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壽席食九,婚宴吃八,喪飯品七」,啥意思?婚喪酒席有講究!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華民族,留下來的傳統習俗可謂是數不勝數,其中又以文字、語言、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民俗活動可以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我們生活中所應用的一門語言,這種語言通俗易懂,它是我們古人通過自己生活經驗總結所流傳下來教人向善,有些描述的是生活現象,有些也是描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有些是描述我們生活中參加酒席中所遇到的講究,比如這句俗語「壽席食九,婚宴食八,喪飯食七」,那麼這句俗語中的「食九」「食八」「食七」是什麼意思呢?又有什麼講究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生活當中,無論是紅白之事,都喜歡大擺宴席,但是酒席的擺盤,還是有所講究的,擺得好的大廚,別人自然尊重萬分,擺的不好的,也會唏噓不已嘲笑不斷。
來看前一句話「壽席食九」,古人對於過大壽也非常的看中,由於古人受限於生活條件和醫療水平。人活到六七十就很少了,所謂是「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能活六十年七十年,可以說算是過一輩子了,所以人們稱之為一甲子,所以人一過了六十,人們就十分珍惜看中。所以一般做大壽,都是從60歲開始。這句話中的「食九」,是指壽席要擺「九大簋」,指豐盛的菜品佳餚,分別是乳豬拼盤、髮菜扒鴨、豉汁蟠龍鱔、蜜餞、酥炸、香芋扣肉、清蒸海鮮魚、時菜炒雜、瑤柱粟米羹,總共是這九種菜品,當然各地風俗有所不同,食材所用不同。其中「九」與「久」同音,寓意為長長久久。
過大壽還有一種講究,叫做「過九不過十」,一方面與諧音有關:「九」與「久」同音,有「長長久久」的吉祥寓意,是長壽的象徵;另一方面「十」與「死」諧音,所以人們會有所忌諱,認為不吉利,而且做整壽要提前一年舉辦,有「八九不離十」之說,也是取「不離世」的諧音。
再來看中間一句「婚宴吃八」。自古以來,人們都偏愛「雙數」,特別是八這個數字,是因為八代表「發」,特別吉利。大多婚宴都會選擇八冷八熱,十六道菜,對於新人來說寓意為「早日發家」,對於來的賓客而言,則寓意為「婚宴吃八,家家都發」。
再來看最後一句「喪飯品七」。人的一生從出生的呱呱落地,到後來的壽終正寢,一直是人們所期盼的,先人的逝去,後人也會舉辦喪葬酒席,而這句話中的「品七」,是指七道涼菜。而話中的「七」代表著「去」,因此主家的心情是比較悲傷的,所以一般菜式也不會很豐盛,客人對此也會表示理解。而「品」的是情懷,「品」的是回憶。
像文中所講的這些習俗,各地風俗也不盡相同。而生活中還有一種俗語是關於婚宴、喪宴、壽宴的講究和忌諱,這句俗語叫做「喜不送傘,喪不後補,壽不送煙」,意思是說,大喜的日子,本為喜結連理之日,如若送「傘」,諧音為「散」是為不吉祥。喪事的禮錢,沒能及時趕回來參加葬禮的,禮錢是不能補上的,如果後期還給別人送「禮錢」,也會讓人再次提起傷心事。而壽宴不能送「煙」,因為「煙」的諧音是「咽」,如果這個時候送煙,是在詛咒人家早點「咽氣」,所以也是不可取的。
我們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傳統習俗,我們所有的文化習俗,很多的寓意都是美好的,也自然有很多的講究,有些時候我們應該認真地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習俗。
以上就是為大家分享的內容,大家對於這句俗語有怎麼樣的理解呢?歡迎大家下方留言討論說出你們的想法!喜歡的可以點擊關注!分享!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