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氣和,神怡氣靜,現在能做到這樣的人太少了,畢竟在偶像露出嘴臉,英雄開始下賤的時代,大家表面禮尚往來,內心卻很壞,所以很多人不淡定,浮躁,自怨自艾的時候怨天尤人則是常態。
印光法師文鈔裡面有段話如是說:
天下事皆有因緣。
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
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
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
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矣。
這段話就是要告訴我們大家要戒驕戒躁,慎始慎終,萬事有因必有果,當行樂天知命,不怨不尤之事。
曾國藩也說:
不怨不尤,但反身爭個一壁靜;
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須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
那麼曾國藩是怎樣做到樂天知命而不怨天尤人的呢?
從其家書中可窺一二。
沅弟左右:鄂署五福堂有回祿之災,幸人口無恙,上房無恙,受驚已不小矣。其屋系板壁紙糊,本易招火。凡遇此等事,只可說打雜人役失火,固不可疑會匪之毒謀,尤不可怪仇家之奸細。若大驚小怪,胡想亂猜,生出多少枝葉,仇家轉得傳播以為快。唯有處處泰然,行所無事,申甫所謂而「好漢打脫牙和血吞」,星岡公所謂「有福之人善退財」,真處逆境者之良法也。
弟求兄隨時訓示申儆,兄自問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訣。兄昔年自負本領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見得人家不是。自從丁己、戊午大悔大悟之後,乃知自己全無本領,凡事都見得人家有幾分是處,故自戊午至今九載,與四十歲以前迥不相同。大約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者,發奮自強,站得住也;達者,辦事圓融,行得通也。
吾九年以來,痛戒無恆之弊,看書寫字,從未間斷,選將練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強能立工夫。奏疏公牘,再三斟酌,無—過當之語自誇之詞,此皆圓融能達工夫。至於怨天本有所不敢,尤人則常不能免,亦皆隨時強制而克去之。
弟若欲自儆惕,似可學阿兄丁戊二年之悔,然後痛下針砭,必有大進。立達二字,吾於己未年曾寫於弟之手卷中,弟亦刻刻思自立自強,但於能達處尚欠體驗,於不怨尤處尚難強制。吾信中言皆隨時指點,勸弟強制也。趙廣漢本漢之賢臣,因星變而劾魏相,後乃身當其災。可為殷鑑。默存一悔字,無事不可挽回也。
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說,沅弟左右:湖北官府的五福堂遭了火災,幸虧人沒有事,上房也無事,只是受驚嚇不小。那裡的房子是用木板做牆壁,上面糊著紙,本來就很容易著火。遇到這種事,只能說是打雜的人不小心引起失火,絕不可懷疑是敵匪的計謀,尤其不要懷疑是仇家的奸細幹的。如果大驚小怪,胡思亂猜、添枝增葉,仇家會把這件事很快傳播出去,當做笑柄。應該處處泰然處之,行若無事,像申甫說的那樣,好漢打脫牙齒和血吞。星岡公說的,有福之人善於退財,真是對付身處逆境的好辦法。
弟弟要求為兄隨時教導、指點你,為兄自覺近年來,得力於一個「悔」字。過去為兄很自負,以為自己本領很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每看見別人的不是。自從丁己、戊午大悔大悟之後,才知道自己什麼本領也沒有,凡事都看見別人的長處。所以自戊午年到現在九年裡,我與四十歲以前大不相同。大致以能立能達為體,以不怨不尤為用。立,是發奮自強,站得住的意思。達,是辦事周到,行得通的意思。
我在這九年以來,痛下決心改掉沒有恆心的毛病,看書寫字,從不間斷。選將練兵,也非常留心,這都是自強自立的工夫。上奏公文,再三斟酌,沒有一句不恰當的話,沒有一個自誇的詞,這都是辦事圓融的工夫。至於怨天,本來就不敢,尤人則常常不可避免,也應該隨時強制自己儘量克服。
弟弟如果想警惕自己,可以學為兄丁戊二年的悔悟,然後痛下針砭糾正自己的錯誤,定會有大進益。立達二字,我曾在己未年寫在給弟弟的信中,弟弟也要時刻想自立自強,但在能達方面還缺乏體驗,在不怨天尤人方面還很難做到克制自己。我會在信中隨時指點你,勸弟弟克制自己。趙廣漢原本是漢朝的賢臣,因星變而彈劾魏相,後來災難卻降臨到自己身上,可以引以為戒。心中默存一個悔字,沒有什麼事不可以挽回。
由此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
世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喻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聲和則響順,形直則影端。若人知因果,則窮、通、得、喪皆知是由己自取。縱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慚己德行之淺薄,不見人天之過失。樂天知命,無往而不自在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