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經典作品《致命的自負》:為何人類的理性,有時是致命的?

2020-12-13 劉小播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分享哈耶克的經典作品《致命的自負》。這本書的書名是「致命的自負」(英文是:The fatal Conceit),在翻開這本書之前,可能很多人都和我一樣,會有點疑惑,什麼是致命的自負?其實答案是:理性。

那為什麼是理性?為什麼會自負?

要理解哈耶克的思想和觀點,可能需要簡單了解一下哈耶克的背景,哈耶克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和社會學思想家之一,他身上有非常多的標籤,經濟學家、諾獎獲得者、政治在哲學家、自由主義者、反理性主義者、不可知論者等等。

哈耶克於1899年出生於奧地利,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代表經濟學家之一。奧派經濟學派支持「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主張減少政府監管,捍衛個人自由,奧派經濟學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動調節、自動均衡」的五大原則基礎上的,其核心是「自動均衡」理論;

而與崇尚自由主義的奧派經濟學針鋒相對的是以經濟學凱恩斯為代表的是「宏觀經濟學「,凱恩斯也是二十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與哈耶克主張減少政府管控不同,凱恩斯主張政府干預自由市場經濟,對市場進行必要的調控。

是否支持國家和政府管控,是哈耶克和凱恩斯經濟學思想的表面的不同,而深層次的不同,是對「理性」的不同觀點。哈耶克反對任何形式的理性計劃和幹預,因為他認為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人類自信自己的理性可以戰勝自然,創造一種合理的秩序,而哈耶克對此抱有強烈的懷疑態度,他認為人類文明的大部文明成果,都並非理性的產物,包括語言、道德、法律等等。

就像大衛休謨說的:「道德規則不是我們理性得出的結論」。

哈耶克反對「理性」,反對「計劃」,反對「管控」,認為人類存在嚴重的「理性的自負」,只是非常「致命的自負」。

哈耶克反對理性,崇尚自由,我們通常理解的「自由」是一種完全放任、為所欲為的自由,但實際上,哈耶克這裡,真正的「自由」不是一種「本能式」的放任自由,而是一種,介於「本能」和「理性」之間的狀態,哈耶克稱之為「擴展秩序」,或者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自然秩序」。

這裡其實好說一下,大多數人都存在的一個思維謬誤,那就是「二分法」,或者「一分為二」的本能思維。在比爾蓋茨推薦的一本書《事實》中,作者就闡述了人類十種及其常見的錯誤思維,第一種就是「一分為二」,什麼意思呢?

我們習慣於簡單地「一分為二」地看世界,一方面,是因為這樣對我們的大腦來說是最簡單快捷的,毫不費力;另外一方面,是我們對真相缺乏足夠的認識,我們只能這麼簡單粗暴地劃分世界。比如小孩子眼裡通常只有「好人」和「壞人」;我們也習慣性地將人分為「富人」或「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等等。

但實際上,絕大多數情況,我們丟掉了真相的絕大部分,那就是「中間的部分」。比如在今天的世界,絕大多數的人,具體點說是75%的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國家中,不是窮國,也不是富國,而是介於二者之間的一種生活水平。

比如當我們說「理性」的反面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想到「感性」;當我們說「自然的」的反面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想到「人為的」。如果「自然的」代表一種動物的本能的話,那麼「人為的」就好比一種經過人為的理性設計的。而實際上,我們大部分時候,生活中介於兩者之間,在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受到本能情緒的影響,但是我們的生活也並非完全被設計和計劃出來的。

就像哈耶克說,如果要超越二分法,我們就會看到,真正的感性相對的不是理性,而是傳遞的道德規範,這種行為規範是處於本能的進化過程和理性的進化過程之間的,是一種獨特的過程,而我們僅僅把這種規範視為是理性的產物是完全錯誤的,而它更像是「自然生長」出來的,是一種「擴展秩序」的產物。

所以,我們要正確的運用我們的理性,意識到理性的局限性,不要試圖去管控所有經濟行為,當然有而不能完全放任自流,希望憑藉著人類的自然本能去任意發揮,政府所應該的職責就是建立一個穩定的市場環境,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規,保證個人財產的獨立自主,減少對市場的具體的幹預和調控,因為,一旦我們運用理性去計劃和調控,我們就會打破「自然的」秩序,讓市場陷入人為的操控中。

要深入理解哈耶克的經濟思想,我們就要理解生物的進化和文化的進化,我們都知道,在19世紀,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了著名的生物演化理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一種典型自然秩序,每個人生物的生長、繁衍都並非完全獨立個體的屬性,而是個體本能和自然環境共同塑造的結果。另外,我們也可以說,生命並非由某種超自然的力量所創造和設計的,而是自然演化的結果。

在人類社會,我們的社會規範,道德準則,語言、文字都並非人類刻意設計出來的,並非人類理性思考的結果,而是一種自然進化的結果。比如「道德」就是介於理性和本能之間的一種行為,它一方面和衝動和不假思索的本能行為是不同的,因為本能的反應並不具備道德屬性;而另外一方面,道德行為和完全的理性思考也是不同的。

所以,其實很多時候,我並非完全理性,也並非完全出於本能的,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或者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習慣」,著名的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習慣乃是人的第二本性

在經濟活動中,和生物進化和文化進化類似,經濟活動中的關於財產、誠信、契約、交換、貿易、競爭、收穫的諸多規則,都不是通過本能或理性設計的,而是經過傳統、教育和模仿代代相傳的。

如果說避免本能,我們其實很好理解,但是為什麼我們要避免「過度理性」呢?一般認為,理性的行為是經過了思考和分析的,不應該是更好的嗎?但這裡有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們需要有確定性的目標。

如果我們可以憑藉理性計劃和規劃一個完美的經濟系統的話,那麼我們就需要有一個確定的目標。但是這件事情可能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人類社會的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看看每年你制定的個人計劃,看看公司制定的各種年度、季度計劃是否完美達成就可以了,如果我們可以憑藉理性規劃一套系統,那麼這套系統必須有一個終極的目標。

但我們很難找到這樣一個終極的目標,未來是不確定的,這是人類社會的特點,其實也是自然演化的特點,你不可能準確預測一顆樹苗最終長出什麼樣子,你也不能準確預測氣候的自然變化,自然演化充滿了隨機性和不確定性,而人類社會的這種不確定性和隨機性更高,為什麼呢?

因為知識是分散的,每個人會根據自己大腦中的知識和習慣做出決策,而這些知識和習慣,並非存儲在某個中央處理器中,所以,沒有一個人是完全了解整個人類,每個人的知識儲備和習慣的,更重要的是,人類的知識還是不斷增長的,所以,我們無法預測每個人未來的行為,當然也就更不可能預測一個經濟市場整體的行為和發展方向了。

關於未來的不可預測性,著名的哲學家波普爾提出了著名的三段論。

首先,他說,哪怕是那些堅信人類的未來已經被決定了的人都會同意,人類的知識、人類對世界的看法,對人的行動都會有所影響。這是第一句話。其次,他說,人類的知識本身是增長的,總有一些事情是明天才知道,今天不知道的。否則,知識就沒有增長了,總有一個知識的增量吧。這是第二句話。最後,他說,這個只有明天才知道、今天不知道的知識增量,也對人類的行為有影響,而它就不可預測,所以人類未來就不可預測。

所以,波普爾從哲學上論證了要預測人類的行為是無法做到的,換句話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是無法預測的,所以在一個高度不確定的經濟市場環境中,經濟發展的方向也當然是無法預測的,所以我們要憑藉「自負的理性」去預測和調控市場當然也變得不可能,市場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其實是類似的,具有某種意義上的「盲目性」和「隨機性」。

我們常說:不知道災難和明天,哪一個會先來。其實就是類似的道理。

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我們分享了大經濟學家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負》的精彩內容,什麼是致命的自負,其實哈耶克說的人類的理性才是真正的「致命的自負」。人類社會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具有盲目性,也沒有一個確定可靠的終極目標,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類似於生物進化過程,充滿了隨機性和盲目性。哈耶克也闡述了關於人類大部分的文明成果,其實都是在「本能」和「理性」之間自然生長出來的,類似自然進化的結果,哈耶克把這種進化過程,稱之為:「擴展秩序」。

哈耶克的擴展秩序和我國古代的一種思想非常類似,那就是道家思想,他們有什麼共同點,他們又有什麼區別?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我們下一篇文章繼續聊。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後續將繼續分享這本經典的《致命的自負》的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書摘】哈耶克 |《致命的自負》- 格言
    編者前言 一   哈耶克的新著《致命的自負》是他的全集——哈耶克著作的標準版本——的第一卷。讀者想必會有深刻的感受,這部新作的論證節奏明快,立場鮮明,既有頗為切合具體的實例,又不時露出犀利的辯鋒,因此他們也樂於對本書的背景有所了解。
  •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醒腦巨著
    他為何要這麼說?他經歷過什麼?他曾預言過什麼?  本期小編為您推薦: 《通往奴役之路》《自由憲章》《致命的自負》《論自由文明與保障》《哈耶克經典代表作》(精裝全三冊)包括「西方現代思想叢書」中的《通往奴役之路》、《自由憲章》、《致命的自負》三本。  《致命的自負》是哈耶克生前後一部作品,也是他重要和*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在某種程度上,它實際上是哈耶克對自己畢生所反對「極權社會主義」的思想努力的總結。
  • 跨越2000多年,哈耶克的這個思想,和老子道家思想非常類似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負》這本書,這本書是哈耶克晚年的一本經典著作,可以說是哈耶克思想的精華所在。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核心思想?如果用一句話來闡述的話,那就是:對人類理性自負的批判,以及對「擴展秩序」理論的闡述。
  • 哈耶克:只有觀念才能戰勝觀念,學者的使命是糾正錯誤觀念
    神父在他的葬禮上致辭:當人類面臨重大危機,很多偉人去到美國,繼續思考政治和經濟——哈耶克就是其中的一員。他用盡一生向人們證明:人類的繁榮、幸福和尊嚴,來自個人自由,而不是集體主義……
  • 哈耶克熱潮:中國思想轉向的標誌
    哈耶克——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20世紀80年代裡根-柴契爾主義的精神導師;其思想被公認為對於前計劃經濟國家的市場轉型有巨大推動力;而他本人更是被認為對整個當代人類經濟社會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學者。其著作《通往奴役之路》1962年內部出版,本書對中國思想界產生過無法估量的深刻影響。
  • 《哈耶克傳》:自由的精靈 法治的擁躉
    在這樣的例子中,哈耶克無疑就是其中一位。而其人生軌跡,尤其是思想脈絡更應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可惜的是,長久以來並沒有這樣一本詳細介紹其生平的書籍。所以,當《哈耶克傳》再版的時候就填補了這樣的空白,能夠讓人們通過這樣的書籍理解這樣的人背後的思想軌跡。  作為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對自由市場的堅守以及對法治社會的擁護可謂始終如一。
  • 韋森 | 「哈耶克矛盾」與「諾思悖論」:Social orders自發生成演化抑或理性設計建構的理論之惑
    >economic system)和制度建構的建構理性主義的作法,一生不遺餘力地進行抨擊,認為那是一種「致命的自負」。從20世紀40年代就形成的這種人類社會的市場交易和社會交往的social order以及各種各樣的法律制度均是自生自發產生的觀點,在他最後一本著作《致命的自負》中仍有闡述。不過到了晚年,哈耶克已經使用了另一個概念「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the extended order of human cooperation)」來稱呼他早年所說的「自發社會秩序」。
  • 一份讓你更好理解人類演化、社會運行邏輯的書單(下)
    本能、情感和理性乃是人類的三大適應,柏格森對本能的強調有一定的道理,但難免有輕視理性能力之嫌。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解釋了諸如眼睛、意識等複雜事物是如何進化而來的,就像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和《盲眼鐘錶匠》一樣,本書顛覆了人們的直觀視角對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理解。10.
  • 張維迎:不可高估理性的力量
    澤爾騰因此貢獻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但經濟學家的預測與現實中人們的決策有很大距離。現實中,不僅「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比比皆是,甚至「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事也時有發生。作為經濟學者,我當然承認理性的力量;我甚至認為,理性是人類的希望。但我也越來越認識到,理性的力量是有限的。
  • 【新譯者訪談】馮克利:在唱片店裡翻譯哈耶克的人
    當時北京的一批哈耶克愛好者也慕名聯繫上馮克利,其中包括高全喜和後來取筆名為「秋風」的姚中秋。幾年後,姚中秋翻譯了艾伯斯坦的《哈耶克傳》,馮克利為他寫了序言。哈耶克一直被視做與凱恩斯並立的經濟學高山。而哈耶克更具有影響的作品,其實是在社會學與通識普及領域。作為一生站在計劃經濟與共產主義對立面的思想家,哈耶克始終強調知識的自發性、分散性、個體性,是任何個人理性無法掌控的。
  • 《行屍走肉》為什麼被喪屍咬傷就會致命?為何人類最後還是會病變
    不過,假若是被喪屍咬傷的話,如果不是能截斷的部位的話,那麼被咬傷的人類最終會發燒,然後死亡。在死亡之後便會重新復活,從而變成喪屍。但是,假若人類和喪屍的體內存在了同一類的病毒的話,為什麼被喪屍咬傷的人還會致命呢?其實原著作者也曾給過這樣的解釋,那就是導致人類變成喪屍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 重啟對哈耶克的閱讀之旅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1993年我在雪梨大學讀經濟學博士學位時,讀了英文原版的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負》,當時也震撼很大,一頁頁複印下來,在英文原版上畫滿了批註,也想一天把這本書翻譯成中文。1998年我第一次回國後,開始讀鄧正來先生翻譯的哈耶克《自由憲章》(他把這本書的書名翻譯為《自由秩序原理》)和賈湛等譯的《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等,並開始在復旦經濟學院開設的比較經濟學的課程中講授哈耶克的思想,那時我才開始系統地理解哈耶克,也在國內報刊上發表許多關於哈耶克的自發社會秩序理論的評論文章。
  • 《蝙蝠俠:致命玩笑》為什麼能成為經典?
    《蝙蝠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是1988年DC漫畫的單篇漫畫作品,由編劇阿蘭·摩爾和畫師布萊恩·伯蘭德創作。這本《蝙蝠俠:致命玩笑》是阿蘭·摩爾最銘刻肺腑的思索,思索那條理智與瘋狂、英雄與反派、喜劇與悲劇之間幾不可見的界限。
  • 《讀書》新刊 | 張維迎:不可高估理性的力量
    作者將「非理性」因素概括為四個陷阱:自負陷阱,自尊陷阱,信仰陷阱,群思陷阱。認為這四個陷阱不僅影響著個體的生存,更影響著人類的歷史進程。可悲的是,無論是過去還是可以預料到的將來,它們很可能不會被理性徹底戰勝。經濟學告訴我們,理性人不會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用博弈論的術語,這是「不可置信的威脅」(incredible threat)。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澤爾騰(R.
  • 南哲思享 | 張榮:「理性的致命一躍」:康德對恩典學的改造及其意義...
    從字面上來看,這就是「人類理性的致命一躍(salto mortale)」。費舍爾指出,康德這裡明顯要和教會信仰和一種恩典學說的解釋保持距離,這些解釋把我們的生命及其光輝與黯淡、生機勃勃和死氣沉沉、快樂與痛苦統統帶回到上帝的行動,康德尖銳地與這些解釋做鬥爭,斥之為人類理性「致命的一躍」。結合前述文本,費舍爾的概括「恩典學乃是理性致命的一躍」,基本是準確的。
  •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7大觀點
    作者:韋森,原名李維森,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一、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所能發現的最有效率且較為理想的一種資源配置體制。然而,甚至在德國納粹極權主義魔影變成人類真正威脅之前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西方社會已經出現了逐漸偏離構成歐洲近代文明之基礎的經濟自由與政治自由的基本理念的苗頭,試圖以集體主義的政府主導來取代經濟的市場運行。 哈耶克當時就警告說:「我們逐漸放棄了經濟事務中的自由,而離開這種自由,就絕不會存在以往的哪種個人的和政治的自由」。
  • 9.3分爽劇《致命女人》看完就知道為何鄧文迪彪悍的人生無需解釋
    娛浪君的追劇日曆 第一部:《致命女人》最近鄧文迪女士與小鮮肉分手的消息又讓網民們沸騰了一波,N多關鍵詞裡,有一個就是「鄧文迪 致命女人裡的劉玉玲」,更有意思的是,倆人居然還是好友。但鄧文迪可比Simone(劉玉玲在致命女人裡的角色)強太多,她不需要用別人的愛來證明她的存在。
  • 學者激辯中國改革:走向凱恩斯還是哈耶克?
    凱恩斯與哈耶克,誰的藥方更「靈」?真理越辨越明——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於2014年8月8日晚,展開了一場關於凱恩斯、哈耶克與中國改革未來的「激辯」。  校友劉磊:凱恩斯與哈耶克「雙管齊下」  劉磊認為,凱恩斯與哈耶克,追本溯源,其思想都是來自英國哲學家洛克的「財產不可公有、權力不可私有」這一基本理念。
  • PNAS:昆蟲體色的改變 有時會致命
    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研究團隊利用家蠶進行研究發現,昆蟲體色的改變,有時會非常致命。該成果近日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NAS上在線發表家蠶剛孵化時形如螞蟻,故稱蟻蠶。正常蟻蠶體色為黑色,一種伴性赤蟻(sch,sex-linked  chocolate)突變,純合型具有巧克力色的體色。由於該基因位於家蠶Z染色體上,所以雜合型只有雌蠶變成了巧克力色,而雄蠶仍然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