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英語是文化殖民還是西學東用

2020-08-10 愛本技

說起英語,現在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從學生時代起,就有學好數理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頭禪。英語被確立為我國第一外語,始於196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全日制普通大學推行英語等級考試,英語被列為必修課程,與其它必修學科同等對待。往後,由於英語四六級成為大學畢業基本要素之一,英語的學習逐漸呈現年輕化,學習英語的年齡不斷提前,高中,初中,小學,學前班,甚至已經達到,小孩還不會說話,就開始給小孩播放英語學習資料的地步,美其名曰:英語的啟蒙教育。


我們給英語添加了太多的附加價值,對英語的推崇幾乎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小學生如果能背幾首詩詞,人們會說,這孩子挺聰明啊。但如果小學生會說幾句英語,人們就都能圍上來,嘖嘖稱奇,並認為孩子將來必成大器。

馬雲在一次演講上說:「他在外國演講時,對他們說,外國人隨便在街上找100個人,沒有10個人能說出10句中文。但如果在中國的北京、上海,隨便找一個年輕人,至少能會20到50句英文」,又是一個間接推崇英語的例子,我們暫且不對這話作過多評論。


從學校到社會,從家庭到國家,會英語的人,都特別吃香。能普遍感受到,人們對英語能力好的人,有更多的尊敬與寬容。社會分工上,英語能力好的,普遍都從事較高「價值」的工作,這裡的價值,我們只定義為錢。英語因此跟精英,高價值,多金等概念等掛上勾。

建國後,由於社會發展及國際化的需要,英語又是國際較為通用的語言,因此客觀上,我們確實需要大量懂英語的人才,來幫助建設國家。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但國家發展走到了今天,我們是否還這麼迫切地需要大量的英語人才?以及學習英語是不是還需要國民化,我們要打個問號?教育界裡,英語教育目前呈現的基本狀態是,國民化、低齡化、產業化。甚至已經達到,去中文化的地步!

全民英語造成的負面影響之一是,對外國文化及外國人的盲目推崇。例如,吃牛排就顯得高端,喝咖啡就是優雅,說話夾幾句英文就顯得有範。隨便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就如同上賓,女性對他們趨之若鶩,男性在他們面前顯得自卑,政府、社會機構對外國人設定特權及高待遇,等等。


其次,全民英語極度弱化了本土文化的學習和發展。現在還有誰能隨口背出幾句詩詞,文言文還能否讀得懂,中國四大名著可能都不知道。

全民英語,在某種程度上講,可以認為,已經是種文化殖民。一個文化的最底層載體是什麼,不是科技,也不是經濟,也不是多少人,而是語言!語言是一個文化的根基。語言能極大影響一個人的思維及認知。國內的部分群體,甚至已經將小孩從小送去國外學習,從小在西方文化下成長,試問這樣成長起來的人,還是個中國人嗎,有多少人連中文都說不清楚。從本質上講,他們只是長得跟我們有點像的外國人。


時至今日,我們對英語的過分推崇,弱化本土文化的現象,是時候翻篇了!是時候重拾本土文化,拾起民族自尊心的時候了。時代已經不同,我們該回過頭來,重新挖掘本國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英語應該被劃入選修課,並且最早只能從高中開始學習。全民英語,可以休矣!


相關焦點

  • 「針砭時弊」全民英語是文化殖民還是西學東用
    往後,由於英語四六級成為大學畢業基本要素之一,英語的學習逐漸呈現年輕化,學習英語的年齡不斷提前,高中,初中,小學,學前班,甚至已經達到,小孩還不會說話,就開始給小孩播放英語學習資料的地步,美其名曰:英語的啟蒙教育。我們給英語添加了太多的附加價值,對英語的推崇幾乎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小學生如果能背幾首詩詞,人們會說,這孩子挺聰明啊。
  • 「西學東建」所為何來
    作者 | 溫才妃在我國歷史上,有所謂「西學東漸」一說。公元16世紀,義大利人利瑪竇用西方科學與藝術敲開了古老的中國大門,西方思想、文化、科技,如語言學、地理學、數學、天文學由此源源不斷傳入中國。而近年來,我國高教界也出現了一股「西學東建」潮。在東部地區興起的辦學大潮中,不乏西部高校的身影。
  • 全民學英語本質上就是殖民教育
    全民學英語的結果,並不只是我們學會了英語那麼簡單。
  • 全民學習英語,本質上就是殖民教育
    全民學習英語,本質上就是殖民教育。體質是一個民族的硬體,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軟體。
  • 文化自信,從取消全民強制學英語開始
    答好的佔32%,答否的68%3、除了英語學習之外,你用英語和人交流過麼?4%的人選擇是,96%的人選擇否4、你是否喜愛英語?28%的人選擇是,72%的人選擇否5、如果沒有人強制,你會自願學習英語?選擇會的人佔12%,88%的人選則不會6、你理想的職業需要用英語和人交流麼?
  • 張若衝:全民英語教育和與國際接軌的教育制度為西方的文化殖民鋪平了道路
    全民英語教育和與國際接軌的教育制度為西方的文化殖民鋪平了道路中國人學英語既是中國的需要,也是英美的需要。中國人要了解西方、學習西方,不懂西方語言自然是有局限的;而英美要向中國推行西方文化,也必須要中國人學英語。這兩個需要的合力,促成了今天中國全民英語教育的大發展。但相比較而言,中國的全民英語教育似乎對西方更為有利。
  • 兩種「西學中源說」及中西文化的碰撞
    「西學中源」說者各自的心態是有所不同的。早期頑固派、保守派以盲目的文化自尊來抵制西學,認為西學在中國既然古已有之,就沒必要再去學習西方了。而改革派、革命派所要解決的是接受西學的可能性、合法性問題,所以要尋找中學與西學的「同」,儘量化解兩者的邊界,從而形成梁啓超所說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的「新學派」。
  • 明清之際「西學中源」
    這可以說是中國士子有關「西學中源」途徑和方式的初步論證,「西學中源」說自此得以系統化,定型化,成為後世學者仿效的藍本。    與此相應,傳教士出於其自身的目的,在利用科學技術作為傳教手段之時,也有意迎合中國知識界「西學中源」的說法,把西方代數學(Algebra)的譯名「阿爾朱巴爾」直接解釋為「東來法」,也稱之為「中國法」。
  • 反「西學中源」何以反了自身?
    「西學中源」,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異常特殊的文化現象。明末清初,面對異質的西方文化特別是其科學——歷算等的強力衝擊,出現了一種扭曲的文化心理反抗。本是單純的中西之爭,又逢明清嬗代而切入的「華夷之辨」,使「西學中源」承載了太多的文化心理訴求。後經康熙的欽定、梅文鼎的「論證」,終成有清一代官學正統。
  • 備戰小論文: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
    以徐光啟為代表的開明士大夫,積極引進西學,與傳教士合譯《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書籍,為中國傳統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機。西學東漸還為中國人打開了觀察西方的窗戶,衝擊了某些傳統觀念,對中國人認識世界以及明清之際顧炎武等人的早期民主思想具有啟蒙的作用。歐洲傳教士同時也把中國儒學介紹到歐洲。儒學成為啟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們借儒家的理性、道德來抨擊歐洲封建制度,宣傳啟蒙思想。
  • 避免英語「文化殖民」 法國如何保護「純潔語言」
    避免英語「文化殖民」    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法國也曾經出現過嚴重的外來文化「入侵」現象。當時,法國很多雜誌為了趕時髦,在文章裡大量夾雜英語單詞,還把美國人經常使用的一些用語習慣生搬硬套到了法語文章裡;法國很多產品都用英語來宣傳;甚至很多老師上課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夾雜英語單詞,給學生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 英語是如何在中國「殖民」的?
    該字典的問世堪稱劃時代的裡程碑事件,為英語在中國的落地生根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馬禮遜畢竟是傳教士,他還是第一個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的人。但真正開始推動大範圍英語教育則是他開辦的「英華書院」。1818年,馬禮遜在澳門的「英華書院」正式成立,學生以中國的青少年為主。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際學校,其中最大的亮點便是中英文雙語教學。
  • 講座回顧|沈國威:西學東漸與日語借詞
    沈國威:西學東漸與日語借詞講座海報
  • 菲律賓被西班牙殖民300多年,菲律賓人卻說英語?
    很多國人來過菲律賓旅遊觀光,發現只要會英語,完全不用擔心溝通問題,因為英語是他們的官方語言,滿大街的人都會說英語。各種路標、店名也都是英語,很多人會說:因為他們以前被美國殖民近50年,很正常。可是,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菲律賓明明被西班牙殖民了300多年,如果說接受外來文化輸出,那也應該大家都說西班牙語,為什麼是英語呢?而且至今為止,英語是他們的官方語言之一,和菲律賓語(他加祿語)並列通用。
  • 為什麼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在手相的實踐和不斷感悟過程中,我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先解釋一下什麼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英語是如何在中國「殖民」的?|晚清陳卿美
    該字典的問世堪稱劃時代的裡程碑事件,為英語在中國的落地生根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馬禮遜畢竟是傳教士,他還是第一個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的人。但真正開始推動大範圍英語教育則是他開辦的「英華書院」。1818年,馬禮遜在澳門的「英華書院」正式成立,學生以中國的青少年為主。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國際學校,其中最大的亮點便是中英文雙語教學。課程不僅有英文,還有數學、語文、歷史、地理,當然還有神學。
  • 中國全民學英語的七大弊端
    在中國,英語的地位比漢語還要高。一個大學本科生,不會背唐詩宋詞和文言文沒關係,考不過英語四級就沒法畢業。很多人從幼兒園就開始學習英語。很多人都對「全民學英語」的現象習以為常了。我這裡要提醒的是,全民學英語其實有很多弊端,不可不警醒和慎重。一,最明顯的弊端: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學習外語的終極目的是與外國人交流。
  • 是否還有必要全民英語,我想說「沒必要了」
    教育界裡,英語教育目前呈現的基本狀態是,國民化、低齡化、產業化。甚至已經達到,去中文化的地步! 全民英語造成的負面影響之一是,對外國文化及外國人的盲目推崇。例如,吃牛排就顯得高端,喝咖啡就是優雅,說話夾幾句英文就顯得有範。隨便一個外國人,在中國就如同上賓,女性對他們趨之若鶩,男性在他們面前顯得自卑,政府、社會機構對外國人設定特權及高待遇,等等。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理論文化,書法與西學的關係
    日韓文化是一種特殊構造,自身沒有發育成熟成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實用性方面進行消化改造,骨子裡依然是土著性。中國的文化是原創文化,日韓是模仿文化,有根本區別,不能無視自身的文化現實。書法的演進一定是從內部突破,而不是從外圍尋找出路。殘酷的市場組織了「現代派」的蔓延。
  • 老調重彈:「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當代是否合理呢?
    某日,在天涯論壇看到一個政論貼,作者先是提出一個問題問: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當今的政治現實社會現實下,是否合理?然後輕易下了一個否定的結論。接著,為了增強說服力,作者長篇累牘的比較了清末洋務運動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在敘述中,他著重強調了洋務運動「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核心概念是清朝最終失敗的根因,而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則是源於日本高層「全盤西化」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