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問題概念化治療架構:早期經驗→核心信念→中介信念→自動化想法
諮詢師試著幫個案找出其核心信念。
在和個案第一次會談時,找出他出生時的情形、父母的態度。比如,父母教養的態度是開放、嚴肅還是冷漠。
有的父母行為態度不一致,打完孩子後,又給予大量補償,使孩子是還弄不清楚爸爸媽媽是愛他還是生氣的。
找出個案有無創傷,像早期虐待。有的父母刻意忽略孩子,比如孩子做錯事道歉,想要和父母抱一抱、親一親,尋求安慰,而被父母推開,這樣的經驗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創傷。
因為對於孩子來講,他很需要這種依附的經驗,這個依附關係變成一個很重要的關係連接。如果直至上小學時孩子都沒有依附關係的連接,會有失落和被遺棄的感受,這個經驗就可能變成個案的核心信念。
因此,我們會問到,&34;。像爸爸媽媽因為工作忙很晚回家,他就要自己做飯,照顧自己,甚至還負責爸爸媽媽下班回來的晚飯,這就形成了個案的核心信念。
這個核心信念包含了對自己、對他人的信念,從經驗中產生了&34;,&34;,&34;等等。
帶著這個經驗長大以後,個案很多時候後傾向討好別人,做很多事情讓別人覺得舒服,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長大是辛苦的。
在我們了解了個案的核心信念後,就去認識他的中介信念。
所謂中介信念就是價值觀和假設。
當你遇到困難時,是獨立解決還是找人幫忙,這就是價值觀的部分;當事情發生時,你認為是怎麼產生的,這是假設部分。
再比如,今天突然有一個人不理你了,你會假設為&34;或者&34;,以上這些就是中介信念,我們可以從生活事件上做中介信念的推論。
關於個案自動化想法的收集可以在生活實踐中或與諮詢師相處時來做,把上面這些資料收集加以整合起來,猶如福爾摩斯判案一樣,案情到底是怎樣發生的。所以,我們常常在這樣的過程中去練習、去推論。
當諮詢師收集到這些資料後,最後就要形成一個假設,這些資料怎樣會成為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可以讓你足以解釋個案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並且這個故事要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