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場監管總局起草《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這份反壟斷指南被理解為針對所有網際網路平臺,從淘寶、螞蟻到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都進入了監管範圍。
這也使得阿里和騰訊的股價在徵求意見稿發布後即形成了一個階段性高點,開始往下調整。
「我不認為反壟斷會對騰訊的核心競爭力造成損害」,一位知名基金經理接受聰投採訪時說,「我正在買進,如果再跌下去,越跌越買。」
按照時間進程,2020年11月30日是徵求意見截止日。預計在不久的將來,正式規定就將出臺。
今年以來,全球科技反壟斷風潮不斷,11 月 9 日,印度反壟斷機構開始對谷歌應用商店進行反壟斷調查,隨後在 11 月 10 日,歐盟正式對亞馬遜提起反壟斷指控。
而美國大選已塵埃落定,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明年上臺,從民主黨在10 月份發布的調查報告來看,谷歌、亞馬遜、蘋果及臉書等科技公司享有壟斷權力,部分公司如臉書可能會面臨業務拆分的壓力。
這意味著,拜登上臺後,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很可能要面臨反壟斷的衝擊。
回顧歷史,各國關於巨頭反壟斷的爭論從未停止過,很多曾盛大一時的企業,曾遭遇拆分的命運。
在歷次的拆分中,一些被拆散的小帝國經過不斷兼併發展,最後又在本行業裡成為一個個新的巨頭,而有一些企業,則慢慢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美國電報電話公司案
通訊衛星、光纖、高畫質電視、射電望遠鏡、太陽能電池……這些我們耳熟能詳、改變當今社會的重要發明,全部都出自電信領域一個大名鼎鼎的實驗室——貝爾實驗室。
貝爾實驗室成立於1925年1月1日,它背後的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曾幾何時,就是一家壟斷巨頭。
1875年,偉大的電話之父貝爾,發明了電話1877年,美國貝爾電話公司成立,這是AT&T的前身。1880年,貝爾電話公司正式開始經營長途電話業務。
1925年,AT&T成立了貝爾實驗室。這裡曾出過8位諾貝爾獎得主,獲得過兩萬五千
多項專利,電晶體、雷射器、數字交換機等均來自貝爾實驗室。
上世紀60-70年代,AT&T通過系列併購整合成為美國最大的電話公司,長期壟斷美國長途和本地電話市場。
在最鼎盛時期,AT&T控制了掌握了 95%以上的各類長途電話業務,提供85% 的地方電話線路,並銷售全國大部分電話設備。擁有的各公司聯合體包括貝爾電話實驗室、西方電器公司和23 家貝爾營業公司。
1974年,AT&T公司的資產總額為670億美元,到1980年則剛超過1250億。
然而,1970年代開始,美國聯邦司法部將「反壟斷」大棒由傳統行業轉向興起的科技行業,並率先對AT&T提起訴訟。
理由是包括該公司存在利用從電子設備獲得的壟斷利潤補貼其網絡;阻止MCI或者其他運營商連結到本地製造商,並通過拒絕購買非貝爾供應商的設備,從而壟斷了電信設備市場。
實際上,美國82%的電話業務和90%的長途業務都是貝爾系統經營的,而西方電力公司是專門為AT&T公司提供電話設備的附屬企業,因而就排斥了其他供應商向市場提供這種設備。
因此,美國司法部不僅要求AT&T放棄西方電力公司,並且還要求將後者分為兩個或更多公司。根據訴訟中所揭示的企業間關係,可能還要剝奪AT&T對貝爾實驗室的股權,並要求AT&T公司放鬆對部分貝爾系統子公司或長途業務經營的控制。
最終在1982年,美國政府與AT&T公司達成解決問題的協議:AT&T放棄了地方性的經營電話的公司,而司法部則撤訴。
訴訟一直持續至1984年,最終,這家電信巨頭AT&T在經歷12年訴訟後分拆成八家子公司,包括一家長途電話公司和七家地區電話公司,電信巨無霸退出舞臺,現在美國兩大運營商Verizon和AT&T都是此前貝爾系的成員 。
回顧過去,AT&T是真正意義上因「反壟斷」而被拆分肢解的第一家美國科技巨頭。
AT&T解體拉開電信行業革命。一方面,手機通信系統得以快速滲透,順利削弱貝爾系在有線通信領域的自然壟斷;另一方面,打破了AT&T排他協議後,電話公司全面發力推動電視信號普及;光纖正式成為數據傳輸的高速公路。
對於AT&T而言,它的市場份額不斷受到MCI和Sprint兩家經營長話公司的蠶食而急速滑落,市場佔有率從1984年的超過90%下降到1989年的50%,與此同時,美國的電話通話價格到20世紀80年代末下降了40%。
IBM公司被迫開放
微軟深度受益
1960年代中期,美國開始掀起了半導體革命,IBM推出了劃時代的System/360大型計算機,從而宣告了大型機時代的來臨。
到1975年,IBM生產的計算機數量是世界其他所有計算機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總和的4倍。
反壟斷壓力隨之而來,美國政府從1969年開始調查IBM,1975年正式提起訴訟。
1975年,美國政府提起訴訟指出,IBM為客戶提供折扣價格的行為屬於掠奪性定價,且該公司從硬體、軟體到支持部門的縱向整合實質上是壟斷性擴張。
雖然雙方最終在1982年達成和解,IBM逃過了分拆命運,但也不得不放棄了此前的競爭戰略,被迫將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和處理器交給外部公司,這其中就包括微軟公司。
正是因為反壟斷訴訟後,IBM對外開放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和處理器,微軟深度受益,並以此為契機開發出DOS,成為行業唯一標準,由此開啟80年代的個人計算機時代,軟體創新也全面繁榮。
微軟也最終成了IBM的大敵。
微軟也難逃反壟斷宿命
股價再也沒有超越科網泡沫頂點
1990年代中後期,隨著Windows95作業系統佔據了九成的個人電腦,微軟設計的藍色瀏覽器IE也成了比爾·蓋茨力推的重要產品。
該領域最初的霸主叫網景,但隨著Windows的一統天下,微軟開始在每一份作業系統中預裝IE。一時間「普天之下,莫非Windows」,而有Windows的電腦,就必有IE瀏覽器。
微軟的如此行為也驚動了美國反壟斷執法部門。1996年,網景向美國司法部投訴。
1997年10月,美國司法部向哥倫比亞特區聯邦法院提起訴訟。1998年5月,美國司法部和18個州加上哥倫比亞特區聯合對微軟提出6項壟斷指控。
這個案子作為自1974年美國政府起訴電信巨人AT&T以來影響最大的反壟斷訴訟,轟動全球,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世紀審判」。
1998年10月至1999年6月,雙方在法庭上激烈交火,業界名流如蘋果、英特爾公司的高管們紛紛出庭作證。
最後,2000年4月,法官宣布微軟違反《謝爾曼反託拉斯法》,構成三項罪名:通過反競爭行為維持壟斷、企圖壟斷瀏覽器市場和將其瀏覽器與作業系統捆綁。
最後判決微軟公司不得把捆綁IE作為Windows95許可協議的前提條件,微軟將被拆分為兩部分,分營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10年內不能合併。
拆分這無疑要了微軟命,微軟遂提出上訴。
2001年6月,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撤銷了拆分微軟的判決。8月,科林·科特琳法官開始負責對本案的重審。微軟與司法部重啟談判。
9月6日,司法部宣布不再要求拆分微軟,並撤銷了部分指控。11月,司法部和9個州與微軟達成了和解協議。此後,微軟陸續與哥倫比亞特區和其他州達成和解,和解費用總計約18億美元。
從歷史上來看,傳統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在面臨反壟斷調查時,往往可能持續數年,即使最終與監管部門達成和解,對股價的殺傷也較大。
雖然最終微軟和司法部和解,免於拆分的命運,但也付出了18 億美元的和解費用,同時也沒能擺脫全球對微軟的調查。
歐盟委員會在2004 年認定,微軟公司憑藉其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領域的優勢地位在市場上打壓競爭對手,除要求微軟公司限期提供不帶自身媒體播放器的視窗作業系統版本和向伺服器軟體行業的競爭對手開放兼容技術信息外,還對其開出了 4.97 億歐元的巨額罰單。
而在2008 年,歐盟再度對全球軟體業巨頭美國微軟公司發起兩項新的反壟斷調查。
而自2000 年深陷反壟斷調查泥潭後,微軟在隨後數年持續下跌,股價在隨後十年都未能超越科網泡沫頂點。
當然這是不是純因為反壟斷導致,也不可簡單歸因,也跟微軟原本生意模式陷入滯脹有關。最終,微軟還是憑藉在雲生意上的發力轉型重回巔峰。
谷歌,下一個被拆分的巨頭?
2018年至今,FAMGA作為全球五大科技巨頭已經站穩第一梯隊,無論營收還是市值都呈現昂揚向上的狀態,馬太效應似乎還將不斷強化。
事實上,新的五大巨頭在各自領域內的影響力均具備一定壟斷性。但是除了微軟以外,其他四家均未受到過實質性的本土「反壟斷」制裁。
然而就在2020年7月,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召開了一場圍繞美國四大科技巨頭公司反壟斷調查的聽證會,亞馬遜、Facebook、蘋果和谷歌全部囊括其中,新一輪「反壟斷」制裁及創新周期或將來臨。
亞馬遜被指控利用第三方賣家數據謀利;Facebook被指控主導社交媒體市場,利用收購打壓競爭;蘋果被指控主導應用程式市場;谷歌被指控竊取其他網站內容。
雖然四家公司CEO都做了相關辯護,調查仍在繼續。而谷歌的形式最為嚴峻:10月20日美國司法部已經證實對谷歌提起一級反壟斷指控,指控其濫用其在在線搜索中的主導地位,扼殺競爭並傷害消費者。
據NetMarketShare 調研數據:2020 年 5 月在全球桌面瀏覽器市場中,Google Chrome 的市佔率高達 69.81%,接近 70%;
不僅如此,如果從底層技術來看,Chrome 作為一款商業瀏覽器,它本身是基於 Chromium 開源瀏覽器內核平臺的,同時,微軟 Edge 瀏覽器(IE)、QQ 瀏覽器、搜狗瀏覽器等也是基於 Chromium 內核(谷歌主導並對全世界開源)。
從這個角度來看,全球範圍內,基於Chromium 內核的桌面瀏覽器,其市場份額加起來已經超過 80%。
與此相對應,關於追蹤隱私、「吃內存」、濫用搜索功能、擠壓Mozilla(Firefox 背後運營機構)等指控也甚囂塵上。
谷歌未來命運如何,目前依然不可知。
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拆分
除了科技巨頭,另一個知名的拆分案例就是洛克菲勒的石油公司。
洛克菲勒曾被稱為全球歷史上最富有的人,通過氣勢如虹的兼併和擴張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而被人稱為「石油大王」。
但隨著財富的積累,洛克菲勒的諸多行為也開始遭到批判。他善用鐵路回扣(行賄鐵路運輸商)等不公平競爭手段,切斷小企業的原油供應和鐵路運輸,從而擊敗競爭者,形成託拉斯帝國。
1890年,俄亥俄州起訴標準石油成功,託拉斯在1892年被迫解散。但是,標準石油只是將俄亥俄標準石油分離而繼續控制它。後來,新澤西州修改了它的註冊公司法,允許一間公司持有全美任何的公司的股份。
所以,在以紐約市百老匯26號為基地的標準石油託拉斯,合法地重組為一間控股公司——新澤西標準石油,它持有41間公司的股份,而這些公司又控制了更多的公司,實際上只改變了控制公司的方法。
這個時候,美國爆發了風起雲湧的進步主義運動,民眾開始反擊大企業,一位名叫艾達·塔貝爾的女記者向洛克菲勒發起了挑戰。
童年時代的塔貝爾在油田度過,經歷了其父親的企業被洛克菲勒強行兼併的痛楚。
她在雜誌上連載的長達800頁的調查報告將洛克菲勒定位成一個嗜血、冷酷的石油寡頭,並為標準石油最終被判解體提供了強大民意的支持。她的調查助長了公眾對標準石油與一切壟斷者的攻擊。
1908年,西奧多·羅斯福出任美國總統,從而開始了託拉斯與反託拉斯之間最為激烈的對抗。羅斯福提出要將壟斷市場、勾結鐵路的標準石油公司徹底剷除。
1911年5月15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依據1890年的《謝爾曼反託拉斯法》,標準石油公司是一個壟斷機構,應予拆散。
根據這一判決,標準石油公司被拆分為34家地區性石油公司。因為當時標準石油公司最著名的商標是「美孚」,因此這些公司也被稱為「嬰兒美孚」公司。
洛克菲勒為之辛苦經營40年、耗盡畢生精力的石油王國轟然倒塌了。洛克菲勒雖然仍佔有34家企業的四分之一股份,但石油王國的崩潰使洛克菲勒的成就成為明日黃花。
巨頭拆分之後命運
還是要看核心競爭力此消彼漲
什麼公司能讓巴菲特眼前一亮?
雖然上述這些科技公司面臨拆分,可能很難回到曾經的頂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公司到了今天,依然是科技行業的巨頭。
例如微軟,依然是全球數一數二的科技巨頭。
反觀IBM,2011 年以來 IBM 的營收和利潤持續下滑,儘管也在開拓新的領域,包括押注云計算,收購全球最大的 Linux 系統廠商和開源技術領軍企業Red Hat ,與其共同推出下一代混合多雲平臺,但依然與雲巨頭亞馬遜、微軟、谷歌競爭的市場份額相差甚遠。
所以最終,還是看企業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本身。
巴菲特說:「用好生意構築的城堡周圍環繞著寬廣的護城河,我們就找這樣的投資機會。」
壟斷本身無疑是一條非常堅固的護城河,但最核心的,還是落實到公司的商業模式本身。
那什麼是巴菲特眼中的好生意?
一道需要不斷重複開挖的「護城河」
最終根本就等於沒有護城河
在2007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曾經詳細闡述過哪些公司能讓他眼前一亮,他說:
查理和我要尋找的公司是
a)業務我們能理解;
b)有持續發展的潛質;
c)有可信賴有能力的管理層;
d)一個誘人的標價。
我們傾向買下整個公司,或者當管理層是我們的合夥夥伴時,至少買下80%的股份。
如果控股收購的方式不可行,我們也很樂意在證券市場上簡單地買入那些出色公司的一小部分股權,這就好比擁有希望之鑽(Hope Diamond, 世界名鑽,重 45.52 克拉)的一小部分權益也好過擁有一整顆人造鑽石。
一家真正偉大的公司必須要有一道護城河來保護投資獲得很好的回報。
但資本主義的「動力學」使得,任何能賺去高額回報的生意「城堡」,都會受到競爭者重複不斷的攻擊。
因此,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比如成為低成本提供者,象蓋可保險(CEICO)或好事多超市(Costco),或者擁有像可口可樂、吉利、美國運通這樣曉譽世界的強大品牌,才是企業獲得持續成功的根本。
商業史中充斥著―羅馬煙火筒(Roman Candle)般光彩炫目的公司,它們所謂的長溝深塹最終被證明只是幻覺,很快就被對手跨越。
我們對持續性的評判標準,使我們排除了許多處在發展迅速,且變化不斷行業裡的公司。儘管資本主義的―創造性的破壞對社會發展很有利,但它排除了投資的確定性。
一道需要不斷重複開挖的「護城河」,最終根本就等於沒有護城河。
另外,這個標準也排除那些依靠某個偉大的管理者才能成功的企業。
當然,一個令對手恐懼的CEO 對任何企業都是一筆巨大資產,在伯克希爾,我們擁有相當數量這樣的經理人。他們的能力創造出巨大的財富,這是讓一般 CEO 們來運營,根本無法實現的。
但是如果一個生意,依賴一個超級巨星才能產生好成效,那這個生意本身不會被認為是個好生意。
一家在你們地區首席腦外科醫生領導下的醫療合夥公司,可能有著令人高興的巨大且增長的收入,但是這對它的將來說明不了什麼。
隨著外科醫生的離開,合夥公司的壁壘也一起消失,即使你不能叫出梅奧診所(MayoClinic)(美國最好的醫院之一)CEO 的名字,你也能計算出它的壁壘能持續多久。
我們要尋找的生意,是在穩定行業中,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
如果它的成長迅速,更好。但是即使沒有成長,那樣的生意也是值得的。我們只需簡單地把這些生意中獲得的可觀收益,去購買別處類似的企業。
這裡沒有什麼規定說,錢是哪兒掙來的,你就必須花在哪兒。事實上,這樣的做法通常是一個錯誤:
真正偉大的生意,不但能從有形資產中獲得巨大回報,而且在任何持續期內,不用拿出收益中的很大一部分再投資,以維持其高回報率。
壟斷的優勢:
特許事業能夠容忍不當的管理
巴菲特曾說:「我一生在追求消費壟斷型企業。」
他在股東信裡談到喜詩糖果時表示:「擁有喜斯糖果讓我們對於強勢的特許事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在1991年致股東的信中,他特別提到了特許經營權:
「讓我們很快地看一下特許事業與一般事業在特性上的不同,不過請記住,很多公司事實上是介於這兩者之間,所以也可以將之形容為弱勢的特許事業或是強勢的一般企業。
藉由特定的產品或服務,一家公司可以成為特許的行業(1)它確有需要或需求(2)被顧客
認定為找不到其它類似的替代品(3)不受價格上的管制。
一家公司到底有沒有具有以上三個特點,可能取決於,他是否有能力積極地為本身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定價,從而賺取更高的資本報酬率。
更重要的是,特許事業比較能夠容忍不當的管理,無能的經理人雖然會降低特許事業的獲利能力,但是並不會造成致命的傷害。
相對的,一般事業想要獲致高報酬就只有靠著節省成本或是當其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供需不均之時,但是這種供給不足的情況通常維持不了多久。
倒是透過優良的管理,一家公司卻可以長期維持低成本的營運,但即使是如此,還是會面臨競爭對手持續不斷的攻擊,而不像特許事業,一般事業有可能因為管理不善而倒閉。」
特許權的持續時間以及強度
是判斷一家企業是否為優秀企業時最重要的考慮
1991年春,巴菲特在聖母大學對全體師生演講,在那次演講中,巴菲特同樣詳細闡述了關於特許權的問題,他說:
特許權的持續時間以及強度是判斷一家企業是否為優秀企業時最重要的考慮。如果你認為一家企業還將經營10-20年,且將在定價方面具有優勢,那麼這會是一家優秀的企業。如果他們每次為了將售價提高1美元而祈禱,那麼這就不是一家優秀的企業。
美國售價最高的日報是哪一份報紙呢?你們當中的多數人可能都熟悉這份報紙。
美國售價最高的日報是《每日賽馬決報》。該報每天的發行量為15萬份左右,創刊約有50年了,售價可能是2.00或者2.25美元(他們一直在提價),這份報紙很重要。
如果你去賽馬場,如果讓你在妻子生日、《每日賽馬快報》或者其他什麼東西中作出選擇,如果你是一名嚴格的賽馬裁判人員,你就會選擇《每日賽馬快報》。
你為購買《每日賽馬快報》願意花2美元、1.5美元或者2.5美元,不管多少錢,人們都會買這份報紙。
這就像賣給癮君子針筒一樣。這是一份必不可少的報紙。在未來的5-10年內,它依然會是一份必備的報紙。
你必須判斷在未來的5-10年內是否還會有賽馬,你必須判斷是否人們會通過其他途徑獲得有關不同馬匹過往表現的信息。
但你只需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可以了,如果你回答了這兩個問題,那麼你就會知道這家報紙將賺大錢。
順便說一下,《每日賽馬快報》有著非常高的利潤率,比其他任何一份報紙都要高。他們基本上能隨心所欲地制定價格。這是一家很好理解的企業,太好理解了。
每當放映《白雪公主》的時候,幾百萬孩子都會去看,迪斯尼公司將賺許多錢,並且他們無需翻拍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拍攝於1937年。這部電影將永遠在孩子們身上收取「版稅」。這樣的企業不會是一家糟糕的企業。
走在一家超市中是件有趣的事情
你可以思考誰擁有定價能力,誰擁有特權,誰什麼都沒有
在那次演講期間,巴菲特被問道,是否對某些行業特別喜愛,他回答稱:
我們惟一喜歡的就是那些我們能理解的行業。之後,我喜歡那些擁有被我稱之為「護城河」的企業。
我們喜歡那些能免受競爭困擾的企業。如果你走進百貨店說「我想買一塊好時巧克力」,但售貨員卻說「我有一塊沒有牌子、但價格便宜5美分的巧克力」,你依然會買好時巧克力,或者穿過大街到其他地方去買好時巧克力。
有時走在一家超市中是件有趣的事情,你可以思考誰擁有定價能力,誰擁有特權,誰什麼都沒有。
如果你去買奧利奧牌(Oreo)餅乾,我會給孩子們或者妻子或者其他人購買奧利奧牌餅乾,或者看起來像奧利奧牌子的餅乾。如果另外有一種餅乾價格便宜3美分,你依然會購買奧利奧牌餅乾。
你會買果凍而不是其他什麼東西。你會購買酷愛牌飲料(Kool Aid)而不是買Wyler公司以粉製品形式出售的軟飲料。
然而,如果你想買牛奶,牌子並不重要,不管你是Borden牌還是Sealtest牌。你不會為了購買某個牌子的牛奶而願意多支付1分錢。
你可能也不會為了購買某一品牌的速凍豌豆而支付更高的價格。這就是好企業與非好企業之間的區別。牛奶公司不是優秀的企業。
情人節就要到了,喜詩牌糖果在西海岸地區是炙手可熱的情人節禮物,沒有幾個男人希望在將糖果送給女朋友或者妻子時說:「甜心,這是我低價買來的。」
讓自己的產品與眾不同,我們喜歡投資這樣的企業。
定價權的重要性:
喜詩糖果VS伯克希爾紡織公司
巴菲特鍾愛有定價權的企業,在聖母大學的這次演講中,巴菲特以喜詩糖果和伯克希爾紡織公司的對比為例,非常簡單生動地闡述了定價權的重要性,他說:
我不知道你們當中有多少人來自於西部地區,但(喜詩糖果)這家公司控制了那裡的盒裝巧克力市場,其利潤也從400萬美元增加到了2700萬美元,在剛剛結束的一年中,這家公司的利潤約為3800萬美元。換句話說,他們每年將賺到的所有錢都寄給了我們,並依然保持著增長,且利潤不斷增加,每個人都非常開心。
公司A是我們的紡織企業。我們用22年時間才搞清楚,這並不是一家非常優秀的企業。
美國男士西服所用的襯裡有一半是我們的紡織企業所生產的。如果你穿的是套西服,那麼很有可能襯裡就是伯克希爾生產的。
我們在二戰期間生產這種襯裡,當時顧客無法從其他人手裡買到襯裡。西爾斯羅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將我們選為「年度供應商」他們對我們非常著迷。
但事實是,他們不讓我們將襯裡的每碼售價提高0.5美分,因為沒有一位進入男士服裝店的人表示希望購買一套使用了伯克希爾生產的襯裡的西服。你們只是沒有看到襯裡是伯克希爾生產的而已。
事實是,如果有人願意為他們提供79美分/碼的襯裡,他們才不管誰在二戰的時候給他們供應襯裡,也不關心你是否是西爾斯公司主席的私人朋友。
因為我們生產的襯裡的價格為79.5美分/碼,我們便「沒戲」了。
而喜詩糖果的產品能讓人在情緒和肉體上都得到滿足。
19年來,我每年都會在12月26日上調糖果的售價。
19年過去了,但人們依然在購買我們的糖果。每隔10年我都會試著上調襯裡的售價零點幾美分,但客戶並不買帳。
我們的襯裡就像我們的糖果一樣出色。但經營襯裡生產廠較經營糖果廠要難得多。
最後我想說的是,如果讓阿爾費雷德·斯隆(Alfred P.sloan,他是通用汽車公司富有傳奇色彩的CEO)來經營我們的襯裡業務,它也不會像一家優秀的企業那樣賺錢。
這項業務生產的是同質化的產品。而我們的糖果則是差異化的產品。(談到了好時巧克力與可口可樂同其他那些沒有品牌、但價格更便宜的相同產品之間的區別。)
你希望自己的產品、能讓人們為了買到它、而願意穿過一條街。
編輯:慧羊羊
主編:六 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