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568,閱讀約2分鐘
「秀才無用」出自黃景仁的「雜感」,意思是古往今來秀才最無用。古人重視讀書,有「萬般皆下品而讀書高」之說,何必如此「埋怨」呢?
首先說說作者黃景仁。他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後人。他年輕時就成名了。他九歲就會寫詩,十六歲在兒童測驗中得了第一名。然而,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天賦。黃景仁曾留在京師。他不善於交際,所以不願與人交往。沒人叫他跟劇團「討」。如此漂泊落魄的生活,耗盡了黃景仁豐沛的精神。於是,就有了那條項鍊。不是否定讀書的用處,而是自嘲,喚醒世人。
不過,與這句話相比,前半句似乎更讓人心寒。「十個人九個不愧白眼,沒有一個是讀書人。」這整句話的大致意思是,我對官場學者十個九個投白眼,但現在百事可樂對我這樣的學者沒用。眾所周知,古代文人來之不易。以前家庭條件好一點的人上學買書都很容易。但對於家境貧寒的人來說,如果考上了讀書人,也可以在十裡八鄉有一定的聲望。否則,他們將是整個家庭的負擔,甚至遭受周圍所有人的指指點點。誰能理解這種力不從心的心情呢?。
從歷史上的讀書人中也可以看出,那些考過狀元的人,大多命運很好,而那些讀過書卻沒有中試的人,雖然也有名人,但終究無用武之地。你對此怎麼看?
參考資料;《雜感》與《黃仲澤先生年譜》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