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的離婚潮」散場後,再看婚姻觀念轉變

2020-12-12 澎湃新聞

原創 王映驊 劉泳琳 新窗報

如何理性地處理婚姻關係和兩性關係,如何正確地看待離婚,離不開對每個公民的相關教育和傳統觀念的改變,讓婚姻自由真正地在現代社會得以實現。

2020年5月17日,「深圳突現離婚潮」這一詞條登上微博熱搜。

5月19日至6月17日,深圳全市10個婚姻登記處離婚預約名額已全部約滿。根據規定,離婚手續辦理網上預約需提前1個自然日申請,可預約1個月內的號源。簡而言之,5月17日在系統上能夠預約到的最遠日期是6月17日,但系統顯示這一個月期間的剩餘預約量為0,這意味著要在深圳成功辦理離婚登記,最少需要等待一個月的時間。受疫情影響,不僅是深圳一地,陝西西安、四川達州、江蘇常州等地都出現了離婚預約名額供求失衡的局面。這一現象的出現,與疫情期間民政部門工作停滯與限制性放號的工作辦法有關,重大突發性衛生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家庭中的矛盾,尤其是夫妻間的矛盾。

就「疫情後出現離婚潮」這一事件,新窗報記者採訪了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的黃潔華教授,她表示:「疫情對於每個人的影響是多方面,包括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對未來的規劃、人生的意義。我們應該看到疫情對民政部門的正常業務影響的特殊背景,不能簡單地說是疫情導致離婚潮的出現。當然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疫情對於人們的生活方式、作息以及家庭中的親子、夫妻關係有很大的影響。」

毋庸置疑的是,我國離婚率呈現上升的態勢已是不爭的事實,疫情只是離婚的一個爆發點但不是必然因素,對這個現象的原因剖析及其背後涉及的婚戀觀的轉變問題值得我們作進一步思考和討論。

錢鍾書先生有一句比喻婚姻的名句:「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現實情況看來,從城裡出來的人在增加,而進城的人卻在減少。

自2010年起至2019年,全國離婚登記數量呈上升趨勢,數量從2010年的267.8萬對增長至2018年的446.1萬對,2019年的數據有所回落,但不難看出總體保持增長的趨勢。

據民政部門統計,2019年全國婚姻登記機關共辦理結婚登記947.1萬對,離婚登記415.4萬對(該數據不包括法院判決離婚數據以及我國駐外使領館辦理的婚姻登記數據)。

面對近年來離婚登記數量攀升的情況,我們結合現實情況做出了以下原因分析:

從社會整體因素看:

1.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新變化對於婚姻產生影響

據研究發現,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往往離婚率也會相對較高,這與人口地域流動的頻繁和生活方式的開放多元化有關。同時,國內經濟的轉型和平等就業的政策規定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女性就業積極性,改變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從屬地位,男女地位更加平等,相互的依附關係有所減弱。

2.社交網絡發達對婚姻的穩定性的影響

網際網路的發展促進信息交流,社交成本降低,催生了婚戀伴侶間的「信任鴻溝」,加重了信任危機,一些脆弱、不確定性高的親密關係受到影響。

3.缺少專業的婚姻關係調解平臺和婚姻諮詢師

長期以來,我國缺乏專業的平臺和婚姻諮詢師,此類工作多數由地區婦聯、社區工作者來完成,但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婚姻中的不良情緒和家庭矛盾缺少緩解的出口,人們更傾向於將這些問題訴諸法院和直接運用法律手段解決,而不是尋找調解的平臺。最主要的還是相關平臺的缺失以及婚姻諮詢師數量存在重大缺口。

從法律政策變革看:

1.離婚法律程序的簡化推動離婚率的上升

在2003年的新婚姻登記條例中提到:「對當事人確屬自願離婚,並已對子女撫養、財產、債務等問題達成一致處理意見的,應噹噹場予以登記,發給離婚證。」離婚登記在1個月內辦理改為當場拿到離婚證,離婚程序簡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離婚率的上升。

2.《婚姻法》的完善賦予婚姻更多元的可能

一部《婚姻法》影響了近70年的社會關係變遷,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的法律規定,極大地促進社會思想的進步和男女平等,同時這部法律讓女性的個體獨立意識得到體現以及個人權利得到法律保障,無疑促進了女性的思想解放和社會地位的提升。

從個人心理變化看:

1.個人意識的覺醒

當今,隨著思想開化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更加追求自由、理想,以個人感受為重,而不以傳統的婚姻和家庭觀念作為衡量幸福的標準,同時,在經濟和文化觀念上也更加具有個體獨立性。

另一方面,個人維權意識的提高,也加速了離婚率的提升。據最高人民法院統計,2014至2016年離婚一審案件數據中,家庭暴力和出軌為起訴原因的案件佔比達到40%。人們對於婚姻中傷及個人合法權利的行為該採取什麼法律措施,走哪些程序,都有了比以前更全面的認識。

2.婚姻觀念的轉變

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巡視員楊宗濤對近年來的離婚率升高的現象表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少人的婚姻觀念發生了變化。傳統婚姻觀念中,重視婚姻的契約精神和婚姻家庭的道德責任讓男女雙方在婚姻中都受到較大的約束和制約,隨之捆綁的是婚姻生活應秉持的道德倫理準則和義務。人們對於「離婚」存在顧慮與膽怯,女性「離婚」更是被汙名化;現今,人們更多關注婚姻的質量,重視親密關係中的舒適度和幸福感,會用更加寬容的眼光看待離婚這件事。

黃潔華教授表示:「中國人在婚姻關係裡,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很深,包括男性主義文化,會強化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導致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但是現代社會給予女性很多的施展空間,特別是在1979年實施獨生子女政策後,女性的地位、受教育水平以及社會參與度大大提升。在此過程中,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於自由的追求,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所以在婚姻中女性所追求的平等和社會給女性創造了平等的條件,這與傳統的婚姻觀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家庭與西方的家庭不一樣,中國的家庭屬於『extended family』,也就是大家庭的概念。婚姻不僅僅是夫妻之間的小家庭,還涉及夫妻雙方各自的原生家庭,男女性在結婚後都是一樣的,需要與雙方之間的原生家庭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就會產生很多的矛盾。」

在改革開放前,人們更多地將結婚戀愛看作是義務,是為了傳宗接代而結合的一種形式,而忽視了婚姻戀愛實際上是一種自由的權利。隨著社會思想開化和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人們逐漸認識到婚戀的真正意義,這是人們自由選擇的權利。如今,人們更加注重情感在婚姻中的作用,而非家庭利益和傳宗接代的目的在婚姻關係中的作用。

雖然如此,但在現代社會,仍然不乏這樣的觀念和聲音出現:「離婚只會產生壞處」、「離婚會對女方的聲譽、未來造成不好的影響」、「離婚後的女人怎麼能再戀愛再結婚」。同時,持有性別偏見的人們習慣地將婚姻的不幸歸於女性,這些觀點充斥著如今的社會,在一些農村、鄉鎮地區顯得尤為突出。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隱含著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權力關係的符號和刻板印象,潛移默化地向受眾傳遞著不平等的觀念。

對此黃潔華教授表示:「這些都是傳統觀念的影響。為什麼很多人都認為離婚只是對女性造成傷害,而不論及男性呢?因為社會把很多的條條框框、行為規範約束在女性身上,其實婚姻對於男女雙方來講都是為了讓生活更加美滿幸福。假如婚姻給自己帶來的只有痛苦,那為什麼還要走入婚姻呢?但是傳統文化更多地將經營婚姻關係這件事交給女性,認為只要女性聽從男性那麼家庭就是和諧的,這剝奪了女性思想、意志、選擇上的自由。所以不應該說「離婚只有壞處」或者「離婚對女性只有害處」,結婚也好離婚也罷,都是各有選擇的。但是並不是說可以隨意結婚、離婚,婚姻對每個人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它意味著責任和承諾,我們要理性地去對待婚姻,不能情緒化。從前人們汙名化女性的離婚行為,把婚姻問題上升到道德的層面;而現在,人們用更加寬容的眼光看待離婚,這種觀念的轉變與開放的社會文化、人們整體受教育程度提高的社會背景有一定關係。」

「疫情後的離婚潮」高調而至,最後卻草草散場,這個現象帶給我們的思考遠不止這些,比如中國在兩性關係教育與婚姻教育上的缺失、婚姻調解平臺和機制的缺乏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關注。現代社會的發展賦予了婚姻更多的自由和選擇的權利,因此正確的婚戀觀念不可缺位,反而顯得更加重要。我們應該認識到結婚是雙方自願結合從而獲得幸福的權利,而不是傳宗接代、獲取利益的手段;「離婚不是錯誤,更加不是罪」,這是自由選擇的權利。如何理性地處理婚姻關係和兩性關係,如何正確地看待離婚,離不開對每個公民的相關教育和傳統觀念的改變,讓婚姻自由真正地在現代社會得以實現。

(以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王映驊、劉泳琳

校稿:林敏智

排版:劉泳琳

責編:何淑慧、黎藜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已公開發表的文章,未經允許不得私自轉載。

原標題:《新窗報導 | 「疫情後的離婚潮」散場後,再看婚姻觀念轉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高考後的「離婚潮」,註定會慢慢回落!
    每年高考後,最關心的就是考試分數和填報志願,其次是考後的父母離婚問題。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業,很多婚姻出現問題的父母對離婚避而不談,萬事都要等到高考結束後,據統計,每年高考過後,離婚都會突增,形成一個離婚的「小高潮」。
  • 疫情過後說分手?突如其來的離婚潮戳破中國家庭的「幸福泡沫」
    然而,在勝利的喜悅下,卻有這樣一組數據令人大跌眼鏡:四川達州民政局2月24日到3月11日,處理了離婚88對,還有上百對的離婚預約等待處理;西安民政局3月2日恢復上班後,17個婚姻登記處窗口連續半個多月天天爆滿;上海民政局的網上離婚預約一直排到了4月15日;廣州、珠海等地的網上離婚預約更是排到了4月中下旬……
  • 離婚後,從失敗的婚姻裡明白了什麼?這3個女人說出大實話
    但是很多人的婚姻卻是有緣無分,最終以離婚散場。都說「當局者迷」,那麼離婚後,從失敗的婚姻裡會明白些什麼呢?看看這3個離異女人怎麼說。1. 芽芽上一段婚姻帶給我的傷害,不是他不愛我了,而是他讓我覺得,我是個不值得被愛的人:連曾經那個包容我所有缺點的人,最後都遠離我而去。
  • 疫情還在,婚姻卻以不在,民政局預約離婚請排隊
    關於這場疫情,長時間都沒有出門,很多人說出門要好好去旅遊,去見見女朋友,等等等等之類的,但是,也有將近40%的人做出了重大的決定,「我要離婚」。在我的想像裡婚姻應該是長久的,很幸福的兩個人,相濡以沫之類的,但是我確實沒想到現在排隊去離婚?
  • 丈夫出軌,80、90後妻子更願意「破財消災」?「婚姻醫院」這樣分析…
    其中,最受廣泛熱議的「離婚冷靜期」在實際執行中究竟如何?如何避免「離婚冷靜期」讓婚姻越來越「冷」?2020年疫情下的婚姻,展現出婚姻中哪些困境和變化?昨天,有「婚姻醫院」之稱的維情婚姻專家組發布了一份《2020維情白皮書》,追蹤統計了2020年以來服務的婚姻諮詢案例,發現婚姻諮詢線上線下都激增,線上諮詢同比超過八成。
  • 丈夫出軌,80、90後妻子更願意「花錢買斷」?「婚姻醫院」這樣分析...
    其中,最受廣泛熱議的「離婚冷靜期」在實際執行中究竟如何?如何避免「離婚冷靜期」讓婚姻越來越「冷」?2020年疫情下的婚姻,展現出婚姻中哪些困境和變化?今天,有「婚姻醫院」之稱的維情婚姻專家組發布了一份《2020維情白皮書》,追蹤統計了2020年以來服務的婚姻諮詢案例,發現婚姻諮詢線上線下都激增,線上諮詢同比超過八成。「婚外情」問題仍是婚姻諮詢中佔比最高的「婚姻首要困境」。
  • 離婚也要等時機?離婚潮的背後,是社會畸形現象的體現
    在我國,每年的6月、7月都會出現一波「考試離婚潮」。 01 「離婚」不需要任何前提條件 「高考離婚潮」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每當高考結束時,總有一大批家長湧至離婚登記處 這種離婚的前提條件,呈現出了中國人對於婚姻的觀念: 家庭裡排在第一位的是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父母可以在必要時為了孩子犧牲掉自我
  • 肥西法院發布離婚案件審判白皮書,80後離婚人群多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婚姻案件數量居高不下,由此帶來的子女撫養、財產分割諸多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近日,肥西法院發布《婚姻案件審判白皮書(2020年)》。白皮書顯示婚姻案件的主要特徵,一是80後離婚人群高於其他年齡段人群;二是女性起訴比例遠高於男性;三是子女撫養、財產分割是婚姻案件的主要訴求;四是年齡差距兩歲以內的離婚人群較多,涉訴人群的居住地分布不均。白皮書對婚姻家庭關係不穩定的主要原因進行總結,家庭暴力、賭博惡習等成為導致婚姻破裂的主要原因。
  • 高考後內地現考生父母離婚潮 立案數達考前數倍
    就連離婚,也因「為了孩子」而選擇避開高考,高考之後考生家長進入「離婚潮」。  記者統計發現,多年來這一現象一直存在。以離婚案件最多的朝陽法院為例,2009年至2011年,每年高考結束後法院受理的離婚案件都有較大增長趨勢。2011年最明顯,高考後的20天是高考之前20天離婚案件立案數的2.3倍。
  • 高考後離婚潮警示:女人會為了孩子忍一陣子,但不會忍一輩子
    ,決定離異時,我們身邊的同事都在勸她,畢竟夫妻兩個人已經生活這麼多年了,兩個人都是土埋到大腿的人了,而且還把孩子養這麼大,明年都上大學了,什麼事不能再忍一忍?原來鈺姐在這段婚姻中真的太辛苦,從年輕起,丈夫是個媽寶男,什麼事都聽媽媽的,媽媽去世後,丈夫更是不思進取,整日就知道在公園裡打撲克、街上閒逛不說,回到家常常跟鈺姐吵架。至於吵架的原因,不是懷疑鈺姐在公司裡不檢點,就是嫌棄鈺姐工資低,可憐的鈺姐一個人工作養活全家三口人,回家還得受著氣。
  • 又是一年高考離婚潮,高考結束,婚姻也結束了
    每年的高考季結束後都是離婚高峰期,這種離婚潮,會一直持續到9月份。有民政局的工作人員說過:「如果遇到年輕人來離婚,我們還會勸勸,但如果遇到孩子高考完離婚的,不用勸了,那一定是心死了。」因為等到孩子高考後離婚的夫妻,大多都是在婚姻中隱忍了好久,掙扎了好久,痛苦了好久,最後無可挽回了。
  • 60歲後堅決離婚的中國夫妻:婚姻死了,愛情可以重覓
    我們婚姻的後半段,基本上是名存實亡了。飯是分開煮的。吃飯也沒有多餘的話說,分床睡,就像是兩個陌生人生活在一起似的。家裡的氣氛非常沉悶。她提出離婚,其實我也不意外。我覺得我們離婚的根本原因是她不愛我。決議離婚後我才發現她原來一直在記一本小黑帳,上面全都是哪年哪月哪日我做了什麼事情,在她眼裡是什麼罪狀。從我們結婚那年就開始記,記了幾十年。
  • 深圳突顯離婚潮:離婚冷靜期對家庭是好是壞?
    近日,有市民反映,深圳某些地區的離婚預約業務爆滿,因為疫情的原因,現場取號不可得,離婚又需預約看起來遙遙無期,讓一些捉急離婚的人們很是心傷。離婚是一種法定關係的解除,出現離婚熱潮大致與這些內容有關係:1、疫情期間,夫妻聚少離多的家庭終於有大好的機會培養感情,完了發現三觀不匹配、生活習慣不搭嘎,矛盾升級導致離婚需求增加;2、疫情期間各項業務擱置,擠壓的需要離婚的人群存量一時間大面積釋放出來,也導致了離婚掛號人員的增加
  • 高考後迎來「離婚潮」:孩子懂事地說,爸媽你們離婚吧
    每年高考一過,一直延續到9月份,還會有一個社會事件出現,那便是「高考後的離婚潮」。根據民政部的統計,導致的原因近80%是由於感情不和,此外還有家庭暴力、離家不歸等原因。不過,每一段婚姻都不容易,還是希望大家不要衝動,畢竟彼此之間有了孩子,就已經是一生的親人了。有人說,人們能夠以仁慈和愛心來呵護植物,卻往往不能如此對待家人。這就是無數婚姻沒有辦法繼續走下去的原因。
  • 訴訟離婚後,結婚證都哪去了?
    訴訟離婚的,法院一般會把結婚證原件收走,主要是防止雙方離婚後繼續使用。法院處理結婚證也不是一撕了之,而是會把內頁撕下來貼在紙上然後放到卷裡,封皮是不入卷的。所以時間長了,助理的抽屜裡都會有一大摞結婚證的封皮。要是擺到地上,倒還真有一地結婚證的效果。
  • 30年資深家庭治療師的婚姻建議:離婚後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小時候看電視劇,一直厭煩劇中那些人妻的拖拖拉拉。想當然地以為,只要雙方沒了感情,或一方出了軌,抓了奸,離婚便是鐵板上的事。現在長大了,看過了很多人在圍城裡的進進出出,方才明白離婚之難。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師,費希爾博士認為,離婚之難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離婚之前的猶豫與煎熬,第二個階段為離婚後的自我療愈。他在《分手後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書中提供了一套實用有效的「自我療愈指南」。這套指南讓我們重新審視整個離婚的過程,指導我們在不同的階段去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決策。
  • 解放日報:婚姻觀念正在物質化嗎
    問: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三)》)近日生效實施,重點對「婚前貸款買房、父母出資買房,離婚時如何分割」等爭議較大的問題作出解釋。有網友認為,新法規出臺後,結婚前就得著手準備爭取經濟權益,包括談判房產的購買及產權歸屬、雙方的婚前財產公證等,並苦嘆「這太傷感情了」。有人說,法律是現實的影子,其變動折射的是現實婚姻倫理的變化。
  • 我們離婚了:在看清婚姻的真實面貌後,我們依然有勇氣選擇婚姻
    圖片來源於必應當離婚再一次火上熱搜,也帶火了一部揭露婚姻真實面貌的韓綜《我們離婚了》。一看綜藝名,說姐就感到此處有瓜。崔烤肉的父親80多歲,老來得子,對他的婚姻生活也是幹預過多,還是帶有傳統思想的大男子主義。公公對自己不滿,還要有老公時常會打掩護,但公公傷害了自己的家人,那自然無法再忍讓。在相見禮上,老父親性格很火,在女方嫁妝、房子的問題上,對嶽母表達了諸多質疑和不滿,這不對等的婚姻關係一度讓女方感受了傷口的婚姻。
  • 結婚15年的晨晨離婚了,離婚後說的這段話令人深思
    而有些人則認為在一段婚姻中,女人才是付出更多的那個,如果沒有女人捨棄自己照顧整個家庭,怎來一個穩定的家。殊不知,在一段婚姻中,兩者的重要是排同等地位的,若一段婚姻只剩下一個人在堅持,那麼這段婚姻跟在唱獨角戲有什麼區別,早就該散場了。
  • 女子離婚兩個月後,後悔了:女人的心酸,是從「衝動離婚」開始的
    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思想的開放,現在的離婚,顛覆了傳統的觀念,女人離婚也不再是見不得人的事,相反還有種重新開始的灑脫。不管怎樣,當婚姻走不下去時,離婚無疑是最常見的選擇。但這份選擇的背後,卻是很多人言不由衷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