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瀛|人和為綱書《琴況》

2021-02-12 夕溪齋名家古琴藏品館

徐上瀛,號青山,江蘇婁東(今太倉)人,生年約為明萬曆十年(1582年),卒年約為清康熙元年(1662年)。

徐上瀛所生之年,正值明朝風雨飄搖之際。徐上瀛自幼便有濟世報國之志,然命途多舛,兩次參加武舉考試都未能得到主考官的賞識。懷才不遇的徐上瀛發出了憤懣不平的吶喊:「不第音度大雅,而重慷慨擊節,深有得於忠憤之志,直與三閭在天之靈千古映合!」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暮秋,李自成大軍逼近北京,眼見明王朝搖搖欲墜。此時,徐上瀛在杭州的斷橋之上,眼前秋風瑟瑟,黃葉滿天,想到如今的明朝危在旦夕,自己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卻報效無門。感慨之際,他取下隨身的琴囊,彈奏了一曲《漢宮秋》。正從京師歸來的朝廷官員陸符恰好聽到他的演奏,便問徐上瀛是否願意進京為朝廷效力。徐上瀛一聽,喜出望外,連連誇獎自己的武藝高強:「我曾經兩舉武闈,射必洞中,六花五火,兼有秘術。」陸符笑了笑說:「你誤解我的意思了。我看中的是你的琴藝,而不是武藝。當今萬歲十分喜愛古琴,尤其善彈你剛剛彈奏的《漢宮秋》,可是遠不如你彈得生動。所以,我想推薦你進宮彈琴,但不知你意下如何。」徐上瀛心中暗道「如今的琴風繁複哀靡,遠失中正平和的宗旨。如果進京,也許不失為一個罷黜新聲、復還太古的機會。」

第二年,徐上瀛便應約趕赴京城。船至京口,李自成進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隨之,吳三桂勾結清兵入關,舉國上下的仁人志士紛紛投入抗清的鬥爭之中。徐上瀛毅然棄琴仗劍,請求北上抗清,但是使者卻派他駐守長江,使徐上瀛十分的沮喪,悻悻辭謝而去。不久,清軍大舉南下,徐上瀛不願與異族合作,遂更名為「谼」,號石帆,隱居於吳地的穹窿山學道,過著「結茅穹窿,蓬蒿滿徑,不自知釜生魚甑生塵也」的生活,直至生命的結束。多年之後,當陸符在此遇到他時,見此情景,只能感嘆「惝恍若夢」了。

雖然徐上瀛無法實現「報國」的理想,但於琴學一道,卻是卓有成就。他曾師從著名琴家陳愛桐之子陳星源學習《關雎》《陽春》等曲目。之後又向陳愛桐的入室弟子張渭川學琴,其中包括陳愛桐秘而不傳的《瀟湘水雲》《雉朝飛》等曲目。後與京師琴家沈太韶神交,與嚴天池結為忘年之交,從「四方學者」學習,採擷英華,自成一家,終於獨步琴壇,成為繼嚴天池之後虞山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時人讚譽他為「今之戴安道」「今世之伯牙」。

徐上瀛編訂的《大還閣琴譜》,與嚴天池的《松弦館琴譜》,成為虞山琴派的代表琴譜。《大還閣琴譜》原名《青山琴譜》,徐上瀛在臨終之前將此譜交給他的學生夏溥。到清康熙十二年,夏溥將《青山琴譜》以及徐上瀛所著的《萬峰閣指法秘》《溪山琴況》一起交給大司馬蔡毓榮父子,取名為《大還閣琴譜》。

作為一個妙於指法的琴家,徐上瀛將長年彈琴積累的體悟集成了《萬峰閣指法秘笈》。在秘笈中,徐上瀛不但對指法的具體演奏方法做了詳盡的解釋,還指出了當時琴人演奏中的弊病和問題。現代著名的琴家查阜西對這本書給了極高的評價:「《萬峰閣指法秘笈》之創作性,《澄鑑堂》竊之,《五知齋》踵之,《與古齋》等效之。」

徐上瀛與虞山派的創始人嚴天池同為陳愛桐的再傳弟子,還是忘年之交。所以,《大還閣琴譜》與嚴天池所編輯的《松弦館琴譜》在體系、風格方面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與嚴天池不收疾曲、不收外調的原則不同,徐上瀛認為曲調中有徐必有疾,疾徐不可偏廢,應是兼收並蓄、疾徐皆備,今古並宜。因此,在編輯《大還閣琴譜》中,徐上瀛刪除了曲意平淡的六首琴曲,而補充了《烏夜啼》《雉朝飛》《瀟湘水雲》等疾曲。《松弦館琴譜》已經出現了由「聲多韻少」向「聲少韻多」的變化趨勢,到了徐上瀛的《大還閣琴譜》中,左手「韻」的風格,則越來越複雜和細膩。由於徐上瀛無論在實踐方面,還是理論方面都彌補了嚴天池的缺憾,因此後世琴人對其讚譽有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是譜(《松弦館琴譜》)之後,繼之者有徐青山《大還閣》。天池、青山二家,遂為虞山派之大宗。」

但在古琴藝術的發展史上,確立徐上瀛重要地位的是他的《溪山琴況》。這部著作,是徐上瀛長年吟詠琴性的心得體驗,它汲取、繼承了歷代琴論著作與琴樂思想的成果,並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從而成為研究琴樂美學的重要文獻。根據徐上瀛的弟子錢棻在《大還閣琴譜》的序言中說:「昔崔遵度著《琴箋》,範文正請其指,度曰:『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琴在是矣。』今青山復推而廣之,成二十四況,研微盡變。」可見,徐上瀛的《溪山琴況》,是在北宋琴家崔遵度提出的「清」「麗」「靜」「和」「潤」「遠」的基礎上,推演發揮而成的。徐上瀛十分推崇嚴天池的琴風,認為「琴譜不啻充棟,獨稱《松弦館》為最,以其音調大雅,與俗不侔。」雖然《琴況》對嚴天池的美學觀念稍有變通,但觀其基本論述,還是建立在「清」「微」「淡」「遠」的基礎之上的。

《溪山琴況》中的「琴況」,有狀況、況味之意,旨在玩賞琴樂的狀況、意態,品嘗其況味、情趣。正如徐上瀛所言:「琴音中有無限滋味,玩之不竭。」在《溪山琴況》一書中,徐上瀛提出了「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採」「潔」「潤」「圓」「塵」「宏」「細」「溜」「健」「重」「輕」「遲」「速」二十四況。

「和」作為第一況,是二十四況中的總綱。徐上瀛所提出的「和」,綜合了先秦以來儒、道兩家以及嵇康、崔遵度等人對於「和」的見解,從旋律、速度、力度、意蘊四個方面來探討它們之間的聯繫。徐上瀛說:「弦與指和,指與音和,音與意和,而和至矣。」所謂「弦與指和」,指對演奏技術必須掌握純熟,運用自如,「往來動宕,恰如膠漆」,使「弦」與「指」達到一種和順的關係。而後「指與音和」,即在熟練地掌握了演奏技術的基礎之上,根據琴曲的需要,適度地使用左、右手的技法,務必使技法的應用與琴曲的表現完美地結合起來。最後達到「音與意合」,即琴曲的演奏並不單純地停留在「曲得其情」的境界,而是用「音」的精粹去表達意蘊的深微,進而達到「弦外之音」的出神入化的至臻境界:

其有得之弦外者,與山相映發,而巍巍影現;與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變也,虛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閣流春。其無盡藏,不可思議。

徐上瀛以「和」為二十四況之首,對其他諸況,亦圍繞「和」字展開論述。雖然《琴況》中提出了「亮」「麗」「宏」「採」,使琴音免於枯淡,但是,它否定「媚耳之聲」,反對「其聲豔而可悅」,強調「麗」只能出於「古淡」,「美」只能發於「清靜」,而亮只能顯於「沉細之際」「無聲之表」。雖然它提出了「勁」「健」的要求,但「健」的目的是使琴音之「衝和之調無疏慵之病」。如此種種,都不離其「和」的總綱。

《溪山琴況》對清代琴壇的影響很大,清初金陵派的代表莊臻鳳的《蝶庵琴聲十六法》大多沿襲了《溪山琴況》之說。清代廣陵派大師徐褀、徐俊父子就從《溪山琴況》中受到啟發,不僅在《五知齋琴譜》中加以引用,而且在實踐中加以發揮,可見《溪山琴況》對後世影響。

相關焦點

  • 小蘭幽習琴記 | 禪宗與《普庵咒》
    禪的思想開始滲入到琴樂中是從宋代開始的,宋人說:「琴者,心也。」琴要講究「心」,這就是吸收了禪學後的改變。北宋成玉磵就在《琴論》中提出了「攻琴如參禪」的主張,較早地將琴與禪、悟等佛教禪宗的理念結合起來,開創了儒道禪相結合的琴學傳統。
  • 小蘭幽攻琴如參禪——古琴中的佛曲《普庵咒》
    宋人成玉礀(jiàn)在《琴論》中說:「攻琴如參禪,歲月磨練,則無所不通。」明代哲學家李贄認為「聲音之道可以禪通」。明代《溪山琴況》的著者徐上瀛曾寄居僧舍,受到佛教思想較大的影響,提出「修其清淨貞正,而藉琴以明心見性」,將撫琴與觀修自心明心見性聯繫了起來,鼓琴成為自我修行的一個過程。古琴美學中的佛教思想同樣涉及琴曲的創作、演奏、欣賞三大部分。
  • 方為綱為了弄清顏櫻失去孩子的真相,到家裡來找顏櫻!
    方母為了顧全大局,只得幫助田菲菲圓謊,吞吞吐吐告訴方為綱顏櫻意外流產的事情,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沒有說是田菲菲一手造成的。方為綱受不了打擊,趕緊去找顏櫻,顏櫻不在,他在辦公室裡抱住櫻子的照片泣不成聲。李金玲打電話通知紀琴把孩子接走,因為武墨和羅美珍星期天要辦婚禮,嫌孩子在現場礙事,紀琴很難過。
  • 英語「超綱學習」的好處
    前段時間,教育部門整頓培訓班裡面的「超綱」教學現象,整頓理由是加重學生負擔。教育部門這麼做,完全可以理解,也應該支持。
  • 士無故不撤琴瑟——明清琴樂多元發展的思考
    由於琴是中國高雅音樂的代表,既要有相當難度的演奏技巧,又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才能理解它,彈好它,所以並非凡是讀過書的人就能琴、愛琴。不過凡是能琴、愛琴的人,不管是宋徽宗、明憲宗、明崇禎、清雍正、乾隆等帝王,或者董其昌、唐侃、梁詩正等朝廷重臣②,還是清雲間、竹禪等高僧或張孔山等道士,在琴的面前,他們完全是真正的文人。
  • 學講話·品典故|和而不同 綱舉目張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而不同,講究綱舉目張。中美雙方應該就戰略性問題加強溝通,避免誤解誤判,增進相互了解。雙方應該從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發,相互尊重,求同存異,合作共贏,推動中美關係朝著正確方向向前發展。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兩種理念:和而不同、綱舉目張。我們一起來看。
  • 處理好三對關係,破除「以綱為綱」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試大綱,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和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命題都要以國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為依據,促進教考有效銜接。」高考大綱是高中教學的「指揮棒」,為高中教學提供了總體思路。就應試的實際需要看,考綱的確可以起到綱舉目張的指引作用。
  • 「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標籤不能亂貼
    ,就是要「以階級鬥爭為綱」、再搞「階級鬥爭擴大化」嗎?第一,不能把關於階級問題的研究說成是「以階級鬥爭為綱」。」這裡明確指出,在階級尤其是階級鬥爭問題上,必須既要反對「階級鬥爭擴大化的觀點」,也要反對「階級鬥爭熄滅論」的觀點。第二,不能把堅持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說成是「以階級鬥爭為綱」。
  • 臺媒:蔡當局欲「去中國化」亂改課綱,編書者編不出想跳樓
    【環球網報導】蔡當局此前修改高中歷史課綱,強行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以「去中國化」。而尷尬的是,據臺媒報導,臺灣再過兩個月(2020年2月)2019學年下學期就要開學,而符合這一課綱的高中歷史第2冊至今沒有任何版本審核通過,送審的書中80%的內容都還是中國史。
  • 鄧小平理論的起點--三項指示為綱
    鄧小平以毛澤東的「三項指示為綱」大刀闊斧地領導了一系列整頓工作。  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程中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評價說:「1975年的整頓是撥亂反正的開始,是後來改革的實驗,是鄧小平理論的醞釀和起點,是偉大歷史轉折的前奏。  程中原分別就1975年整頓的背景、內容、成效、意義以及整頓中斷的原因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 論八綱辨證
    中醫常用的臨床辨證有八綱辨證、六經辨證、臟腑經絡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但公認八綱辨證為辨證的總綱。八綱辨證標誌著中醫辨證學成為有科學邏輯思維理論方法指導的臨床應用辨證方法學。      中醫的靈魂在於辨證論治,證的確立基於四診合參,醫者並加以提煉分析而成。正邪相爭的某一階段稱之為證,而證的描述和確立則依賴於八綱。
  • 鄧小平巧妙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
    由於「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是造成「文化大革命」混亂局面的根本原因,因此他首先採取措施對這一指導思想進行撥亂反正。   1975年1月,周恩來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提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的我國到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這個報告是鄧小平主持起草的,重提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實際上反映了他的意圖。
  • 「以階級鬥爭為綱」理論考
    30年來,對「以階級鬥爭為綱」這一提法的評價,在官方文件中略有變化,如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1年6月27日)說:「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 論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綱
    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綱,就等於抓住了經濟社會的所有方面的核心、本質,就會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就可以使我們在紛繁複雜中做到繁而不亂,眾而不惑,做到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其次,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綱充分強調人民群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更加明確了我們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綱同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是一脈相承的。
  • 倒黴蛋楊志先後弄丟了花石綱與生辰綱,大家知道什麼是「綱」嗎?
    倒黴蛋楊志弄丟了花石綱與生辰綱,大家知道什麼是「綱」嗎?《水滸傳》中的花石綱與生辰綱的「綱」是什麼東西?在梁山好漢中,青面獸楊志算是個著名的倒黴蛋了。但是,他的命不好,與十位制使一同運送「花石綱」,別人都安全運達,只他押運的在黃河翻了船。因為害怕受處罰,出事後他沒有回府復命,而選擇了逃逸。天下大赦時,他又想重回殿帥府謀個差事,結果讓高俅給趕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