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趙基開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吃豆腐
趙基開
上海灘有一句十分通俗閒話:吃豆腐。
聽到這句閒話,老上海人馬上會想起有些勿入調的男人,因這是男人佔女人便宜、調戲女人、或欺侮婦女的代名詞。其實還有其他含意,如拿朋友、熟人開玩笑,尋開心,也稱為吃某人豆腐。
家中死人,喪事後辦酒席,答謝前來參加葬禮的人,菜餚以豆腐為主,有稱吃豆腐飯,或稱豆腐羮飯。逢到清明、冬至祭拜先人,懷念故人,在家燒些先人喜歡的菜,點起香燭磕頭上香,萊餚中必有豆腐。當年菜場上賣豆製品攤頭不少,姿色好一點老闆娘,暗底都被稱豆腐西施。
而今天聊的話題是飯桌上的豆腐。大家熟知中國有四大發明,而在廚房裡也有「中國食品四大發明",即豆腐、豆芽、面醬、麵筋,知道的人就不多。特別是豆腐,營養豐富,有著出色的保健、養生功能,製作簡便,價廉物美,深受大家青睞。
相傳早在西漢淮南王劉安,為求長生不老之藥,重金招賢,煉取仙丹,提取當地八公山泉水,磨製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沒想到仙丹沒有煉成,歪打正著,豆汁與鹽滷合成一片,形成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就是被後人稱豆腐。
劉安塑像
以後經歷代人們改進,品種不斷增加,有老嫩之分,南北之別,還有臭豆腐等。所以當今淮南有豆腐之鄉美稱,還舉辦中國豆腐文化節。
豆腐營養豐富,含有優質蛋白及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有「植物肉"之稱,是高營養的美食。
回顧上世紀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副食品供應極端匱乏,連豆製品也十分緊張,按人頭髮放各類票證,其中豆腐也要憑豆製品票,才能買到。豆腐也成為當時補充營養不可多得的食材之一。偶而菜場有賣豆腐渣,不要憑券,則馬上排起長隊,買到一袋,像現在體育、福利彩票中獎似的興高彩烈。
豆製品票
吃頓豆腐也要算算過日子。後來國民經濟形勢稍好,偶然吃頓紅燒肉,吃剩湯汁,也不輕易丟棄,買塊老豆腐燒煮,味道也交關好。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和老伴進入高齡,對豆腐更情有獨鍾,因牙齒功能衰退,裝上假牙,一周吃二次豆腐是不錯選擇,特別是豆腐羹,既當菜,又當湯。將青菜切碎,加肉沫,有時還加上海參,不僅味道鮮美,還保證營養,容易消化吸收,減輕腸胃功能負擔,也符合阿拉寧波人胃口。
一塊豆腐,一場盛宴,美味無窮,全國各地紛紛推出各式各樣豆腐宴,經過歷代廚師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現已成為魯菜中一枝奇葩,多達150道菜餚供挑選。還有八公山豆腐宴也很有名氣。當然豆腐宴不一定每一個菜有豆腐,但必須以豆腐為主體。其實這豆腐宴還需其他食材幫忙,起推波助瀾作用。
豆腐走上尋常百姓家的飯桌上,咫尺見方,一包豆腐,烹飪方法各種各樣,有拌、油炸、制湯等。上海地域推薦以豆腐為主家常菜,也是五彩繽紛,解解饞蟲。
(1)小蔥拌豆腐,一清二楚。口感清爽,十分受大家歡迎。上海也有加香椿頭或切碎皮蛋,更適合上海人口味。
(2)油煎臭豆腐。必蘸火紅辣醬,不僅飯桌上,在古鎮上也是上海典型小吃。圍在攤邊,手棒盆子,吃得津津有味。
(3)大魚頭豆腐湯,是稱益壽延年的養生湯,活血降脂,取新鮮鰱魚頭,將魚頭煎成金黃,鍋中放入清水,沒過魚頭燒煮,加上乾貝,最後倒入豆腐,撒上香菜,湯似牛奶色,色香味俱全。還有人為吃大魚頭湯,專門跑到長三角幹島湖、天目湖。
(4)海帶煮豆腐,號稱長生不老的神菜,它倆是最佳標配,營養價值大幅提升,勝似燕窩。
(5)麻婆豆腐,傳統川菜,世界聞名,以麻辣、酥、燙、嫩、鮮、香著稱,已給上海人接受。
(6)家常豆腐,用老豆腐油煎後,加肉片、筍片等食材,紅燒而成,是大眾食譜。
我正埋頭書寫,老伴在廚房裡大聲呼叫,老頭子吃飯了,今天又有您最喜吹的豆腐羹。我立即擱筆,還有什麼菜,留給大家來補充。
配圖來源:網絡
鳴謝:趙基開先生賜稿分享!
原標題:《吃豆腐(作者:趙基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