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熱點,我們要追;經典,更應熟記於心。每周一,田心都會帶大家,學習一個新傳經典理論,幫助大家打好基礎,穩步前進~
今天,小田心為大家帶來的「經典導學」知識是「傳播學教程」等教材上未詳細講解,但各大高校都有考過,且大家可以作為答題理論來用的——「擬劇理論」, 即通過用戲劇藝術來解釋我們的日常交往,生活就是舞臺,個體即演員,通過各種表演手段展現自我理想的臺前形象,同時試圖操控他人對自我的印象。擬劇理論著重從微觀層面研究人類交往行為,揭示了人際傳播中個體心理活動的自我主義和複雜性,對人際傳播的學科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下面,就快和小田心一起來漲知識吧!
擬劇理論
一、提出者:戈夫曼
如果將米德 、庫利視為符號互動論的第一代代表人物,布魯默就是第二代代表人物,而戈夫曼(Erving Goffman)則屬於第三代代表人物。
與早期的符號互動論者一樣,戈夫曼並不關心客觀的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對人類行為的影響,而是將注意力集中於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符號互動。
閱讀戈夫曼的著作,人們很容易聯想到莎士比亞的著名比喻,故社會學界將戈夫曼的理論稱之為「擬劇理論」或「戲劇理論」。然而,不管戈夫曼的理論表面看多麼新穎、有趣,其理論原則與詹姆士、米德 、庫利等創立的符號互動論則是一脈相承的。不同的是,早期符號互動理論強調人們獲得和使用符號的能力,敏銳且正確地指出了人際傳播與「物際」傳播的重要區別,其研究重點在「符號」;而戈夫曼的擬劇理論關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運用符號預先設計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號進行表演,並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點在「互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在互相直接見面的時候,一個人與另一個人行動的交互影響」。
田心說:利用這部分,大家可以準備一個戈夫曼的名詞解釋哦。
二、擬劇理論簡介
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中對擬劇理論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闡釋,且試圖用它來解釋人們之間互動的一些基本過程和原理。戈夫曼認為,人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相互行為在某種程度上可視作一種表演。生活中的每個人,總是在某種特定的場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觀眾的注視下進行角色呈現。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往往想要給予某種印象或儘量避免與給予的印象相牴觸。對於他們而言,正在扮演的角色是其最重要的角色,他們聲稱具有或被賦予的品性是他們最為本質和特有的品性。也就是說,當演出結束,演員回到後臺才顯現出真實的面目,恢復本來的自我。後臺就是觀眾止步、閒人莫入的地方。用於分隔舞臺(前臺)和後臺的屏幕把通過表演展現出來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隔離開來,也把演員與觀眾分隔開來,從而造就出一個表演中的世界,使觀眾暫時忘記現實的存在而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表演的世界中去,跟著演員所呈現出來的那個角色去體驗另一種生活。
田心說:利用這部分,大家可以準備一個擬劇理論的名詞解釋。
三、相關核心概念闡釋
戈夫曼擬劇理論的展開就是通過對這一系列舞臺表演概念的解釋實現的。
(一)前臺與後臺
他引入戲劇表演中的「舞臺」一詞,將人類的表演場也稱作舞臺。舞臺又被劃分為前區(前臺)和後區(後臺)。
前區是一種制度化的社會存在,人們所扮演的通常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和社會化的自我 。前區的活動離不開兩個基本要素——舞臺設置和個人前臺。前者包括舞臺設施、裝飾品、布局以及其它一些為人們在舞臺空間各處進行表演活動提供舞臺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項目;後者是能使觀眾確認表演者的傳達性配件,體現了表演者的身份特徵並期望表演者將它們帶入舞臺設置中去。
後區活動破除了條條框框的限制,更多的是自發性主我的流露。在後區,人們不必像在前區那樣關注自身形象以及布景的限制,其行為是自然放鬆的。不過,後區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地點,前區和後區也只是一組相對的概念 。
儘管一個區域被認定為具有與它固有聯繫表演的前臺或後臺區域的傾向,但仍有許多區域在此時情境中作為前臺區域,在彼時情境中又作為後臺區域出現。就是說 ,前區和後區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二)表演框架
社會事實成了一種難以捉摸的與場景有關的概念。社會場景形成了我們語言表達及行為方式框架神秘的基礎。當一個表演者想要觀眾相信自己的表演是真實的,他必須首先有充分的自信認為自己對場景及自我概念的把握是正確的。因此,戈夫曼並不關心客觀世界的實際情況,而是關心這個世界在人們心目中的狀況,即人們對它的定義。「我所面對的也不是社會生活的結構,而是個人在他們社會生活的任一時刻所擁有的經驗結構。」這種主觀的經驗結構就是所謂的表演框架。它是「一種情境定義,是根據支配事件——至少是社會事件的組織原則以及我們在其中的主觀投入做出的。」在這個框架中,角色被扮演並可以窺見到表演者的自我。自我就不再是一種半遮半掩在事件後面的實體,而是在經歷這些事件時管理自己的一種可以變化的程式。
(三)印象管理
為使人們根據不同的表演框架,更靈活地進行角色的轉換和定位,戈夫曼提出了諸多印象管理的技巧。在戈夫曼看來,不管個體心懷何種特定目的,也不管他懷有這種目的的意圖何在,他的興趣總是在於控制他人的行為,尤其是他們應對他的方式。這種控制主要是通過影響他人正在形成的情境定義而達到的。他能通過表達自己來影響這種定義,給他人留下這樣一種印象,這種印象將引導他們自願按照他自己的計劃行事。換言之,正是這些印象構成了個人事實上的社會存在,其本來面目倒顯得無足輕重了。戈夫曼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四種:理想化表演、誤解表演如富人裝窮、神秘化表演和補救表演。其中,掩飾是理想化表演的一個重要特徵。表演者通過掩蓋或部分的掩蓋與理想形象不一致的活動、事實和動機集中展示理想化的形象。而神秘化表演則要求個體與互動方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其過多的看到自己後區的行為,從而使互動方產生一種崇拜心理。
田心說:以上概念看起來比較抽象,大家做到基本理解即可,此外,建議在理解的基礎上,簡單的對以上幾個概念進行「一句話」的理解性記憶。
四、理論評價與借鑑
從戈夫曼的理論中可看出他是承認社會對人的存在的決定作用的,尤其是他提到一定的社會規範對人的限制作用。這一點是正確的認識。社會的確像是「劇作家」,它仿佛以無形的力量為每個個體準備好了一定的劇本,並由此而生出期望來要求個體進行「表演」。
但從整體上看,他的理論重心並不在此。他所討論的是微觀社會過程中的人際互動問題,他強調的是個人的「形象管理」,而這種形象管理的背後是人的經驗結構,這正是戈夫曼所關注的對象。
當然,在戈夫曼對人際互動的論述中,他對表演、自我和情景定義等的論述,人為地誇大了人在行動中的虛假的一面。他把人際互動中的虛假性片面誇大了。也正因為這樣,他受到了周圍人的尖刻的批評。
此外,在戈夫曼的理論中,可以發現他非常強調人的主觀因素。如他在前、後臺關係轉化時提到的,這種轉化的前提是個體對一定情境的意義界定。在對劇組表演論述中他又指出對某些特定情景定義的維護是劇組表演進行的前提等等,仿佛在這其中決定人的行為變化的都是人的主觀因素,而一定的社會客觀因素以及特定的歷史條件限制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戈夫曼過於強調了人的行為的主觀性,使他的理論有了缺憾。
總的來說,歐文·戈夫曼作為一位傑出的社會心理學家,他對人的微觀社會行為的研究還是為社會心理學的研究開闢了新的研究領域,他的擬劇理論,雖說有諸多偏頗之處,但是他的生動而又深刻的理論主題,還是吸引了諸多研究者的興趣,加深了人們對微觀領域的探討與研究。從這點講,他的這種開創精神與研究態度也是對社會心理學發展的一份貢獻和對後來者的一種激勵。
田心說:此處可以「可借鑑處」和「不足處」為邏輯進行理解,然後分別提煉關鍵詞進行簡單記憶即可。
五、網絡時代對擬劇理論的思考
雖然擬劇理論是一個在傳統的、非媒介語境下對人際傳播進行分析的解釋框架,但它對網絡社交下個體行為的分析仍有一定的適用性。
(一)擬劇理論需考慮媒介生態環境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網絡社交中仍然存在著神秘化、理想化表演等個體出於不同目的的自我呈現方式,甚至這些表演形式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有加強的程度,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使得我們在考慮人際溝通的個體行為時,不得不考慮媒介生態環境對於交流雙方的影響。在新的時代語境下,自我呈現的方式也愈加多樣化。同時,網際網路的包容性也使得網絡社交中的人們更易於宣洩情感。因此 ,在分析個體層面的戲劇要素中,需要加入對媒介環境的考量。
(二)擬劇理論需要考慮「媒介情感」的存在
網絡社交所帶來的電子媒介的隱匿性,使得個體有更多自由的權利去表達自己的話語。首先,在現實社會中囿於某些社會規範的阻礙而無法表達的情緒可以表達。此時,傾訴的對象不再局限於臺下的觀眾,有時候是獨白或是對整個社會。其次,電子媒介的隱匿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有社交恐懼或者在面談中不善言辭者的芥蒂感。所以,個體會產生一種依賴媒介情感的現象,人們越來越依賴於通過網絡表達想法、觀點、個人情緒等。擬劇理論中個體的交流是基於單方的心理訴求而進行的。在網絡社交時,還需考慮傳受雙方互動所帶來的心理變動的影響。依網絡媒介所建立的表演,創造了人人都是表者的表演現象,所以進行表演的互動性也更為強烈。
(三)擬劇理論中的非預期性信息或將減弱
按照戈夫曼所說的舞臺由前臺和後臺組成,前臺是表演者向觀眾呈現的那一部分,包括預期性信息和非預期性信息。而網絡社交的模擬市場中,它呈現出高預期性的個體展現。個體表達自我觀點時,可以思考、編輯、調整,然後最終在模擬市場以類商品的形式呈現。所以說,個體對於自我呈現有著更強的控制性,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非預期性信息的產生。
但面對範圍的廣泛性,人們對信息的解讀多樣化,解碼是否按照我們預期的方向進行,我們不得而知,即戈夫曼擬劇理論中提出的兩種符號活動——「給予」的表達和「流露」的表達的傳播情況將變得愈加複雜。
田心說:這裡大家記住標題,剩下的內容理解即可。
今天的內容就給大家分享到這裡啦,你還想小田心為你講解哪些「經典理論」,「寫留言」告訴我哦!
參考文獻:[1]人際傳播:表演的藝術——歐文·戈夫曼的傳播思想,芮必峰[2]網絡視頻分享中的 「自我呈現 」——基於戈夫曼擬劇理論與行為分析的觀察與思考,王長瀟 劉瑞一[3]述評戈夫曼的社會擬劇理論,汪廣華[4]淺析新媒體環境下戈夫曼擬劇理論的適用性,蘇金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