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英語,現在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從學生時代起,就有學好數理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頭禪。英語被確立為我國第一外語,始於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全日制普通大學推行英語等級考試,英語被列為必修課程,與其它必修學科同等對待。往後,由於英語四六級成為大學畢業基本要素之一,英語的學習逐漸呈現年輕化,學習英語的年齡不斷提前,高中,初中,小學,學前班,甚至已經達到,小孩還不會說話,就開始給小孩播放英語學習資料的地步,美其名曰:英語的啟蒙教育。
我們給英語添加了太多的附加價值,對英語的推崇幾乎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小學生如果能背幾首詩詞,人們會說,這孩子挺聰明啊。但如果小學生會說幾句英語,人們就都能圍上來,嘖嘖稱奇,並認為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馬雲在一次演講上說:「他在外國演講時,對他們說,外國人隨便在街上找100個人,沒有10個人能說出10句中文。但如果在中國的北京、上海,隨便找一個年輕人,至少能會20到50句英文」,又是一個間接推崇英語的例子,我們暫且不對這話作過多評論。
從學校到社會,從家庭到國家,會英語的人,都特別吃香。能普遍感受到,人們對英語能力好的人,有更多的尊敬與寬容。社會分工上,英語能力好的,普遍都從事較高「價值」的工作,這裡的價值,我們只定義為錢。英語因此跟精英,高價值,多金等概念等掛上勾。
建國後,由於社會發展及國際化的需要,英語又是國際較為通用的語言,因此客觀上,我們確實需要大量懂英語的人才,來幫助建設國家。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但國家發展走到了今天,我們是否還這麼迫切地需要大量的英語人才?以及學習英語是不是還需要國民化,我們要打個問號?教育界裡,英語教育目前呈現的基本狀態是,國民化、低齡化、產業化。甚至已經達到,去中文化的地步!
全民英語造成的負面影響之一是,對外國文化及外國人的盲目推崇。例如,吃牛排就顯得高端,喝咖啡就是優雅,說話夾幾句英文就顯得有範。隨便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就如同上賓,女性對他們趨之若鶩,男性在他們面前顯得自卑,政府、社會機構對外國人設定特權及高待遇,等等。
其次,全民英語極度弱化了本土文化的學習和發展。現在還有誰能隨口背出幾句詩詞,文言文還能否讀得懂,中國四大名著可能都不知道。
全民英語,在某種程度上講,可以認為,已經是種文化殖民。一個文化的最底層載體是什麼,不是科技,也不是經濟,也不是多少人,而是語言!語言是一個文化的根基。語言能極大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及認知。國內的部分群體,甚至已經將小孩從小送去國外學習,從小在西方文化下成長,試問這樣成長起來的人,還是個中國人嗎,有多少人連中文都說不清楚。從本質上講,他們只是長得跟我們有點像的外國人。
時至今日,我們對英語的過分推崇,弱化本土文化的現象,是時候翻篇了!是時候重拾本土文化,拾起民族自尊心的時候了。時代已經不同,我們該回過頭來,重新挖掘本國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英語應該被劃入選修課,並且最早只能從高中開始學習。全民英語,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