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讀書是唯一的出路,為什麼還說「百無一用是書生」?

2020-12-17 周洲周kan

歷史不應該僅有消除偏見,它還應該孕育熱情。——喬治·屈維廉(英)

文章類型/歷史見聞

字數|568,閱讀約2分鐘

「秀才無用」出自黃景仁的「雜感」,意思是古往今來秀才最無用。古人重視讀書,有「萬般皆下品而讀書高」之說,何必如此「埋怨」呢?

首先說說作者黃景仁。他是宋代詩人黃庭堅的後人。他年輕時就成名了。他九歲就會寫詩,十六歲在兒童測驗中得了第一名。然而,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天賦。黃景仁曾留在京師。他不善於交際,所以不願與人交往。沒人叫他跟劇團「討」。如此漂泊落魄的生活,耗盡了黃景仁豐沛的精神。於是,就有了那條項鍊。不是否定讀書的用處,而是自嘲,喚醒世人。

不過,與這句話相比,前半句似乎更讓人心寒。「十個人九個不愧白眼,沒有一個是讀書人。」這整句話的大致意思是,我對官場學者十個九個投白眼,但現在百事可樂對我這樣的學者沒用。眾所周知,古代文人來之不易。以前家庭條件好一點的人上學買書都很容易。但對於家境貧寒的人來說,如果考上了讀書人,也可以在十裡八鄉有一定的聲望。否則,他們將是整個家庭的負擔,甚至遭受周圍所有人的指指點點。誰能理解這種力不從心的心情呢?。

從歷史上的讀書人中也可以看出,那些考過狀元的人,大多命運很好,而那些讀過書卻沒有中試的人,雖然也有名人,但終究無用武之地。你對此怎麼看?

參考資料;《雜感》與《黃仲澤先生年譜》

歷史並沒有真正的科學價值,它的唯一目的乃是教育別人。——喬治·屈維廉(英)

相關焦點

  • 真實的世界很複雜,課堂上的書生出路在何方?
    前言:毛主席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讀書若能得其才,盡其用,確是萬般之上;反之尋章摘句,不識民生。便即百無一用。對現在的我們來說,也是一個警醒。因為現在教育的發達,信息的開放。讀書已經不再像古代那麼困難了。
  • 高考分出,各校在線搶人,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否還適用?
    相較於如今高考的盛世,古代就沒這麼幸運了,很多朝代也都是重文輕武,甚至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句子傳於世。其實這句話出自於清朝詩人黃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詩《雜感》全句為「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是當時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深刻體悟,充分反映出那個時代青年知識分子的苦悶之情。
  • 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你知道它的原文是什麼意思麼
    今天我們來講講「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我們經常看到或者聽到,應該都是從那些成績不好的人嘴裡,為什麼呢?這大概是要為自己的成績不好找到一個藉口。 所以就用這句話來告訴自己,讀書有什麼用呢?你看連古人都說了最沒有用的就是讀書人了,書讀多了真的沒有用,說的那麼認真,說服了自己還妄圖說服他人,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古人並沒有這樣說過,對不起,這個鍋古人不背。
  • 比起眾所周知的「百無一用是書生」,它的前一句才是更為辛酸
    大家在讀書時代相信都讀過詩句「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誠然,現在的我們確實有這樣的言論自由,但是這在古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我國封建主義社會階段,哪怕是再開明的王朝,都有因言獲罪之人,而這些人中大多數說的不過是心中所想,抒發自己的見解,或為民請命,或抨擊奸佞。
  • 知識就是力量,還是百無一用是書生?
    人常言:百無一用是書生。每當提起這句話,不免會有人提及宋太祖黃袍加身後杯酒釋兵權,使得輕武重文,大好河山最後拱手讓了他人;甚至還會提及是書生受到了儒家的思想禁錮,使得人愚昧軟弱,才遭次次欺凌?那麼我們來盤點一下宋,明,清的幾位書生:1. 辛棄疾
  • 「百無一用是書生」什麼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看了後兩句才知道
    我們現在經常能聽到一句話「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被很多人用來形容讀書無用,但是這句話真的是這樣嗎?不聯繫上下文閱讀,是不能體會其中意思的。這句話出自清代黃景仁的詩《雜感》,全詩如下:《雜感》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 強烈推薦五本科舉文,百無一用是書生?農家子全靠科舉光宗耀祖!
    這一期給大家強烈推薦五本科舉文,百無一用是書生?農家子全靠科舉光宗耀祖。第一本:《嫡次子》作者:邈邈一黍小短評:古代撐起門戶的必須是嫡長子,而男主作為嫡次子,位置有些尷尬。更因為男主讀書比自己的兄長厲害,反而被家人為難。為了逃離家裡的牢籠,男主選擇了科考,改自己的命運。第二本:《大將軍卸甲考科舉》作者:文理風小短評:比較搞笑風的一篇科舉文。男主本是將軍,失憶後成了農戶,為了尋找自己的親人而參加科考,卻在考場上發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說明古代文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縱觀中國歷史,中國文人最喜歡做的就是吼幾句酸詩騷詞,抱怨一下自己的懷才不遇! 李白和杜甫中國詩壇最有名的兩人,一個詩仙一個詩聖,都喜歡沒事抱怨一下自己懷才不遇。
  •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上一句是什麼?全詩字字扎心
    讀書,往往給人帶來清醒的痛苦。因為讀書開闊了眼界,更新了認識,也就帶來了更多的欲望,更大的野心,但讀書並不能直接滿足欲望野心,因而也就只能清醒地痛苦著。千古讀書人,得意者少,失意者多。楊炯有詩云:「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 「百無一用是書生」?現實會告訴你一紙學歷到底有多重要
    而且連比爾·蓋茨自己都說,別學我退學,拿到學位更易成功。個體不能代表整體,聽信以偏概全的言論,就是在放任自己,後果一定不是你想看到的。02為什麼那麼多人說讀書無用百無一用是書生,這是中國自古流傳的古語,
  • 你們覺得讀書是唯一的出路麼?還是說讀書是最好的一條出路?
    不是你的唯一出路,但會助你一臂之力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讀書一定沒有出路。學上的越好不一定工作越好。但是不上學一定沒有好工作。他不是你的唯一出路,但他會助你一臂之力。
  • 讀書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嗎
    意思是說無論你從事的是什麼行業,只要你肯努力、肯鑽研,你都是可以在這個行業做出成績來的。其實這話是不錯的,行業只有分工的不同,但是卻沒有高下之別。雖然有些行業看起來微小,但是卻不可缺少。缺少了那些行業,我們的生活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我們不應看輕任何一個行業。
  • 家長,請告訴你的孩子為什麼要讀書,受益匪淺
    人,為什麼要讀書?01 是為了不讓你一開口就輸的徹底古人講:「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舉個例子,我記得前段時間網上有個視頻,用兩個人的表演來體現讀書和不讀書的差距,視頻是這樣的兩個人都看到天邊的飛鳥,一個人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另一個:「哇,好多鳥。」
  • 讀書不是唯一出路。
    我自己就是個藝術生,還沒資格看不起二本三本。農村孩子,如果又是貧困學子。表示毫無人脈,出來都得靠自己。如果努力讀書,就得看能否讀好學校。如果讀不到好學校,畢業後可能不如初中高中畢業出來創業的。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寒門很難再出貴子。階層很難再被打破。大學畢業早就不再包分配。每年大學畢業生就業都很慘澹。尤其一些奇怪坑人的專業。
  • 曾經「讀書是唯一的出路」,為什麼現在變成了一條死路?
    #大連理工研究生在實驗室身亡# 我們民族是吃盡了苦頭的民族,因此我們非常信奉一句話:讀書是唯一的出路。 我們從出生後過不了幾年就要被送進幼兒園,這還沒什麼,小孩子交交朋友,學學扭扭歪歪的畫畫,唱唱兒歌。
  • 「範進中舉」反映的社會現實:讀書是「寒門學子」自救的唯一出路
    其實,解讀時一味的批判,卻使我們忽略掉了範進作為一個貧困書生的努力掙扎,也忽略掉了科舉制度對於底層人民的重要性。據《儒林外史》原文記載,範進中舉後依然苦學不輟,終於有如神助,三年後會考考中進士,做了官,並一路高升,官至四品,從一個窮困潦倒的書生一躍成為朝廷官員,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也是最好的出路
    從小的時候就一直聽父母說你要好好讀書,認真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不然就要養牛耕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辛辛苦苦一輩子如今想起父母說的話,已經為時已晚,悔恨當初沒能好好讀書。現在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兒女的身上,希望兒女能考上大學,有一個好的工作和歸屬。
  • 孩子,讀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
    一位讀者在我的一篇文章評論區裡留言: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嗎?我回答:讀書是在該讀書的年紀應該做的事。等過了這個年紀,以後再想讀書,卻已沒了學生時代那樣的條件。人到中年的父母們最有體會的一點是:時不我待,不知不覺已是半生。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努力讀書汲取養分,不負青春韶華。雖然,讀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學生時代的你主要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讀書。你付出了你最寶貴的東西——時間。
  • 讀書不是農村孩子的唯一出路,但是一條好的出路!
    提要:讀書對農村的孩子意味著什麼?在老家每逢回家,老家人也都會議論起我來,在我們村能夠讀到博士的,我不敢說是唯一,但也是少數中的少數。不過形成對比的還有村中的另外一類人:年紀輕輕初中輟學,打工最後積累起了一票財富,當然村中也著實不乏這樣的人才。
  • 別不信,讀書雖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讀書一定是最好的出路
    02在父母的眼裡,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有出路,畢業後才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不用每天在田地裡,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讀完大學,第一份工作很多時候並不能讓我們如我們所願,更別說找到一份輕鬆體面的工作。想要擁有體面的生活,工作從來都不會太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