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想像如下場景:在一個機場中擠滿了安靜候機的陌生人。如果候機的不是人類,而是黑猩猩,那驚慌失措肯定是免不了的,甚至很可能出現血腥的殺戮。
人類是如何做到與全然陌生的同類共處一室而相安無事的呢?
對這個問題大惑不解的人類學家,在很早以前,就通過對黑猩猩展開研究來尋求答案了。在這本書中,生物學家馬克·W. 莫菲特帶領我們去考察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螞蟻。在螞蟻組成的社會之中,每個個體對彼此來說都是陌生的,儘管如此,這些小傢伙聚在一起卻取得了很多驚人的成就。
《從部落到國家》通過觀察、分析並總結讓匿名社會生生不息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類是如何基於一些共同特徵,比如服飾、手勢、口音、信仰等群體身份標誌,實現彼此互動並繁衍生息的。書中結合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歷史學等領域的全新發現,回答了以下問題:儘管人類害怕外來者,但我們的社會為何仍能發展出像瑪雅文明或美國一樣巨大的規模?為什麼社會能保持獨立地位,但卻無法避免逐漸走向衰落的命運,直至滅亡?
本書的研究視野比《人類簡史》或《槍炮、病菌與鋼鐵》更寬廣,它為我們了解社會的本質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作者簡介:馬克·W. 莫菲特(Mark W. Moffett),史密森尼學會熱帶生物學家、研究助理,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系訪問學者。他被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稱為「勇敢的生態冒險家」,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昆蟲界的印第安那·瓊斯」。這是他寫作並出版的第四本書。
導言
第一部分 接納與認可
第一章 何謂社會:來自正反角度的觀察
第二章 脊椎動物從社會中得到了什麼
第三章 社會演變
第四章 個體識別
第二部分 匿名社會
第五章 螞蟻和人類,蘋果和橘子
第六章 終極民族主義者
第七章 匿名人類
第三部分 近代以前的狩獵- 採集者
第八章 團隊社會
第九章 遊牧生活
第十章 定居生活
第四部分 人類匿名社會的深層歷史
第十一章 喘嘯與口令
第五部分 社會功能的正常運轉(或異常表現)
第十二章 感知他人
第十三章 刻板印象與社會敘事
第十四章 生存巨鏈
第十五章 社會大聯盟
第十六章 親屬的地位
第六部分 和平與衝突
第十七章 衝突是不可避免的嗎?
第十八章 和他人友好相處
第七部分 社會的誕生與消亡
第十九章 社會的生命周期
第二十章 動態的「我們」
第二十一章 外來者的出現與社會的消亡
第八部分 從部落到國家
第二十二章 從村莊到徵服者社會
第二十三章 國家的建設與破壞
第九部分 從俘虜到鄰居……再到全球公民?
第二十四章 族群的崛起
第二十五章 世界因差別而豐富
第二十六章 社會出現的必然性
結論 身份轉變和社會崩潰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
為什麼有些國家能成功地啟動疆域擴張計劃並成為帝國?為什麼帝國遲早會衰落?這是歷史研究中長盛不衰而又眾說紛紜的問題。彼得·圖爾欽將建模和定量方法運用於研究國家興衰問題,他從地緣政治、群體感、民族同化和宗教皈依以及人口動態與社會穩定之間的相互作用入手構建不同的定量模型,解釋了帝國的擴張與衰落。該書為我們理解國家興衰和人類歷史的動態變遷提供了與眾不同的全新視角。
作者簡介:彼得·圖爾欽,康乃狄克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牛津大學人類學院研究員,進化研究所副所長。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社會與文化演化、歷史宏觀社會學、經濟史與計量史學、長期社會過程的數學建模、以及歷史資料庫的構建與分析等交叉領域。他是歷史社會科學新領域——歷史動力學的創始人之一。
目錄:第1章 問題陳述
1.1 我們在歷史問題上為何需要數學理論
1.2 歷史動態研究項目
1.3 總結
第2章 地緣政治
2.1 動態研究的基礎知識介紹
2.2 柯林斯的地緣政治理論
2.3 結論:作為一階進程的地緣政治
2.4 總結
第3章 集體團結
3.1 社會學中的群體
3.2 集體團結和歷史動態
3.3 總結
第4章 元民族邊境理論
4.1 邊境是群體團結的孵化器
4.2 數學理論
4.3 總結
第5章 對元民族邊境理論的實證檢驗
5.1 設置檢驗
5.2 結果
5.3 位置優勢?
5.4 結論:歐洲的形成
5.5 總結
第6章 民族動力學
6.1 新併入人口的忠誠度動態
6.2 理論
6.3 實證檢驗
6.4 結論:自動催化模型得到了數據的支持
6.5 總結
第7章 人口結構理論
7.1 人口動態和國家崩潰
7.2 數學理論
7.3 實證應用
7.4 總結
第8章 人口數量的長周期
8.1 前言
8.2 人口動態的「規模」和「階」
8.3 長期實證模式
8.4 人口動態和政治動蕩
8.5 總結 220
第9章 案例研究
9.1 法國
9.2 俄羅斯
第10章 結語
10.1 主要事態發展綜述
10.2 將各種機制融入一個綜合機制
10.3 拓寬研究重心
10.4 發展方向是歷史動力學理論?
附錄A 數學附錄
附錄B 元民族邊境理論中的數據匯總
參考文獻
在過去一萬年的時間裡,人類從史前的小型群體如何演變為如今的大型社會?人類合作的規模如何從幾百人迅速過渡到幾億人?從文化演進這門新興學科的角度,作者將人類社會視作一個全面連貫的整體,而非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獨立系統的簡單集合。本書聚焦於人類合作能力的演進、戰爭對文明的推動、平等主義的曲折發展等方面,創新性地使用可量化的歷史數據與模型,揭示出隱藏於曲折跌宕的人類文明史中的決定性機制——戰爭,進而推翻了許多自稱能「解釋」人類文明路徑的流行敘事。
作者簡介:彼得·圖爾欽,康乃狄克大學進化生物學教授,牛津大學人類學院研究員,進化研究所副所長。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社會與文化演化、歷史宏觀社會學、經濟史與計量史學、長期社會過程的數學建模、以及歷史資料庫的構建與分析等交叉領域。他是歷史社會科學新領域——歷史動力學的創始人之一。
目錄:
第一章 超級社會之謎
從哥貝克力石陣到國際空間站
第二章 破壞性的創造
文化演進如何創造大型的、和平富有的超級社會
第三章 合作者困境
自私的基因,「貪婪是有利的」,以及安然公司的潰敗
第四章 為了競爭而合作
團隊運動教會我們合作
第五章 「上帝創造了人,薩姆•科爾特使人平等」
早期人類如何壓制雄性首領
第六章 人類的戰爭方式
戰爭是一種破壞性的創造力量
第七章 君權神授的崛起
雄性首領做出反擊
第八章 寡頭政治的鐵律
為何權力必然導致腐敗
第九章 歷史的支點
軸心時代的靈魂覺醒
第十章 人類進化的曲曲折折
以及歷史科學
致 謝
注 釋
參考文獻
內容簡介:
「物競天擇」仍然在影響著我們,不過這個「天」不單單是自然,還有我們自己創造的文明。
在過去一百年間大部分時候,社會科學的共識就是人類演化很久以前就停止了。按照最新的版本,演化在大約五萬年前人類開始擴張並走出非洲前就已經停止。這意味著世界各地人類的頭腦都該是一樣的,即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致性」。這要是真的就好了。可惜,如果演化在那時就已經停止,那麼世界各地人類的體質也應該是一樣的,但事實明顯不是這樣。
共識可能是錯的,人類演化一直在持續,很難想像還有別的解釋。如果這都是真的,由於10000年前的農業革命,人類與自然的關係發生劇烈變化,有賴於農業革命的成果,人類文明得以發展和分化,不同的生存狀態成為人類加速演化的契機。時至今日,我們正在經歷一場不亞於農業革命的信息革命,新的契機已經出現,人類又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作者簡介:格雷戈裡·柯克倫(Gregory Cochran),猶大大學學者,主要研究物理學和人類學。
亨利·哈本丁(Henry Harpending),猶大大學學者,在人類學和人口遺傳學方面有很高的建樹,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
前言
1 概論:一般常識
2 潛伏的尼安德特人
3 農業:重大的變化
4 農業的後果
5 基因流
6 擴張
7 中世紀演化: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如何獲得他們的智慧
結論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的分配,是以今天這種面貌呈現,而非其他形式?為何越過大洋進行殺戮、徵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各族群間的生活差異為何如此之大?對於現代人類、國家間的種種不平等現象,史學家往往存而不論,而在這部作品中,作者為許多大家熟悉以及想當然的答案賦予了截然不同的含義。
遠古時期,各大陸上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開始分道揚鑣。中國、中美洲、美國東南部和其他地區對野生動植物的早期馴化,使這些地區的各個族群獲得了一種領先優勢。為什麼小麥和玉米、牛和豬以及現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現在 這些特定地區,而不是出現在其他地區?人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隱約之間。誠然,農業與放牧出現在局部地區,只是對不同族群的不同命運的部分解釋,重要的是,發展水平超過狩獵採集階段的社會,就有可能發展出文字、技術、政府、有組織的宗教,同時也更有可能發展出兇惡的病菌和戰爭中的強大武器。正是這樣的社會在海洋和陸地上進行冒險,以犧牲其他民族為代價,向新的家園不斷擴張,人們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歐洲人在過去500年中對非歐洲民族的徵服。開始時,這些歐洲人只是想通過航海去尋找貴金屬和香料,結果卻常常導致對土著人土地的入侵,並通過屠殺和帶來的疾病大批消滅了土著居民。
在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學家、人類學家賈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實上有助於形成歷史最廣泛模式的環境因素,從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毀了以種族主義為基礎的人類史理論。本書是理解人類社會發展史方面的一個重大進展,它記錄了現代世界及其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關於全世界各民族的歷史,是對人類生活的完整一貫的敘述,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本書與戴蒙德的其他兩部著作《崩潰》、《第三種黑猩猩》一起堪稱為「人類大歷史」。本書在2005年國外原版的基礎上修訂出版,新增「日本人乃何許人也」一章。
作者簡介: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以生物學開始其科學生涯,進而研究演化生物學和生物地理學。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會員。曾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員基金及全國地理學會伯爾獎。在《發現》、《博物學》、《自然》和《地理》雜誌上發表論文200多篇。
前言 耶利的問題
歷史進程的地區差異
第一部分 從伊甸園到卡哈馬卡
第 一 章 走上起跑線
公元前 11000年前各個大陸發生了些什麼
第 二 章 歷史的自然實驗
地理因素是怎樣塑造玻里尼西亞群島的社會的
第 三 章 卡哈馬卡的衝突
為什麼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沒有俘虜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
第二部分 糧食生產的出現和傳播
第 四 章 農民的力量
槍炮、病菌與鋼鐵的根源
第 五 章 歷史上的窮與富
糧食生產開始時的地理差異
第 六 章 種田還是不種田
糧食生產傳播的原因
第 七 章 怎樣識別杏仁
古代作物的無意識的發展
第 八 章 問題在蘋果還是在印第安人
為什麼有些地區的族群未能馴化植物
第 九 章 斑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為什麼大多數大型野生哺乳動物沒有得到馴化
第 十 章 遼闊的天空與偏斜的軸線
為什麼在不同的大陸糧食生產傳播的速度不同
第三部分 從糧食到槍炮、病菌與鋼鐵
第十一章 牲畜的致命禮物
病菌的演化
第十二章 藍圖和借用字母
文字的演變
第十三章 需要之母
技術的演進
第十四章 從平等主義到盜賊統治
政府和宗教的演變
第四部分 在五章中環遊世界
第十五章 耶利的族人
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歷史
第十六章 中國是怎樣成為中國人的中國的
東亞的歷史
第十七章 駛向玻里尼西亞的快艇
南島人擴張的歷史
第十八章 兩個半球的碰撞
歐亞大陸與美洲歷史的比較
第十九章 非洲是怎樣成為黑人的非洲的
非洲的歷史
尾聲 人類史作為一門科學的未來
日本人乃何許人也
2003後記:《槍炮、病菌與鋼鐵》今日談
致謝
1856年,也就是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的三年前,在德國杜塞道夫以東約10千米處的尼安德河谷,清理採石場的工人發現了一個頭蓋骨和一些骨頭。幾年後,這些遺骸被鑑定為屬於一種已經滅絕的古人類——尼安德特人。他們是誰?大約於3萬年前消失的他們,是否與現代人類有過混血?我們體內是否還留存著尼安德特人的古老基因?
本書的作者斯萬特·帕博(Svante Pääbo)通過古DNA技術,大膽且嚴謹地探索了以上問題。《尼安德特人》既是他對古DNA領域從興起到日趨成熟的第一手行業記錄,同時也交織著一位科研工作者,真誠面對困惑、失敗、質疑、成功與更多未知的精彩經歷。從古埃及木乃伊到獲得第一個尼安德特人線粒體DNA序列,再到發表第一個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從瞞著導師開展實驗,到冷戰時期前往民主德國獲取樣本,再到全球科研協作背景下的交流軼事——帕博在古DNA領域30多年的探索,在「走出非洲」和「多地起源」學說爭論之間,拉開了研究古老基因變異如何影響現代人生理的序幕,也見證了一位好奇於古埃及學的醫學生到人類演化科研項目組織者的成長。請跟隨本書追本溯源,一探我們如何成為人類,又是什麼使我們成為人類。
作者簡介:
斯萬特·帕博(Svante Pääbo),演化遺傳學家,古遺傳學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德國萊比錫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演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瑞典皇家學會成員,英國皇家學會外籍成員。2007年被《時代周刊》評委全世界極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斯萬特·帕博在尼安德特人的古DNA測序領域持續開展廣泛且深入的研究 ,1997年與同事成功測得尼安德特人的線粒體DNA,2010年在《科學》發布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
目錄:探索現代人起源的不同嘗試 吳新智
科學領域的文學之作,文學之作中的嚴謹科學 馬未都
科學家的好奇心 賴旭龍
見證新科學分支的誕生和發展 付巧妹
前 言
第一章 尼安德特人橫空出世
第二章 木乃伊與分子
第三章 放大歷史
第四章 實驗室裡的恐龍
第五章 人類受挫
第六章 聯絡克羅埃西亞
第七章 新家
第八章 多地區起源的爭議
第九章 細胞核測試
第十章 向細胞核進發
第十一章 啟動基因組計劃
第十二章 硬骨頭
第十三章 細節中的魔鬼
第十四章 繪製基因組圖譜
第十五章 從骨頭到基因組
第十六章 有基因流動嗎
第十七章 初瞥
第十八章 基因流動
第十九章 替代人群
第二十章 人類的本質
第二十一章 公布基因組
第二十二章 不同尋常的手指
第二十三章 尼安德特人的親戚
後 記
注 釋
索 引
出版後記
《物種起源》這本書主要講述了生物變異、生存鬥爭、雜種性質、地質記錄的不完整性、生物分布等內容。生物變異分為家養狀態下的變異和自然條件下的變異兩種,而動物在進行變異的過程中會出現生存競爭,這裡的競爭包括相同物種之間的競爭和不同物種之間的競爭,但同一物種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不同物種或者不同變種之間進行交配會產下雜種,但不同物種形成的雜種常常是不育的,而不同變種形成的雜種往往可育;生物都是從簡答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慢慢發展起來的,這不是超自然力量幹預的結果,而是自然界內部鬥爭的結果。
作者簡介: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他的《物種起源》是劃時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對唯心的造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提出根本性挑戰,使當時生物學各領域的概念和觀念發生劇變。除了生物學外,達爾文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目錄:導言
譯序
本書第一版問世前,人們對物種起源認識進程的簡史
緒論
第一章 家養下的變異
第二章 自然狀態下的變異
第三章 生存鬥爭
第四章 自然選擇
第五章 變異的法則
第六章 理論的諸項難點
第七章 本能
第八章 雜種現象
第九章 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性
第十章 論生物在地史上的演替
第十一章 地理分布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續)
第十三章 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形態學、胚胎學、發育不全的器官
第十四章 複述與結論
附錄:譯名芻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