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7 17:08 |共享聯盟長興站
眼下,隨著智慧型手機日漸普及,許多生活事項辦理轉移到了線上,但對老年人而言,支付、出行、購物卻飽受困擾。數位化時代,如何填平老年人的 「數字鴻溝」,長興一直在行動。
智慧社會老年人漸成「慢半拍」群體
今年71歲的老吳因患有冠心病,每月必須得上醫院檢查配藥。「說實在的,對於很多人而言,現在看病的確比以前方便多了,但是我們老年人不會操作。」老吳告訴記者,兒子之前陪他來過幾次,也教過幾遍自助看病流程,但有些操作細節還是忘記了。
「我一個人來看病,很多事情還得麻煩別人。」老吳無奈地笑笑,轉頭向身邊的志願者諮詢如何掛專家號。隔壁一臺機器前,一名老年人給孫女掛號看病,在一旁熱心人指導下一步步完成操作,卻在付費二維碼前犯了難。「我沒有智慧型手機,能刷卡付錢嗎?」老人怯怯地問,最終在他人幫助下通過刷卡完成繳費。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對於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人而言,上醫院掛號、繳費、看病、檢查每個環節就像在闖關,看病就醫成了困擾。
「在我們心中,人工掛號、現金支付等傳統手段仍然佔據很重要的位置,也更依賴人與人的面對面操作,對智能化流程知之甚少,心底裡甚至有些排斥。」老吳坦言。
陳先生的父母已經80多歲,對他而言,智慧社會帶來的「不適」更多體現在父母身上。「隨著數位化進程加快,像我父母一樣的高齡老人單獨行動半徑慢慢變小。他們不會叫網約車,遇到急事根本不知道怎麼打車;不會網上買票,靠自己出趟遠門難上加難。」市民陳先生說,現在,父母獨自出門幾乎不可能,更別說坐車來一趟長興。正如陳先生所說,因為被數位化絆住腳步,老年人漸漸成了「慢半拍」人群。
多渠道助力老年人邁過「數字鴻溝」
今年11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 《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要求各地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實施方案》提出,各地不得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對老年人等群體可採取憑有效身份證件登記、持紙質證明通行、出示「通信行程卡」作為輔助行程證明等替代措施。有條件的地區和場所要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的老年人設立 「無健康碼通道」,做好服務引導和健康核驗。
事實上,這方面,長興多家醫院早已走在前面。記者在實地走訪中看到,對於使用老人機的老年人,他們無法出示「健康碼」,經過測溫、出示身份證或醫保卡即可入院就醫,並沒有遇到出入阻礙。
「對於自助掛號、繳費、取藥有困難的老年人,醫院設有志願者服務崗位為他們提供幫助。同時醫院導醫臺工作人員也能及時提供諮詢服務。」長興縣衛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醫院仍然保留人工窗口,不習慣自助服務的老年人仍然可以通過傳統方式掛號、繳費。
在便利老年人辦事服務方面,《實施方案》要求設置必要的線下辦事渠道, 「醫療、社保、民政、生活繳費等高頻服務事項,應保留線下辦理渠道,並向基層延伸,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務。」
在長興,各部門也緊跟要求,將保障老年人福祉為己任,把貼心政策轉化為貼心服務,讓老年人在智慧社會跟上趟。
「黃奶奶,跟您核對下姓名和身份證號碼,繳費540元。」近日,虹星橋鎮譚家村黨員志願者李豔來到村民黃花女(化名)家中,幫她完成社保費用繳納。據悉,譚家村黨員志願者共分批為100多名獨居、困難老年人上門辦理社保繳費,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
智能培訓讓老年人一個都不掉隊
「老師,手機怎麼關注公眾號呀?」 「我想在應用商城下載軟體,該怎麼操作?」在雉城街道皇家灣社區多功能教室內,幸福課堂——手機班授課老師肖俊被學員團團圍住問個不停。報名參加培訓班的老年人學習熱情都很高,認真記錄、實際操作,課堂氣氛熱烈。
今年60多歲的徐明珠是手機班學員,據她介紹,身邊很多朋友都會使用智慧型手機,明顯感覺自己落伍了。「從10月份開始,來手機班已經上了七八節課,智慧型手機的基本功能都已學會。我現在都會用手機上網訂票了,還學會了用手機查詢信息。」徐明珠高興地說,手機班裡有老師一對一指導,學起來很快。「接下來我想學做手機相冊,配上音樂,與朋友分享美食、美景。」
肖俊介紹,每周上課前,他都會在班級微信群裡諮詢學員的意見,定好授課內容。 「掃碼添加好友、組建微信群、關注公眾號、下載應用軟體,每周一個主題,根據學員掌握情況提供針對性指導。」肖俊說,根據大家需求,還將每節課的重點都記錄在一張紙上,拍照發到群裡,方便學員課後複習操作。
據皇家灣社區工作人員邱程介紹,目前手機班上共有30名學員,通過手把手教老年人學習智慧型手機操作,引導老年人了解新事物、體驗新科技,幫助他們積極融入智慧社會。
(原標題《長興:多渠道助力 消除老年人「數字鴻溝」》,原作者胡丕菊。編輯阮鴻詩)
1608196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