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改委進行汽車反壟斷調查後,一些廠商已主動在整車售價或者零配件價格上做出較大程度的調整。這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無疑是福音。今後,消費者無論是買車,還是保養、維修車,都將花更少的錢。
近日,汽車行業反壟斷調查在上海、湖北等地相繼打響後,一時間,車界可謂沸沸揚揚、人心惶惶,關於汽車行業壟斷的話題開始紛紛見諸各大媒體,而相關車企也開始了應對反壟斷調查的措施。
汽車行業究竟存在哪些明裡暗裡的壟斷行為?誰是汽車壟斷的「大老虎」?全國反壟斷浪潮席捲下,成都車市又將掀起怎樣的波瀾?近日,華西都市報記者走訪各大廠商及4S店,實地調查壟斷內幕,為你深入解析未來汽車廠家、經銷商、消費者之間的關係重構。
降價落差大只是做個樣子
針對已宣布整車和零部件降價的品牌,記者進行了實地暗訪。調查結果是「廠家雷聲大,車商雨點小」。
「我們這款車的確降了20萬,可是這款車型一年就一兩臺的銷量,現在早都沒得貨了。」金恆德汽車集團總經理李凱奇透露,「實際降價的車型很多是頂配,性價比不高,一年銷量很少。」
記者再次暗訪多家豪車品牌4S店,發現店內都沒有張貼零配件降價的公告。某品牌的一位市場經理告訴記者:「保養價格6、7月份就有下調,但是沒有得到總公司零售價降價的通知。」而更多的4S店則直接拒絕向記者透露廠家的降價信息,並稱只會執行廠家的通知。對此,李凱奇表示,廠家試探性的降價,實際上暴利現狀沒有「傷筋動骨」。
廠家過於強勢強制消費萬象叢生
在主機廠掌控價格的時代裡,經銷商有著五花八門的壟斷手段來攫取利潤。其中4S門店裝修是重要一環。豪車品牌大多對門店裝修有著極為細緻的要求,甚至廁所裡每一塊瓷磚的品牌都有著統一的標準。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裝修某品牌4S店門頭標識本來最多需要1000元,可是在廠家要求下硬生生花了5倍的價格。「按照某豪車廠家要求一個燈兩萬多,結果大廳裡的燈就花了幾百萬。
成都城市車輛董事長趙宏告訴記者:「這種強制消費對於廠家管理人員無疑會有尋租空間。外國成熟市場廠家沒有這樣強勢地位。經銷商退出時廠家會回購4S店場地成本,這可以制約廠家不敢什麼都選最好的。」
零配件壟斷最嚴重佔經銷商利潤60%-70%
今年4月份,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聯合中國汽車維修協會發布了一份常見車型「零整比」係數研究報告。豪車零整比之高令人咋舌,其中最高的達1273.31%,最少的也在600%、700%,而外國正常的零整比一般在200%至300%。
據成都某汽車經銷店銷售部負責人透露,行內一般廠家指導的經銷商零配件加價率在20%—30%左右,隨之而來的是高利潤,零配件利潤通常佔經銷商利潤的60%到70%。「廠家限制供應商的零配件不能供應市場,只能供應配套。」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豪華品牌市場部葉女士告訴記者:「成都沒有經過廠家認證的維修點非常多,可能有幾百家,但因為零配件質量沒有廠家配備的好,很多不差錢的顧客還是比較願意在4S店內買。」業內聲音品信集團董事長鍾南:
反壟斷早該查了,這是好事兒,能夠促進市場公平。城市車輛董事長趙宏:
反壟斷把品牌的優勢打破了,品牌帶來的是保護性福利。但放開零配件的管制可能導致市場上假貨泛濫。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反壟斷法專家李毅:
中國整個汽車銷售渠道是封閉的,行業內地域限制、零配件壟斷渠道一直存在。自從8月1日工商總局發布停止實施經銷備案授權的公告,廠商的「最後晚餐」也隨之結束。但這樣還不夠,我們要讓廠家知道到底哪些行為是壟斷,這就需要行業法規的健全。
資源配置由市場決定
中國汽車行業長期以來廠家可以說佔據了絕對主導地位,無論地域分區、整車底價、售後維修都給經銷商「劃出道來」。造成市場的結果就是,經銷商為了經營資質百般遷就,而消費者對這海外的同款車價「望洋興嘆」。工商部此次大刀 一揮,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愁。但此舉卻正暗合這樣一句話: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打破壟斷,為的是讓市場更健康地運轉。所以,這次可謂開了個好頭,市場雖然可能暫時存在亂象,但汽車產業的未來,實在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