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國學生活向日葵 來源:國學生活(ID:gxsh789)
《菜根譚》中有句名言「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深以為然。
為人一世,不爭,才是最高的修行。
人這一輩子,總會經歷不順心的事,總會碰到不順眼的人。
當你遭遇不順時,不要埋怨,不要苛責自己,更不要過分與之糾纏,你要做的是謹記這三不爭,如此,你的人生才會更加順心順意!【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不爭口舌
俗話說:「嘴狠只能贏一時,心善方能佔上風。」
的確如此,那些處處逞口舌之快的人,或許能為自己爭來一時的面子,但最終往往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是給自己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正所謂:爭什麼,辨什麼,兜兜轉轉煩惱的是自己。
《論語》裡有這樣一則故事。
孔夫子的學生子貢曾與人爭論一年中有多少個季節。
子貢堅持認為是「一年中有四個季節」,而對方卻覺得這是錯誤的,認為一年之中有三季才是正確的。
兩人各持己見,從清晨爭辯到響午,卻依然沒有得出結果,便去請教孔夫子。
孔夫子沉思一陣後答曰:「一年的確是三季。」對方一聽到答案,便滿意地離開。
子貢不解老師為何故意回答錯誤,便再三詢問老師:「一年之中的確是四季,為什麼老師您卻說是只有三季呢?」
孔夫子解釋道:
「與你爭辯的人全身都是呈現的是綠色,他宛如一隻螞蚱,蚱蜢只生存於春天,秋天就消逝了,一輩子只有春、夏、秋三個季節,又怎麼會有冬天的概念呢。所以任憑你再解釋,與他爭論再多,他依然還是會固執己見的。
何為為了一個與自己不同不同層次的人,逞一時口舌之快,將自己陷入了不必要的爭辯之中呢。
即便最後贏了,但也是輸了。不僅是輸了自身的氣度修養,還消耗了時間精力。」
古語說過: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
生活本就不易,何必給自己徒增煩惱呢,不如還自己一份輕鬆,還心靈一份心靜,安然自在地度過餘生。
不爭輸贏
常言道:不爭,不僅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智慧。
的確如此,爭強好勝只能贏一時,大度不爭方能贏一世。
明人所著的《國朝典故》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少卿楊復家裡養了兩頭豬,每天家中的童子都會到後湖採萍藻來餵豬。
有一天,楊家的童子又到後湖去採萍藻,碰到法司的家人也在那裡採萍,雙方因為採萍而吵了起來。進而動了手。
結果,楊家的童子被打了,便要求主人懲治那個法司為自己出口氣。
少卿聽童子講完事情的原委,靜而不語,轉身提筆在紙上寫了一首詩。
這首詩說的是:太平堤岸後湖邊的地方,本就不屬於你家的田,若是一點浮萍都忍受不了,怎麼能稱得上是宰相的胸懷呢!
據了解,最後法司聽聞此事後,感到羞愧難當,親自登門楊家道歉。
少卿楊復當時雖是位高權重的朝廷高官,但他卻始終秉持著不與人爭的理念,常懷著寬宏大度的胸襟。
不錙銖必較、不過分在意榮辱得失,既是一種不與人爭的大境界,更是一種豁達大度的為人處世原則,實在是值得後人欽佩。
俗話說:輸贏有什麼好爭的呢。你和小人爭,爭贏了,卻讓自己惹禍端。你和朋友爭,爭贏了,卻傷了和氣;你和愛人爭,爭贏了,卻把感情弄丟了。
人生宛如一個空杯,若是事事錙銖必較,杯子很快就被填滿了,幸福和美好便無處安放。
做人凡事都要懂得留有餘地,用退讓與寬容換來和諧有愛的景象,又何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呢?
不爭對錯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深以為然。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處事方式。我們不能按自己的標準來要求他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把戒尺,我們不能用自己眼光去衡量別人的對錯,要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份包容理解,才能換來祥和與溫暖。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真理也不只有一個,與人相處時,不要總是爭對錯,要多點體諒,少點口舌之爭,要多包容,少點爭執,你才能收穫美好與真情。
人這一輩子,切不可處處較真,斤斤計較與人爭個不休。有的人因為爭一時之快難受了自己,有的人因為爭輸贏卻傷了人心,有的人因為爭對錯卻失了感情。其實不爭的處世之道,才是人生中必不可缺的態度。
人本是世間的匆匆過客罷了,又何須那麼執著?其實不爭,其實不爭,才換來安然無恙,其實不爭,才是自在人間。
願你我,都能以一顆平常心,來面對無常人世,以一顆淡然心,看淡得失榮辱。
與其執著於爭強好勝,不如修身養性,與其執著輸贏對錯,不如自在逍遙人間!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作者:向日葵,多平臺籤約作者,願我的文字能治癒你的心靈,但願日子清淨,抬頭遇見的滿是柔情。
-推薦閱讀-
國學生活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