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遵「法」就不能稱之為書法——看書論淺談心得
唐代孫過庭:『初學分布,但求平正。』
久生心得:平正中庸是初學恪守的準則。孫老師講的最實在,最實用。
明代項穆:『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與欹;繼知規矩,戒不活與滯;終能純熟,戒狂怪與俗。』
久生心得:項老爺子講的是三個階段最容易犯的毛病,幾乎無人能夠躲過。謹記謹記,會少走很多彎路。
晉代王羲之:『字之形勢不宜上闊下狹,如此則重輕不相稱也。……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隱。』
久生心得:書聖講的是一般結字法則,特殊字除外。
唐代歐陽詢:『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輕頂戴欲其得勢。如疊、驚、聲之類。八訣所謂如人上稱下戴,又謂不可頭輕尾重是也。』
久生心得:歐公就舉出了幾個特殊字。這些字最需要順其自然。
唐代顏真卿:『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是之謂巧……』
久生心得:寫字前胸有成竹是必須的。但過巧則不可取。看顏魯公的字無半點取巧,就能理解他所說的「巧」,應該是美的必要元素。
唐代歐陽詢:『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對待布白,務求其均齊。』
久生心得:布白均勻是保證字體平正的基本法則。歐體的險絕恰是打破了這一法則,所以初學歐楷者當避之。
元代陳繹曾:『一切偏旁,皆須令狹長,則右有餘地矣。在右者亦然。……審其輕重,使相負荷,計其大小,使相副稱為善。』
久生心得:陳老說的是結體法則。理解透了會很實用的。
唐代歐陽詢《書法八訣》:『分間布白,調勻點畫是也。』
久生心得:歐公就怕初學者學他的險絕而誤入歧途,又囑咐了一遍。
清代蔣和:『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初學分布,既知停勻,則求變化,斜正疏密錯落其間。』
久生心得:一幅書法作品,除了黑就是白。黑的是字(筆畫),白的是沒寫上字的空地兒。蔣先生不講筆畫,偏偏強調布白,道理是一樣的。學書法過了初級階段就要開始追求變化,筆畫(留白)的斜正疏密都要去嘗試。
明代項穆:『人之於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書宜長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進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
久生心得:項穆「同志」講的非常實在,絕不像今天的「大師」們那樣雲裡霧裡胡侃。「端美」為好書法的標準之一,即:「長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進得宜,剛柔互濟」。這個標準也告訴各位初學書法的努力方向,先使自己的書法達到「端美」,然後才可以再向更高層次發展。回頭看歷代大書家,即使書風再狂怪,都有「端美」的經歷,比如:張長使、蘇東坡、黃山谷、鄭板橋等等。
今人把書法完全藝術化,用完全藝術的審美去評判解讀書法是大錯特錯的。越過「端美」直接狂怪,更是「背祖離經」。如今妖魔化的書法,有多麼「藝術」我看不出來,但可以肯定地說,那不是傳統書法。
清代包世臣:『原釋廬字一例,乃變換之法,如「廬」字之撇,初婉轉而次斜硬;「愛」字之撇,初斜硬而次婉轉;「逢」字上點下捺;「奏」字上捺下點。又如三四橫、三四豎、三四點及諸口、田、又、人之疊用者,俱應變換,不宜相同。』
久生心得:包大人講的是筆法變化。楷書被人為的歸納了幾十個基本筆畫,只是有利於教學,但對楷書卻是扼殺。學書者切記,基本筆畫組成字體時,還需要很多變化的,切不可機械搬遷。
隋僧智果:『重並仍促:謂呂、昌、爻等字應上小下大;林、棘、絲、羽等字應左促右寬;森、磊、淼等字則應兼用之。』
久生心得:智果長了講的是結體法則,絕對實用。
唐代張懷瑾:『偃仰向背:謂兩字並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有離合之勢。鱗羽參差:謂點畫編次勿使齊平,如鱗羽參差之狀。』
久生心得:「呼應」與「變化」在書法結字上非常重要,臨帖過程中可以體會到。
晉代王羲之:『二字合為一體,重不宜長,單不宜小,複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
久生心得:書聖這句話無論是筆法、結字還是章法,都適用。即所謂長筆畫不宜過重;簡單的字不宜過小;複雜的字不宜寫大。但在實用中要注意都是相對的,不可過於做作。
衛夫人論書法:『[點]畫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橫]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豎]畫如萬歲枯藤;[撇]如陸斷犀象;[捺]畫如崩浪雷奔;[折]畫如百鈞弩發;[橫折彎鉤]畫如勁弩筋節……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
久生心得:看古代書論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這些比喻手法的論述。本來「比喻」是幫助閱讀者更形象地理解他的論點論述,但書論之中的比喻往往是玩弄詞藻,不但不能幫助你理解問題,相反更讓人一頭霧水。遇到這種書論就得看你的造化了,能理解最好,理解不了就扔一邊去吧!
我這樣說是不是冒犯到衛夫人了?不要想太多,《筆陣圖》本來就是後人偽託。和衛夫人沒有一毛錢關係。
宋代姜夔《續書譜》中:『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古法;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書以骨幹為先);五須高明(英爽之氣,有骨而後有氣);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癯(瘦也),肥者如貴遊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
久生心得:孫過庭的《書譜》乃曠世絕作,多一言廢話,少一語則不足。姜夔之續、畫蛇添足耳。摘此一段也基本都是廢話。第一句話風神者人品須高就不敢苟同,論風神宋朝蔡京秦檜無出其右,明代嚴嵩的字也非常了得,他們人品高嗎?歷史早已經證明人品和書法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和人的性格關係非常大,拿不起放不下的人很難達到一定的境界。
明代張紳《書法通釋》云:『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
久生心得:此論中規中矩。後人護法和恨法之人都大有人在,但護法守法一直是主流,這也是中國書法不叫書道而偏取一個「法」字的本意。縱觀書法歷史,傳世之作絕大多數都是法度之內的經典。
書法之法就像格律詩的格律一樣,可以在規矩之內任意發揮,超出法度,背離「法」字,還能稱之為書法嗎?當然,可以稱之為書道、書藝或者是線條藝術。總之,掛羊頭賣狗肉不好吧?!比如某人的射書,某人的吼書,某人那個書..都可以稱之為書道或是書藝,稱書法的話既委屈了自己(真沒有法),又糟蹋了「書法」這兩個字。
唐代孫過庭:『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淮。』
久生心得:首字立規矩,孫大師的《書譜》言簡意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