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的時候,一篇名為《清華大學2018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有超過81%的畢業和留學生選擇了在國外工作,只有極少部分選擇了回國。
這個數據沒有沒證實,或許多少有些誇張,但是留學生選擇不回國似乎也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了。
大家還記得那個叫楊舒平的馬裡蘭大學留學生麼?她曾經 在畢業典禮上說了一番令人&34;的話。
此後香甜的空氣也成為了一個爛梗,就像是美麗的風景線一樣,成為了燈塔國的代名詞。希望現在她依舊出門不戴口罩,自由自在地享受著香甜的空氣。
其實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概念叫做&34;。原本來講,文化衝擊是指從一個文化環境中移居到另一新的文化環境中,產生了多方面的不適。
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但未必不是一件壞事。舉個例子,我們從一座城市遷移到另一座城市同樣會感受到文化衝擊。
可以具體到當地的飲食、風俗、語言、氣候等多重因素,如果沒有當地的社會關係的話,可能你起初會感覺很難融入到這個新的環境。
會表現出情緒低下,對一切感到困惑,甚至感到壓抑,有種想逃脫的感覺。但是反過來,一個新的環境,特別是與你以往的生活環境有著巨大差異的環境,你會有一種新鮮感,會盡力地融入。
同一國家的兩座城市都能有如此大的差異,國與國之間差異會更大。特別是當進入一個發達國家後,更會展現出文化差異,帶來更大衝擊。
所以有些人出國後會覺得人家這好那也好,從極力地去適應當地的環境,慢慢地融入新的生活。等超過一定的時間後,就會慢慢的適應,變成了一個&34;。
如果有機會再回來的話,又會重新的感受到新的文化差異,再次被衝擊。但這次的衝擊或許是從上往下的,特別是對高層次的人來說,他們甚至會感覺從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進入到了一個落後社會。
從而各種嫌棄各種不適應,最終會返回他們認為的屬於自己的環境,然後久居,定居。
公知行為,不必多說。
大家或許經常在各種短視頻平臺看到&34;,一群老外,用不怎麼流暢的中文浮誇的喊著&34;,這也被網友們調侃為財富密碼。
也有外國人回到國內表現出了各種的不適應,比如說吐槽交通方面,吐槽醫療方面,吐槽行動支付方面,吐槽衣食方面等等。
這裡也是文化衝擊的一種體現。
所以,所謂的人才流出不僅僅是我們存在,到處都有,歸根結底還有區域文化影響,只不過是體現的方面不同罷了。
建國初期,我們基本上只有文明底蘊,沒有任何的科技文化,所以大部分只能靠國外引進,以及海歸學子的扶持建設。
不可否認,直至現在,我們在很多前端技術領域方面,依舊是遠遠的落後於西方國家的,所以對於優秀學子校方出資送往國外留學的現象依然常見。
另外,對於普通民眾來講,家國情懷觀念確實很強,很多明星或者商業大亨都被懷疑過已經改變國籍。
對於一些富家子弟來說,海外求學,似乎也成了一條必經之路,甚至從小學開始,就送到了國外。
對於大學來講,國內和國外又是不一樣,國內難進好出,國外很多都是恰恰相反,好進難出,所以一個像樣的學歷便顯得頗為難得和重要。
知乎上一個用戶在回答為什麼留在國外,不回來報效祖國時說了這樣一番意味深長的話,建議大家仔細的品。
所以就有人提議,不如清北與學生籤訂協議,如果學成之後選擇不回國,就要返還佔用經費,或者支付罰款。
大家怎麼看這種想法呢?這樣是否就能遏制住學成不歸的風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