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給皇帝講了智伯的故事,嘆道:「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
藉此,他想告誡統治者,要帶起一個領導班子來,皇帝一定要「仁」,治人一定要「德」。
論語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用德行來治理政務,就像北極星一樣有眾星拱衛,這是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司馬光所說的君主之德,就是如此。
領導者的仁德,一定要從善於用人開始,愛者易親,嚴者易疏,領導者必須明確區分這兩類人。司馬光用了19年,反反覆覆提點皇帝一定要善於用人。但古往今來,能把這一道理悟透的人少之又少,曾國藩是個特例。
曾國藩悟到了:知人善用,是一種仁德,與慈愛不同,這個仁德是領導專有的品質。
曾國藩家書裡,有這樣一句話,是我對曾國藩改觀的開端:
我要步步站得穩,須知他人也要站得穩,所謂立也。我要處處行得通,須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謂達也。
這是在職場打拼多年的人才能說出的句子。
可敬的是,曾國藩已經身居高位,大多人到這一步之後已經全然不在乎他人的想法。
是曾國藩仁慈嗎?非也,這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意識。日後留一線,他日好相見,對別人的體諒,是給自己留有一絲餘地,職場中,無論身處什麼位置,都要學會「換位思考」的智慧。
善「用人」,不一定是爬到領導位子上才能做的事情,如果你悟透了這句話,身邊的一切下屬、同事,乃至位高於你的人,都能成為你可以轉化的資源。
王陽明在家訓中告誡後人,毋責人,但自治,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學會把周圍的人際關係轉化成資源之後,在不動聲色中適當疏遠一些人,靠近一些人,久而久之你的圈子會得到淨化,會變得更加優質,對於領導者來說,就是要學會選人,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要學會看人更「精」。
曾國藩有一句名言就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行軍之道,擇將為先。」曾國藩治軍,把選將作為了第一要務。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反之,為官者雖有才幹,但人格低下,道德敗壞,圖名貪利,腐化墮落,到頭來就會禍國殃民,為世人所不齒。
人為本,德為先。領導者追求自身人格的完美,才能發揮自己的才智,統治者組建團隊,只有選擇那些具備德行的人,才能提升自己的氣場。
一個人在社會上擁有很多種角色,但選擇領導時最忌諱雙重人格,表裡不一,陽奉陰違,人前人後,兩副嘴臉,臺上臺下,兩張面孔,對上對下,兩種情況。世人評說曾國藩會做人,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曾國藩懂得做人原則要從一而終。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志不同的人,可以選擇不交往,也可以選擇維持表面關係,但一定不要過分糾纏,職場中,你的一切行為都會成為一面鏡子照給別人看。
「授以德,則國安。」懂得做人之道的人,通人性,會看人。無論走到哪一領域,都能做出一番事業來。
曾國藩選人重「德」,他將其概括為「忠義血性」。他說:「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計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這種人,可「與之共謀」。
年輕人一時無法掌握其中要義也很正常,看人、讀心非天賦,需要日積月累的經驗才可習得,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只是浮於皮毛,不得深入。
曾國藩認為,做人、看人與讀書是一樣的: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凡事都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
這便是曾國藩的「讀經一耐字訣」。如果說司馬光用歷史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個理想的規劃,那麼曾國藩就近幾完美地實現了這個設想。
歷史的洗刷沒有磨滅曾國藩的光芒,反而讓他一直屹立於民族的肩膀上,正是因為這些話當中蘊含了千古的智慧。我推薦你讀一讀下面這套曾國藩。
千古萬人的修身、養性、平天下的心路歷程,曾國藩的一生,被作者一一在裡面上進行了訴說,更有曾國藩本人的肺腑之言,供你賞讀。
無論為了讀歷史,還是交友、理財、用人,都能在裡面找到曾國藩的智慧。
曾國藩做人、為官的深厚的哲理。都包含在這4冊書籍裡,全套88元,平均一本不到30元,後代英才輩出,曾國藩長盛不衰的奧秘,分享給你。
點擊下方商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