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視察揚州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決策部署,紮實 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用擔當與實幹交出「好地方」建設發展的新答卷,確保「十四五」開好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起好步。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6%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 4.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6.5%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6.5%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2.55%左 右,居民人均收入與經濟發展保持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 在4%以內,單位GDP能耗、主要汙染物減排和環境質量指標 完成省定目標。
圍繞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牢記囑託,在服從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中體現揚州擔當
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要求,發揮長江經濟帶與大 運河文化帶交匯點城市的區位優勢,主動服務、積極融入重大戰略、重大工程,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
全力打造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特色示範。持續推進長江 大保護,開展入江入河排汙口整治,實施好三江營、瓜洲、廖 家溝片區特色示範工程,打造大江風光帶。爭創「兩山」實踐創 新基地。深入抓好長江「十年禁漁」。更大力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 100 項。加快「一港三區」建設,優化港口布局和集疏運體系,打造江河海聯運中心。
全力爭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標杆樣板。緊扣「讓古運河重 生」要求,實施好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加快打造璀 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建成開放揚州中國大運 河博物館、運河大劇院,加強邵伯、灣頭、瓜洲等運河名鎮保 護利用,高標準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三灣核心展示園和八 大運河文化展示片區。完成京杭運河施橋船閘至長江口門段航 道整治,實施通揚線高郵段航道升級改造,加快建設綠色現代 航運示範區。辦好世界運河城市論壇、東亞文化之都系列活動, 講好運河故事、揚州故事。
全力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以連淮揚鎮鐵路通車為契 機,加速對接上海、接軌蘇南、融入南京。突出交通先行,建 成五峰山大橋公路接線,推進龍潭過江通道建設,力爭北沿江 高鐵、寧揚城際開工,做好南京江北地區至儀徵軌道交通、潤 揚第二過江通道前期工作。深化產業合作,聯合打造 G328 科 創走廊、S353 康養產業帶。推動生態共治共保,加強大氣汙染 聯防聯控,探索建立聯合河湖長制,共築綠色生態屏障。
全力服務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建設。緊扣「讓『新運河』發揮重 要作用」要求,配合做好南水北調東線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推 進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加強京杭運河、芒稻河、高寶邵伯湖 等重點水系周邊環境治理,持續實施良好湖泊系列保護工程, 加強過境船舶汙染防治,打造「清水廊道」。深化國家節水型城市建設。依託江都水利樞紐規劃建設水情國情教育基地。
二、堅定不移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產業科創名城根基
聚焦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突出項目投入硬核力量,堅持 產業科創與科創產業雙向發力,鍛長板、補短板,打造強競爭 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產業集群「強筋健骨」。圍繞「323+1」先進位造業集群, 深入實施補鏈強鏈擴鏈行動,建立健全「鏈長牽總、盟長搭臺、 廠長主導、校長支持」的協同推進機制,加快形成支柱產業鏈 群化、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高端化的發展格局。強化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研配套」「整零協同」,大力發展專用車製造,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車完整產業鏈,加大汽車電子類產品補鏈強鏈力度。推動高端裝備產業向智能製造方向發展,努力在數控工具機、糧食機械等傳統優勢領域突破關鍵技術,支持龍頭骨幹企業拓展服務型製造,建設國網江蘇智慧能源「雙創」科技園。推動新材料、數字經濟、生物醫藥和大健康、航空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持續壯大微電子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生物健康產業園、航空「雙創」示範基地等載體平臺,加快實施儀化 300 萬噸和遠東儀化 200 萬噸 PTA 等重大項目。突出工藝創新、模式創新、品牌創新,促進紡織服裝、旅遊日化等傳統產業迭代升級、做大做強。
推動項目建設「量質齊升」。打好招商引資「擂臺賽」。瞄準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四大經濟圈,緊盯世界 500 強、 央企和行業領軍企業,加大產業鏈招商、專業招商、以商引商力度,形成「周周有項目信息、月月有招商拜訪、季季有推介 籤約」的濃厚氛圍,著力招引一批產業層次高、牽引帶動強、 產出貢獻大的重特大項目,新引進重大產業項目 330 個。打好 項目投資「對標賽」。狠抓項目實在度、投資實物量,壓茬推進 「八大領域」重大投資項目,在「兩新一重」、重大製造業項目上 求突破,工業投資增長 7%以上。打好優質服務「競速賽」。加強項目建設全流程服務,對重特大產業項目用地優先供給、融資優先支持、能耗優先保障,新開工重大製造業項目 80 個。
推動產業科創「賦能增效」。支持企業創新轉型發展。實施 龍頭骨幹企業培育和「千企升級」行動計劃,加快培育行業「單打 冠軍」「拳頭產品」,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 10 家,實施產 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100 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100 項。健全「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培育機制,新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 業 600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 1500 家。放大國家級裝配式建築 範例城市品牌效應,推動建築業提質升級、多元發展。深度推 進「兩化融合」「兩業融合」。實施數位化、智能化重大技改項目 40 項以上,新增市級以上智能工廠(車間)20 家,工業技改 投資增長 7%以上。新增「兩業融合」試點單位 20 個,生產性服 務業增加值佔比提升 1 個百分點。優化創新生態體系。著力提 升科技產業綜合體運營質態,推動「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 園區」無縫銜接、一體發展,創成省級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 6 家。加大高層次人才招引力度,舉辦「綠揚金鳳」創新創業人才 發展峰會、瘦西湖創客周等品牌活動,深化「科技鎮長團+產才對接專家組」工作機制。新引進領軍人才(團隊)100 人、優秀 博士(後)150 人,新增院士、專家工作站 10 家以上。深化人 才評價選拔機制改革,進一步貫通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 職業發展通道。新增高技能人才 6000 人。優化「蘇科貸」「高企 貸」等科技金融服務,鼓勵優質企業登陸多層次資本市場,新 增上市掛牌和再融資企業 5 家。
推動開發園區「二次創業」。突出產業集聚。各園區集中力 量打造 1-2 個主導產業、1-2 個新興產業,大力培育招引行業「領 頭羊」、細分領域「隱形冠軍」、高科技「小巨人」,帶動上下遊配 套企業鏈式發展,特色產業產值比重提升 2 個百分點。突出空間集中。推行「一區多園」發展模式,以開發園區為主導,充分整合區位相鄰、產業相近的工業集中區,實行「統一規劃、統 一招商、統一管理」的緊密型、組團式發展。突出要素集約。強化「畝產論英雄」導向,提高投資強度、單位產值、畝均稅收 等入園門檻。深化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綜合評價,對「低產 田」和「高產田」差別化配置資源,清理盤活閒置、低效用地 5200 畝。突出功能集成。提升園區生產生活配套服務水平,打造集 生產、研發、居住、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城市新區。支持杭集 高新區申創國家高新區,江都、寶應申創省級高新區,各開發 園區在全省排名實現進位。
三、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廣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堅持「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共同發力,深化「放管服」改革, 優化全要素、全周期、全流程營商服務,切實提升企業獲得感。
營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嚴格執行市場準入負面清 單,加快完善現代政府採購制度,破除招投標領域隱性壁壘。健全智慧財產權信息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 創建。實體化運行市縣鄉行政審批局,提升鄉鎮(街道)綜合 行政執法局運行效能。推進國家社會信用體系示範城市創建, 優化信用監管、修復和應用機制。探索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對 企業輕微違法行為依法免予行政處罰。全面實施「雙隨機、一 公開」監管,做到「無事不擾、無處不在」。
營造省時省心省力的政務環境。推進企業登記註冊便利化 改革,企業開辦「六個環節」用時壓減至 2 個工作日。優化項目 前期審批機制,實施「多規合一」「多測合一」改革。建成運行不 動產登記、交易和納稅一體化辦理平臺。推動更多高頻政務服 務「一窗通辦」「一網通辦」「一件事一次辦」,打造幫辦代辦、 12345「一號答」總客服品牌。健全政務服務平臺五大基礎數據 庫,強化部門數據互通和業務協同。完善營商環境季度預評、 社會評議機制。
營造重商親商安商的濃厚氛圍。有效落實支持民營企業發 展的各類政策意見,完善政策集成、宣傳和評估機制,確保減 稅降費、惠企獎補等政策紅利直達企業。關心關注小微企業生 存發展,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推動「小微創業貸」擴面降息,優 化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建設。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激勵企業家 勇於創新、奮力拼搏、力爭一流,助力新生代企業家茁壯成長, 推動創業創新創造生機勃發。
四、堅持不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
聚焦「雙循環」,注重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以改 革增動力,以開放添活力。
更大力度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制定做 強做優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完善現代企業 制度,健全市場化運營機制,支持建工控股公司、交通產業集 團等提升主體信用等級。優化園區體制機制,深化扁平化管理、 市場化運營、專業化服務改革。持續推進金融領域改革,支持 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整合發展、做大做強,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 體系。加強政府性債務、企業債務、網際網路金融等風險監測, 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更多維度推進需求側管理。順應多元化多層次消費新需 求,引導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健康、養老、託幼、體育等服務領 域。鼓勵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商貿、文旅、餐飲等傳 統行業跨界融合,大力發展在線教育、遠程醫療等新型消費。優化商業綜合體、農貿市場布局。培育壯大一批沉浸式、主題 式夜市街區。積極發展電商物流、冷鏈物流等專業化物流,大 力發展農村物流,加快韻達快遞電商區域總部基地建設。保持 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更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組織實施新一輪「530」計劃,新招 引世界 500 強及跨國公司項目 6 個以上,實際利用外資 15 億 美元以上。實施外貿市場多元化戰略,開拓「一帶一路」新興市 場,進出口總額實現正增長。積極申報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加快揚州綜保區創新升級發展。參與中阿產業園建設,支 持優勢行業企業「走出去」,維護企業海外合法權益。
五、堅持做大做強中心城區,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聚焦生態宜居特質,突出精當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 讓城市更富競爭力、吸引力。
優化城市大布局。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新 城、老城、古城「三城協同」,完成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 制,劃定生態保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 紅線」,優化空間布局,促進人口和產業集聚。加快江廣融合 區建設,圍繞「生態中心、交通中心、科創中心、新城市中心」 定位,統籌做好江都「三河六岸」、生態科技新城、廣陵新城等 板塊規劃設計,強化聯動開發、融合發展。提升西區新城建設 品質,做強明月湖現代商貿板塊,完善拓展區板塊綜合配套設 施。深化南部產城融合片區建設,促進沿江地區空間整合和功 能優化,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推進東南片區改造更新,完成 施井路改造、江都路南延和聯誼農貿市場搬遷,推進三灣片區 周邊老工業用地生態修復,大力發展科創文創產業。加強古城 保護復興,修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推進「雙東」歷史街區 提升工程,實施原三和四美、老商校等節點綜合改造,提升南 河下、廣陵路等區域整體環境,讓古城「興起來」。
完善城市大交通。圍繞「外高內快、快連快通、好行好停」, 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揚泰國際機場二期擴建 工程,做好高郵通用機場、寧鹽高速揚州段、儀祿高速揚州段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京滬高速揚州段擴容改造、G345 開發 區段建設,完成 G328 儀徵段、江都新都路至廣州路段改擴建。江平路、運河路、潤揚路、萬福路快速路建成通車。加快推進 開發路東延、揚子津路西延、江平路東延等工程。優化骨幹道 路與支線路網銜接,推進智慧交通建設,強化停車場配建管理, 提升交通組織水平。新闢調整公交線路 15 條,新改建公交站 棚 50 座,擴建公交停車場 3 個,創成省公交優先示範城市。
推進城市大治理。全力打好美麗宜居城市建設「六場硬仗」。以鐵腕之力治汙染。加強 PM2.5 和臭氧協同控制,實施廢氣排 放「一園一策」精準治理,開展揚塵、渣土車、柴油貨車、餐飲 油煙專項整治。開展「全域治理、全河(湖)達標」行動,實施 重點斷面達標提優、低劣水體整治和城市內河水質提升工程。建成區汙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覆蓋率達 30%,完成雨水管網 排查檢測。推進土壤汙染防治,受汙染耕地和地塊安全利用率 均達 90%。以繡花功夫提品質。持續開展城郊結合部和背街小 巷環境綜合整治。改造市區城中村 15 個、城鎮老舊小區 214 個、棚戶區(危舊房)5100 套(戶)。新改建公廁 37 座,垃 圾分類集中處理率達 85%。
六、持續放大城市文化特色,打造全域全時旅遊目的地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旅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厚 植文化軟實力,增強文旅產業競爭力。
持續擴大美食之都影響力。推進淮揚美食標準化、工業化 發展,支持品牌餐飲企業「走出去」連鎖經營。加快淮揚菜烹飪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建設。改造提升中國淮揚菜博物 館,建成世界美食之都展示館,推進美食示範店評選工作。提 檔升級「三把刀」、虹橋坊、1912 等特色街區,培育一批有揚州 特色的「網紅店」「打卡地」。辦好中國(揚州)國際創意美食博 覽會、淮揚菜美食節、中國早茶文化節等活動,支持舉辦 2021 黑珍珠餐廳指南發布暨頒獎盛典,打響「食在揚州」品牌。
精心打造賽會活動品牌。統籌組織好 2021 年揚州世界園 藝博覽會宣傳推介和開閉幕式等系列活動,努力辦成一屆具有 時代性、創新性、國際性的園藝盛會。積極發展「後園博經濟」, 推進萬有國際旅遊度假區、銅山體育特色小鎮等重點項目建 設,全面提升棗林灣旅遊度假區品質。辦好 2021 年「4·18」國際 經貿旅遊節、鑑真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籌備 2022 年世界田聯 半程馬拉松錦標賽,力爭東亞田徑協會總部落戶。
培育壯大特色文旅產業。聚焦「兩古一湖」等重點板塊,優 化文旅空間布局,串點成線、聯動發展。支持瘦西湖景區創建 國家級大運河文化旅遊度假區,加快建設華僑城、光線傳媒等 重大文旅項目。做好「四季遊」「夜遊」大文章,提升「揚州的夏 日」「冬遊揚州、食泉十美」等品牌活動影響力,精心推出一批以 運河、研學、古街古巷等為主題的旅遊精品線路,積極發展會 展旅遊、電競旅遊、民宿旅遊等新業態。用好用活漆器、玉雕、 琴箏等非遺資源,在傳承創新中繁榮「揚州工」。
七、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業農村煥發新活力
堅持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優先發展現代農業。穩定重點農產品供給。實施「糧安工 程」和糧食綠色增產「1120」工程,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 「非糧化」,新建高標準農田 15 萬畝,糧食播種總面積穩定在 580 萬畝,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 78%。加快推進現代化生豬 養殖集聚區建設,新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 5 家。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行動,新增省級農 業產業化聯合體 3 個。培育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新業態, 建成鄉村休閒旅遊農業示範點 10 個。
建設秀美宜居鄉村。編制「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實施美 麗田園鄉村建設「三大行動」,建成特色田園鄉村 20 個、新型農 村社區試點 5 個。深化「四好農村路」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 180 公裡、農橋 30 座。新建農村示範生態河道 50 條,推進裡下河 窪地治理、揚州閘泵站、儀揚河閘改造等重點工程。加強農村 環境「五位一體」綜合管護,推進農業面源汙染防治,拓展基層 河湖長制、斷面長制,行政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
推動強鎮興村富民。深化農村改革。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市 場體系,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推進農戶承包土地 經營權流轉。新增市級示範家庭農場 50 個,縣級以上示範合 作社比例達 13%。推動村企聯建。開展「千企聯千村、共走振 興路」行動,探索多元化聯建模式,深化產銷合作,支持發展 跨地域產業、物業等「飛地經濟」,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增長 5%,無債村比例達 40%。促進農民增收。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鞏固「三保五助」成果。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新增農村轉移勞動力 4000 人。加強鄉村振興帶頭人和高素質 農民培育,擦亮「揚家匠」鄉土人才品牌。
八、全面加強社會建設,畫好民生幸福「同心圓」
堅持民生無小事,下大力氣防風險、補短板、惠民生,共 建共享安居樂業、安定和諧的美好家園。
著力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人 物同防、多病共防」,加強冷鏈食品和進口貨物檢疫、水路空 運防疫,強化醫療機構預檢分診、發熱門診「哨點」作用,落實 基層醫療機構、門診部、小診所首診報告制度。嚴格醫療機構 院感防控。開展重點人群疫苗接種。抓實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 作。堅持「平戰結合」「醫防協同」,構建智慧化、多點觸發公共 衛生監測預警系統,加強核酸檢測、醫療救治等能力建設,做好防控物資、隔離場所儲備,優化定點醫院騰空、方艙醫院改造預案,組織開展市、縣應急演練。深入推進愛國衛生運動, 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著力完善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就業優先,新增 城鎮就業 5 萬人、再就業 3.3 萬人。加大對返鄉農民工等重點 群體創業扶持力度,支持自主成功創業 9000 人,創業帶動就 業 3.6 萬人。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試點,開展職業技能 培訓 9 萬人次。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工傷保險省級統 籌。改革完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做好醫療救助對象 參保繳費資助工作,開展殘疾人居家託養試點,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築牢民生保障底板。
著力優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啟動新(改、擴)建幼兒園 20 所、義務教育學校 5 所、普通 高中 3 所。新增省級普惠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 3 家以上。完成 揚州技師學院遷建工程。深化健康揚州建設,加快實施分級診 療制度,開展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創建工作。加快推進市婦 女兒童醫院建設,啟動建設中以公共衛生和醫療救援應急指揮 中心。建成體醫融合中心 9 個、「全民健身益站」20 個,辦好第 十九屆全民健身體育節。新建頤養示範社區 31 個,開展困難 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 2100 戶。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組織送 文化進基層、進景區活動 1000 場。
著力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加快市域社會治理三級指揮體 系智能化平臺建設,探索實施「網格+N」工作模式。健全社會矛 盾糾紛源頭預防、多元化解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推動掃 黑除惡常態化,深化警網融合和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設。爭創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合格城市、社會治安防控體 系示範城市。加強全民國防教育,深化國防動員建設,做好雙 擁共建工作,成立市困難退役軍人關愛基金。做好民族宗教工 作,培樹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先進典型。編制實施文明 城市創建新三年行動計劃。
著力提升安全發展水平。堅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深 化安全生產三年專項整治,加強「三位一體」綜合執法檢查,構 建「5 分鐘消防圈」,推進 G233、S264 智慧平安大道建設,強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風險防範和隱患整治,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 發生。強化防災減災救災專業化應急救援搶險隊伍建設,常態 化開展應急演練。加強食品、疫苗、特種設備等重點領域監管, 健全肉菜流通追溯體系,重點餐飲單位「明廚亮灶」實施率達 60%。加快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二期工程建設,完成烏塔溝 整治工程,完善主城區防洪圈,讓城市更安全、群眾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