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多數的寶寶都是吃母乳和配方奶粉,在給寶寶吃奶粉時,有些媽媽會想要在奶粉中加一些營養品,覺得這樣營養更全面。或者,寶寶不吃奶粉時,就往奶粉中加入其它食物,讓寶寶更好接受。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那麼,究竟有哪些東西是不能和奶粉一起吃的呢?
一般來說,在寶寶4個月或6個月大的時候,可以吃米粉類的輔食。不過,1歲內的寶寶的主食還是母乳或配方奶粉。
米粉作為輔食,不僅僅是補充營養這麼簡單。它可以讓寶寶接觸泥糊狀食物,初步鍛鍊咀嚼能力,幫助寶寶進行奶和普通食物的過渡,經過咀嚼鍛鍊促進口腔括約肌的發育,利於寶寶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用小碗單獨衝調米粉,小勺子餵養才是最好的。
此外,米粉和奶粉衝調所需的水溫也是不一樣的。
營養補充劑,主要有鈣、鐵、鋅、硒、維生素D滴劑、魚肝油、DHA、維生素、益生元、益生菌等。有一些營養品的味道不太好,寶寶不容易接受,所以有媽媽想把營養品加在奶粉中。
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一方面奶粉的配方已經比較均衡,如果在奶中添加勢必導致營養失衡,容易一次性補充過多,不好吸收。
另一方面,奶瓶的接觸面積比較大,營養素經衝調後一部分會粘附在瓶壁,比如一些小劑量營養(魚肝油、DHA等,一粒膠囊營養素和輔料一共就幾毫升),與奶粉混合衝調會造成浪費,影響補給效果,尤其是在治療營養素缺乏症時,更不能與奶粉同時衝調,以免影響療效。
良藥苦口,寶寶不願吃藥,怎麼辦?有媽媽想要把藥放在奶粉中,這樣寶寶也許就能順利吃藥了。
其實不然,藥物的苦味比較重,添加在奶粉裡,會改變奶粉的口感,寶寶味覺敏感,很可能導致寶寶連奶粉也不吃了,出現厭奶、懼怕奶瓶的後果。因此,餵藥也不能用奶瓶。
藥物的有效成分均為有機或無機的化合物成分,中西藥都是如此。可能與奶粉中蛋白質或鈣離子結合,使藥性改變,影響治療效果。
蔬菜和果汁富含豐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所以有的家長認為用來衝調奶粉會更營養。但是,果汁和蔬菜水中大量的植酸和鞣酸會與奶粉中的礦物質結合,寶寶不能吸收,長期如此會出現微量元素缺乏。寶寶6個月後直接吃水果粒和菜粒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