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一個夜晚,在貴州省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麼站鎮平原社區,剛剛結束工作的夏朝升和王道琴正在享用晚餐。一陣電話鈴聲響起,夏朝升接聽後趕緊放下碗筷,說了句「快走」,此時王道琴已經拿好外套在門口等候。
「當時村裡的黃澤紅給我打電話,說孩子怎麼叫都叫不醒。我和我妻子就趕緊跑來衛生院,當時孩子已經出現昏迷現象,情況非常危急。」夏朝升回憶起那個夜晚,仍然心有餘悸:「我們立即採用了中醫藥療法,先給孩子進行了小兒推拿,然後進行了針刺穴位,大概20分鐘後,小孩意識逐漸恢復,我們和家長都鬆了口氣。」
鄉村醫生是離村民最近的健康「守護人」,衛生室裡、鄉間小路上、村民家裡,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正是村醫的堅持與付出,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基層醫療服務的保障。
村醫夏朝升正在為居民測量血壓。 實習生趙明妍攝
夏朝升和王道琴今年都46歲了,兩人是1997年畢業於衛校的同班同學,畢業後共同在麼站鎮平原社區衛生室工作。談起以前的衛生室,王道琴記憶猶新:「以前地方很小,就一間屋子,病人、藥品、醫生都擠在一個屋子裡,藥品不全,衛生環境也差,一天頂多也就幾個病患。」
2019年2月,平原社區衛生室修建為中心村衛生室,建築面積達到275平方米,2019年8月投入使用。如今,治療室、藥房、中藥房、觀察室、預防接種室、信息室和公共衛生室在這裡得到了細緻地劃分。
威寧縣衛健局朱婷說:「近年來,威寧自治縣通過招商局集團、省級捐資援建和自籌建設,全縣村衛生室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威寧縣共建設了620所村衛生室,新建村衛生室建築面積均達到120平方米以上,並且規範設置四室(診室、治療室、藥房和公共衛生室),按照標準統一配齊了醫療辦公設備。」
威寧自治縣麼站鎮平原社區衛生室。 圖片由威寧縣衛健局提供
「現在變化太大了,治療空間寬敞,各個科室的設立、藥品的擺放也非常規範,像空氣淨化消毒器、電磁波普治療器、紫外線消毒燈這樣的設備也在逐漸完善。最重要的是我們自身的診療水平提升了,上個月我剛去上海培訓了15天,讓我對於中醫藥又有了更多的認識。」夏朝升說。
受到父母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二人的孩子夏穎、夏昭目前都在貴州中醫藥大學就讀。王道琴說:「平時我們兩個在家,也總是討論一些飲食起居的注意事項或者是一些藥學知識,後來兩個孩子也想去學中醫,我們很支持,希望他們能夠學到更多的新知識,為發揚中醫藥文化盡一份力。」
「我這小女兒總是拉肚子,不愛吃飯,所以經常來衛生室找王醫生他們開點藥貼,有時候也做做小兒推拿,都很管用,孩子不用吃藥就能見效,我覺得成本少又安全。」村民夏彪帶著孩子來開中藥,談到村衛生室的變化,夏彪說:「以前大病小病都要去縣城看,坐車久,費用也貴。現在很方便,只要孩子有點不舒服,走個幾分鐘就到衛生室了,夏醫生和王醫生特別敬業,就算不在上班時間也隨叫隨到,在這麼幹淨的環境裡就醫,我也很放心。現在村民們都很認可衛生室,有的時候早上來還要排隊,人多的時候一天得來上60多個人。」
村醫王道琴正在為村民開中藥。 實習生趙明妍攝
除了日常坐診外,夏朝升和王道琴還和211戶,1052人籤約了家庭醫生服務,針對四類重點人群進行登記管理和定期隨訪,並將轄區內摸底排查的各類傳染病在規定時間內上報給上級各部門。
23年的堅守對於夏朝升和王道琴來說還遠遠不夠:「這幾年我們也有機會去縣裡的衛生院做醫生,收入還會比這裡高,但是我們捨不得,我們共同見證了麼站鎮平原社區衛生室的變化,已經對這裡產生了深深的感情。今後,我們要繼續豐富自身的醫學知識,努力運用好各種醫療機器和設備,繼續服務好村民們,一直做到我們不能做的那天為止。」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