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著採茶歌,阿公嬤上學去。每個人都互相認識、捨不得搬走。臺灣的最北,有不一樣風景可以眺望。臺灣石門,在臺灣最北的地方,下面小編就向你介紹一下有著不一樣風土人情的石門。
傍晚六點半,火紅的落日,照常從臺灣最北端——富貴角尖岬,以一眨眼的工夫,溶入墨藍色臺灣海峽。石門,是臺灣本島最北的一鄉。
呼嘯來去的臺2線濱海公路,是石門鄉主要的出入幹道。
一輛白色轎車,後座載著阿英姐,從石門洞不遠的尖鹿村家裡出發,今晚,72歲的阿嬤,要上學。教室燈火通明,石門國小二年甲班裡坐滿四五排六七十歲的阿公、阿嬤。每個人的課桌上都端正擺著講義,興奮地等老師開講。
「阿嬤跟我學國語,我跟阿嬤學臺語,」笑起來露出一口白皙牙齒的遊嘉萍,臺北師院畢業後,在都市教了七年書,終於有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教小學。
白天擔任班級導師,也是學校的鄉土文化種子老師,遊嘉萍不停地找事情做,跟朋友成立「山海風情工作坊」,設網站、採集茶歌,並且與農會合作開班教小朋友畫畫。
石門著名的鐵觀音茶也常得獎,大多銷到外地,本地並不常見,反倒是鄉公所不遠處的「劉家肉粽」總是大排長龍。
從30年前在十八王公廟前賣起肉粽,劉家數代都住在石門。美國念MBA回來的大女兒,站在攤前,一日經手的肉粽不計其數,「沒有數,大概幾萬個吧!」
笑稱自己是被粽子香氣燻胖的劉嘉琳,剛剛讀完《鼎泰豐傳奇》,從書裡得到不少靈感。她和也有碩士學位的二妹,兩人白天賣粽子,晚上商議如何蓋工廠、成立中央廚房、到臺北開分店。
她表示:「既然回來,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石門的採茶歌是「無字曲歌」,卻能一代傳一代,從石門鄉茶業鼎盛時期流傳下來。這個海邊小鄉雖然算不上富裕,居民的生活卻不被物質局限。甚至,到了石門,很快就感覺到「每個人都認識每個人」的親近。
特色景點:
富貴角公園
富貴角海拔33.2米,是臺灣最北端突出的海岬,岬角的燈塔最早建於1896年,又在1958年改建成現在的八角形黑白高塔。從公園步道登高,遠眺大海,可欣賞沙岸與巖岸交錯有致的灣岬之美。
在小編看來,友善、好客的石門人,像阿英姐的一曲熱情茶歌:「阮住在石門尖鹿底,後面一條清水溪,哪有時間來這坐,阮兜無煙嘛有茶。」充滿人情味的臺灣石門值得你來逛一逛,來感受一下當地人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