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再用「神獸」稱呼孩子,他們不是神,也不是獸,而是人

2020-08-27 蜂窩兒童大學

蜂窩兒童大學從日常看教育

18

從習以為常的小事思考教育


01「神獸」正在廣泛流行


從疫情期間開始,越來越多的媒體、老師、家長都開始用一個詞語指代孩子——神獸。不管是微信聊天還是朋友圈,甚至是報章和官方平臺都在開學、放假的時候宣告「神獸歸籠」、「神獸出籠」。



教育討論中的「孩子」或者「兒童」等詞語似乎被Ctrl+F查找出來了之後全部用「神獸」一股腦兒替換,有些是故作俏皮風格,有些是濫用網絡流行語,有些是迎合讀者的討好。


「神獸」的語義在不同的語境當中變得複雜多變,可能是當褒義用、可能是當貶義用,也有可能是純粹地想用一個新鮮的詞語替代已經被使用很久的「孩子」兩個字。


在網際網路上查詢為什麼大家會用使用「神獸」指代孩子時,出現了五花八門的答案。


一些親子教育自媒體東拼西湊地介紹了「神獸」的含義,既認為「神獸」表示孩子很金貴,把孩子當動物、當寶貝一樣供起來,但是又認為「神獸」表示孩子其實像怪獸,最後想包含的是家長對孩子的「又愛又恨」。



在一個問答平臺上的回答顯然就實誠得多,直接點明了是因為孩子調皮搗蛋、嬌生慣養,也是因為大人對孩子的溺愛、縱容。雖然表達的同樣是「又愛又恨」的意思,但是這種敘述顯然暗藏了更多針對現象而不是解釋詞語的指責意味:「孩子變成神獸都是你們家長害的!」



一位「教育領域創作者」則選擇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式,通過描述現狀來讓大家領悟「神獸」一詞背後所指代的「戰鬥力」和「破壞性」。



在這種「萬獸歸巢」的比喻和想像之下,孩子必然會對這個稱呼產生極大的疑問。


他們可能會疑惑自己和遊戲、神話故事裡的「神獸」有什麼關係,也可能會疑惑自己是否真的像家長和老師描述的一樣混亂不堪、失控失序。



成年人在狂歡式地使用著「神獸」來指代孩子的時候,孩子內心緩緩地打出一個問號:我爸媽是怎麼了?


02「神獸」的流行踏進了消費主義的陷阱


「神獸」這個詞就有著極其複雜的隱喻:「獸」把孩子動物化了,孩子是「缺失一部分的人」,是自我意識不完整的動物,是失控的怪獸,是無敵破壞王,是沒有得到良好教養的「瘋狂原始人」,但是孩子又是「神」,家裡需要寵愛、供奉著,不能對他造成傷害。



對於成年人來說,一方面,當前流行的各種育兒理論和經驗讓成年人們從認知上知道要保護和支持孩子成長,另一方面,我們又在面對著眾多的育兒難題和真實困境。所以「神獸」一詞背後的「人+獸+神」象徵著成年人們對孩子這個群體產生了非常矛盾的認知和情緒。


這種不安和焦慮就會被消費主義瞄準,甚至和消費主義相輔相成。


給家長散播焦慮,是教育培訓產業的重要營銷手段,焦慮越多,消費越強。家長對孩子的現狀和未來越焦慮,就越想要購買教育產品或者尋求教育貼士去解決或者緩解當下面臨的育兒問題。


不管是以前的「熊孩子」還是現在的「神獸」,把孩子的成長過程比作是獸性的發作階段,都是焦慮的外顯——擔心孩子是不可控的怪獸。而教育營銷正好能夠把這種外顯的焦慮放大再放大,歸化為一種消費主義下的話語。


逐漸地,「神獸」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它背後的具象意義又引發了家長、老師的共鳴,這個詞語就慢慢被認可為主流話語。當它變成了成年人之間的「黑話」時,越來越多人就會受到語言的影響,開始暗中認定孩子就是會失控、會破壞、會造成麻煩。


經驗和直覺告訴我們,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管教和規訓。所以上學就是「神獸入籠」,放假就是「神獸出籠」,這背後的暗示即為,教育就是鎮壓神獸的神奇寶塔。


這時候教育消費就成為了家長們尋求解決方案的出路,可見一個小小的詞語流行起來,就能引導大眾踩進了消費主義的陷阱。


我們的孩子是真的需要「暑期蛻變集訓」嗎,是真的需要一個「暑期計劃」嗎,是真的需要「暑期充電」嗎?他們並不一定需要,但是廣告、軟文、教育產品在不斷的暗示家長們,只要把「神獸」轉交給教育場所,讓他們再次被規訓,孩子就會變得服服帖帖。


消費主義把「神獸」推向了主流,甚至老師、教育部門、媒體都在運用這樣的詞語去敘述孩子的一舉一動,變成了全民式的話題和潮流。


在知乎上,有一位答主貼出了這樣一幅截圖,用以回答「為什麼我媽要把我比作神獸」的問題:

來源:知乎@嚶嚶英


甚至連學校的老師都開始在朋友圈大聲宣告「神獸出籠」,通篇都顯示著調侃、疲憊和無奈。這不僅是放假前的溫馨提示,更是一個俏皮的警告:老師也認為孩子是「神獸」,作為一個不完整的人,或者作為一個重獲自由的野獸,孩子回家是危險的。


很令人擔心的是,當我們的教育者被主流話語所影響的時候,教育者思考孩子作為個體的過程和視角就會改變,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就會產生微妙的變化,也會在實踐上充滿著矛盾。


如果教育者把孩子當作是一個有所缺失的個體時,教育者就很難看待ta是一個獨立個體、很難去尊重ta的發展歷程和個性需求。反而教育者會基於「孩子就是小怪獸」的前提下,採取粗暴的教育策略,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能夠讓孩子滿足成年人的規則和期待就可以了。



因此,「神獸」就是起源於成年人認知和理解孩子的矛盾體驗,然後被消費主義放大和傳播,等它徵服和踏平了主流話語之後,又反過來影響和強化孩子在更多大人們心中的消極形象。


最終受累的,將會是我們的孩子。


03 「神獸」就是所有孩子頭頂的烏雲


並不是所有人都在推崇使用「神獸」這個詞語,也有不少人對「神獸」一詞非常的反感。



「神獸」的隱喻會給人眾多的聯想,就像這幾位知乎網友分享的一樣,把孩子動物化之後,會讓人不自覺地聯想起「小雜種」、「小畜生」等詞語,而這些聯想帶來的意象是極其貶義、甚至是侮辱性的。


不管用什麼像糖衣一樣的褒義解釋把這個隱喻包裹起來,當它到達孩子耳中的時候,依然是極其苦澀的。孩子會想,我只是在做我想做的事情、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在生活而已,為什麼要被這樣評價,甚至有點被諷刺和調侃取樂的意味?


這種滲透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語言偏見是危險的,相比起新聞上常常見報的意外事故和惡性傷害事件,這些每個成年人都習以為常的小細節才會深深刻在大多數孩子的腦海裡,逐漸成為孩子的「成長殺手」。


心理學家Bastian和Haslam在2011年的一項研究就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隱性不公對待(例如,被當成是工具人、不被當人看、或者被認為是低人一等)對人的認知和情緒有什麼影響。


研究發現,從認知角度來講,被不公對待的人會開始變得自我嫌棄,因為ta覺得別人都不當ta是一個真正的人,所以ta會認為自己沒有價值、經常被討厭,從而產生非常消極的自我意象,不斷地自我責備。


從情緒的角度來講,受害者會因為這種被排擠、被當作低人一等的境遇而感到內疚和羞愧,因為ta會覺得:是我自己這麼沒有價值、這麼差勁,才會不被當人看的。



所以孩子被放在這樣一個危險的語言環境當中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內心會很煎熬、難過。聽見自己被稱呼為「神獸」,他們會真的默默地想自己像動畫片、遊戲裡的神獸一樣,就是一個恣意妄為的小怪獸,而不是一個真正的人。


久而久之,孩子會想,我既然是被設定為是「神獸」了,那我的自我超越和自我突破都沒有意義,因為無論如何我都被摁在了「神獸」這個位置上了。自我懷疑、羞愧、內疚就隨之而來,孩子的成長就緩慢、停滯了下來,甚至真的成為了人們所描述的小怪獸。


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裡面所說:「人心中的成見就是一座大山」,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哪吒,更重要的是,成年人們本就不應該把自己的成見強加於孩子身上,還等著孩子自己背負著世界對他們的偏見成長。



大人們一直都把孩子當作是不成熟、不完整的個體,成人社會卻要求孩子在邁入18歲的時候一夜長大,可是這時候我們的孩子已經在長期的「神獸」敘事中被影響和馴化了。


他們本來有機會成長為一個自信、勇敢的獨立個體,卻因為這些隱性的、被合理化的生活細節而變得不那麼擅長擁有更豐富的情緒和自我覺察的能力,只能被外界的評價操縱著。


不管其他人怎麼自我辯護式地說「才多大點事兒啊」,這些隱性的、不被揭露的日常傷害對於孩子來說才是真實的傷害。


04 停止使用「神獸」一詞


因此,我們是時候停止使用「神獸」這個詞語了。這不是雞蛋裡挑骨頭,也不是多此一舉的唱反調,而是我們不能在面對著這個日常當中籠罩著孩子的現象時視而不見,也不能單純地服從消費主義所推崇的話語。


我們的孩子不是「神獸」,他們只是不斷在成長路上前進著,不斷學習著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做自己,他們需要得到我們的尊重、肯定還有價值認同。


所以,當下次我們看見有任何媒體、學校、機構、個人在使用「神獸」一詞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直接回應:


「請不要用『神獸』稱呼我們的孩子,他們不是神,不是獸,我們的孩子就是完完整整、值得我們尊重的人。」


課程推薦

↓點擊「了解更多」,立刻報名蜂窩兒童體驗課

相關焦點

  • 請不要用「神獸」稱呼孩子,他們不是神,也不是獸
    02 「神獸」的流行踏進了消費主義的陷阱「神獸」這個詞就有著極其複雜的隱喻:「獸」把孩子動物化了,孩子是「缺失一部分的人」,是自我意識不完整的動物,是失控的怪獸,是無敵破壞王,是沒有得到良好教養的「瘋狂原始人」,但是孩子又是「神」,家裡需要寵愛、供奉著,不能對他造成傷害。
  • 「小兔崽子」長大之後稱呼自己的孩子為「神獸」,這是成年人的自我...
    蜂窩兒童大學從日常看教育 第20篇 從習以為常的小事思考教育 上一篇文章《請不要用「神獸」稱呼孩子,他們不是神,也不是獸,孩子就是完完整整、值得我們尊重的人| 蜂窩看日常》我們講到,「神獸」一詞暗藏對孩子的偏見,使用這個詞語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隱性、難以被察覺的負面影響和傷害,所以我們應該停止使用「神獸」一詞。
  • 團長周報丨請停止用「神獸」來稱呼孩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一個詞語指代孩子——「神獸」,比如開學、放假的時候宣告「神獸歸籠」、「神獸出籠」等。「神獸」的語義在不同的語境當中變得複雜多變,可能是當褒義用、可能是當貶義用,也有可能是純粹地想用一個新鮮的詞語替代已經被使用很久的「孩子」兩個字。對於成年人來說,一方面,當前流行的各種育兒理論和經驗讓成年人們從認知上知道要保護和支持孩子成長,另一方面,我們又在面對著眾多的育兒難題和真實困境。在作者看來,「神獸」一詞背後的「人+獸+神」象徵著成年人們對孩子這個群體產生了非常矛盾的認知和情緒。
  • 成年人長大之後稱呼自己的孩子為「神獸」,是自我接納的問題
    這就像一個循環:這些詞語不斷地渲染社會對孩子的偏見,隨之讓孩子對自己的成長和童年也充滿著否定和不滿,當孩子長大了之後,他們一方面驕傲著自己擺脫了那個「更差的」自己,另一方面,當他們也會像否定自己小時候一樣去否定當下的孩子,於是製造了更多「神獸」的近義詞,
  • 「時論」稱學生為「神獸」可以休矣
    「神獸」歸籠,家長開心。受新冠疫情影響,很多地區的中小學延至昨日才開學。學生返校,家長壓力頓減,於是歡呼者有之,如釋重負者有之。此中,「神獸」歸籠的叫法又甚囂塵上,且有家長追捧叫好的趨勢。人為人,獸是獸,不能混稱。
  • 「聖經」不要遵守人的遺傳勝過遵守神的話語和神的誡命
    使徒保羅告訴加拉太教會的基督徒福音只有一個,不要把人的遺傳當作道理來守,而不去分辨道理的真假。有些人所講的道理明顯與聖經的教導相反,還是有許多基督徒如同加拉太教會的一些基督徒一樣,選擇跟隨他們(講虛假道理和人的遺傳之人)的腳步與他們一同行事。
  • 「神獸錦囊」管學習管作業?神獸「能量管理」才是重要的
    論起對孩子最重要的學習和作業能力,專家們首推「時間管理」,是要他們懂得如何把計劃和任務結合,如何區分什麼是緊急事件,什麼是不緊急但是重要事件,懂得把碎片化的時間用好,學習時間不受幹擾的,總之就是爭分奪秒用好時間,提高效率。
  • 鎮水獸、防火獸、避雷獸,最豪華神獸陣容,在故宮太和殿屋脊上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建築再不濟也得是混凝土結構,為何卻叫「土木工程」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一種沿襲的稱呼。要知道古代可沒有水泥混凝土,再高大的建築也都是靠夯土和木材,因為主要材料就是「土」和「木」,故而稱之為「土木工程」。當然,後來也採用了石頭材料,但也不過是作為基礎是用,上部還是需要木材。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他認為,阿部走的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讓我想起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1個孩子,而不是用1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但我們無法阻止的,是「教育成功學」的遍地開花:「你兒子去了哈佛?
  • 遊戲王DT系列主題卡組故事:神之假身的接觸與「機殼」的啟動
    上回我們說到,聯合軍與「影依」開始圍繞著結界展開激鬥。在聯合軍的激鬥外加互相配合的戰術下,「影依」的軍勢被抑制住了。然而「創星神tierra」卻偷偷用影依捕獲了「靈獸使 文」,令其墮化為「神影依 文迪戈」。
  • 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比如,孩子正玩得開心,媽媽開始不斷提醒她,再玩5分鐘就要去寫作業。孩子正準備收拾,媽媽不斷用手指著鐘錶,一遍遍告訴她「現在幾點了,該做什麼了」。先試著做一個陪練而不是比賽的主導者,孩子才能學會對自己負責。培養孩子自律,家長一定要學會「忍住」。02自律,並不等於放養完全放養,孩子就會自律嗎?也不是。「自律」的「自」代表自由,「律」代表限制。
  • 不是「勤奮」,而是「稀缺性」,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
    認識自我,找到自己的所愛,然後思考「如何以此來賺錢」。每天問自己這個問題,並不斷去尋找更好的答案。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卻能發大財的人,幾乎沒有。即便有,他也不開心,長期活在糾結與懊悔之中。有人說「愛好有什麼用呢?」,我愛打遊戲,能賺錢嗎?你的愛好,必須形成對別人的價值,才能幫助你帶來收入。那些網紅遊戲主播們賺的可不比央視主持人少。
  • 但網友說「他們不是聲優啊」
    最佳男主:神木隆之介最佳女主:上白石萌音最佳男配:大塚芳忠最佳女配:潘惠美特別獎:能年玲奈富山敬獎:中尾隆聖高橋和枝獎:島本須美功勞獎:小林清志/清水真理/堀絢子KidsFamily獎:「愛寵大機密」所有聲優新人獎:伊藤節生/內田雄馬/小林裕介/小澤亞李/千本木彩花
  • 求你們不要用colleague表示「同事」了
    儘管英語裡有colleague/coworker表示同事,但他們並不喜歡用這樣的詞來稱呼同事,因為這樣的詞沒有什麼感情色彩,很冷淡,有一點「你們之間的關係僅僅是同事」的感覺,連friend都不是。英語裡習慣把任何認識哪怕不是很熟的人都叫friend。非商務場合裡會把同事、同學、老鄉都叫friend。
  • 拖垮你的不是「找不到興趣」,而是「不培養興趣」
    很多不停跳槽的人都是這麼想的:趁年輕,多試試。道理本身沒錯,但是如果抱著一不順利就覺得「這不是我的興趣所在」,就很容易陷入迷茫。我在剛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就認識了很多固定型思維的筆友,約好一起寫作,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堅持了一兩個月就放棄了。原因就是,寫作時候一出問題,他們就開始懷疑寫作並不是自己的興趣,馬上想著去尋找其他「順利」的興趣了。
  • 他們最大的問題不是反同,而是父權!
    就是認為同性戀是罪 至於種族隔離政策也一樣,當時許多保守基督徒同樣支持歧視黑人的法律(Jim Craw Laws),只是歧視者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不以為自己在歧視,還說這是「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如果不是政府立法反對種族歧視的隔離政策,而是交由公投決定,你以為55年前的公投結果可能支持平權?
  • 「2人」和「二人」居然不是一個意思?
    原則上來說,「按順序列舉的是用『洋數字』」來書寫的:「2階建て」(2層樓的建築)「1児の母」(1個孩子的母親)「48歳」(48歲)這種情況。這時的「數字」像這樣:「3階建て」(3層樓的建築)「2児の母」(2個孩子的母親)「54歳」(54歲)增多減少的變化都可以。但是,也有很多「例外」。首先,用作「姓名、地名、歷史性事物」的時候,就會用「漢數字」來書寫。
  • 趙孟姿甜贊老公許孟哲「神隊友」:對的人不是用找的
    記者林奕如/臺北報導「雙孟夫妻」許孟哲、趙孟姿去年底登記結婚、今年1月初到日本輕井澤拍攝滑雪婚紗照,接著7月又迎來寶貝女兒Doreen的誕生,12月將舉行婚禮。對於身為媽媽的趙孟姿,心境上的轉變尤其強烈,有了小孩之後,凡事都要以寶寶為主,但她放閃直呼:「幸好,我有個神隊友!」
  • 林依晨:「我不是女神,我只是一般人」
    演技出色、觀眾眼緣好,幾乎零緋聞還拼命三郎的絕對敬業,這些年間,林依晨被媒體安上了晨神,也是零負評女神,在各種女神出沒的世代裡,林依晨的神級不只是人設,而是低調淬鍊出的深度。「黃蓉在她所處的故事、背景和時空背景中是很特別的存在,她很聰明、複雜但會為了所愛之人妥協。她更是個有遠見的女人,國讎家恨和大是大非她始終是明白的,可以跟你嘻笑怒罵,但顧全大局。她知道對她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女人最重要的特質。」對於依晨而言,最驕傲的時刻從來不是風光拿獎,而是與粉絲實際接觸。
  • 數碼寶貝:魔法神燈召喚出來的數碼獸,性格古怪,古神獸的進化型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