實上,豆腐則可能和西方乳酪有關係,更不是從日本發明而來?豆腐居然算是一種乳酪的替代食物?
  • 來淮南旅遊,這3個景點不可錯過,你去過嗎?
    安徽省淮南市,地處皖北,氣候獨特,其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尤其是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的故事,早已經家喻戶曉,美味傳播天下。歷史上,淮南一帶,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境內名勝古蹟遍布,是安徽省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喜歡歷史人文的朋友,不妨到淮南走一走、看一看,去尋找歷史的痕跡。
  • 此人本是清末重臣之子,卻遠赴法國賣豆腐,賺取巨資為國貢獻卓著
    子淵之前給大家介紹晚清名臣李鴻藻(官至從一品)時,提到過其子李石曾出資幫助赴法留學生勤工儉學一事,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典型「官二代」李石曾的巨額身家是怎麼來的。事實上,這都是靠他靠賣豆腐賺來的。有人可能會說,豆腐這玩意並不賺錢,從未聽說過有哪個豆腐匠靠此發家致富的,那為什麼晚清重臣李鴻藻之子李石曾卻能靠賣豆腐賺取巨資呢?
  • 俗語說「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為什麼是做「豆腐」呢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其實這些過年的老話俗語都不是為了朗朗上口,而隨意胡謅編制的,其實每句都有一定的說法和一些來歷。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二十五、磨豆腐這一習俗的來歷。一、二十五、磨豆腐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在古代「豆腐」與「頭富」諧音,寄予了人們新年要富貴的心願。有人說,「豆腐能治中國人的鄉愁。」春節盛宴即將開始,菜單上怎能少了傳統年味豆腐。另外,說起「磨豆腐」,實際上是人們準備春節期間必備「年貨」的開始。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豆腐」一詞,最早見於五代的陶谷(903—970)《清異錄》:「時蕺為青陽承,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陶谷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時的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說明豆腐至少在五代時的淮南地區已經是日常食品,其製作技術已經成熟。
  • 地名背後的故事:豆腐是誰發明的?「大柵欄」因何得名?
    吃吃吃:豆腐是誰發明的?曾有人戲言,世界上最治癒的東西,第一就是美食。中國的飲食文化相當豐富,對菜餚的命名十分講究。如果留心觀察,便能發現許多菜名中都包含著地名。另外,豆腐可以採用多種烹飪方法製成美食,八公山豆腐也是一道傳統小吃。相傳,豆腐是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機緣巧合下發明的。這位淮南王追求長生不老,本來想用豆汁來煉丹藥,但是不小心讓豆汁和石膏混合在一起,意外製成了豆腐。而八公山的得名也是因傳說而來。
  • 他是劉邦的孫子,也是熱氣球第一人,另一項發明如今已風靡世界
    劉安他之所以能留名青史,不是因為他治國方略和品行高尚,而是因為他是中國古代一個實打實的發明家。豆腐現在全世界範圍內,除了中國人喜歡吃豆腐外,還有很多國家都在吃豆腐。日本、韓國、越南、泰國等周邊國家都在吃豆腐。
  • 世上最全的「豆腐」種類
    今天是農曆二十五,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當然這裡的豆腐指的是大豆磨成漿後加滷凝結成的一種含大量水分的凝結體,簡言之是大豆製品。豆腐傳說劉安為人好道,欲求長生不老之術,因此不惜重金,廣泛招請江湖方術之士煉丹修身。一天有八公登門求見,門吏見是八個白髮蒼蒼的老者,輕視他們不會什麼長生不老之術,不予通報。八公見此哈哈大笑,遂變化成八個角髻青絲,面如桃花的少年。
  • 淮南豆腐:家常美食成「中國地理標誌」
    人民網合肥1月20日電(韓震震)2000多年前,在安徽淮南境內,西漢淮南王劉安,煉丹時的一次失誤,讓瑩白細膩、鮮嫩綿滑的豆腐意外誕生。時光荏苒,當初的豆腐,已衍生出豐富多樣的豆製品,而與之相關的飲食文化,也逐漸在歲月的長河中沉澱積累。
  • 豆腐作為餐桌美食,你所不知道的豆腐的起源發展史及其功效與禁忌
    宋代蘇軾是豆腐的超級粉絲,他寫的《又一首答二猶子與王朗見和》中有;煮豆腐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蘇軾曾親自動手製作美味豆腐。還有很多的古人用的文採為豆腐寫了一首首讚美的詩句,可以看出豆腐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國製作,食用豆腐的歷史悠久。豆腐流傳2000多年來,深刻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相傳豆腐是由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發明的。
  • 二十五,磨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民間是否如灶王所奏的情況,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
  • 同樣是豆腐,「老豆腐」和「嫩豆腐」區別這麼大?知道後別瞎買了
    相傳豆腐是由西漢淮南王劉安所發明,據說是劉安在煉長生不老丹時,不小心把滷水滴入了豆漿中,於是就誕生了歷史上最早的豆腐。當然,這也只是傳說,至今也無法考證,所以也無從深究。大概在唐朝時期豆腐被傳入日本,宋朝時又被傳入朝鮮,隨著中外文化交流頻繁,豆腐也開始風靡西方。
  • 為什麼人死後要吃豆腐飯
    那麼人死後為什麼要吃豆腐飯?又有哪些深意呢?接下來隨小編一起探個究竟。據傳,戰國有個叫樂毅的孝子,待父母極為孝順。父母年紀大了,喜歡吃軟食,樂毅就用黃豆做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吃這類軟食,活到了高壽的年紀。父母去世後,樂毅請參加送葬的鄰居吃豆腐宴,祝願大家健康長壽,由此便形成了葬禮上吃豆腐飯的習俗。
  • 吃豆腐
    其實還有其他含意,如拿朋友、熟人開玩笑,尋開心,也稱為吃某人豆腐。家中死人,喪事後辦酒席,答謝前來參加葬禮的人,菜餚以豆腐為主,有稱吃豆腐飯,或稱豆腐羮飯。逢到清明、冬至祭拜先人,懷念故人,在家燒些先人喜歡的菜,點起香燭磕頭上香,萊餚中必有豆腐。當年菜場上賣豆製品攤頭不少,姿色好一點老闆娘,暗底都被稱豆腐西施。而今天聊的話題是飯桌上的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