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遵「法」就不能稱之為書法——看書論淺談心得

2021-03-01 對聯與書法

不遵「法」就不能稱之為書法——看書論淺談心得

唐代孫過庭:『初學分布,但求平正。』

久生心得:平正中庸是初學恪守的準則。孫老師講的最實在,最實用。

明代項穆:『書有三戒:初學分布,戒不均與欹;繼知規矩,戒不活與滯;終能純熟,戒狂怪與俗。』

久生心得:項老爺子講的是三個階段最容易犯的毛病,幾乎無人能夠躲過。謹記謹記,會少走很多彎路。

晉代王羲之:『字之形勢不宜上闊下狹,如此則重輕不相稱也。……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隱。』

久生心得:書聖講的是一般結字法則,特殊字除外。

唐代歐陽詢:『字之承上者多,惟上重下輕頂戴欲其得勢。如疊、驚、聲之類。八訣所謂如人上稱下戴,又謂不可頭輕尾重是也。』

久生心得:歐公就舉出了幾個特殊字。這些字最需要順其自然。

唐代顏真卿:『欲書先預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是之謂巧……』

久生心得:寫字前胸有成竹是必須的。但過巧則不可取。看顏魯公的字無半點取巧,就能理解他所說的「巧」,應該是美的必要元素。

唐代歐陽詢:『初學之士,先立大體,橫直安置,對待布白,務求其均齊。』

久生心得:布白均勻是保證字體平正的基本法則。歐體的險絕恰是打破了這一法則,所以初學歐楷者當避之。

元代陳繹曾:『一切偏旁,皆須令狹長,則右有餘地矣。在右者亦然。……審其輕重,使相負荷,計其大小,使相副稱為善。』

久生心得:陳老說的是結體法則。理解透了會很實用的。

唐代歐陽詢《書法八訣》:『分間布白,調勻點畫是也。』

久生心得:歐公就怕初學者學他的險絕而誤入歧途,又囑咐了一遍。

清代蔣和:『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間之布白。初學分布,既知停勻,則求變化,斜正疏密錯落其間。』

久生心得:一幅書法作品,除了黑就是白。黑的是字(筆畫),白的是沒寫上字的空地兒。蔣先生不講筆畫,偏偏強調布白,道理是一樣的。學書法過了初級階段就要開始追求變化,筆畫(留白)的斜正疏密都要去嘗試。

明代項穆:『人之於書,得心應手,千形萬狀,不過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書宜長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進得宜,剛柔互濟,猶世之論相者不肥不瘦、不長不短為端美也。』

久生心得:項穆「同志」講的非常實在,絕不像今天的「大師」們那樣雲裡霧裡胡侃。「端美」為好書法的標準之一,即:「長短合度,輕重協衡,陰進得宜,剛柔互濟」。這個標準也告訴各位初學書法的努力方向,先使自己的書法達到「端美」,然後才可以再向更高層次發展。回頭看歷代大書家,即使書風再狂怪,都有「端美」的經歷,比如:張長使、蘇東坡、黃山谷、鄭板橋等等。

今人把書法完全藝術化,用完全藝術的審美去評判解讀書法是大錯特錯的。越過「端美」直接狂怪,更是「背祖離經」。如今妖魔化的書法,有多麼「藝術」我看不出來,但可以肯定地說,那不是傳統書法。

清代包世臣:『原釋廬字一例,乃變換之法,如「廬」字之撇,初婉轉而次斜硬;「愛」字之撇,初斜硬而次婉轉;「逢」字上點下捺;「奏」字上捺下點。又如三四橫、三四豎、三四點及諸口、田、又、人之疊用者,俱應變換,不宜相同。』

久生心得:包大人講的是筆法變化。楷書被人為的歸納了幾十個基本筆畫,只是有利於教學,但對楷書卻是扼殺。學書者切記,基本筆畫組成字體時,還需要很多變化的,切不可機械搬遷。

隋僧智果:『重並仍促:謂呂、昌、爻等字應上小下大;林、棘、絲、羽等字應左促右寬;森、磊、淼等字則應兼用之。』

久生心得:智果長了講的是結體法則,絕對實用。

唐代張懷瑾:『偃仰向背:謂兩字並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有離合之勢。鱗羽參差:謂點畫編次勿使齊平,如鱗羽參差之狀。』

久生心得:「呼應」與「變化」在書法結字上非常重要,臨帖過程中可以體會到。

晉代王羲之:『二字合為一體,重不宜長,單不宜小,複不宜大,密勝乎疏,短勝乎長。』

久生心得:書聖這句話無論是筆法、結字還是章法,都適用。即所謂長筆畫不宜過重;簡單的字不宜過小;複雜的字不宜寫大。但在實用中要注意都是相對的,不可過於做作。

衛夫人論書法:『[點]畫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橫]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豎]畫如萬歲枯藤;[撇]如陸斷犀象;[捺]畫如崩浪雷奔;[折]畫如百鈞弩發;[橫折彎鉤]畫如勁弩筋節……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

久生心得:看古代書論最讓人頭疼的就是這些比喻手法的論述。本來「比喻」是幫助閱讀者更形象地理解他的論點論述,但書論之中的比喻往往是玩弄詞藻,不但不能幫助你理解問題,相反更讓人一頭霧水。遇到這種書論就得看你的造化了,能理解最好,理解不了就扔一邊去吧!

我這樣說是不是冒犯到衛夫人了?不要想太多,《筆陣圖》本來就是後人偽託。和衛夫人沒有一毛錢關係。

宋代姜夔《續書譜》中:『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古法;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書以骨幹為先);五須高明(英爽之氣,有骨而後有氣);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癯(瘦也),肥者如貴遊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

久生心得:孫過庭的《書譜》乃曠世絕作,多一言廢話,少一語則不足。姜夔之續、畫蛇添足耳。摘此一段也基本都是廢話。第一句話風神者人品須高就不敢苟同,論風神宋朝蔡京秦檜無出其右,明代嚴嵩的字也非常了得,他們人品高嗎?歷史早已經證明人品和書法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和人的性格關係非常大,拿不起放不下的人很難達到一定的境界。

明代張紳《書法通釋》云:『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有章法,有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

久生心得:此論中規中矩。後人護法和恨法之人都大有人在,但護法守法一直是主流,這也是中國書法不叫書道而偏取一個「法」字的本意。縱觀書法歷史,傳世之作絕大多數都是法度之內的經典。

書法之法就像格律詩的格律一樣,可以在規矩之內任意發揮,超出法度,背離「法」字,還能稱之為書法嗎?當然,可以稱之為書道、書藝或者是線條藝術。總之,掛羊頭賣狗肉不好吧?!比如某人的射書,某人的吼書,某人那個書..都可以稱之為書道或是書藝,稱書法的話既委屈了自己(真沒有法),又糟蹋了「書法」這兩個字。

唐代孫過庭:『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淮。』

久生心得:首字立規矩,孫大師的《書譜》言簡意賅。

相關焦點

  • 淺談書法創作的心理認知
    淺談書法創作的心理認知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蔣 蓓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常被看成是凝固的音樂與躍動的舞蹈。書法創作也常被稱之為揮毫潑墨。書法創作是在尋找傳統文化與自我認知之間情緒上的契合。讓傳統成為自我認識、自我存在肯定的對應。寫字與書法的不同,在於寫字別人認得即可。而書法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在內容上使人有著一種欣賞、一份仰慕、進而渴求學習的心理過程。究其原因,除了書法自身所具備筆法、墨法、字法、章法等等的藝術語言特徵之外,還在於書寫出的字所具有的感染力、滲透力和生命力。
  • 淺談書法中如何題款與鈐印
    題款與鈐印是一件書法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獨立的關係。題款與鈐印是構成書法美的重要因素,若位置適宜能使書法作品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不可忽視。題款與鈐印是書法作品的收尾工作。首先題款要好,展現的是基本功。
  • 淺談書法之「法」,什麼是書法的「形」與「神」,怎樣得其「法」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來聊聊書法之「法」及「形與神」,怎樣才能得其「法」。什麼是書法之「法」這裡我們先說書法的法。一般人把書法的法,講成一筆一划的寫法,即點、橫、豎、撇、捺等的寫法,其實這僅僅是寫字的方法,或者說是技巧。
  • 所謂的英文書法應該稱之為書法還是藝術字
    所謂的英文書法應該稱之為書法還是藝術字,或者別的名詞?文/讀美者這篇文章,是引自讀美者對於一個問題的回答。原問:「所謂的英文書法應該稱之為書法還是藝術字,或者別的名詞?」回答如下:英文書法,已經被叫成習慣。可以沿稱英文書法。
  • 怎樣才能寫出漂亮的書法
    書法是一門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要想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絕非一日之功。那怎樣寫出漂亮的書法呢?書法之美,美在點畫,美在結構,美在篇章及神韻,這是書法家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藝術的核心,即所謂的形神兼備。
  • 書法培訓線上好嗎
    書法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其藝精湛,想把書法練好,絕非一日之功。因全國各地受疫情影響,許多學校停止上課,大部分同學都轉移到線上教學,所以線上培訓打破了教學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學習更具靈活與選擇性,實現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為書法線上培訓注入了新的活力,前景一片光明。
  • 有人說所謂書法,就是書中有法,這個法字怎麼理解?
    之後漢字藝術書寫技法,規則法度不斷發展完善,至唐代時期已經極為成熟,「書法」這一稱謂也在那時固定下來,並延續至今。至此可以明確定義:書法的「法」字即為書寫方法、技法、規則法度之意。「法」是建立在「書」的基礎之上的,沒有「書」當然就沒有「法」。但只有「書」沒有「法」,也不能叫書法。
  • 明明是在寫字,為什麼不叫「字法」而要叫「書法」呢?
    我覺得品鑑書法藝術都是一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細膩複雜的一個事兒,可是呢,要是是稱之為是一幅出色的書法著作,我認為呢,大致不可或缺那麼五種設計風格:1.莊重整齊;2.樸實平靜;3.灑脫俊美;4.雄渾雄強;5.雄壯豪爽實際上這也僅僅 一個大致的區別,在具體中,各種各樣設計風格又相互之間滲入,互相交叉,不太可能黑白不分,絕不相涉。
  • 魔獸世界懷舊服攻略:淺談我關於牧師治療的一些心得
    魔獸世界懷舊服攻略:淺談我關於牧師治療的一些心得 2020-07-23 23:11  NGA玩家社區
  • 書法譽滿天下的歐陽詢與他的楷書字體結構36法
    縱觀中國書法史,著名的書法家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知識淵博。歐陽詢也是如此。他聰明好學,不但精通歷史,還非常喜好書法,日日勤學苦練。歐陽詢在研習書法時,並不固定於一家,多種書體共同學習。因此,他擅長8種字體的寫作。
  • 格書致法 書法心源
    格書致法 書法心源作者:楚水《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因為,沒有文字之前,人類的任何社會活動、思想活動、藝術活動,就無法載入史冊,僅憑類似"輪扁斫輪"式的口傳心授,估計也傳不了幾代,堯舜治世,當時,就沒確切的文字記載,不能說不是遺憾。倉頡造字,乃神話傳說,而真正的文字雛形,始於夏朝初期,儘管,沒有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己經初步形成體系,卻已經具備某種傳遞資迅的可能。如果真的探尋人類最古老藝術究竟為何?
  • 有法才叫書法!
    當代社會,提起毛筆,不臨帖就談創作、沒到火候就談創新者,大有人在,這些亂象,純屬胡寫。胡寫誰不會?書寫有法,才叫書法。
  • 淺談:正書之祖鍾繇書法藝術價值
    無為者,開物成務,無望不存者也。」魏晉時期的許多著名書家大部分為文人、士大夫等上層知識分子,在玄學中尋找新的書法創新突破,玄學也成為書家們的理論基石。玄學的興起導致廳新的一輪書法運動的興起,」魏晉風度特別注重從容淡定,其書法也體現出了一種古樸、和恬姨美的時代特色。
  • 談談書法的腕法、身法、筆法
    手指執得過緊,就使用筆變得僵硬,同時也很吃力,時間一長就會感到手指發麻而不聽使喚。因為毛筆是柔性的,執得太緊就不能發揮毛筆特有的功能。傳說有次王獻之在寫字,其父王羲之從背後猛地用力去拔筆,沒有拔掉,就說王獻之日後必有成就。這實際上是個錯誤的傳說,且不說它的真實性如何。如這樣拼命地執緊筆桿,還談得上什麼運筆自如,靈活瀟灑。
  • 書法博導:練書法不能靠臨帖!
    這副聯語所表達的意思,相信是不會有人反對的,正如董其昌所言:「學書不從古人,必墜惡道」。臨摹法帖作為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這似乎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並且構成一種傳統—書法學習方式、方法的傳統。這種傳統認為,書法美不與具體的外界視覺物象產生直接的對應關係,所以對書法的技巧把握不能取一個古典繪畫的立場—以寫生來獲得表現與技巧,而只有通過對古典名作進行臨摹學習來達到掌握技巧的目的。
  • 小篆書法入門之學員心得
    【關於學習群管理,還有班長發布重要通知】學員們有什麼心得和收穫呢?請看下面兩個人的文字。學員一:書法若只如初見  如果說人與人有緣份之說,人與學問也不得不說有緣份之感!從我第一次用心去欣賞書法藝術時,我就被其美所折服,有人生若只如初見的衝動!也正因仰視而卻步,只遠觀不敢走近顧盼,但心一直為其牽。直到趙老師開小篆書法班,我才真正去親近。當我真正走進,不光沒有辜負我的「一見傾心」而且比我想像的更加曼妙。一橫一豎,讓我能看到致中和。
  • 學法、守法、遵法、用法,地方金融部門多渠道學習民法典
    為進一步提高大家學法、守法、遵法、用法的意識,營造法治文化氛圍。
  • 李鼎書法漫談:手追晉唐骨,心入龍眠遊
    從詞根的獨立意義上說,「書」指書寫,「法」指法度;從詞彙合成意義上說,「書法」則是指有法度的書寫。曠觀中外文化史,由實用性的書寫上升為一門藝術,漢字是獨一無二的,日、韓等國雖有書法,但均為中國所派生,不具有原創的意義。
  • 書法骨幹教師培訓,開啟武漢市小學書法教育新篇章
    金秋九月,解放大道,桂花飄香,韓家墩小學多媒體教室,武漢市小學書法骨幹教師匯集一堂。伴隨著的上課鈴聲一響,由武漢市教科院主辦的武漢市小學書法骨幹教師培訓也準時開始,擔任本次培訓主講教師的是書法教育家吳聖法先生。
  • 從事書法相關工作需不需要學歷
    從事書法專業相關的工作,往往不需要什麼高等學歷,學歷並不一定能代表你的專業水平。書法是一門藝術,其藝博大精深,要想達到很高的造詣,必需要有學問即學歷。但有些工作就不同,看重的是藝術水平,需要的是實力。什麼是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