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用戶體驗設計師,除了接需求做需求之外,需要定期的對自己的項目進行反思,在反思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教訓,這是在專業上成長的一個重要方式。這篇文章,就是來自於對自己進入網易後的一個反思。在我日常的反思中,比較天馬行空,並沒有特定的線索,也許是頁面上一個按鈕的使用方式,也許是當前業務的商業化路線。而本文的這個題目是今年最常思考的一個問題,主要關於自己對於界限的理解。
先說背景,進入網易始於電商產品,在剛接觸到電商時,我根據自己的理解,畫了這樣一張用戶體驗地圖。
在當時的理解中,用戶與平臺的接觸始於用戶打開app/網站,終於離開app/平臺。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在各個接觸點上了解用戶需求,分析用戶需求,滿足用戶需求。這張用戶體驗地圖一度是我的重要工具,但隨著項目的深入,我發現了一些問題。
首先就是起點與終點的問題,從接觸點上來看,好像的確是如圖所示,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設計師要做的超越這張圖的界限,如用戶體驗地圖的起始點,在用戶打開app之前,我們能做些什麼?我個人的答案是:準備好「看得見的」。
「看到見的」,一是用戶即將在我們平臺中看到的商品,商品的評價標準只有一條:用戶看到後是否想要購買。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從選品入手,這裡舉個例子說明一下:
在生鮮產品正式上線前,我們組織了一次公司內部的地推,1000g規格的車釐子銷售火爆,根據這樣的一個銷售結果,我們在產品上線後,準備了同樣品質的車釐子,但規格改為了2000g,單價較1000g還略有優惠,可最終銷售數據一般。發現問題後,經過對其他生鮮平臺銷售情況的分析,和一些用戶訪談,發現針對該商品,用戶對於小規格總價低單價高商品的接受度遠高於大規格總價高單價低商品的接受度。
「看得見的」二是用戶承載商品詳情的詳情頁,在生鮮電商品類高度類似,生鮮用戶大部分還是以價格為主要考量因素情況下,我們的詳情頁需要能夠突出我們平臺的重要特點,經過討論,我們確定就是性價「比」。同樣品質,我們的商品價格低;同樣的價格,我們的品質更高。因此在詳情頁的準備上,首先是梳理產品方想要表達的信息,將其模塊化,找到可以「比」的點,交予視覺同學的文案控制在每個商品650字左右,並提示配圖類型,最後共同產出了信息突出,與其他平臺具有差異的詳情頁。
講完了起點,我們再來看一下終點,無論是用戶完成了訂單還是很快刪除了app,接觸點的確終結於用戶關閉app。但在設計師眼中,用戶體驗的終點應該是可用性。如果單說可用性,這樣的篇幅是遠不能說清楚的,大家對於可用性也會有自己的理解,這裡我只想簡單談一下個人在可用性方面的思考。
無論設計師眼中的起點是什麼,從哪一個接觸點介入用戶體驗,設計師所做的一切工作最後都會以頁面為載體,而可用性就是頁面的基石,可用性的高低帶來的效果基本都能通過數據體現出來。在個人的經歷中,有兩種可用性問題是曾被我忽略的:
1. 不同設備中的交互方式
一個H5頁面中的商品數量加減按鈕,如果是在web端,滑鼠點擊後,數量加減按鈕由滑鼠的click來觸發,這個觸發是即時無延遲的,而同樣的頁面放在移動端,由於移動端上有捏合縮放的觸發事件,瀏覽器會等待約300毫秒來判斷是否為縮放,然後再觸發click事件,這樣再加上系統或網絡的延遲,在移動端上如果使用了click來觸發一些高頻按鈕如數量加減,延遲是能夠明確感知的。因此,在為多端設計時,這樣的地方就需要針對性的為移動端考慮修改觸發事件,如tap或touch。
2. 當異常情況變為常見情況
在做頁面時,我們經常會考慮到一些異常情況,如網絡無連接等,通常情況我們會給出提示或重新加載按鈕,但如果用戶的實際使用環境就是處於網絡常無連接的狀態,這時提示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引起用戶的反感。如旅遊類的工具產品,需要為用戶提供wifi下的預加載,離線資源等。在涉及到用戶的內容或修改時,可以考慮用戶數據優先本地更新與儲存,在有網絡後再將本地數據同步至伺服器。
如果需要繼續拓展,起點可以拓展到數據。一方面是海量的數據,一方面是獨立的每位用戶,設計師在海量數據的幫助下更好的理解平臺用戶特徵/商品流行趨勢等,在這一大方向下,由粗到細的分類用戶,最終達成精準推薦/千人千面的效果,由於本人並未在產品中進行過深入探索,就不多談了。
隨著項目的深入/更迭,我最大的一點感觸就是不能局限自己的思維,聽到來自產品或開發的否定一定要去追問一個為什麼,琢磨背後的原因,儘可能的拓展思維的界限。
作者:小明/趙明義,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小明,如果你還沒有,恭喜你,現在你有了。剛完成從c到b的轉換,熱愛產品,熱愛生活,希望能用自己的產品把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一點。
本文由 @趙明義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