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四不爭!

2020-12-25 騰訊網

來源:無銘大叔

ID:wmds988

林語堂說:

不爭,則天下與之不爭!

與人爭,贏了未必是光彩,輸了未必是丟人。爭,是一種態度,不爭,是一種風度!

人到中年,我們早已過了爭強好勝的年紀。有些事,心裡明白就好,有些人,不用多去計較。

這四樣東西,你越不爭,反而越有福。

01、不和他人爭面子

面子不是爭來的,是水到渠成的。

時間驗證真情,小事看透感情。你若值得信賴,你若靠得住,你在朋友面前,自然而然就有面子。

面子不是靠金錢堆砌的,而是靠人品掙來的!

人品好的人,踏實上進,待人寬容,幫人難處,記人好處,成為讓人發自肺腑欣賞的人,到哪裡都有面子。

中年的你,不要老想著面子多重要,有裡子,才有面子,沒裡子,何來面子?

02、不在人前爭浮名

虛假的名聲,何必在乎?虛偽的稱讚,何必當真?

人啊,別爭浮名,要幹實事。實實在在的,活得才踏實,浮名再動聽,也是個擺設。

他人的評價,甭管真與假,真的不重要!

你若心地善良,勤勞肯幹,哪怕你的工作不出色,名氣沒多大,也沒有人敢小瞧。

人生的路,不是走給他人看的,沒必要和誰去爭。

好人品,才是真的好名聲。

默默無聞做你的事,踏踏實實做你的人,問心無愧活一輩子,才是我們最該有的修行!

03、不與家人爭短長

家人,是和我們最親最近的人,和他們爭什麼呢?爭贏了結果,卻輸了感情,豈不是得不償失!

家人,我們要讓,不要爭;家人,我們要捧,不要踩。

好話總是動聽,毒話總難入耳,不要總是對家人批評,尤其是自己的伴侶和孩子,別因為一件小事就傷了彼此的感情。

在家裡,就別爭了,讓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才更溫暖!

不和家人爭短長,和和氣氣的相處,才長久,才輕鬆!

04、不和愚人爭輸贏

常與同好爭高低,不與傻瓜論短長。

與小人爭,你爭贏了,他記恨你,給自己招仇添恨;

和惡人爭,你爭過了,他算計你,給自己惹來麻煩。

人看清了,也就輕了,沒必要和他爭。

有時候爭不是聰明的做法,反而是愚笨的行為,有了爭的想法,你已經輸了。

有些人,別爭了,雞同鴨講,說多錯多,話不投機,浪費時間。

真正聰明的人,都是看透不說破,看穿不揭穿,自己心知肚明,待人和氣包容,少紛爭,多笑容!

爭來爭去,爭什麼?即便贏了又如何?

做人寬容,沒有煩惱;做人計較,一地雞毛!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不爭是一種態度,爭是一種責任
    聽著秋雨滴滴,腦海中閃現出《道德經》中的一句話,「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這是不是也在說著只有人到中年才能明白的道理呢?人到中年,雖然看淡了名利所在,也懂得了中庸之道,懷著那種不爭的態度來面對,但是別忘記了一點,人到中年,身上背負的責任與重擔可是一點都沒有輕鬆,雖然看似在青年時期通過打拼掙取到一定的收穫,只是這點收穫卻遠遠不夠,他仍然還會爭取一些東西,來讓自己更好地面對生活。
  • 人到中年:不比,不言,不忘,不爭
    人生越走越遠,時間越來越久,很多時候,自己一個人逐漸明白,也逐漸淡然,逐漸懂得,其實人到中年:不比,不言,不忘,不爭,只有這樣,才能活出來最好的生活。人生匆匆,一切便也如此,人到中年,逐漸明白,不比是一種淡然。2、不言是一種智慧很多時候,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要與別人去訴說自己的痛苦。想要去與別人訴說自己心中所有的不甘與委屈。
  • 聰明人,有「三不爭」,越是不爭,福氣越濃厚
    老子認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人也應該效仿自然,學習水德,要有謙下之德,以柔克剛,海納百川,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乃是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人到中年,要學會做個聰明人,學會「三不爭」,越是不爭,福氣越濃厚。30歲以後,做到了「三不爭」,好福氣會不請自來。
  • 餘生,靜而不爭~
    不得不說,人到了一定年齡後,心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從年幼無知的幼年,狂妄不羈的少年,追求夢想的青年,至踏進不惑門檻的中年,整個人都在不斷變化中,身不由己。或許,是生存環境影響了心態,漸漸不再急躁,人仿佛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安靜下來,似乎很多身邊正在發生的事物,和自己無關,生活的節奏也慢了起來。
  • 往後餘生,靜而不爭
    不得不說,人到了一定年齡後,心態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從年幼無知的幼年,狂妄不羈的少年,追求夢想的青年,至踏進不惑門檻的中年,整個人都在不斷變化中,身不由己。或許,是生存環境影響了心態,漸漸不再急躁,人仿佛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安靜下來,似乎很多身邊正在發生的事物,和自己無關,生活的節奏也慢了起來。
  • 人生三不爭:不爭對錯,不爭輸贏,不爭得失
    不爭,是人生大智慧!01不爭對錯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人生最簡單的活法,就是不爭。心簡單,人才能簡單;人簡單,日子才能簡單;而日子簡單,人才能活得輕鬆自在。楊絳在《我們仨》裡分享過這樣的故事:「我和鍾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的讀音。」
  • 楊絳: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不爭!
    楊絳先生說:「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初看這句話就感覺眼前一亮,過了好幾年無意中再次讀到時,奉若經典。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道理卻質樸實用,越咀嚼越有味。經歷才知道,爭是必然,不爭是智慧。一、比來比去,只會苦了自己人到中年,煩心事是一籮筐一籮筐的,幸福感也是最低的時候。因為這時候你的負擔和壓力特別多,人也容易變得執著,尤其對物質方面無法做到真的放下。
  • 聰明人,一輩子,三不爭
    作者:國學生活向日葵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菜根譚》中有句名言「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深以為然。為人一世,不爭,才是最高的修行。人這一輩子,總會經歷不順心的事,總會碰到不順眼的人。當你遭遇不順時,不要埋怨,不要苛責自己,更不要過分與之糾纏,你要做的是謹記這三不爭,如此,你的人生才會更加順心順意!【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 家族專訪:不爭一出,誰與爭鋒——不爭家族專訪
    以「不爭」二字,寓意順其自然、以柔克剛的用兵之道與處世哲學。本期專訪,有幸邀請到來自微信62區、十一戰區聯賽冠軍家族——「不爭」的族長毒叔叔和副族長茉莉,分享不爭的致勝之道。 【風採展示】
  • 從《道德經》中的五個名言,理解老子的「不爭」
    老子《道德經》講:「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就是說,大智慧者(聖人)只做事,不爭奪名利地位。《道德經》還講:「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其爭」。就是說,只做事而不爭奪名利地位的人,別人無法與其相爭。老子從上邊的老子名言可以看出,不爭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處世方式。
  • 爭與不爭,智慧其中
    孔子在《衛靈公》中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意思是君子矜持、自重而與人無爭,合群而不結黨;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記錄著名外交家晏子的話:「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淮南子·道應》中也說:「爭者,人之所本也。」
  • 人到中年,「認慫」,不認命
    有人說,人活著就是認慫的過程,從前你看不慣的,到了中年就要學會忍耐。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其實人到中年,學會「認慫」,其實是一種智慧。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人到了中年,更應懂得,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林清玄的《人間有味是清歡》寫到:「生命若減到極簡,一隻蝴蝶就能找到無限的花園,一棵樹裡就有美麗的江山,一朵雲裡就是無限的天空。」人活著,有時覺察不到開心,是因為想的太多,顧慮太多。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最好的善。若水,像水一樣。水居於低處,具有柔和寧靜、滋潤萬物而又不與萬物相爭的特性,甘心處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這幾乎和「道」的特點完全一致。「上善若水」,其實是要人們效法自然之道,做到如水一樣無私忘我、有所包容。在《道德經》中,常以「水」比喻有品德的人,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不爭。
  • 32歲以後的中年男人壓力有多大?聽聽這7個中年男人的內心話
    人們常說,中年人常常累得不如狗,尤其是過了32歲以後的中年男人承受的壓力遠大於女人,上要贍養老人,下要教育孩子,中間還有個不懂事的老婆,身兼巨任,壓力甚大。男人到了中年,每天睜開眼,身邊都是需要他養活的人,唯獨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 中年以後,睡覺前請堅持四不要,這樣可以有效的預防肝問題的發生
    中年以後,睡覺前請堅持四不要,這樣可以有效的預防肝問題的發生導語: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和生活趨向於多樣化,而患上肝硬化的人卻越來越多。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患上肝硬化的,即使患上了肝硬化也不自知,導致錯過最佳調養時機。
  • 不理、不爭、不解釋!
    我們不爭,不是因為懦弱無能,而是不想發生矛盾。我們不理,不是因為心虛理虧,而是不願與人較真。我們不解釋,不是因為膽小怕事,而是讓時間來驗證。對我們而言,不爭,是寬容,是讓步,不理,是智慧,是成熟,不解釋,是清者自清。
  • 道德經:智者不爭,爭者不智,不爭之德配天地
    智者不爭,爭者不智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以一己之力去滿足所有人的好惡,難於登天。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作戰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做不爭的品德,這叫做善用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 人到中年有3爭,再不爭就沒什麼機會了
    到了中年,不知道為自己爭三爭,會讓你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受到威脅。不要小瞧職場中暗藏著的洶湧,一旦被它們卷進漩渦,就會讓你小病不保。這可不是故意說的那麼難聽嚇人,讓你害怕。在職場中奮鬥過一段日子的人,對這種情況都感同身受。特別是已經到了中年階段的人,如果想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一定要在工作上為自己爭三爭,什麼是三爭呢?
  • 【心靈雞湯】中年以後,最有水平的處世方式。
    人到中年,慢慢發現,50%的話不必說,50%的話說了也沒用。懂的人自然會懂,面對不懂的人,要學會沉默。宋代呂蒙正,因為出身不好,經常被人看不起。承蒙皇帝賞識,他出仕不久就升任參政。從前看不起他的人心裡不平衡,就開始在背後嚼舌頭。
  • 人到中年,我才明白,視而不見是妻子對我最狠的報復
    人到中年,已是不惑之年,何謂不惑?我想高曉松在《魯豫有約》裡的一番解釋,最為貼切。高曉松說,不惑是指你原本不明白的事情,如今你不想再去弄明白了。其實在我看來,不惑更多的是指不爭!人到中年,漸漸收斂鋒芒,不再爭強好勝,不再爭名奪利,一切看淡!男人的天性喜歡新鮮刺激,喜歡勇闖高峰,喜歡徵服!在年輕時候,他常常會忽略家庭,忽視身邊愛他的女人,將所有的心思,放在外面的世界!當男人到了中年,他的人生已經基本定型,沒有激情也沒有了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