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在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都缺少了一份耐心,當孩子犯了一點小錯誤的時候,壓制不好自己的脾氣,很多家長就會選擇大吼大叫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但是過一會就會發現孩子會軟聲細語的跑到自己的身邊小聲的說到:「媽媽對不起,我錯了。」
就像剛剛媽媽根本沒有衝著自己發脾氣一樣,孩子還會主動地跑去跟媽媽說話,這時候家長還覺得自己對著孩子大吼大叫起到了作用,難道這樣的做法真的時對的嗎?
殊不知這看似沒有問題的做法中,讓我們不知道的是孩子們正在小心翼翼的去包容著大人的壞脾氣和承受著大人的壞情緒。
因為孩子愛你所以選擇原諒你
為什麼在你對孩子發完脾氣以後孩子還會主動的去找你,那是因為孩子對自己父母的愛也是非常深的,只是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欠缺,無法用語言去表述自己對父母的愛,所以孩子才會去包容父母的壞脾氣和承受父母的壞情緒,因此會去選擇原諒你。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的愛父母。
孩子對父母的與生俱來的依賴
爸爸媽媽對孩子小時候來說就是超人的存在,也是最能給自己安全感的人、最親密的人,就算是父母對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孩子還是會主動地去跟自己的父母說話。
孩子小時候是非常的單純的,想到什麼就會立馬去做,沒有任何的顧慮在裡面,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依賴感讓孩子本能的想去靠近父母,去依賴父母。
因為已經被罵習慣了,對於吼罵已經當成了家常便飯
這種孩子長期處於一種低沉的狀態,沒有什麼事情能讓自己有些情緒出來,就好比說父母給孩子買了自己喜歡的玩具,別的小朋友就覺得會非常的開心,而他就會覺得為什麼父母會突然對自己這麼好呢?他就會去想這個問題。
都說做父母也是一種職業,但是這也是唯一一種不需要培訓上崗的職業,我們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讓情緒去掌控了我們。也許孩子他們不會記仇但是傷害卻是在孩子的心裡留下了深深地陰影,我們一定要做一個溫暖的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溫暖給了別人,傷害給了最不應該給的人。
那麼家長用什麼方式去代替吼叫呢?
一、放低聲音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越有權威的人,他的說話聲音越小。家長在吼孩子的時候孩子覺得就是父母在氣頭上,根本就不覺得這些事情是以後堅決不可以做的,所以孩子就在父母吼完自己後,過了一段時間就當做無事發生一樣,所以父母在生氣的時候可以試著去放低自己的聲音。
二、利用幽默和創意
當然這個是需要自己有心情去做,如果你沒有心情去做這個事情的話,對你來說根本就沒有用。
其實當孩子去犯了一些錯誤的話,在我們大人眼裡是真的又好氣又好笑的。自己發火是因為自己也是個孩子,你就是覺得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正是因為你也是個小孩子所以才會覺得真的是氣死我了,他就想跟我對著幹。
所以千萬不要把孩子當做自己的敵人,孩子是自己的盟友,而且孩子是給自己提供快樂和溫暖的盟友,只有把孩子當成朋友一樣的存在,這樣才可以調動自己的幽默感,在快樂中去教育孩子、養孩子。
三、在生氣的時候數數
這個不是那對著孩子說的,如果你不在怎麼怎麼樣我就開始數數一、二、三的這種,而是跟著孩子一塊去數數,跟著孩子說:我們一塊數到十,我們一起變開心好不好?這個方法也是非常有效果的,我相信孩子也是很樂意跟自己的父母去做這個趣味小遊戲。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自己去走,所以在這段時間中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其實教育孩子光有愛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時需要父母用心的去理解孩子,父母只有充分的去理解孩子,才能捕捉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那樣教育孩子就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