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味北上的稻香村
稻香村是南味食品駐莊北方的代表一派,信譽久著。稻香村是長江中下遊地區常見的食品店字號,《清稗類鈔》中記載:「稻香村所鬻,為糕餌及蜜餞花果鹽漬園蔬食物,盛於蘇。」
關於「稻香村」一名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說源於古詩,如「一畦春韭熟,十裡稻花香」,以及「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等。關於此,《紅樓夢》中「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一回裡也有寶玉借古人詩句「柴門臨水稻花香」取名「稻香村」的情節。另有一說,「稻香村」源於八仙神話故事。很久以前,江浙一帶有家賣熟食的小店,開始生意冷冷清清,忽然有一天,店裡來了個瘸腿老漢,他原來是鐵拐李的化身。從此,小店的飯菜鮮香撲鼻,生意大增,於是改叫「稻香村」的字號了。
清光緒二十一年 (1895),南京人郭玉生選址北京前門外觀音寺附近(今大柵欄)開辦了一家食品店,字號稻香村。稻香村創始以來,採取前店後廠、自產自銷的形式,經營糖果、糕點、肉製品及山珍海味等各種南味食品,生意滿門。
許多文化名人也經常光顧稻香村。作家謝冰心、燕京大學教授馬約翰、京劇名角譚富英等經常來這裡購物。1912年5月,魯迅來到北京,寓居紹興會館,這裡距稻香村僅二三裡路。據《魯迅日記》載,從1913年至1915年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魯迅到稻香村購物達15次。
20世紀30年代末,動蕩的局勢直接影響到各行各業,北京稻香村也隨之歇業,店中的一些夥計相繼自行開辦了新的買賣,傳統風味得以延續。京津兩地近在咫尺,天津鬧市也開辦了多家稻香村,明記、森記、全記、源記、合記、福記、信記、祥記、鍾記、桐記、裕記、林記、朋記等各家,全都仰仗「稻香村」這塊金字招牌營生,競爭十分激烈。同行競爭也有益處,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你的買賣必須創製出或採購來超人一等的吃食,老百姓才會買你的帳,無形中也促進了天津南味食品、南味糕點業的興盛。
據2009年公布的「首批津門老字號公示表」顯示:「天津市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稻香村森記)創始於1908年。」1908年即光緒三十四年。
位於福煦將軍路(今濱江道)上的森記稻香村的南味食品貨真價實,廣東臘肉、江浙名產金華火腿、南京板鴨,以及江南的麵筋球、年糕等皆有售賣,生意一直紅紅火火。有些特色食品則由南國師傅現做現賣,如叉燒肉、燻魚、燻魚頭、糖醋銀魚、白斬雞等,無不新鮮正宗。森記自製的小臘腸最為膾炙人口,它選料考究,用雞腸的腸衣灌腸,製作精細,外觀小巧,棗紅色油亮誘人,備受歡迎。端午節來臨之時,森記粽子的餡料同樣豐富,別有風味,如無核蜜棗餡的,澄沙餡的;肉粽子有叉燒肉的、紅燒肉的、臘肉的,口感甜鹹,竹葉清香,肥而不膩。
林記稻香村也開設在福煦將軍路上。林記開業晚於森記,但不乏自家特色。除了一般的南味食品外,林記自製有多種口味的糖果,如薄荷糖、玫瑰糖、松子糖、芝麻南糖、芝麻卷、芝麻條等。南味的素雞、素火腿、素什錦等也擁有很多回頭客。值得一提的是林記的素什錦,主料精選麵筋、黃花菜、果仁、黑木耳、南薺、冬筍、香菇等,不惜成本,再用上好的香油、味精、鹽、醬油、白糖等精心烹飪,口味出眾。
傳說,林記最初取名的意思是要在「森」字頭上動刀,削掉它的一個木。緣此,身為同一品牌下的兩家生意激烈地競爭起來,在價格、質量、進貨渠道、對外宣傳、員工管理等方面無不針鋒相對。比如有一年賣月餅,森記的一種賣2角5分錢的半斤重的月餅銷路很好,林記於是派人買回幾個進行剖析,然後迅速推出一批售價2角的4兩重的月餅,一下子吸引了不少顧客。森記豈能罷休,同樣也是買來研究,並將林記月餅存在的問題公開告訴顧客。類似的恩恩怨怨曠日持久,直到20世紀50將林記月餅存在的問題公開告訴顧客。類似的恩恩怨怨曠日持久,直到20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後才有了新的開始。
同處福煦將軍路的另有開業於1919年的明記稻香村,也是天津稻香村系列商號中的大戶之一。每天黎明時分,明記的幾十位採購員就各奔東西了,一大早就採辦來鮮活的雞鴨魚肉,在中午之前便熱熱乎乎地上市了,口味絕對新鮮地道。店中不僅有新出爐的南果細點,當年知名的上海辣醬油、紅燒魚,浙江的油燜筍、火腿、臘肉等俏貨也不斷檔。另外,美國的葡萄乾、咖啡、水果罐頭,英國的奶粉、巧克力,日本的鯉魚罐頭、沙丁魚罐頭等也大有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