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學生和家長反應,入學後,發現很多人的英語都是7分以上,自己感覺非常的恐慌,不及格和被墊底的心理產生焦慮,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
讀過預科的學生一開始都有一個感覺,語言一分班,頭幾個班都是母語水平,很多也是7分,讓那些5.5-6分的學生怎麼活呀,感覺一入學危機感撲面而來。等進入本科學後,再想想還真不是這麼回事。他們除了英語好,其他不一定好。
讀國際學校的學生
能出國讀書在中國至少是中產階級以上的階層,而其他國際學生更是當地的精英家庭,很多人從小就在國際學校呆過,接受雙語的訓練,因此英語達到7分以上並不是什麼稀罕事。正常就該是7-8分水平。
國際學校大多採用的不是本土教材,一直接軌的是IB\A-LEVEL\AP等不同國際標準課程,按照正常的升學邏輯,他們高中讀完應該是對接本科學位課程。而這些學生讀預科,就說明他們的標化成績不理想,無法正常進入大學,不得不轉入預科學習。這也是很多英國大學開設預科本科連讀的原因,不是每個學生都能AAB以上呀。UCL也是看到這個群體整體質量不高,才不接受A-LEVEL等國際學生的原因。
中國的國際學校學生
在中國的國際學校和國外是差不多的,但是中國人很多人規劃做的不好。比如很多不是從小就是國際學校,而是高中才轉入國際學校。這個時候問題特別明顯,就是入學時英語成績很低,大多雅思5-5.5分,一入學就在標化成績上苦苦掙扎。即使學3年,英語達到7分很難,6.5分就不錯了。語言夠了,學術考不到A,仍然申請不了好學校。
在講究升學率的中國,我們發現公立高中國際部好像升學率「挺好的」,很多家長慕名而去,而實際上,一個高中國際部好不好完全取決於入學門檻。如果一個5分就能進的國際學校不會好。一個6分才能進的才勉強及格。你的水平也很關鍵,能力不夠也不行。
英語雅思5分相當英國小學生水平,英國初中學生雅思差不多7分,高中就是母語水平。我們用小學的語言能力去學高中課程,你想能不吃力嗎?我們用中文無障礙的情況下都不一定學好我們的高中課程,可想而知,一個班都是5.5分水平,在全英文環境下如何能吃透知識。而且很多國際高中是因為生源太差,想提高水平也很難。國內著名的國際高中部都是雅思6.5分以上水平篩選的,就是這樣的升學率也不是那麼閃耀,每年只能靠幾個「藤校」宣傳做面子。
我很多朋友的孩子有幸進入著名高中國際部,可那是「擦著地皮」進去的,開始的時候父母「洋洋得意」,覺得選了一個好學校,而孩子進去就在「底部」一直掙扎,摧垮了信心,沒有健康的成長,再回頭看,花費無數的錢,大量課外補課時間,換來的是什麼:自己找虐。
另一個朋友初中萌生孩子出國的想法,高中選擇了國際學校,就是貪圖國際學校的英語環境,覺得這樣會提高語言快,被清一色老外和英語教學所蒙蔽,進去發現同學英語都很差,用英語學習和理解都很膚淺,比如用英語學習生物和中文學習生物都不是一個難度級的,語言略微提高,標化成績一塌糊塗,很多高中知識還沒有普高學的深。兩頭都不佔,收穫特別差。
選擇要有取捨
之前有個經典的例子,有個崇尚國外教育的媽媽非常嚮往國際學校的語言環境,不喜歡國內的低水平的英語環境,去了新加坡的小學接受純英語教育環境,孩子的英語水平大大提高,可是中文水平大步下滑,都無法簡單的中文閱讀和寫作,嚇得家長連忙把孩子搞回國。
教育是一個大學問,既要「孟母擇鄰」,還要「因材施教」,更要「量力而行」,我們和很多家長溝通,發現每個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特別「上心」,都沒少花時間、精力和金錢在孩子身上,但效果往往不明顯。是因為我們大多懂中國的教育,而不懂國際教育。身邊的朋友懂國際教育的更少,即使一些有出國經歷的朋友,也說不出一個「一二三」來。
很多家庭都是基於自己的能力做出的一些選擇,比如離家近,花費少,感覺好像還不錯,但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大多基於表面膚淺的見解。被廣告「忽悠」的成分居多。我們更多的需要認清真相,不做無畏的擔心和焦慮。
藍鯨留學點評:
規劃很重要,但是目前已經進入預科的學生也沒有必要焦慮,很多中國學生都能在預科期間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雖然沒有達到老外的語言水準,但是讀本科沒有問題,你在本科繼續強化提高就行,人家用那麼多時間學的語言能力,不是你想短期能趕的上的。
我們中國學生的高中基礎都非常的紮實,能非常好掌握各種基礎能力,在預科學習上,很多時候比那些其他國際學生更有學術優勢。升學方面更有優勢。
當然你整天缺勤,不學習,誰也救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