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臍疝與嬰兒臍疝的區別

2020-12-22 39健康網

  (1)嬰幼兒臍疝多發生於1歲以下嬰兒;而成人臍疝多見於中年婦女。

  (2)嬰幼兒臍疝多為先天發育異常所致,包括臍環未閉或臍環周圍癱痕組織薄弱導致臍疝形成;而成人臍疝多為後天因素促成,如妊娠、腹水、腹部腫瘤、過度肥胖等原因,導致臍部周圍組織薄弱,抵抗腹腔內壓力上升的能力下降所致。

  (3)嬰幼兒臍疝主要表現為臍部半圓形隆起,一般如拇指頭大小。小兒啼哭時隆起體積略增大,一般無明顯症狀,很少發生嵌頓。而成人臍疝疝內容物多為大網膜或小腸,由於疝門較小,反覆脫出易發生粘連而形成難復性疝。主要症狀為局部脹墜不適,如有嵌頓或絞窄,可出現腹部劇烈疼痛、噁心、嘔吐等腸梗阻症狀。疵內容物如為腸管,多柔軟,加壓後體積略縮小。如果內容物為大網膜,則觸之硬韌不平。在嵌頓及絞窄情況下,腫物變大、變硬,有明顯壓痛。絞窄晚期可出現全身中毒症狀及脫水、酸中毒及休克等臨床表現。

  (4)嬰幼兒臍疝在治療上首選非手術療法,可選擇粘膏貼臍療法。具體方法是回納疝內容物,用一個大於臍環的硬幣或小木片,外包紗布抵住臍環,同時用雙手將腹部兩側腹壁向中線推壓,以縮小腹圍。再用寬4釐米一5釐米的長腹帶固定臍部的壓墊。貼腹帶的部位先用安息香酸酊塗於皮膚,以增加其粘度。粘膏每隔1—2周更換1次。經上述非手術治療1年後無效或患兒年齡在2歲以上,臍環仍大於1.5釐米一2釐米者,可考慮手術治療。成人臍疝很難用非手術治療方法取得成功,應積極採用手術治療。

(實習編輯:龔麗芬)

相關焦點

  • 嬰兒臍疝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臍疝主要是因為肚臍部位的筋膜缺損,臍環呈開放狀態,缺損處有正常的皮膚覆蓋。這是一種發育缺陷性的問題,與遺傳因素也有一定的關係,是小嬰兒時期比較常見的一種外科疾病。
  • 什麼是臍疝?
    臍疝嬰兒發病率較高嗎,尤其是早產兒、低體重兒。在胎兒期,臍環下半部通過臍動脈和臍尿管,臍環上部通過臍靜脈,嬰兒出生後,這些管道隨即閉塞而變成纖維素,餘臍帶脫落後的瘢痕性皮膚相癒合,因此該部是一薄弱區,臍疝的形成還與腹壁肌肉的發育有關,在嬰兒期,兩側腹直肌及前後鞘在臍部尚未合攏,這就使臍疝更容易發生,在上述條件下,各種腹腔內壓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瀉、過多哭鬧等,皆能促使腹腔內容物經未癒合的臍環外突。
  • 嬰兒臍帶脫落後肚臍凸起,小兒「臍疝」,如何治?
    「其實這是『臍疝』,俗稱『氣肚臍』,是嬰兒時期常見的疾病之一。」市婦幼保健院兒外科主任醫師張友波介紹,由於胎兒階段臍帶從腹壁穿過,臍部是腹壁最晚閉合的部位。在嬰兒期,兩側腹肌未完全在中線合攏,留有缺損,醫學上稱為臍環。
  • 新生兒臍疝多數能自愈
    誰知沒過幾天,寶寶的肚臍鼓起一個包,哭鬧時會變得更大,到醫院就診,醫生說是臍疝。    河南省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主任王獻良介紹,臍疝是新生兒先天性常見疾病之一,絕大多數能自愈,只有極少數需要手術。臍疝民間俗稱「氣肚臍」,其實是疝氣出現在肚臍位置,早產兒和低體重兒更常見,因為腹腔壓力大,把一部分器官或組織通過肚臍擠出來。
  • 寶寶臍部鼓了包,媽媽可不能不當回事,當心小兒臍疝
    寶媽小美剛剛有了寶寶,本來是件高興的事情,最近卻滿臉的陰雲,問了才知道,小美的寶寶剛出生幾個月肚臍就鼓了一個大包,都好幾天了還是下不去,去醫院打聽才知道長了臍疝,不知道有多少的寶媽有小美這樣的痛苦。對於新生兒來說,寶寶長臍疝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嬰兒要比成人更加容易長臍疝。
  • 寶寶臍疝怎麼辦?需要動手術嗎?
    在此也提醒寶爸寶媽們在護理新生兒時,需要特別注意防止臍疝這種常見病的發生什麼是臍疝?,一般來說,早產兒由於身體發育功能弱,比其他足月生的寶寶更容易得臍疝症狀1.臍疝多發生於臍帶脫落後的數天和數周的嬰兒,有的寶寶在幼兒期會有臍疝,這也是寶寶的常見病2.臍疝多發生在臍帶的切斷處,疝的表面有皮膚覆蓋,主要表現在臍部有包塊突出,寶寶哭鬧時包塊增大,皮膚緊張呈輕紫色,安靜平臥或睡眠時包塊縮小消失
  • 聊聊臍疝的那些事
    疝囊大小不一,直徑多為1cm左右,偶有超過3~4cm者,多見於低出生體重兒,體重低於1.5kg者75%有臍疝寶寶出現臍疝的原因及症狀原因1.新生兒出生時腹肌發育相對不完善,而腸道肌肉發育相對完善,所以我們常看到寶寶的肚子總是鼓鼓的,就是這個原因,尤其是臍部的腹直肌有間隙,當腹部壓力增高時便容易形成臍疝
  • 肚臍凸出來,十有八九是臍疝,大多會自愈
    ,「什麼是臍疝?」,「為什麼會這樣?」現在一一回答以上問題。很多新生兒在7~14天後臍帶脫落,寶媽發現肚臍依然凸出來沒有回縮。就會有各種猜測,是不是出生時臍帶沒有結紮完美。也會擔心寶寶會不會一直就這樣。我可以明確地說大多會自愈。臍疝多見於早產兒,小於胎齡兒等。
  • 臍疝,寶寶肚臍上鼓起的包
    這個包就是臍疝,我們今天科普的主要內容。一、臍疝是什麼?寶寶臍帶脫落後,有時肚臍會突然鼓起,尤其是在哭鬧、便秘用力後,肚臍處變高,凸起一個球形軟囊「小包」,等孩子平靜時,「包」又變小變平了,這應該就是臍疝了。
  • 什麼是小兒臍疝?一定需要動手術嗎?小方法解決寶寶大問題
    什麼是臍疝?「臍疝」 有時候會發病於出生後不久的寶寶,發病率約2.6%,女孩多於男孩,1歲以下的嬰兒多見。具體可見到寶寶臍部有鼓起的圓形小腫塊,小的像櫻桃,大的像核桃,安靜或躺著時小腫塊可消失。但是寶寶坐起、站立、咳嗽、哭鬧時小腫塊又會鼓起來,有時可鼓得大而緊繃。
  • 臍疝3現象需警惕
    什麼是臍疝?臍疝在新生兒階段相當常見,通常是因為肚臍下的筋膜層及腹直肌尚未完全生長密合,當寶寶腹部用力、咳嗽或哭鬧時,導致腸子脫出將肚臍往外頂,便會造成臍疝。臍疝的3大明顯症狀:通常出生幾個星期內臍帶脫落後就可以看到是否有臍疝,但有些小孩長大一點後才會得。症狀1、寶寶哭鬧時,肚臍部位會更加凸腫明顯。
  • 寶寶的肚臍有臍疝是咋回事?寶媽不用過分緊張,多數會消下去
    這凸出來的肚臍,有一個學名,叫「臍疝」。嬰兒臍疝也屬於比較普遍的症狀,所以寶媽們不用過分緊張。那這臍疝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來聽聽程爸的說法。寶寶臍疝產生的原因寶寶的臍疝一般發生在臍帶脫落之後,而臍帶脫落的地方,也就是肚臍的位置,因為腹直肌還沒有合攏,所以當寶寶腹腔內壓力增高的時候,肚皮就會向外形成臍疝。很多寶媽一位臍疝裡面是一股氣,其實不是的。臍疝裡面其實是腸管的一部分,所以並不存在氣體一說。
  • 寶寶臍疝怎麼辦?
    寶媽要注意,其實這是小寶寶們經常會遇見的一種疾病:臍疝。1.什麼是臍疝寶媽要知道,臍疝是由於寶寶先天發育出現異常造成的,一般情況下在寶寶出生之後的兩個月之內最為常見,大部分是因為寶寶出生之後臍帶孔沒有閉合完全,導致腹腔內的一些組織受力膨脹造成的。
  • 寶寶臍疝一定要做手術?爸媽在家做好這3點大都能自愈!
    2019年1月23日,浙江寧波婦兒醫院接診了一個剛出生41天的小嬰兒,寶寶被送到醫院的時候已經有休克特徵,手腳冰涼、呼吸衰弱、面色慘白。提起臍疝,很多家長都不是特別明晰,今天就來說一說關於臍疝的幾個問題。臍疝到底是什麼東西?小兒臍疝一定需要手術麼?寶寶得了臍疝媽媽應該做點什麼?臍疝到底是個啥東西?
  • 臍疝修復外科手術圖解
    第1頁:臍疝氣怎麼辦第2頁:臍疝修復外科手術圖解(1)第3頁:臍疝修復外科手術圖解(2)第4頁:臍疝手術注意事項……新生兒臍疝  有些時候肚臍不甘心地位中落,會相當突兀地膨出在肚子的正中央,形成了讓不少家長頗為擔心的「臍疝氣」狀況。到底這種肚凸凸的情形要不要緊?需不需要檢查或開刀?有人說,這可能是甲狀腺功能有問題,是不是真的?
  • 嬰兒患小兒臍疝肚子鼓起 父親竟一刀劃開肚臍「放氣」
    諸建明表示,其實男嬰患的是小兒臍疝,是常見的外科疾病,一般在孩子2歲前便會自愈。諸建明解釋道,新生兒臍帶脫落後,肚臍的薄弱處會隨著寶寶生長慢慢閉鎖。但是,當肚臍兩側的腹壁肌肉尚未發育成熟、臍環還未完全閉合時,寶寶會因咳嗽、腹瀉、情緒激動等刺激,導致腹腔壓力升高,腹腔中的腸道、內髒便會從臍環凸出,從而形成臍疝。
  • 新生兒臍疝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點擊編輯籤名「新生兒臍疝」——顧名思義,就是由於肚臍沒有得到很好的閉合,導致腸子的一部分從肚臍部位鼓出來而造成的疝氣那新生兒臍疝的注意事項有哪些呢?1、在寶寶哭鬧的時候,首先應該安撫,並判斷哭鬧是否因為臍疝氣所引起。雖然臍疝氣算是良性症狀,但是家長仍需留意觀察臍疝氣的情況。和腹股溝疝氣不同的是,臍疝氣多半會自行復原,而且幾乎都不需要進行手術,但腹股溝疝氣幾乎都需要通過手術來改善症狀。
  • 腹股溝疝不能自愈,臍疝通常無害
    臍疝就是在肚臍的部位出現的凸起,文章開頭的寶寶,就是臍疝。很多老人常說,不能讓孩子總哭,不然會把肚臍哭得鼓起來。其實,這就是發生了臍疝。為什麼會發生疝氣?寶寶為什麼會發生疝氣呢?真的因為哭的太多導致的嗎?當然不是。
  • 寶寶臍疝有哪些表現?治療方法有哪些?
    一、造成臍疝的原因本病發生與臍部特點有關。在胚胎期,臍環下半部通過兩根臍動脈和臍尿管,臍環上部通過臍靜脈,出生後這些管道均閉塞而變成纖維條索。臍帶脫落後臍部形成瘢痕與上訴結構形成索帶相連。由於上述結構的存在使腹部肌肉和筋膜在臍環處留有缺損,在腹部壓力增加的情況下如患兒嘔吐、咳嗽、腹瀉、便秘等腸管可通過薄弱區膨出而形成臍疝。
  • 很可能有臍疝!醫生:別慌!只有這種情況下...
    審閱者: 王新寶(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 如果孩子肚臍周圍有凸起物,說明他可能有臍疝。 在臍帶脫落之前,家長可能會注意到孩子哭泣時,該部位似乎會更加向外突出。或許,一旦臍帶脫落,家長會看到肚臍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