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亮等研究揭示DNA別構效應—新聞—科學網

2020-12-23 科學網

 

2013年2月15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題為「Probing Allostery through DNA」的研究報告,通過單分子生物物理等手段嚴謹地證實了DNA中確實存在別構效應。該研究揭示了DNA一個新的基本性質,不但在物理上非常有趣,而且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該項工作是由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教授及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謝曉亮的哈佛大學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孫育傑/謝曉亮研究組、蘇曉東研究組合作完成。

 

別構效應廣泛存在於蛋白質特別是酶中。別構效應是描述遠離活性中心的結合到變構位點的效應因子能夠通過蛋白質的長程構象變化來影響蛋白質功能(酶活性)的現象。而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DNA上有很多特異的蛋白結合位點,這些位點在結合了蛋白分子前後會具有較大的構象變化,那麼,DNA是否也像蛋白質那樣具有別構效應,即結合在同一條DNA雙螺旋鏈上的兩個蛋白分子是否在沒有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可以通過DNA雙螺旋的構象變化而影響各自的DNA結合能力?比較合理的預期是DNA應該具有別構效應,然而通過常規方法人們一直沒有觀測到過這種效應。

 

謝曉亮等通過研究,揭示了上述預期的別構效應確實存在於雙鏈DNA中。研究人員在一段DNA雙螺旋上設計了兩種蛋白分子的結合位點,並且調節其間DNA的長度。通過單分子全內反射螢光顯微鏡可以觀察螢光標記的單個蛋白分子從其DNA結合位點上掉下來的速率,從而測定該蛋白分子對於此位點的相對結合能力。實驗表明兩個不同的DNA結合蛋白可以影響各自對DNA的結合能力,而且其變化隨兩個蛋白之間DNA鏈的長度同時增強或變弱,呈現出一種周期性,這個周期大約是10個鹼基對,正好是DNA雙螺旋的一個周期,並且這種效應的大小會隨著兩個蛋白之間的距離增加而衰減。

 

研究人員進一步通過各種對照實驗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計算,確認了這種效應不是其它因素(如蛋白-蛋白相互作用、靜電相互作用等)造成的,而是由蛋白質結合到DNA上導致的DNA雙螺旋的構象變化即DNA的別構效應引起的。

 

DNA別構效應比較大,約有5倍左右,而這種效應因為傳統的系宗實驗不夠精確而一直無法被測得。此外,DNA的別構效應是DNA的一個基本性質,不依賴於蛋白質的性質及種類。由於很多DNA結合蛋白,如轉錄因子和RNA聚合酶等在DNA上經常結合地較近,並協同行使功能,所以現在需要在理解基因調控的時候考慮這一效應。該項工作會還證明了DNA別構效應的確可以在活細胞內影響基因表達,所以這種效應在生理上是重要的。《科學》雜誌在同期述評中也指出,這種通過雙螺旋DNA導致的別構效應對於基因調控具有深遠意義。

 

 

 

 

相關焦點

  • 新研究揭示DNA別構效應
    DNA中確實存在別構效應。該研究揭示了DNA一個新的基本性質,不但在物理上非常有趣,而且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該項工作是由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教授及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謝曉亮的哈佛大學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BIOPIC)孫育傑/謝曉亮研究組、蘇曉東研究組合作完成。 別構效應廣泛存在於蛋白質特別是酶中。
  • 研究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飼草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揭示水分影響紫花苜蓿抗寒能力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BMC植物生物學》上。
  • 研究揭示核酶RNaseMRP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團隊研究揭示了真核生物中一類保守且必需的核酶RNaseMRP催化前體rRNA加工成熟的分子機制。
  • 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在熱帶印太海域,海洋鹽度的低頻變化對海洋環流和氣候系統尤為重要,成為國際上海洋鹽度研究的焦點之一。 據了解,胡敦欣課題組胡石建研究員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基於國際Argo計劃獲取的長時間鹽度觀測數據,以降水極其強烈的熱帶印太交匯區和印尼貫穿流海域為中心,對熱帶印度洋和熱帶太平洋海洋鹽度的年際到年代際變化進行了系統研究。
  • 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佔鋒恢復生態學團隊揭示了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生物群落的維持機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土壤生物學與生物化學》。
  • 科學家提出在水流體中形成微渦流的減阻效應—新聞—科學網
    此項重點基金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群基介紹說,該項目對高雷諾數下材料的減阻機理與減阻行為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創新性地提出了水流體微渦流減阻效應。同時發展了氣墊穩定封存減阻方法、固油複合減阻體系及有機無機複合柔性減阻材料體系,完善了不同服役條件下的減阻機理及減阻材料設計準則。
  • 名師點評| 邵振華、於曉、杜洋、孫金鵬等合作揭示多巴胺受體DRD1的配體識別和別構調節機制
    LY3154207是由禮來公司於2019年首次報導,目前仍處於臨床二期研究,用於治療痴呆症(Lewy body dementia)。在藥理學上,該藥物表現出顯著的正向別構效應,能顯著增強DRD1對內源性激動劑多巴胺的結合能力和信號轉導效應。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尤其在高緯度地區,粒度、孢粉等多方面證據均揭示了轉型期後氣候向乾冷轉變,並對第四紀哺乳動物群的構成和分布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該研究則關注於經歷中更新世轉型期,早期人類遺址地理分布變化和石器製作技術方面的發展。
  • 清華醫學院布萊恩·克比爾卡研究組揭示beta2腎上腺素受體胞內別構...
    清華醫學院布萊恩·克比爾卡研究組揭示beta2腎上腺素受體胞內別構拮抗劑的工作機理清華新聞網8月18日電 8月17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教授布萊恩·克比爾卡 (Brian Kobilka)研究組在《自然》(Nature)期刊在線發表題為《利用X射線晶體結構揭示beta2腎上腺素受體胞內別構拮抗劑的工作機理》的文章 (Mechanism
  • 中國科學家研究揭示哺乳動物高溫保護機制—新聞—科學網
    RPV1熱失活的分子機制及其對哺乳動物高溫耐受的生物學意義(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5月14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楊仕隆團隊聯合浙江大學教授楊帆團隊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鄭劼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論文,揭示了
  • 等離激元光催化劑界面納腔電荷聚集現象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Au/TiO2)的光生電荷分離及過程中電荷的空間分布,首次發現了二聚體金顆粒和半導體光催化劑界面納腔的電荷聚集現象,揭示了催化劑反應位點上電荷濃度對多空穴參與的水氧化反應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   在自然光合作用中,PS II放氧活性中心周圍分布著成千上百個捕光蛋白,其作用是通過增加光吸收通量為反應活性中心源源不斷地供給電荷。
  • 探尋DNA複製起點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
  • 科學家揭示作物離體細胞胚性分化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作物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曾範昌科研團隊成功揭示了作物離體高效胚性分化的表觀調控分子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生物技術》。
  • 研究揭示人類活動對海洋深遠影響 —新聞—科學網
    近日,刊登於《科學》的兩項研究聚焦了覆蓋地球表面3/4的「藍色領土」。研究人員發現,這個幽深而富饒的「王國」正遭受著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其中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Ian Kane說:「我們對在深海海底發現的高濃度微塑料感到震驚。」 「新分析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揭示了冰原為何以及如何對氣候變化做出反應。」
  • 中國科學家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新聞—科學網
    俞飈研究員在實驗室 近日,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正式通知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祝賀該所研究員俞飈榮獲2020年度「洪堡研究獎」。 洪堡研究獎由德國亞歷山大·洪堡基金會於1972年設立,面向德國以外的全球傑出科學家,專門授予在基礎研究、理論創新、學科引領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並在未來有希望取得尖端成就的外國傑出學者。要求候選人必須是在其研究領域做出過原創性理論、重大發現或發明,對該領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科學家。是該基金會所頒贈給外國學者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獲獎者的終身學術成就,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 研究發現ATM激酶別構調節的分子機制
    5月16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蔡剛課題組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Tel1/ATM kinase 的研究論文
  • 【別構】實時觀察PDZ結構域中配體誘導的別構轉變
    別構表示蛋白質或者蛋白質複合物中兩個位點的耦合,當配體與遠端位點結合後能夠改變活性位點的親和力。由於生物學功能與蛋白質結構密切相關,配體誘導的蛋白質功能變化通常與蛋白質平均結構的變化相關。另一方面,配體的結合也可能會改變蛋白的柔韌性,從而改變結構的變化並為自由能提供熵的貢獻,稱為「動力學別構」,已經被用於解釋配體結合後沒有明顯構象變化的情況。
  • 日本腦炎病毒宿主適應新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團隊研究發現,GI 型相對於GIII型在水禽宿主中具有適應性優勢,能夠引起雛鴨產生滴度更高、持續時間更長的病毒血症。而宿主適應性差異被認為可能是引起日本腦炎病毒基因型轉換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他們還揭示了GI型病毒在水禽宿主中具有更強的拮抗I型幹擾素的能力從而增強其適應性的分子機制。
  • 高壓調控實現一維金屬滷化物90%螢光效率—新聞—科學網
    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呂旭傑、楊文革和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Ma Biwu等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對一種新型一維金屬滷化物C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