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亞洲人,為什麼我們聽到的打壓華裔的呼聲很多,但打壓印度裔的聲音卻幾乎沒有?為什麼很多印度裔能在美國的頂尖公司成為管理層甚至CEO,但華裔想「上位」卻如此艱難?到底為什麼,印度人在美國」混「的比中國人自在多了?今天,這位中國博士有話說。
作者:衛紅
本文原文來自:衛紅說
衛紅,被博士耽誤的段子手
講教育思維和國際化,精英人士都在看
公眾號「衛紅說」,視頻號「英美摺疊」
2020 是個神奇的年份,我們每天都在見證歷史。疫情讓全世界停擺,美國 4000 萬人失業,特總各種甩鍋栽贓陷害拉人下水,從接的班太差了都是歐巴馬那屆政府的錯;到全怪中國讓疫情傳播,世界衛生組織不是什麼好鳥,不交會費了乾脆退群了;再到「五個一」政策留學生臨時有家不能回。
美國的「黑命貴」(Black live matters)又到了一個新高潮,最近幾天美國暴亂的新聞和視頻鋪天蓋地,起因是一個非洲裔的男子被警察壓頸窒息致死,全國多處出現暴動致使 40 個州實行強制宵禁,不知道前因後果地看著圖片和視頻還以為是戰區。
總有家長提出靈魂深處三問,「那麼還能去留學嗎?國外疫情能控制住嗎?現在國外會歧視華人嗎?」
作為戰略和領導力專家,我換個角度談談,在英美的留學生人數中國第一,印度第二,為什麼我們沒聽說歧視印度人的呢?!
做了深入研究,研讀了大學的研究報告和著名報刊媒體的新聞報導,以及我行走歐美頂尖大學和跨國公司的經歷,得出的結論很發人深省:印度人同樣會受到歧視,卻在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取得了驚人的成功。研究印度人成功背後的邏輯,我們的華人留學生向他們學習借鑑就很有意義了。
01.
數據 Facts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研究,世界 500 強企業中,30% 的掌舵人都是印度人。這一現象恰好呼應了美國《時代周刊》的預言:印度出口最多的是 — 美國五百強公司的 CEO。
麻省理工和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一項聯合研究完全顛覆我們的傳統觀念,研究顯示:
1. 通常人們認為在美國的南亞裔人數(印度和巴基斯坦)應該遠超過東亞裔(中、日、韓)人口,但實際上,美國的中日韓裔人數是印巴裔人數的 1.5 倍;
2. 通常我們認為印度人當主管和經理的多,但實際上,美國的基層管理者裡是東亞人比南亞人多,但高層管理者裡印度裔與本族群人數的比例是遠遠超過包括白人在內的所有族裔的;
3. 通常我們認為華人是遭遇歧視和被矮化的,包括美國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但事實上不是說印度人就不被嘲笑,比如說他們的口音和飯食的氣味也會被刻意針對和開玩笑,流行劇集裡有對華人的刻板、口音重、矮化的形象,也有矮化印度裔形象為斤斤計較口音很重的小店老闆的角色。印度裔的英國財長蘇納克就有多次說到他經常被當作巴基斯坦人嘲笑,也很難過;
4. 華人更好相處?對,一般的工作分工和生活上朝夕相處,大公司的實證結果顯示,人們更願意和中日韓裔同事分到一個小組,甚至願意和華人買房子就近住,但實際上,如果選領導人,大公司的員工們一定是首選印度裔同事,而且公認印度裔的領導更親切更關心同事;
5. 華人英文不是母語所以吃虧?哥大和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特地研究了在美國土生土長的中日韓裔美國人,得出的結論更驚人:對於本土出生的中日韓裔,英文是母語,他們同樣在大公司顯現優勢,既沒有做到美國大公司 CEO 的,高管比例也低得多。作為對比,目前在位的薪酬前三高的世界最大的公司 IBM、谷歌和微軟的 CEO,都是從印度讀完大學才去美國留學和留下來工作發展的印度人。
圖片來自印度時報金融版
02.
世界五百強的印度 CEO 們和更多的背後力量
40 歲的印度裔英國人蘇納克(Rishi Sunak),是英國歷史上最第二年輕的財長,也是現在政壇的二號人物,而且現在支持率很高,在今年 2 月份疫情初始臨危受命,現在被大眾看成是下任首相的最佳熱門人選。
圖片來自英國衛報
他的爺爺奶奶 60 年前移民到英國,一窮二白。爸爸媽媽一個是英國最貧困地區的醫生,一個是藥劑師開著自己的小藥房。蘇納克 12 歲的時候已經在藥房幫媽媽幹活,後來發現自己腦子好使,開始幫媽媽記帳。他考中學沒拿到獎學金,學費太貴,爸媽節衣縮食供他 5 年。
他當上公學的學生會主席,然後是牛津,畢業後去聰明人扎堆的高盛投行做分析師,然後去斯坦福讀 MBA,回來在對衝基金大放異彩,年紀輕輕身家 2 億英鎊,之後再娶了斯坦福的印度裔同班同學,印度第六大富豪的女兒,妻子忙慣了,一邊擔任多份職務一遍照顧兩個小女兒。
圖片來自路透社
谷歌和谷歌母公司的雙料 CEO Pichai(皮查伊,戲稱劈柴),4 月底被宣布 2019 年度的工資加分紅 3.81 億美元,是全球薪酬最高的幾位打工皇帝之一。他出生於 1972 年,今年本命年,他小時候在印度出生長大,沒見過電視和汽車。他爸爸是電氣工程師,媽媽是速記員,一家人擠在兩居室的房子裡,劈柴和他弟弟睡客廳。聽起來耳熟,似乎是我們六七十年代生人的共同感受?
劈柴 12 歲的時候家裡添了一項大家電 — 電話。劈柴能記得撥出去的所有的電話號碼,他爸爸覺得這孩子聰明,得好好培養。他和弟弟畢業於一個很普通的中小學,因為教學質量還行,而且收費便宜。他大學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的一個分校,在學校拿了銀獎,夢想去美國留學,可是 — 沒錢。
他跟教授講了之後,教授給斯坦福寫了一封深情的推薦信,於是劈柴拿著獎學金去斯坦福讀了書。93 年到加州,他對美國物價之高很驚詫。物價是很高,他老爸攢了三年的錢才夠買機票去美國看兒子。
劈柴本來想走印度窮孩子的路,讀到博士,找份穩定又高收入的工作。但是最終他走了一條印度精英的路,他在斯坦福碩士畢業,工作一陣子,去讀了全世界最好的商學院之一 — 沃頓商學院的 MBA,之後去聰明人扎堆的麥肯錫公司工作。
在勸一個同事別跳槽去谷歌的時候,他說著說著改了主意,這家新公司感覺很有發展前景,自己果斷決定奔赴新生活。他在 2004 年愚人節的那一天加入谷歌,那一天谷歌剛剛宣布終身免費,容量高達 1G 的 Gmail 推出,大家都覺得是愚人節騙人的。劈柴不是學計算機工程或者軟體的,不是最好的碼農,但是有了世界上最牛的諮詢公司的經驗,他有最好的戰略眼光。
關鍵一戰,他動員谷歌推出自己的瀏覽器,被當時的 CEO 施密特否定:谷歌是個小公司,這個豪賭我們賭不起!劈柴知道什麼時候應該堅持,他堅持到兩位創始人聽到和採納了他的建議,自此劈柴進入了創始人的視線。在他的上司,即雅虎後來的女總裁離開到雅虎之前,劈柴向她匯報工作時在她辦公室外面等幾個小時輪不上匯報是常事,他能忍。
2014 年他被傳言要被挖走當推特 CEO、當微軟 CEO,2015 年他 42 歲的時候接過谷歌母公司 CEO 位置,接下來成了谷歌的公眾面孔,從華爾街到開發者大會到合作夥伴三星和內部的基層員工,大家都喜歡他。更關鍵的,他是創始人拉裡佩奇的最好的夥伴和翻譯。
圖片來自雅虎中國
「翻譯」?拉裡佩奇可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對,拉裡佩奇是美國人,可是他這個技術先知經常會溝通困難,沒辦法講清楚美好的願景,別人跟他匯報的內容,也總覺得聽不太明白,所以都得叫劈柴來,什麼事讓劈柴一講就全明白了。
他們是印度裔的佼佼者?當然,他們是印度裔成功的特例?完全不是,在我們熟悉的英美主流社會裡,他們的成功比比皆是:
1. Satya Nadella(微軟 CEO)
2. Krishna(IBM新任 CEO)
3. Sandeep Mathrani(WeWork CEO)
4. Vikram Pandit(花旗集團 CEO)
5. Ajaypal Banga(萬事達卡 CEO)
6. Indra Nooyi(百事可樂前 CEO)
7. Laxman Narasimhan(杜蕾斯、美贊臣母公司利潔時 CEO)
8. Shantanu Narayen(Adobe公司 CEO)
……
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研究,世界 500 強企業中,30% 的掌舵人都是印度人。這一現象恰好呼應了 2011 年美國《時代周刊》的預言:印度的頭號輸出品 — CEO。
圖片來自泰晤士報
更有意思的是代表商界最高地位,培養了歷屆 500 強大公司 CEO 的哈佛商學院校長尼汀·諾裡亞(Nitin Nohria)也是個印度人。在美國學界的優秀分子也很多,卡內基梅隆的校長,加州伯克利法學院院長,前面說了哈佛商學院院長,還有康奈爾商學院院長,更有哈佛大學本科學院院長,都是印度裔。在這樣的主流大學和專業卡位成功,更說明印度裔的優秀和受到極大認可。
03.
優秀的印度人就在我們身邊
前面那些都是我們在報紙在新聞上能夠看得到的一些,我再說對幾個我身邊的印度人的觀察。
我 2014 年在世界排名第二的倫敦商學院做戰略和領導力斯隆學者的時候,我們學校有請優秀學生代表到我們校董會主席的家裡晚宴活動,我受邀參加。倫敦商學院就挨著倫敦寸土寸金的攝政公園,校董會主席 Bagri 先生的家,大約離學校步行 500 米,也在攝政公園旁邊。
圖片來自倫敦商學院
校董會主席就是印度人。家裡走進去,大廳就是富麗堂皇的印度裝飾,大象、貼金的圖案隨處可見,更有意思的是,老母親坐在大廳正中的八仙桌旁,跟大家寒暄打招呼。看得出老母親不善言辭,但是她還是很勤勉地跟每個來的客人握手,接過禮物,點頭笑笑,不多說話。
晚上很熱鬧,校董會主席到處走動,跟我們每個人聊天,我們在露臺上聊天,14 年的那個星期剛好英國最大的《星期天泰晤士報》出版了英國富豪榜,他那一年是在英國泰晤士報富豪榜的前 10 名,所以我當時就問你現在在富豪榜上做何感想?
他就說:「我覺得談錢沒意思啊。你覺不覺得我家的花園是最好看的?因為我家看出去,對面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汶萊國王的花園,你看我賺到了。他家看出來的景色,很可惜,是我家的花園……」晚宴結束後和同行的比利時銀行家同學一起離開,兩個人共同的最深印象是 — 他的家庭氣氛,他母親跟客人握手致意,他女兒也出來招待客人,一直笑吟吟的,毫無驕矜之氣。他們是怎麼把主流文化和印度傳統融合得這麼好的?
英國政界的印度裔「新秀」們
我在倫敦商學院最要好的一個同學納仁(Naren),當然他的名字是屬於那種連著十幾個字母完全拼不出來的(劈柴的全名 Pichai Sundararajan,後來簡化為 Sundar Pichai),所以我們就給他起了這麼一個縮寫名字。他和我第一個學期是同一個 4 人的學習小組,我們是中、日、印度和英國人四個人,每個星期除了上課睡覺所有的時間都泡在一起,苦逼到死去活來。
納仁是我近距離深度接觸的第一個印度人,而且非常符合印度 IT 精英的人設。 他去英國之前已經是印度最大的 IT 外包公司 Infosys 十多年的諮詢師, 而且在美國、墨爾本工作了 5 年,36 歲已經非常有全球化的工作經驗了。
納仁的口音是很重,但是一兩個月熟悉了他的口音之後,交流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而讓我很震撼的一點是他的語法和寫作驚人的好,比我們同一組裡面的英國銀行 CEO 還要強的多,納仁說其實他們從小就是看著英國的報紙電視長大的。
一次聚餐納仁告訴我們說他的父母是礦工,所以他從小和他的兄弟姐妹在煤渣堆上爬進爬出,如果他不好好讀書的話,那等著他的其實就是下煤礦當窯工。我們那個英國銀行 CEO 同學,一個快 50 歲了的人回去給他的一對女兒講了我們印度同學的故事,並跟她們說你們要是再不努力,將來我們的印度同學們能把你們給活吃了!
我在富達做獨董的時候,基金的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也是一位印度的移民後裔,口才和親和力自不必說,五十多歲的老先生,當時講到一件事很有熱情,就是說他每個周末都會組織他們那個社區的人家一起歌詠大會,你能夠特別感覺說他也許是個印度裔的英國人,但他真真正正在主流社會上有很強的聲音。
然後包括我們知道說像英國的街邊小店美國大部分的廉價旅社(什麼速 8 莫泰包括一些非連鎖的個人旅社),其實都是印度人開的,大部分的店主其實都是一邊很孜孜不倦認真地做著他們的小生意,一邊很用心地培養他們的孩子。
英國除了伊頓哈羅這些著名私校,還有不要錢的重點學校叫文法學校,全國只有 100 多所,教學嚴謹,升學率極高,而且不收費,這些文法學校學生最多的也是來自印巴裔和華裔。
印度裔的人在英美 的主流社會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老實話說,以他們崛起的時間來看,他們取得的成就簡直就太讓人矚目了,甚至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在我們還在討論說我們的孩子出去留學會不會受歧視,將來能不能找到工作然後留下來的時候,印度裔們已經在英美政商學界站穩了腳跟,這是為什麼呢?又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呢?
04.
觀點
一、母語優勢和文化薰陶
我們眾所周知的就是英語是印度人的母語,這點上來講比我們華人有優勢的多。經常看到一個說法是說印度人其實就是英語母語的中國人,他們的優秀分子有我們華人所有的優秀品質,同時他們還是英語母語的。
不僅是語言,他們還一直受到英美文化的薰陶,這個我有特別強烈的感受。我在倫敦商學院上學的時候,我意外的發現他們在一起是講英文的,為什麼?因為印度各地的方言是完全不同,他們互相是聽不懂的,所以他們在一起要講英文。尤其是講到專業知識和教育之類的話題,他們是必須要用英文的,因為從小都是用英文接受的教育。
所以當他們的語言跟你一樣強,文化背景了解的更深入的時候,確實這種溝通上的不暢就比較難發生。
二、溝通能力
他們有遠遠強於我們的溝通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非常有要溝通的意識。即使是很精英的工程師也很能講,你拿劈柴為例,有說法說為什麼他能夠去當谷歌母公司的 CEO?是因為他是公司谷歌公司裡面唯一能讓兩個創始人都能聽得懂他說話的人。
換句話說有任何的事情別人找兩創始人匯報,兩個創始人接下來還得說讓劈柴哥來說一說剛才到底發生了什麼,劈柴一講兩個創始人才明白從而去做決策,這樣的這種溝通能力非同小可。
然後接下來很有意思,前面講劈柴家裡那麼窮,靠著學生貸款去了斯坦福,難道他不想馬上去工作拿股權,然後開始大發展嗎?他在斯坦福的工科碩士畢業了之後,又去美國最出名也是最貴的商學院沃頓讀了 2 年的 MBA。這是為什麼?
其實就是為了說你要能夠有戰略層面的溝通,你如果作為一個工程師只會幹活,甚至是把自己打造成最精密的工具是不夠的。越到高層越要重視溝通,真正在國外頂尖的商學院會告訴你說大公司其實最終只有一個 T 字型的結構和兩種角色,豎線的是各種不同程度上的專業人士。
你可以做工程師把活做得特別好,但是你真正想要做管理者就一定要在橫槓上。也就換句話說,專業也許你不需要最強的,但是你的溝通能力,你的視野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去讀了 MBA。
我們看英國最年輕的財相,同樣印度裔的英國人,他特意到斯坦福去讀了一個 MBA,在那回來之後整個的眼界、見識和層次又不一樣了,而他們之前都已經是在自己的事業上讀了最頂尖的名校的。所以說明什麼?說明他們早就其實意識到說他們有溝通的意識,不是說簡簡單單因為我英語好就行了,而是首先得有溝通意識,因為戰略層面的溝通最後是超過具體的操作和執行的。
圖片來自 BBC
就像蘇納克他成為最年輕的財相,不是因為他懂會計、會做年報,是因為他在議會接受質詢的時候,雖然才幹了一個月的財政部長,面對全國財政的預算案他侃侃而談,你這就不得不服了。難怪他幹了一個半月,《紐約時報》就驚呼他是候任首相!
三、崇尚精英教育
第二個來講的話就是印度人也是非常崇尚精英教育的,我們從前面文章中講過的英國財相蘇納克小時候的故事可以明確的看出來,家庭條件很一般甚至很差的情況下,家長只要發現孩子是聰明、願意用功的,真的會和中國家長一樣不惜砸鍋賣鐵也要去培養孩子成才的。
這點上來講的話,他們的教育觀跟我們是一樣的。蘇納克爸爸只是英國最窮的一個區域的普通醫生,媽媽自己開著一家小藥房,家裡三個男孩,完全沒有任何的這種大富大貴的背景,在孩子沒考上獎學金一年要出 3 萬多鎊把孩子送去頂尖的私校讀書的情況下,他們也咬牙出了。但是這 5 年成就了這孩子的一生。
谷歌的劈柴哥,他直到大學都是在印度最好的印度理工學院上的,在他上大學之前,他的兄弟姐妹都是在兩間臥室的房子裡面生活的,你可想而知他家裡的經濟狀況。
所以這點上來講的話,我覺得他們對精英教育的渴望和投資,這些家庭是做出了很大犧牲的。
四、好的家庭的傳統價值觀
我覺得特別重要的,也是我們中國人在做的,就是特別好的家庭傳統價值觀。說白了就是一個大家庭會傾注所有來支持特別優秀的子女發展,其實也都是家裡人在鼓舞他,我覺得這很重要。
尤其是當時在剛剛起步的時候,沒人知道他會將來當一個年收入將近 4 億美元的執行長,他也只是一個窮家庭裡面出來的小子,但家庭在推著他走、在支持他,而且他們的這種傳統的家庭觀一直是沒有丟掉的。
圖片來自印度時報
就像英國財相蘇納克第一次到英國的議會裡上班的時候,他特別請他爺爺去參觀,他爺爺是第一代的移民,相當於說是從零開始完全白手起家的,也沒有做出什麼大名堂。到了他工作的英國議會大廈,就是大本鐘的那座樓,他爺爺拿出手機來淚流滿面的自拍。
很多年後蘇納克接受採訪時還在說這個事兒,說他自己有多感動,其實就是說跟我們一樣,子女做出了一點成績,希望讓家裡人為他驕傲,俗話說就是光宗耀祖的。這點我覺得是很精神上很大的一個推動力。因為你在不斷的向上在爬山的時候,其實是很需要有很大的精神動力的。
包括你去看很多的印度裔高管的家裡面,全都是什麼大象、祖上人特別精緻的繡像等等的傳統裝飾,我從來沒有見過國外的中國高管家裡搞得像老家祠堂似的,或者放祖先畫像的。但是印度人真的是這樣的,我去倫敦商學院校董家,進去是印度式的祠堂和大象,中間是他們祖先的畫像、鮮花、清水和香火,旁邊坐著他家老太太跟大家打招呼,他已經是英國前 10 的富豪了,還保留著這些傳統也挺讓我震撼的。
你就能夠看到說,一方面他們特別保持自己的傳統價值觀,一方面他們又是非常遊刃有餘的在跟主流融化有融合,這點做的真是很了不起。它並不是說我已經不再是印度裔了,像蘇納克是印度教徒是不吃牛肉的,可是他就在他選區裡的燒烤趴裡,烤牛肉、擠牛奶,和所有人混在一起做票的活動,有一種水乳交融的感覺。
五、異於常人的勤奮
以前看過報導,劈柴哥原來上學的時候也是屬於 只要還沒倒下就在繼續學的狠人,現在英國的財相, 在緊張的時候 一天連續工作 18 個小時是很正常的。別人會覺得說已經很累了,畢竟還是公務員也不需要這麼拼的, 但對他來講雖然很累了但是這些事情是要做完的。 到了半夜了還在問底下的同事說我們下一件工作是什麼,我們一件一件來做。
圖片來自金融時報
這個也和大環境有關,比如劈柴哥是先從印度 有名的印度理工學院(IIT)畢業,有個笑話就是說, 有印度的學生到麻省理工(MIT)去上學, 然後他們的教授就調侃他:你是印度人,你為什麼沒有去上你們的 IIT 反而跑到我們 MIT 來了? 然後學生說 我當時印度理工沒考上。 是真的,印度理工比麻省理工競爭激烈多了。
你知道他們印度學生考託福考標準化考試的聽力,我們中國人是坐在聽力教室,然後還擔心聽不清楚,當時的印度是幾百人坐在大操場上用廣播在放英語聽力的。如果不湊巧正好趕上飛機過來,轟鳴了一下,然後那幾道題就沒聽到 Pass 掉了。他們是在這種環境裡拼出來的。
六、工匠精神
我覺得就是說他們的教育 和他們的家庭推動帶來的,是 他們從小做點什麼事情都是發揮了工匠精神,做到精英的。 形象的來講他們真的會幹活。 我們可以說也許他不是最會幹活的, 但是他們一定是在他自己所在的行業、事業和崗位上 最優秀一批之一, 所以後面才能脫穎而出。
劈柴在 2017 年回印度理工的母校時,提醒學弟學妹,「在真實世界裡,全面發展、廣泛嘗試和幹預冒險很重要。學習很重要,但是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麼重要。」
這點對於我們中國的優秀人才很重要,能幹活是前提,但是僅僅會幹活是不夠的。
七、毫不掩飾的雄心勃勃
「在儒家思想的強烈影響下,東亞文化鼓勵謙遜,和諧與穩定。東亞人在文化上可能不太願意大聲說出自己的觀點,」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的傑克遜·盧說。
相比之下,印度文化鼓勵辯論和爭論,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的著作《爭論不休的印度》中所討論的。主流的美國文化也鼓勵自信的交流。因此,即使東亞人與南亞人和白人一樣,對領導機會同樣能幹並感興趣,但他們可能不太適合在美國擔任領導職務。
印度裔的 人在西方的環境裡混得遊刃有餘,因為西方崇尚個人奮鬥、崇尚出頭,所以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土壤,甚至是毫不掩飾的雄心勃勃。 他們可能是一個公司裡面最擅長、最有意識、最積極主動的「投機分子」,甚至是鑽空子去 sell(販賣)自己,包括用好明規則、潛規則。
說到這些潛規則的時候,比如說我們中國人經常會詬病他們的 美國 H1B 抽籤,這些工作籤證綠卡只要有規則,就有套利的空間, 你都能看到說 印度人在很有效地利用套利空間, 這些是有很多的數據的,我們就不去 把它給 講出來說出來帶節奏了。因為我們不是為了貶他們,而是說 哪些東西人家做得比較好的,我們可以借鑑。
其實在任何的大公司, 要提拔要發展後面一層一層的後備力量。 所以他們有意識地表現自己很優秀、舉手說選我、我特別積極、而且我懂得你的這套規則,肯定比沒舉手的人 要容易出頭。
八、抱團意識
這條就很不得了,當他們舉了手被發現、 被提拔,比如說做了一個小主管,做了一個項目領導的時候, 印度人是有名的抱團。 經常大家可以看得到有矽谷的在講說 我一個大公司招進來了一個印度裔的經理, 後面你就可以看到他後面招的清一色的都是印度裔,而且 特別的互相護犢。 但是可能我們大部分情況下,華人是互相忌憚的。
我有一個最切身的體會,當時是讓我非常震撼的,我們在倫敦商學院讀書, 倫敦的物價也是全世界前 5 的了, 一些 各國來的 同學覺得說這裡 物價很貴, 但是我們那些印度裔的同學 好像都沒有受影響,按說他們的收入和倫敦的物價相比才是差距最大的一批。我對印度同學一向是本著友好加研究的態度,大家相處特別好,他們就請我去他們的宿舍吃最好的印度餐,我才發現一件很神奇的。
有印度裔非常成功的企業家專門在倫敦最好的地段海德公園這樣的地方設了印度的青年旅社,只要是印度來的莘莘學子,就可以以倫敦的成本價入住在那邊,而且一天三頓管飯。相當於說完全經營了一個不盈利的青年旅社讓印度年輕人發展起來, 以及從那裡開始就給了他們一個社群, 這是很不得了的。可以想像這些人裡面的優秀分子 發展起來後又會回過頭來反哺這樣一個當年支持他們起步的群體,對吧?
也有美國加州的華人寫帖子說,社區的學生科技競賽,從評委到志願者都是印度裔,結果獲獎的也都清一色是印度裔,華人的孩子不管多優秀都沒有入圍的。所以問題出在哪裡呢?為什麼從評委到志願者裡面,都不見華人家長的身影呢?
所以你可以從壞的方面來說印度人也許是自我繁殖, 甚至是我們可以看到一些 個案裡面印度主管在排斥底下特別優秀的華人工程師,甚至還出現了華裔工程師被印度裔上司穿小鞋然後跳樓的惡性事件。 但是站在他們自己的群體裡面, 他們用西方人的說法互相撓背、互相支持、共享資源, 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九、配偶的選擇
然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覺得 以劈柴哥、蘇納克等印度裔 CEO 身上能夠看得到, 這些企業家高管對 配偶的選擇 非常的傳統,都是 好的價值觀的家庭出來,受過最良好教育的妻子, 然後成立了一個穩定的家庭, 而且是一個幾十年不變非常穩定的家庭結構, 甚至是如果說以他們的 成就和他們的財富身家來講, 甚至是很 看起來很乏味的生活。
圖片來自巴斯卡日報
但是同時 這些其實讓他有非常穩定的家庭結構,有他的賢內助, 像劈柴哥的妻子是在印度理工他的同學,後來他發展特別好後專門把她從印度接過去結婚, 真的是沒有拋棄糟糠之妻。
圖片來自英國每日郵報
蘇納克娶了他的同班同學,他的妻子在家裡這麼有錢的情況底下也沒有辭掉工作在家裡做太太,而是繼續開她自己的服裝設計公司,在她老爸的一個管理資產金額很高的風險投資科技公司做董事,同時還在照管兩個小女兒,你就可想而知這樣的這種媽媽和家庭傳統的價值觀、倫理觀的結構,對於他下一代孩子的教育傳承是多麼有益。
十、回報社會
印度裔深知成就越大,責任越大,越要回報社會的道理,所以就形成了一個薪火相傳的良性循環。蘇納克和同級畢業的妻子早早就給斯坦福捐款,為加州當地的青少年活動做志願者、做董事,蘇納克早在 30 歲左右就支持當地學校發展,現在還兼任一個公立學校的校董會主席,經常去小學鼓勵讀書寫作等等。
他自己的網站說他受益於良好的教育和父母的犧牲,所以多年以來對廣大群眾都能有機會受到良好教育充滿熱情。
圖片來自約克里奇蒙選區議員官網
劈柴 2017 年去母校印度理工演講,這不稀奇。稀奇的是他 2015 年就去了自己中小學的母校,而且是事先毫不聲張,連在校學生時候都驚詫於他穿著普通的藍 T 恤,他的助理比他穿得衣冠楚楚多了。他來過一次,讓大家每個人都充滿夢想。
圖片來自 exploresomethingnew
以上的 10 點重複加強,讓他們得以一代更比一代強,也是挺了不起的。我們不要去談他們、去黑他們,而是說也許有一些東西可以供我們華人去思考和借鑑,讓我們做得更好一點。
05.
最後,祖國的發展機會不一樣,
我們中國學生更幸運
印度和英美的生活質量和未來的機會相差懸殊,他們很渴望能留在國外,而中國留學生因為國內機會多,可能回去繼承父母的家族企業、回國創業等原因,更願意回國發展。母國的經濟差異就決定了留學生畢業以後的去向。還是經濟決定上層建築。
所以當中國留學生春假,暑假四處玩的時候,印度學生不是在學校圖書館打工,就是在公司實習。找工作其實不是比誰優秀,而是比誰提前做好了準備,誰更能善於找到機會推銷自己。因為工業界印度人多,加上印度人讀書目的明確,所以印度人找到工作的數目遠遠大於中國學生。
H1B 籤證的話,印度差不多每年有四五萬,中國是他們的十分之一。而工作的人基數多了自然混得好的人數就多了,更容易互相扶持。
過去的 10 年,國內的科技 和金融大發展, 所以其實我們是有很多英美回來的留學生 做出了特別大成就的,而且也會吸引著更多的人才 回國來搞建設,抓住機遇。 所以這點上來講,我覺得印度跟我們是沒得比的。就拿第一代的網際網路人來說,搜狐的張朝陽是麻省理工的,百度的 李彥宏是紐約州立的、美團的王興也是從清華大學出去美國讀書的 。
金融上面我們可能沒有這麼聚焦,但是其實早就已經是非常醒目的了。 像證監會第一任的首席律師 高西慶當時就是在杜克讀了法學院然後回來。 其實這一批留學的人是奠定了整個中國現在的金融現代的金融制度的, 當然其他的各行各業還有更多了。
所以從這點上來講,我們的下一代是最幸運的,進可攻退可守。
最後,以劈柴在斯坦福演講的一句話送給大家做結尾:「沒人在乎我從哪裡來。我的勤奮和頭腦決定一切。」
作者介紹:
倫敦商學院戰略與領導力斯隆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導師。從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到央行,歷任國內最大私募景林資產董事總經理、世界前三資產管理集團富達上市基金首位華人獨董。
和中外兩位股神共過事,訪談名校商界領袖百人,為中國社科院、清華五道口、建行、中行、平安、方正證券、南方基金、易方達基金等單位講過上千次課。
微信公眾號「衛紅說」,視頻號「英美摺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