瀆職犯罪探析之一:瀆職犯罪的概念及管轄

2021-02-15 我們都是擔當人

2020年如果遇見,99%的紀檢監察幹部會做同樣的決定!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編者按:瀆職犯罪是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犯罪。近年來,瀆職犯罪呈現出隱蔽化、專業化、複雜化的特點,為有效查辦該類犯罪,實現審查調查工作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到精準發現、精準調查、精準取證、精準認定。即日起刊發瀆職犯罪審查調查工作系列文章,為廣大紀檢監察幹部提供借鑑。  瀆職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或者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國家機關公務的合法、公正、有效執行,損害公民對國家機關公務的客觀、公正、有效執行的信賴,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廣義的瀆職犯罪除了上述情況外,還包括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員失職罪,以及報復陷害罪、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等。監委管轄的瀆職罪對應廣義瀆職犯罪的概念。  中國歷史上,為了維護階級統治,普遍重視對官吏犯罪的打擊。唐朝是中國封建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唐朝制定的唐律對官吏職務活動的內容、範圍、職責和法律責任都有規定,其中對濫用職權行為的規定有擅改律令、署置過限、出使輒幹他事等,此外還有司法人員瀆職犯罪等規定。明朝關於官員瀆職行為主要規定在《大明律》的《吏律》和《刑律》兩篇中,對於玩忽職守類的瀆職行為有明確規定,如實政不修、承辦逾期、擅離職役等。清朝,瀆職類犯罪的規定與《大明律》規定基本一致。  1979年刑法對瀆職罪也做了明確規定。1979年刑法第八章瀆職罪共有8條規定,其中包括賄賂犯罪、洩露國家重要機密犯罪、玩忽職守犯罪、司法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犯罪、虐待被監管人員犯罪、私放罪犯犯罪、郵電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毀棄郵件犯罪等7種犯罪,另有一條規定犯本章之罪情節輕微的可以酌情予以行政處分。可見1979年刑法實際將職務犯罪都規定在瀆職罪一章中。  1997年刑法則將賄賂犯罪等罪名從瀆職罪中劃分出去,形成貪汙賄賂罪的內容,並充實了瀆職罪一章的規定,基本形成了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三類瀆職犯罪。在1997年刑法實施過程中,針對瀆職罪的主體、損失後果的認定、併案偵查等問題,先後出臺了多個司法解釋和批覆意見,逐步完善了瀆職罪的犯罪構成要件。200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門就瀆職罪主體適用問題作出立法解釋,擴大了瀆職罪主體範圍。2013年「兩高」發布實施《關於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對瀆職罪查辦中損失標準計算、數罪併罰、追訴期限等問題進行了規定,進一步完善了瀆職罪的規定。  一、監委管轄瀆職犯罪案件基本情況。監察法第十一條規定:「監察委員會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履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二)對涉嫌貪汙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權力尋租、利益輸送、徇私舞弊以及浪費國家資財等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進行調查」。監委的調查不同於司法機關按照刑事訴訟程序進行的偵查活動,是針對公職人員的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進行的一項法定監察工作。上述規定,是對監委管轄的犯罪類型進行的原則性規定,與刑法所規定的罪名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  根據有關管轄規定,監委共對涉及貪汙賄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等六大類犯罪88個罪名擁有管轄權,其中部分罪名監委和其他機關共享管轄權,監委只負責公職人員涉嫌該罪名的管轄。涉及瀆職犯罪問題的主要有三大類,分別為濫用職權類犯罪,玩忽職守類犯罪,徇私舞弊類犯罪。這三類罪名是瀆職犯罪抽象罪名,抽象出了三類瀆職犯罪的基本特徵。在審查調查工作中,應注意使用刑法中規定的具體罪名,以免造成混淆。  二、監察機關和檢察機關的管轄分工。首先,需要明確專屬監察機關管轄的瀆職犯罪。在監委管轄的瀆職犯罪中,根據刑法規定的犯罪構成,以公職人員身份作為犯罪主體的,應由監委專屬管轄,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不再有管轄權,如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員濫用職權罪等。  其次,對於檢察機關管轄的司法工作人員瀆職犯罪,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的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2018年11月,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關於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司法工作人員相關職務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共列舉了徇私枉法罪、刑訊逼供罪、私放在押人員罪等14個罪名可以由檢察院管轄。其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兩罪,屬於非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應由監委管轄,另外非法拘禁、非法搜查兩罪,非司法工作人員實施的,應由公安機關管轄。檢察機關立案偵查上述犯罪,發現犯罪嫌疑人同時涉嫌監委管轄的職務犯罪的,一般應以監委為主調查,檢察院予以協助。經溝通,認為全案由監委管轄更適宜的,檢察院應當撤銷案件,將案件和相應職務犯罪線索一併移送監委;認為由監委和檢察院分別管轄更為適宜的,檢察院應當將監委管轄的相應職務犯罪線索移送監委,對依法由檢察院管轄的犯罪案件繼續追查。

相關焦點

  • 瀆職犯罪審查調查工作探析:瀆職犯罪的概念及管轄
    廣義的瀆職犯罪除了上述情況外,還包括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員失職罪,以及報復陷害罪、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等。監委管轄的瀆職罪對應廣義瀆職犯罪的概念。  中國歷史上,為了維護階級統治,普遍重視對官吏犯罪的打擊。
  • 瀆職犯罪審查調查工作探析①:瀆職犯罪的概念及管轄
    瀆職犯罪的概念及歷史沿革瀆職罪是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或者履行職責的過程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國家機關公務的合法、公正、有效執行,損害公民對國家機關公務的客觀、公正、有效執行的信賴,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廣義的瀆職犯罪除了上述情況外,還包括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員失職罪,以及報復陷害罪、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等。
  • 瀆職犯罪審查調查工作探析③:瀆職犯罪如何認定
    以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瀆職犯罪為例,一些國企領導人員的瀆職行為往往隱藏在所謂「正常」經營活動之中,企業投資活動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可能賺得多,也可能賺得少,這就存在怎麼將正常的投資虧損和瀆職犯罪區分開來的問題,其實質也即是否存在違規點的問題。
  • 學習丨關於瀆職犯罪,這些基本概念要是不懂你就out了→
    廣義的瀆職犯罪除了上述情況外,還包括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員失職罪,以及報復陷害罪、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等。監委管轄的瀆職罪對應廣義瀆職犯罪的概念。中國歷史上,為了維護階級統治,普遍重視對官吏犯罪的打擊。
  • 瀆職犯罪審查調查工作探析②:調查瀆職案件的基本方法
    隨著社會政治經濟事務分類越來越細緻,企業經營活動越來越複雜,涉嫌瀆職犯罪的被調查人所從事的工作專業性也越來越強。瀆職行為往往都發生在被調查人的履職過程中,這樣一來,調查瀆職犯罪很大程度上就成了「外行查內行」。
  • 行為人涉嫌瀆職犯罪且有受賄行為如何處理
    行為人實施受賄行為和瀆職行為,在符合受賄罪和相關瀆職犯罪構成要件的情況下,即應以受賄罪和相關瀆職犯罪數罪併罰。可能有些同志會認為,既然受賄行為和瀆職行為屬於牽連關係,按照牽連犯的一般處斷原則,應當擇一重罪處罰(如上述第二種觀點)。對此,筆者認為不妥當。從理論上看,牽連犯本質上屬於兩個不同的犯罪行為,觸犯了兩個不同罪名,不應絕對的擇一重罪處罰。
  • 瀆職犯罪適用法律疑難問題
    深入討論這些疑難問題並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是依法懲治瀆職犯罪、確保公職人員正確履職的必由之路。     瀆職罪的一般主體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但現行刑法並未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概念作出明確解釋,僅在第93條對「國家工作人員」的概念作出了定義。200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出臺的《關於瀆職侵權犯罪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明確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範圍,並將其他四類情況也視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擴大了瀆職罪的主體範圍。
  • 解讀:具體案件中的瀆職犯罪
    1.石油、天然氣生產經營管理中的瀆職犯罪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油氣、破壞油氣設備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3號)第七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實施下列行為之一,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的規定,以濫用職權罪或者玩忽職守罪定罪處罰
  • 觀點:以「客觀歸責理論」分析瀆職犯罪一則
    以「客觀歸責理論」分析瀆職犯罪一則   客觀歸責理論發源於德國,並在德國刑法學理論中成為極具影響力的學說,該理論引入中國已有十多年,在司法實踐中,恰當運用客觀歸責理論也有助於進一步釐清思路,得出正確的結論。「客觀歸責理論」的集大成者是德國學者羅克辛教授。
  • 瀆職犯罪「重大損失」認定亟待細化
    根據刑法規定,瀆職犯罪的許多罪名都要求有一定數量或形式的「重大損失」才能構成,可見損失認定對於瀆職犯罪的定罪量刑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然而,當前對瀆職犯罪中損失的認定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認真研究解決。  損失的認定節點亟須細化。
  • 增設獨立罪名懲治網絡安全監管瀆職犯罪
    ◎網絡安全監管瀆職犯罪作為新型犯罪,是以網絡技術、網絡時代、網絡犯罪等新興網絡因素為基本前提,是破壞國家網絡安全監管制度及其正常運行的新型網絡瀆職犯罪行為。  ◎設立獨立的網絡安全監管瀆職罪罪名,意味著傳統瀆職犯罪規定應積極通過立法完善予以正面回應。  網絡安全形勢愈演愈烈,各國都高度重視網絡安全監管工作。網絡安全監管的基礎性地位日益凸顯。
  • 瀆職類犯罪
    瀆職類犯罪(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徇私枉法罪)
  • 主體身份不同如何認定共同瀆職犯罪
    瀆職犯罪中關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與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能否構成共同犯罪、應如何定性?由於刑法立法中沒有專門涉及瀆職犯罪共同犯罪定性與處理的規定,理論界與實務界認識不一。筆者對此探討如下:  1.非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能否成為瀆職犯罪的共同實行犯?
  • 常見職務犯罪解讀|濫用職權罪④具體案件中的瀆職犯罪
    1.石油、天然氣生產經營管理中的瀆職犯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盜竊油氣、破壞油氣設備等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3號)第七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實施下列行為之一,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條的規定,以濫用職權罪或者玩忽職守罪定罪處罰:(一)超越職權範圍,
  • 中國嚴懲瀆職犯罪 明確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量刑標準
    中國嚴懲瀆職犯罪 明確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量刑標準   中新社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張蔚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8日對外公布,從嚴懲治瀆職犯罪,首次明確濫用職權罪和玩忽職守罪的定罪量刑標準,首次明確實施瀆職行為並收受賄賂的應當數罪併罰,首次明確以「集體研究」形式實施瀆職犯罪應依法追究負有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
  • 多數免予刑事處罰或緩刑 瀆職犯罪為何難領實刑
    法律的最終裁判令老百姓驚奇:失職瀆職的12名官員竟無一人領到實刑!    這不是個案,更不是特例。    2006年,全國檢察機關立案查辦涉嫌瀆職等職務犯罪案件629人,已辦結的涉嫌瀆職犯罪257人,從法院最終判決的結果分析,免予刑事處罰或緩刑的佔了絕大多數。「對瀆職犯罪處理普遍偏輕。」1月12日,在石家莊召開的一次研討會上,最高檢反瀆職侵權廳的一位負責人說。
  • 最高檢今年擬修訂重大和特別重大瀆職犯罪標準
    社會公眾,特別是一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包括有些地方和部門領導幹部,對瀆職侵權犯罪的嚴重危害性,以及懲治和預防瀆職侵權犯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知程度還不夠高,相當多的瀆職侵權犯罪案件被忽視、被容忍、被「諒解」。司法環境問題是檢察機關查辦瀆職侵權犯罪遇到的難點之一。  「檢察機關在查辦案件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相當多,概括起來叫做:『三難一大』。
  • 登封市司法局開展「做好社區矯正,遠離瀆職犯罪」警示教育專題培訓會
    講座中,麻文峰利用其豐富的辦案經驗及多年紮實的工作經歷以「做好社區矯正,遠離瀆職犯罪」為題,詳細闡述了司法工作人員瀆職犯罪的概念,並結合近幾年全國各地發生的社區矯正瀆職犯罪真實案例,深刻分析了當前社區矯正工作中易發瀆職犯罪的薄弱環節,並在如何預防瀆職犯罪、提高社區矯正執法人員工作責任心、增強廉政意識方面與全體參會人員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 【代表連線】二月河:深挖危害民生安全背後的瀆職犯罪
    對於官員的瀆職侵權行為,有關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用法治「金箍棒」給權力劃定邊界,防止「改革紅利」被貪汙挪用。受《聲音周刊》編輯部的委託,筆者就懲治瀆職侵權犯罪這一話題採訪了二月河。《聲音周刊》:反腐治庸一直是您關注的重點,您對治理「為官不為」現象有何建議?二月河:為官不為貽害無窮。
  • 海南近5年瀆職犯罪平均個案造成損失258萬
    瀆職侵權犯罪,被稱為「不落腰包的腐敗」,其造成的損失、危害遠遠大於貪汙、賄賂犯罪所帶來的損失、危害。有權威部門曾做過這樣的統計,把近5年來貪汙賄賂的犯罪和瀆職侵權犯罪的做了一個比較,把所有的辦案涉及金額除以案件數量,把每個案件造成的損失都統計了出來,得出了一個結論:貪汙犯罪平均個案損失是15萬元,瀆職侵權犯罪的平均個案損失是25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