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賣最早記載於明朝的《樸通事》一書:「以麥麵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作賣。」發源於北方,並在明清時期流行於全國,因各地飲食習慣和方言不同,衍生出不同口味做法和名稱。
因為本身就是起源地,所以北方大多小吃店沿用舊時習慣寫作「燒麥」或是「稍麥」,而南方則大多稱其為「燒賣」;又有少部分地區會根據燒賣的外觀重新命名,比如福建叫「開口笑」,揚州稱「鬼蓬頭」。(後文統一寫作「燒賣」)
而同樣是皮子包餡、頂上敞口的精緻小點,北方尊純肉為原教旨,保留了歷史傳統,南方則在餡料和皮上演化出千般變化,競相爭豔。
廣東幹燒賣
幹蒸燒賣繼承了廣東人獨有的精緻:加入雞蛋和鹼水的外皮呈黃色,晶瑩剔透,以豬肉、鮮蝦、香菇拌成的肉滑為餡料,點綴紅色魚子或枸杞,色彩搭配得好看,小巧三隻為一籠,一口一個,是「吃巧不吃飽」的早茶首選。
沙縣 水晶燒賣
縱使你是沙縣小吃的狂熱粉絲,如果不親自來一次沙縣當地,便沒有口福享受這道純正而又美味的當地燒賣了。
形如其名,沙縣的水晶燒賣通體晶瑩剔透,內餡由粉絲和一顆肉丁組成,高筋麵粉壓制的外皮薄但充滿韌勁,收口向下蒸製,不似傳統燒賣,倒更有小湯包的神韻。
出爐的水晶燒賣滋味單薄,一定要配以當地特色豆豉油蘸著吃,口感豐富、鹹甜鮮醇。
揚州 翡翠燒賣
揚州翡翠燒賣,將江南人鍾愛的口味全部微縮在這一小隻裡:用青菜這種稀疏平常的食材作為主角,以鹽提鮮襯託甜味,搭配簡約,味道卻不會落得單調。
收口窄又緊的「寶瓶式」外觀顯得精巧,外皮夠薄才能隱約顯出其中翡翠一般的碧綠;輕輕咬上一口,感受菜茸在舌尖化開,鮮蔬的甜味隨之充滿整個口腔,香不膩口。
南京 蛋燒麥
南京人做鴨、吃鴨的功夫,堪稱國內一絕,這種獨特的烹飪天賦也並不僅限於直觀可見的鴨肉料理:可別被這道蛋燒賣的外表給蒙蔽了,這道點心與眾不同的靈魂之處,不僅僅是蛋,還有鴨。
切成顆粒狀的新鮮河蝦仁加入鴨油、紹興黃酒攪拌做餡,再以鴨油攤出的蛋皮包裹,上旺火蒸熟,造型獨特。
鴨油賦予了整道點心獨特的鮮味,黃酒在去除了膩的同時,加入了一絲沉穩的醇香,搭配新鮮蝦仁的Q彈和味甜、蛋皮的細膩和滑嫩,一口難忘。
杭州 鮮筍燒麥
杭州片兒川之所以美味到出圈,鮮筍的存在功不可沒,而杭州人對於筍的運用,自然也融入進了燒賣之中。
不過鮮筍一年只有兩個月左右,算是時令食材,所以在杭州能吃到的鮮筍燒賣大多以筍乾入餡,簡單搭配豬肉就很可口。
根據杭州當地的吃法,燒賣需要配陳醋,而且不是蘸著吃,需要順著燒賣口倒進去。以醋的酸甜進一步提升筍的鮮味,同時降低了燒賣溫度,避免燙口。
就這麼一入口,肯定滿是醋味,但不要著急,嚼下去的一瞬間,適中的熱氣包裹著肉香和筍鮮一下子掙脫醋味噴湧而出,比空口吃更要驚喜數倍。
上海 糯米燒賣
江南地區不同口味的燒賣何其多,誰家最好吃自然是難以評判,但最流行於上海的糯米燒賣,則能讓整個江浙滬暫時統一戰線,推其為包郵區的代表燒賣。
糯米為餡料主體,搭配少許肉沫、香菇,以醬油調味;橫向對比上面幾種燒賣,糯米燒賣的確顯得平平無奇又缺乏些許趣味,但味道卻是出奇的好。
武漢 重油燒賣
以過早文化聞名全國的武漢,被譽為早餐之都,作為早點出現的燒賣必然也是plus版的存在:重油燒賣和上海糯米燒賣相似,但個頭更大,內餡多為豬肉塊,用油也更重,糯米黏度高,還加入了適量的黑胡椒增進香氣。
北京 三鮮燒賣
再往北走,這燒賣的身份可就要從點心要往主食慢慢變化了,北京的燒賣是在內蒙古燒賣的基礎上再改良變化的,以「都一處」的三鮮燒賣最為出名。
北京燒賣個頭比之南方大了不少,內餡的分量也不含糊,一籠十隻,一個人很難吃得完;三鮮即海參、豬肉和蝦仁,肥瘦配比適中平衡,調味偏重,符合北方人的口味。
呼和浩特 羊肉燒賣
作為羊肉料理大城,呼和浩特連燒賣都必須用足羊肉,硬核十足。羔羊肉加上大蔥一起做餡,燒賣皮擀得儘可能薄,蒸熟的燒賣必然是透亮十足,能隱約看到其中的飽滿湯汁。
皮薄又充滿湯汁,羊肉燒賣的吃法還有點類似於吃小籠包那樣,才不容易燙口;呼市當地人吃羊肉燒賣還會配上一壺磚茶,用以解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