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生活照。解飛供圖
隨著《百家爭鳴》將於12月初出版,《易中天中華史》系列第一篇章收尾。果麥文化供圖
學者易中天今年宣布要寫36卷的《易中天中華史》,分六個篇章出完,消息一出惹來眾多質疑。目前該系列第一篇章的前五卷《祖先》《國家》《奠基者》《青春志》《從春秋到戰國》已陸續上市,即將於12月初發布該篇章最後一卷《百家爭鳴》。近日,易中天在京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他表示自己寫「中華史」在學術上已經比較嚴謹,別人的質疑來自於不明白他的寫法並不是傳統寫史的「那一套」。繁忙中他多次感嘆自己目前時間太少,計劃減少社會活動,「明年我會放慢腳步。」
京華時報記者高宇飛
聊中華史
歷史創造歷史本身
用5到8年時間完成36卷本的「中華史」,易中天說自己並不是在寫歷史教科書,「一般中國通史要寫到的我可能不一定寫,他們怕漏掉什麼,但你什麼都不漏就等於什麼都沒說。」
范文瀾等老一輩歷史學家曾啟迪易中天的寫作,但他稱他們也有一些陳舊的歷史觀,受到被曲解的唯物史觀的影響,「比如決定歷史的動因,那時喜歡討論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人民創造歷史,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歷史創造歷史本身,有其內在邏輯。」
易中天稱寫史時不會像一般歷史學家一樣來看歷史,會用哲學的思辨眼光來看,「我更重視邏輯的真實,邏輯的真實就是指從這個時期到那個時期,他們之間有什麼內在邏輯上的關係,我會把這個線索理出來。」
文明求同文化存異
易中天反對「以論帶史」,但他認為寫史需要「史觀」,需要全球視野。書中可見易中天對中西文化進行比較的視野。談文化,易中天認為中西最大區別為西方是「個人意識」,中國是「群體意識」。
在未出的篇章,易中天說自己有幾個比較:「第二部有一個重要的比較就是漢帝國和羅馬的比較。羅馬前五百年是羅馬共和國,後五百年是羅馬帝國,分界點是安東尼到屋大維,這個時期正好是王莽稱帝。」
易中天表示:「文明應該求同,文化可以存異。」他認為「獨立、自由、平等」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而找到中華文明中的共同價值也是「易中天中華史」的任務。
寫作難題
材料的取捨必須心狠
不用老一輩歷史學家的方法寫通史,易中天要把自己所說的「3700年中華史」進行材料的取捨,這是寫作中最難的部分。談及此,易中天搖搖頭說:「可惜了,沒那麼大容量就必須心狠,很多好故事用不了。像毛遂自薦我都沒用啊!」
單就《百家爭鳴》來看,易中天的「取捨」也有他的道理,他沒有為老子專寫一章節,在他看來只有哲學系教科書才會面面俱到,「讀者會想"老子關我什麼事",討論諸子爭論的是什麼問題才夠吸引人。」
易中天說,寫這系列書時會比較嚴謹,如果觀點並非自己的,一定會按照學術書標準做註解,「我不會剽竊,這是職業道德」。他認為書中註解夠詳細了,「我跟最嚴格的學術書唯一不同的是,人家要標出引自哪個出版社,幾版幾頁,我用不著那麼詳細。」易中天稱他有自己的考慮,「如果在正文部分注那麼詳細會嚇跑很多讀者,他就不看了。」
為眾掃盲
荀子「性惡論」是誤讀
在《易中天中華史》裡,易中天為讀者進行了「掃盲」,比如人首蛇身的女媧仔細考證其實是一隻青蛙;女媧氏、伏羲氏、遂人氏那會兒是沒有「氏」的;「堯舜」或許存在但不是神奇的人物;「封建」是「封邦建國」等等。
荀子「性惡論」分析多見於各大教科書,易中天卻分析荀子是「善能勝惡」,他認為人們是因為荀子有一篇《性惡篇》的文章而產生了誤讀,「荀子講的性不是人性,他講的是人的自然屬性,是先天的動物性。他認為人的動物性是惡的,而人的社會性是善的。」
以德治國是周人的理念
在第三卷《奠基者》,易中天表示自己根據金文、甲骨文考古證據有理論的重大發現,一些學者認為是在商朝就有以德治國理念,而易中天認為「以德治國是周人的理念」,「商代甲骨文裡所有的"德"都不是道德的"德",是"得到"的"得",並且它還有第二個解釋是"直"。到了金文裡面,"得"加了一個心變成"德","內心"的正直才是道德,這時意思才變。而第一個有這個變化的金文是周成王時代的作品。」易中天自信地表示,這個證據雄辯地證明了道德這個觀念是從周人開始的。
回應質疑
思想方法比知識背景重要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曾表示,易中天36卷寫到後來會很難,他認為易中天的知識背景沒辦法和范文瀾那一代比。對此易中天說:「我感謝他的關心,但是他多慮了。」
易中天回憶,自己在武漢大學讀書時,受好友鄧曉芒(著名哲學學者)影響,對德國古典哲學有興趣,「我們的思想方法受康德和黑格爾的影響特別大。黑格爾講"邏輯與歷史的一致",這是我們都贊同的。」易中天坦言自己知識背景不如范文瀾他們,但他可以揚長避短,知識背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思想方法,「邏輯與歷史相一致的思想方法,恰是老一輩史學家沒有的。」易中天認為沿著這個邏輯走不會錯。
對於用5到8年寫完3700年中華史而引來的質疑,易中天稱:「我當年做《文心雕龍》研究只看了四本權威書,二手資料不用看。」他反問:「我為什麼要按別人的邏輯來?我畢竟和傳統寫史方法不一樣,他們是要讀完的。」
生活節奏
明年會放慢腳步減少活動
傳言易中天在寫作「中華史」系列的日常安排是早上7:30睡到自然醒,起床燒開水,泡茶進書房,接著出門鍛鍊,然後回來洗澡吃飯寫作。記者向他求證時,他擺擺手說:「我現在太忙了,時間越來越少。」他不知道自己未來多久出一本,但是明年想儘量寫完第二部。
今年,易中天在電視上出現了,不過不是《百家講壇》,而是擔任主持人講述民生話題。網友依舊贊其「幽默風趣」,可易中天卻告訴記者,現今太過繁忙,已讓身體吃不消了,「明年我會放慢腳步,儘量少參加一些活動。」
明年易中天想多用些時間來寫書,在他看來這才是最要緊的事。66歲的易中天曾寫下博文解釋為什麼自己要在成名後「出力不討好」寫36卷《易中天中華史》:「年輕人折騰,因為他來日方長;老年人,要折騰,因為他機會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