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兒童大學從日常看教育
從習以為常的小事思考教育
01 「神獸」正在廣泛流行
從疫情期間開始,越來越多的媒體、老師、家長都開始用一個詞語指代孩子——神獸。不管是微信聊天還是朋友圈,甚至是報章和官方平臺都在開學、放假的時候宣告「神獸歸籠」、「神獸出籠」。
教育討論中的「孩子」或者「兒童」等詞語似乎被Ctrl+F查找出來了之後全部用「神獸」一股腦兒替換,有些是故作俏皮風格,有些是濫用網絡流行語,有些是迎合讀者的討好。
「神獸」的語義在不同的語境當中變得複雜多變,可能是當褒義用、可能是當貶義用,也有可能是純粹地想用一個新鮮的詞語替代已經被使用很久的「孩子」兩個字。
在網際網路上查詢為什麼大家會用使用「神獸」指代孩子時,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答案。
一些親子教育自媒體東拼西湊地介紹了「神獸」的含義,既認為「神獸」表示孩子很金貴,把孩子當動物、當寶貝一樣供起來,但是又認為「神獸」表示孩子其實像怪獸,最後想包含的是家長對孩子的「又愛又恨」。
在一個問答平臺上的回答顯然就實誠得多,直接點明了是因為孩子調皮搗蛋、嬌生慣養,也是因為大人對孩子的溺愛、縱容。雖然表達的同樣是「又愛又恨」的意思,但是這種敘述顯然暗藏了更多針對現象而不是解釋詞語的指責意味:「孩子變成神獸都是你們家長害的!」
一位「教育領域創作者」則選擇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式,通過描述現狀來讓大家領悟「神獸」一詞背後所指代的「戰鬥力」和「破壞性」。
在這種「萬獸歸巢」的比喻和想像之下,孩子必然會對這個稱呼產生極大的疑問。
他們可能會疑惑自己和遊戲、神話故事裡的「神獸」有什麼關係,也可能會疑惑自己是否真的像家長和老師描述的一樣混亂不堪、失控失序。
成年人在狂歡式地使用著「神獸」來指代孩子的時候,孩子內心緩緩地打出一個問號:我爸媽是怎麼了?
02 「神獸」的流行踏進了消費主義的陷阱
「神獸」這個詞就有著極其複雜的隱喻:「獸」把孩子動物化了,孩子是「缺失一部分的人」,是自我意識不完整的動物,是失控的怪獸,是無敵破壞王,是沒有得到良好教養的「瘋狂原始人」,但是孩子又是「神」,家裡需要寵愛、供奉著,不能對他造成傷害。
對於成年人來說,一方面,當前流行的各種育兒理論和經驗讓成年人們從認知上知道要保護和支持孩子成長,另一方面,我們又在面對著眾多的育兒難題和真實困境。所以「神獸」一詞背後的「人+獸+神」象徵著成年人們對孩子這個群體產生了非常矛盾的認知和情緒。
這種不安和焦慮就會被消費主義瞄準,甚至和消費主義相輔相成。
給家長散播焦慮,是教育培訓產業的重要營銷手段,焦慮越多,消費越強。家長對孩子的現狀和未來越焦慮,就越想要購買教育產品或者尋求教育貼士去解決或者緩解當下面臨的育兒問題。
不管是以前的「熊孩子」還是現在的「神獸」,把孩子的成長過程比作是獸性的發作階段,都是焦慮的外顯——擔心孩子是不可控的怪獸。而教育營銷正好能夠把這種外顯的焦慮放大再放大,歸化為一種消費主義下的話語。
逐漸地,「神獸」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它背後的具象意義又引發了家長、老師的共鳴,這個詞語就慢慢被認可為主流話語。當它變成了成年人之間的「黑話」時,越來越多人就會受到語言的影響,開始暗中認定孩子就是會失控、會破壞、會造成麻煩。
經驗和直覺告訴我們,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管教和規訓。所以上學就是「神獸入籠」,放假就是「神獸出籠」,這背後的暗示即為,教育就是鎮壓神獸的神奇寶塔。
這時候教育消費就成為了家長們尋求解決方案的出路,可見一個小小的詞語流行起來,就能引導大眾踩進了消費主義的陷阱。
我們的孩子是真的需要「暑期蛻變集訓」嗎,是真的需要一個「暑期計劃」嗎,是真的需要「暑期充電」嗎?他們並不一定需要,但是廣告、軟文、教育產品在不斷的暗示家長們,只要把「神獸」轉交給教育場所,讓他們再次被規訓,孩子就會變得服服帖帖。
消費主義把「神獸」推向了主流,甚至老師、教育部門、媒體都在運用這樣的詞語去敘述孩子的一舉一動,變成了全民式的話題和潮流。
在知乎上,有一位答主貼出了這樣一幅截圖,用以回答「為什麼我媽要把我比作神獸」的問題:
甚至連學校的老師都開始在朋友圈大聲宣告「神獸出籠」,通篇都顯示著調侃、疲憊和無奈。這不僅是放假前的溫馨提示,更是一個俏皮的警告:老師也認為孩子是「神獸」,作為一個不完整的人,或者作為一個重獲自由的野獸,孩子回家是危險的。
很令人擔心的是,當我們的教育者被主流話語所影響的時候,教育者思考孩子作為個體的過程和視角就會改變,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就會產生微妙的變化,也會在實踐上充滿著矛盾。
如果教育者把孩子當作是一個有所缺失的個體時,教育者就很難看待ta是一個獨立個體、很難去尊重ta的發展歷程和個性需求。反而教育者會基於「孩子就是小怪獸」的前提下,採取粗暴的教育策略,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能夠讓孩子滿足成年人的規則和期待就可以了。
因此,「神獸」就是起源於成年人認知和理解孩子的矛盾體驗,然後被消費主義放大和傳播,等它徵服和踏平了主流話語之後,又反過來影響和強化孩子在更多大人們心中的消極形象。
最終受累的,將會是我們的孩子。
03 「神獸」就是所有孩子頭頂的烏雲
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推崇使用「神獸」這個詞語,也有不少人對「神獸」一詞非常的反感。
「神獸」的隱喻會給人眾多的聯想,就像這幾位知乎網友分享的一樣,把孩子動物化之後,會讓人不自覺地聯想起「小雜種」、「小畜生」等詞語,而這些聯想帶來的意象是極其貶義、甚至是侮辱性的。
不管用什麼像糖衣一樣的褒義解釋把這個隱喻包裹起來,當它到達孩子耳中的時候,依然是極其苦澀的。孩子會想,我只是在做我想做的事情、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在生活而已,為什麼要被這樣評價,甚至有點被諷刺和調侃取樂的意味?
這種滲透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語言偏見是危險的,相比起新聞上常常見報的意外事故和惡性傷害事件,這些每個成年人都習以為常的小細節才會深深刻在大多數孩子的腦海裡,逐漸成為孩子的「成長殺手」。
心理學家Bastian和Haslam在2011年的一項研究就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隱性不公對待(例如,被當成是工具人、不被當人看、或者被認為是低人一等)對人的認知和情緒有什麼影響。
研究發現,從認知角度來講,被不公對待的人會開始變得自我嫌棄,因為ta覺得別人都不當ta是一個真正的人,所以ta會認為自己沒有價值、經常被討厭,從而產生非常消極的自我意象,不斷地自我責備。
從情緒的角度來講,受害者會因為這種被排擠、被當作低人一等的境遇而感到內疚和羞愧,因為ta會覺得:是我自己這麼沒有價值、這麼差勁,才會不被當人看的。
所以孩子被放在這樣一個危險的語言環境當中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內心會很煎熬、難過。聽見自己被稱呼為「神獸」,他們會真的默默地想自己像動畫片、遊戲裡的神獸一樣,就是一個恣意妄為的小怪獸,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人。
久而久之,孩子會想,我既然是被設定為是「神獸」了,那我的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都沒有意義,因為無論如何我都被摁在了「神獸」這個位置上了。自我懷疑、羞愧、內疚就隨之而來,孩子的成長就緩慢、停滯了下來,甚至真的成為了人們所描述的小怪獸。
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裡面所說:「人心中的成見就是一座大山」,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哪吒,更重要的是,成年人們本就不應該把自己的成見強加於孩子身上,還等著孩子自己背負著世界對他們的偏見成長。
大人們一直都把孩子當作是不成熟、不完整的個體,成人社會卻要求孩子在邁入18歲的時候一夜長大,可是這時候我們的孩子已經在長期的「神獸」敘事中被影響和馴化了。
他們本來有機會成長為一個自信、勇敢的獨立個體,卻因為這些隱性的、被合理化的生活細節而變得不那麼擅長擁有更豐富的情緒和自我覺察的能力,只能被外界的評價操縱著。
不管其他人怎麼自我辯護式地說「才多大點事兒啊」,這些隱性的、不被揭露的日常傷害對於孩子來說才是真實的傷害。
04 停止使用「神獸」一詞
因此,我們是時候停止使用「神獸」這個詞語了。這不是雞蛋裡挑骨頭,也不是多此一舉的唱反調,而是我們不能在面對著這個日常當中籠罩著孩子的現象時視而不見,也不能單純地服從消費主義所推崇的話語。
我們的孩子不是「神獸」,他們只是不斷在成長路上前進著,不斷學習著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做自己,他們需要得到我們的尊重、肯定還有價值認同。
所以,當下次我們看見有任何媒體、學校、機構、個人在使用「神獸」一詞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直接回應:
「請不要用『神獸』稱呼我們的孩子,他們不是神,不是獸,我們的孩子就是完完整整、值得我們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