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

2020-12-23 幾多想

心平氣和,神怡氣靜,現在能做到這樣的人太少了,畢竟在偶像露出嘴臉,英雄開始下賤的時代,大家表面禮尚往來,內心卻很壞,所以很多人不淡定,浮躁,自怨自艾的時候怨天尤人則是常態。

印光法師文鈔裡面有段話如是說:

天下事皆有因緣。

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

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

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

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矣。

這段話就是要告訴我們大家要戒驕戒躁,慎始慎終,萬事有因必有果,當行樂天知命,不怨不尤之事。

曾國藩也說:

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

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須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

那麼曾國藩是怎樣做到樂天知命而不怨天尤人的呢?

從其家書中可窺一二。

沅弟左右:鄂署五福堂有回祿之災,幸人口無恙,上房無恙,受驚已不小矣。其屋系板壁紙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只可說打雜人役失火,固不可疑會匪之毒謀,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細。若大驚小怪,胡想亂猜,生出多少枝葉,仇家轉得傳播以為快。唯有處處泰然,行所無事,申甫所謂而「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所謂「有福之人善退財」,真處逆境者之良法也。

弟求兄隨時訓示申儆,兄自問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己、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恆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過當之語自誇之詞,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制而克去之。

弟若欲自儆惕,似可學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後痛下針砭,必有大進。立達二字,吾於己未年曾寫於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強,但於能達處尚欠體驗,於不怨尤處尚難強制。吾信中言皆隨時指點,勸弟強制也。趙廣漢本漢之賢臣,因星變而劾魏相,後乃身當其災。可為殷鑑。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

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沅弟左右:湖北官府的五福堂遭了火災,幸虧人沒有事,上房也無事,只是受驚嚇不小。那裡的房子是用木板做牆壁,上面糊著紙,本來就很容易著火。遇到這種事,只能說是打雜的人不小心引起失火,絕不可懷疑是敵匪的計謀,尤其不要懷疑是仇家的奸細幹的。如果大驚小怪,胡思亂猜、添枝增葉,仇家會把這件事很快傳播出去,當做笑柄。應該處處泰然處之,行若無事,像申甫說的那樣,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星岡公說的,有福之人善於退財,真是對付身處逆境的好辦法。

弟弟要求為兄隨時教導、指點你,為兄自覺近年來,得力於一個「悔」字。過去為兄很自負,以為自己本領很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每看見別人的不是。自從丁己、戊午大悔大悟之後,才知道自己什麼本領也沒有,凡事都看見別人的長處。所以自戊午年到現在九年裡,我與四十歲以前大不相同。大致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是發奮自強,站得住的意思。達,是辦事周到,行得通的意思。

我在這九年以來,痛下決心改掉沒有恆心的毛病,看書寫字,從不間斷。選將練兵,也非常留心,這都是自強自立的工夫。上奏公文,再三斟酌,沒有一句不恰當的話,沒有一個自誇的詞,這都是辦事圓融的工夫。至於怨天,本來就不敢,尤人則常常不可避免,也應該隨時強制自己儘量克服。

弟弟如果想警惕自己,可以學為兄丁戊二年的悔悟,然後痛下針砭糾正自己的錯誤,定會有大進益。立達二字,我曾在己未年寫在給弟弟的信中,弟弟也要時刻想自立自強,但在能達方面還缺乏體驗,在不怨天尤人方面還很難做到克制自己。我會在信中隨時指點你,勸弟弟克制自己。趙廣漢原本是漢朝的賢臣,因星變而彈劾魏相,後來災難卻降臨到自己身上,可以引以為戒。心中默存一個悔字,沒有什麼事不可以挽回。

由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

世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喻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若人知因果,則窮、通、得、喪皆知是由己自取。縱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慚己德行之淺薄,不見人天之過失。樂天知命,無往而不自在逍遙。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謀略之成功心法——慎獨
    慎獨者,遏欲不忽隱微,循理不間須臾,內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齊嚴肅,內而專靜純一,齋莊不懈,故身強。求仁者,體則存心養性,用則民胞物與,大公無我,故人悅。思誠者,心則忠貞不貳,言則篤實不欺,至誠相感,故神欽。四者之功夫果至,則四者之效驗洎臻。
  • 好色、抽菸、碎嘴子,曾國藩給自己立下的十二條規矩,你能做到嗎
    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後攻滅太平天國。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京做官的歲月裡,曾國藩學問漸長、修養漸進,性靈一步步攀升,但是俯察自己肉慾之體,也就更容易發現問題。從考中進士當上小京官起,在京城的天空下,他經歷著靈與肉的痛苦搏殺。
  • 「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若能悟透,好運自來
    聖人為善若恐不及,備禍若恐不免。蒙塵而欲毋眯,涉水而欲無濡,不可得也。是故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發,禍由己生。」「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這兩句話實際上包含了這樣一種邏輯: 知己則能知人,從而能夠推己及人,換位思考,故不怨人;知命則能知天,從而能夠順天安命,故不怨天。前一句話側重從人道上講,後一句話側重從天道上講,其中都蘊涵了很高遠的精神境界。
  • 曾國藩:聰明人都不說的6句話,早知道早好,避免禍從口出
    曾國藩從一介布衣變成晚清「千古第一完人」,全部歸功於他左右逢源的本領,他待人接物的態度和方法一直被後人所稱道。曾國藩遊走於官場數十年,展示出他方圓兼備、剛柔並濟的做人哲學和處世之道。眾多的名人都推崇他為偶像、企業家趨之若鶩學習他的處世之道。
  • 曾國藩家訓
    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者,自立不懼,如富人百物有餘,不假外求。達者,四達不悖,如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與物同春矣。後世論求仁者,莫精於張子之西銘,彼其視民胞物與,宏濟群倫,皆事天者性分當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謂之人,不如此,則曰悖德,曰賊。
  • 《曾國藩傳》:如果你覺得堅持不下去了,就讀讀曾國藩吧
    曾國藩讀書愚笨,少年蹉跎曾國藩年少時稟賦不算很好,說是奇差也不為過。就連曾國藩後來也這樣評價自己「餘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餘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餘或沉吟數時不能了。但曾國藩卻是個不肯認輸的主,讀書與賭博相近,其癮也差不多。
  • 曾國藩:職場一「立」一「達」,變身識人高手,人生處處行得通
    但古往今來,能把這一道理悟透的人少之又少,曾國藩是個特例。曾國藩悟到了:知人善用,是一種仁德,與慈愛不同,這個仁德是領導專有的品質。曾國藩家書裡,有這樣一句話,是我對曾國藩改觀的開端: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這是在職場打拼多年的人才能說出的句子。
  • 曾國藩:文章的雄奇,以行氣為第一,造句為第二,選字為第三
    曾國藩「平生好雄奇瑰瑋之文」,身為晚清軍政大臣的他,也是近代作家、湘鄉派古文的創立者。01 文章的雄奇之道兒子曾紀澤向曾國藩請教文章的雄奇之道。曾國藩寫信進行了詳細說明。在曾國藩看來,文章的雄奇以行氣為第一,造句為第二,選字為第三。
  • 自立立人,自達達人,「完人」曾國藩一生的智惠
    ◎ 對於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人而言,曾國藩的《家書》能給你更多指導。從一個七品小官到一代名臣,曾國藩靠什麼安身立命?談及自己的職場生涯,他在給九弟曾國荃的信中總結到:長傲、多言二弊,歷觀前世卿大夫興衰,及近日官場所以致禍福之由,未嘗不視此二者為樞機。
  • 曾國藩做事的秘訣是將個人的標準定得很高,不斷鞭策自己做的更好
    曾國藩認為,當自己碰到品德和才能不好的人時,首先應該反省一下自己是否也是這樣的人。曾國藩把日記稱為「日課冊」,並取名為《過隙集》,天天在上面寫,「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於冊、以便觸目克治。」「凡日間過惡,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改易品性的過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
    過去倓虛老法師也常講:一個明白人決定不怨天、不尤人,他才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誨,才會歡歡喜喜依教奉行。在極度苦難逆境之中,他要做個好樣子,念念之中能夠捨己為人。看出一般社會大眾弊病在哪裡?菩薩生活在這世間不為自己,為眾生,是來演戲的。希望這場戲讓觀眾覺悟、明白、讓觀眾回頭,哪裡是為自己?為別人表演的。這就是大慈大悲,這就是地藏菩薩的精神。 一生遇到病苦短命、災難很多等不如意事的原因是殺業太重
  • 曾國藩帶兵打仗,最放不下的家人,都由他來照顧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歷史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攻克太平軍,為清朝立下不世之功。然而,他並非一般的武將,他不光是要平定天下,更要修身齊家。對於他而言,齊家不光是自己的小家庭,還包括家中的弟弟、姐妹、子侄甚至整個曾氏家族。
  • 用九型性格心理學再讀曾國藩
    曾國藩又是穆彰阿的得意門生。為了能在新朝延續往日的輝煌,必須要有所表現才行。鹹豐帝登基後,擺出一副高姿態:廣納群言,內外臣工就國家的內 政外交、民生吏治等問題各抒己見,於是大家紛紛上奏。曾國藩本來還沒有要表示什麼,他很多朋友和同僚指責他沒作為。有個叫羅澤南的朋友批曾國藩是為貪圖職位不敢發表政論。
  • 悅讀|曾國藩:讀書,交友,做事,決定你的人生格局
    曾國藩有句話,「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讀書與思考,是一個人格局的基礎。讀書可使人獲得精神上的滋養。思想與精神上的獲得與滿足,是無形無質的,但不能因為它無法用金錢來明碼標價,就否定它的存在。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不是無用的,它不僅有用,而且有大用。
  • 疫情,讓我更想向曾國藩學家庭教育
    少時作字,不能臨摹一家之體,遂致屢變而無所成,遲鈍而不適於用,近歲在軍,因作字太鈍,廢閣殊多,三恥也。爾若為克家之子,當思雪此三恥。推步算學,縱難通曉,恆星五緯,觀認尚易。家中言天文之書,有《十七史》中各天文志及《五禮通考》中所輯觀象授時一種,每夜認明恆星二三座,不過數月,可畢識矣。凡作一事,無論大小難易,皆宜有始有終。作字時,先求圓勻,次求敏捷。
  • 曾國藩如果反清能成功嗎?
    但曾國藩對弟弟曾國荃好一頓訓斥,並分析說,雖說湘軍有數萬人,但曾氏兄弟能夠調動的不超過十萬人,而且已經形成規模的李鴻章的淮軍是肯定站在清廷一邊的。到湘軍逐漸發展壯大後,湘軍內部已經有十餘位將領在朝廷的封賞下,官職與曾國藩已經不差上下了,湘軍也由一個大集團逐步分化成多個小團體,每一個小集團都有自己的核心人物,這個時候,這些人對於曾國藩的依從度就沒有創始之初那麼高了。
  •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淺談曾國藩的情志養生
    曾國藩這個八本之一的「養生以少惱怒為本」,其實在勸誡九弟時用得最多。鹹豐六年1856年,曾國藩率領的湘軍在江西湖口慘敗後,被太平軍圍困南昌周圍的狹小地區,處境十分險惡。曾國荃為了救援其兄,與吉安知府黃冕勸捐募勇3000人,援救江西,連陷安福等地,進圍吉安。曾國荃的「吉字營」由此成為曾國藩的核心嫡系部隊,曾國荃的驍勇善戰也由此得到曾氏內外的肯定。
  •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明燈·第一堂
    開場白我這個老頑童是一無所長,一無所能,一輩子無所成就的人。今天我們在一起,都是李青原這位老同學玩出來的,她是經常給我出難題的。前不久,她說大家希望有機會請我跟談一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問題。我聽了哈哈大笑,我說你們怎麼亂出主意啊?這個問題不是問題,中國人討一個外國太太,或者外國人討一個中國太太,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了嘛!當時是那麼說笑的。後來我說好啊!
  • 曾國藩:進德修業有智慧
    進德、修業是曾國藩一生修煉的核心內容,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努力修煉使自己成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雖然曾國藩所說德業與我們所修習的內容並不盡相同,但於今仍然有啟發。我們每一個人仍然需要不斷進行品德的修養、學業的精進,曾國藩所說的「由我作主」於進德、修業二事也確實可由個人掌握的,他所說的日日修行、日日累積的做法也很值得學習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