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媽媽帶著甜甜去室內遊樂場玩耍。
從遊樂場出來,甜甜忽然不肯回家了。
原來,她看上了一旁貨架上的洋娃娃,指著娃娃就說:「媽媽,我要這個。」
媽媽蹲下身子柔聲勸解:「一模一樣的娃娃你已經有啦!好寶寶不能貪心,這個就不要啦好不好?」
孩子一聽拒絕,立馬憋出眼淚:「我就想要這個嘛……」
媽媽臉色不太好看了,但還是企圖講道理:「我們不能天天出來買東西,回家還有好多別的玩具呢,寶寶乖,我們回家玩。」
孩子小臉通紅,抱著娃娃就是不撒手。
媽媽看看周圍,強忍怒火,想把娃娃拿回貨架,可如此一來,孩子大聲哭起來了,還一個勁地往地上蹲。
媽媽實在沒轍了,黑著臉一巴掌打在甜甜屁股上,再連拖帶拽地把孩子拽走了。
甜甜媽回到家往媽媽群吐槽:我那麼耐心跟她講道理,孩子怎麼就不聽呢?非要我「暴力執法」,我也不想做個壞媽媽啊!
結果眾多媽媽紛紛點頭:我們也都遇到過這樣的情形……
和孩子講道理為什麼沒有用呢?
在我們和孩子講道理時,他們的內心世界是這樣的:
1. 聽不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法》一書中寫到,人的大腦分上下兩層。
上層是理智層,幫助我們控制行為、情緒,理智思考,制定計劃,做出決策等;
下層是情緒層,主要掌控一些本能行為(如呼吸、眨眼)以及情緒釋放等。
而孩子的發育規律則是:先下層,再上層。
圖源:《全腦教養法》
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一出生就會哭鬧、發脾氣,表達情緒,可要他們學會控制情緒,卻要到好幾歲之後。
因為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他們控制情緒,保持理智。
同樣的,孩子也沒有足夠的心智去理解我們所說的「道理」。
因此,寶寶年齡越小,講道理就會顯得越無用。
2. 孩子的情緒被忽視了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他們的認知,也僅僅局限於他們看到、感受到的一切。
有這麼一個視頻:
一位外國爸爸試圖讓女兒保持安靜,可無論怎麼說,孩子都只喊一句:「你讓我不要吵,是不是不愛我了?」
和孩子們講道理,不會讓他們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只會深深地不解:為什么爸爸媽媽制止我?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了?
3. 說教,掐滅了孩子的參與
誠如教育家杜威所說,教育並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而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的過程。
也就是說,好的親子關係,應該是雙方參與,共同前行的美好旅程。
而和孩子講道理,則是將孩子主動參與的部分掐滅了,讓孩子變成一個受體,一個聽道理的傀儡。
儘管我們跟孩子說的道理,全是為他們好,全是人人皆知的箴言,可對孩子們而言,卻並非如此。
其實,給孩子講道理並不是錯,而是這種溝通方式的收效不夠,而顯得不那麼明智。
那到底該如何溝通,他們才會聽呢?
不妨試試如下幾步:
1. 解決情緒
心理學上有個「情緒耐受窗」理論:只有當我們情緒在承受範圍之內,才能維持理性思考。
教育孩子,也得等孩子情緒平復了再說。
誠如作家阿黛爾·法伯所說,幫助孩子,就要面對他們的感受。
面對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他們的感受,給他們解決情緒的時間,待情緒解決之後,再處理問題。
2. 轉移注意力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想要什麼只是一時興起。只要將他們抱離「案發地」或是用其他玩具哄哄就好了。
另外,我們還可以嘗試用些孩子感興趣的方式來中止。
在一檔綜藝中,戚薇夫婦帶著女兒小Lucky開車外出,可剛上車,Lucky就不願坐安全座椅,爸爸說得耐心盡失,問題也沒解決。
最後,還是戚薇拿出口紅,才說服了Lucky。
面對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無論是講道理、威脅、還是質問都沒用,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別處。
3. 用具體感知代替說教
但對於稍大些的孩子,尤其是孩子到了4、5歲,記憶力變強了,轉移注意力大法可能就沒那麼湊效了。
那麼,我們就需要換一種解決方式——給他們的行為設置障礙。
須知,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所設置的障礙必須讓他們理解,最好的就是有過、或是能感受到的體驗。
比如,孩子想吃冰激凌,我們可以問他,記不記上次吃冰激凌肚子痛;
孩子想淋雨,可以讓他回憶一下他感冒打針的經歷;
孩子不想刷牙,就給孩子看拔牙紀錄片;
孩子不想上學,就帶他去感受生活,做一些其他的事,讓他自己重新感受、重新選擇。
這樣,用具體的感知代替說教,孩子們能懂得這麼做的後果,才會真正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
雅克·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的確,冷冰冰的道理,說得再生動,也只是說給我們自己聽。
陪伴孩子成長,育他成才,也從來不是簡單地將我們的經驗強塞給他們。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用他們能懂的方式引導,才是教育最好的樣子。
身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惟有痛他們所痛、憂他們所憂,用他們的眼,來看這個世界。
而後,與他們一起成長,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