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解析參考
1、 全篇都提到了「軟實力」這個概念,但「軟實力」指的究竟是什麼,作者並未進行清楚的界定;
2、 文化的影響力雖然是一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並不是全部,所以推不出「增強軟實力,只需搞好本國的文化建設並向世人展示就可以了」這個結論;
3、 文化具有普同性並不代表「一國文化就一定會被他國所接受」;文化具有特異性並不必然意味「一國文化就一定會被他國所關注」;
4、 即使已被接受或關注,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影響力擴大並非一定代表了國家軟實力的增強,「影響力」和「軟實力」不是同一概念,因為被關注的內容、所造成的影響,有可能是負面的。
5、 文藝作品中所宣揚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能否產生文化的影響力,既要看它本身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是否為他人樂於接受,更要看其藝術造詣能否達到吸引人的效果,並不是只要創造出來了,就一定會產生影響。
6、 創造出更多的有本國特色的文藝作品,不等於文化影響力的擴大,也不等於國家軟實力的增強。
【2012】解析參考
1、 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解為宇宙間事物運動中普遍存在的相對性,是對相對論的誤解,不能作為論據。
2、 由「宇宙間萬物的運動是相對的」不能推出「觀察問題時也應該採用相對的方法「,該類比顯然類比不當。事物運動的相對性無法機械遷移到觀察問題應該具有相對性。
3、 從大自然的角度否認自然災害顯然與人類關注的氣候問題不是同一個問題,偏離了論題。對於自然界不是災害,但是對人類來說,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現象仍然屬於災害。原文跳出主題的論證無助於證明,不能作為論據。
4、 類人猿是整個自然生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由此推斷出人類也是整個自然生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為「祖先」具有的性質,後代未必具有,屬於不當類比。
5、 由人類是「整個自然生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推不出「人類的問題就是大自然的問題」,因為部分具有的性質,整體未必具有。人類有社會性問題,大自然沒有。
6、 通常所說的「人類」是相對於「自然」的一個概念,我們所指的大自然是相對於人類社會而言的,不能把自然和人類社會混為一談。
7、 既然人類是自然的部分,那麼原文說自然的問題由自然解決,那就是也包括由人類來解決,這與「人類不必過多幹涉」的結論自相矛盾。
【2011】解析參考
1、 股價的高低與股價的漲跌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2、 「要正確判斷某一股票的價格高低,唯一的途徑就是看它的歷史表現」。歷史表現只是判斷某一股價高低的依據之一,而不是唯一的依據,其他還包括財務狀況、未來前景等重要因素,原文忽視了其他因素,過於絕對。
3、 主觀預測是根據歷史表現的客觀事實做出的,主觀預測也可能和客觀事實相一致。因此,不能全然否認主觀預測的合理性。
4、 原文「要從股市獲取利益」,只要「掌握股價漲跌的概率」,「只能藉助概率進行預測」,上文「唯一的途徑是看歷史表現」自相矛盾。綜合考慮宏觀經濟、市場態勢與個股表現,又顯然與先前論證「只能根據其歷史表現進行判斷」的單一因素觀點自相矛盾。
5、 「掌握了股價漲跌的概率,你就能賺錢」,判斷過於絕對。掌握了股價漲跌的概率有可能賺錢,也有可能賠錢。因為知道漲跌概率不意味著相應知道某概率的漲跌幅度,例如小概率的暴跌也能造成大損失,大概率的上漲也能只有微利,所以是否最終賺錢並非絕對。
【2010】解析參考
1、 全球化只是突破了傳統的某些國界,而並沒有抹去所有國界,否則就不會有什麼關貿問題了。所以,全球化未必就能讓世界完全變平。而且,即使世界變成了平面,也並不意味著窮國和富國的差距就會縮小,相反,平面的世界可能更方便和加劇了富國對窮國財富的掠奪。推斷不出。
2、 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不一定就能推出各國都將在同一平臺上接受信息,因為接受信息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窮國很多人很可能就買不起電腦,付不起信息使用的費用,因此,窮國和富國之間的信息差距可能越來越大,從而導致經濟和社會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3、 金磚四國」的突起,也未必是由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所導致。比如很可能巴西靠的是它的「世界原料基地」,俄羅斯靠的是它的「世界加油站」,中國和印度靠的是它廉價的勞動力。一旦這些優勢喪失,其發展潛力很可能會大打折扣。
4、 經濟的發展,除受信息因素的影響外,還受資金、地理、資源、交通、教育、人口素質、文化傳統等各種因素的制約。由於非洲相對於北美、中國西部相對於東南沿海,在這些方面都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甚至難以填平的鴻溝,所以,它們的崛起就未必是那麼樂觀的「指日可待」了。
5、中國國情與世界情況不完全相同,因此說中國和世界一樣,這樣的簡單類比和等同是不
恰當的。因此,中國東西部的差距能否改變,也有待進一步論證。
【2009】解析參考
1、 誠然「知識經濟時代,任何人掌握的知識都是滄海一粟」,但是無法憑此推斷出「選拔人才時,知識尺度已毫無意義」。縱然知識的多少已不再是決定因素,但是知識本身仍然是培養和選拔人才的重要目標,也是選拔人才的因素之一。
2、 現代網絡技術可以短時間獲取知識」無法推出「傳授知識不應當繼續成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功能」。傳授知識是理解知識的基礎,網絡可以幫助我們搜索、喚醒、查找知識,但是不能代替我們通過傳授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無法得出傳授知識不應當成為高等教育功能的杰倫。
3、 「知識需要記憶」和「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思維能力」都沒錯,但是推不出「知識與此種能力之間並沒有實質性聯繫。」培養能力也需要知識作為載體,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也需要知識作為基礎。其二者牽連涉密,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
4、 唯獨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確實可能是因為愛因斯坦思維能力突出,但是仍然不能成為證明知識與思維能力沒有聯繫的事實論據。顯然,愛因斯坦不可能僅有思維能力,他的思維能力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