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防止人才流失在外,網友們為清北提了一個建議

2020-08-26 胡亂一談君

今年年初的時候,一篇名為《清華大學2018畢業生就業報告》顯示,有超過81%的畢業和留學生選擇了在國外工作,只有極少部分選擇了回國。

這個數據沒有沒證實,或許多少有些誇張,但是留學生選擇不回國似乎也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了。

大家還記得那個叫楊舒平的馬裡蘭大學留學生麼?她曾經 在畢業典禮上說了一番令人&34;的話。

此後香甜的空氣也成為了一個爛梗,就像是美麗的風景線一樣,成為了燈塔國的代名詞。希望現在她依舊出門不戴口罩,自由自在地享受著香甜的空氣。

其實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概念叫做&34;。原本來講,文化衝擊是指從一個文化環境中移居到另一新的文化環境中,產生了多方面的不適。

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但未必不是一件壞事。舉個例子,我們從一座城市遷移到另一座城市同樣會感受到文化衝擊。

可以具體到當地的飲食、風俗、語言、氣候等多重因素,如果沒有當地的社會關係的話,可能你起初會感覺很難融入到這個新的環境。

會表現出情緒低下,對一切感到困惑,甚至感到壓抑,有種想逃脫的感覺。但是反過來,一個新的環境,特別是與你以往的生活環境有著巨大差異的環境,你會有一種新鮮感,會盡力地融入。

同一國家的兩座城市都能有如此大的差異,國與國之間差異會更大。特別是當進入一個發達國家後,更會展現出文化差異,帶來更大衝擊。

所以有些人出國後會覺得人家這好那也好,從極力地去適應當地的環境,慢慢地融入新的生活。等超過一定的時間後,就會慢慢的適應,變成了一個&34;。

如果有機會再回來的話,又會重新的感受到新的文化差異,再次被衝擊。但這次的衝擊或許是從上往下的,特別是對高層次的人來說,他們甚至會感覺從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進入到了一個落後社會。

從而各種嫌棄各種不適應,最終會返回他們認為的屬於自己的環境,然後久居,定居。

公知行為,不必多說。


大家或許經常在各種短視頻平臺看到&34;,一群老外,用不怎麼流暢的中文浮誇的喊著&34;,這也被網友們調侃為財富密碼。

也有外國人回到國內表現出了各種的不適應,比如說吐槽交通方面,吐槽醫療方面,吐槽行動支付方面,吐槽衣食方面等等。

這裡也是文化衝擊的一種體現。

所以,所謂的人才流出不僅僅是我們存在,到處都有,歸根結底還有區域文化影響,只不過是體現的方面不同罷了。

建國初期,我們基本上只有文明底蘊,沒有任何的科技文化,所以大部分只能靠國外引進,以及海歸學子的扶持建設。

不可否認,直至現在,我們在很多前端技術領域方面,依舊是遠遠的落後於西方國家的,所以對於優秀學子校方出資送往國外留學的現象依然常見。

另外,對於普通民眾來講,家國情懷觀念確實很強,很多明星或者商業大亨都被懷疑過已經改變國籍。

對於一些富家子弟來說,海外求學,似乎也成了一條必經之路,甚至從小學開始,就送到了國外。

對於大學來講,國內和國外又是不一樣,國內難進好出,國外很多都是恰恰相反,好進難出,所以一個像樣的學歷便顯得頗為難得和重要。

知乎上一個用戶在回答為什麼留在國外,不回來報效祖國時說了這樣一番意味深長的話,建議大家仔細的品。

所以就有人提議,不如清北與學生籤訂協議,如果學成之後選擇不回國,就要返還佔用經費,或者支付罰款。

大家怎麼看這種想法呢?這樣是否就能遏制住學成不歸的風氣了?

相關焦點

  • 清北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已引起不滿,怎麼看?怎麼辦?
    最近這一兩個月網絡上對於清華北大兩所中國頂級高校的討論頗多,其中討論的重點就是清北兩所高校留學生回國率低下,中國本土優質人才流失的問題和解決方案這個建議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小編來談談自己的觀點:清北高校優質人才流失已成嚴重問題
  • 清北人才大量外流。專家獻出一計:廢除英語主科地位,人才外流率將...
    人才外流一直是令政府和專家頭痛的問題。尤其是以清北為主的高端人才的大量外流,給我國經濟建設、科學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專家們憂心忡忡,但又無計可施。政府則不斷提高海歸待遇,試圖以此吸引大量人才回歸。但效果平平,甚至適得其反。
  • 高校人才留學就是流失?鄭強教授當清北校長,能留住人才嗎?
    一提到鄭強的個人,沒有人不知道,除了網紅教授以外,對於國家的熱愛和對大學生三觀的樹立有十分積極的作用,而且他提出的很多社會熱點問題的一種思考角度和對國家人才的種種看法,都貼合我們的常識和思考邏輯。我也非常喜歡有這樣的教授存在我們的周圍,並且不斷提點社會大眾對於很多敏感問題的認知。但是一個教授不可能決定已有的現象和問題的解決。
  • 清北人才大量外流.專家獻出一計:廢除英語主科地位,人才外流率將腰斬
    面對人才外流專家無計可施人才外流如過江之鯽辦法總比問題多。血型學專家另闢蹊徑,提出了遏制人才外流的解決方案:廢除英語的主科地位,人才外流率將腰斬。廢除英語的主科地位,降為副科或選修課。大幅降低或取消其在高考中的分數權重。將對高端人才外流產生有效遏制作用。一、英語降為選修課之後,成為學生們自覺自愿地選擇。
  • 企業團隊管理用人時怎樣防止人才流失
    總是絞盡腦汁想方設法防止團隊的人才流失。所以很多團隊負責人就會在團隊內部設立很多不同的規矩,或者技術壁壘,使用比較「強硬」的手段謹防人員流失或者謹防人員如果流失造成團隊核心競爭力和核心資料的流失。實際上,這樣做是順理成章,可以理解的,不過,我們今天換一個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
  • 清北畢業生近三成流向教培機構,三成流失國外,值得深思
    這些年中國投入巨資培養出來的頂尖人才(清華北大畢業生),大部分人畢業後沒有參與到國家的建設中來,至少三成學生畢業後流失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裡去。這是典型的為他人做嫁衣。還有近三成的學生去了教培機構,很少有學生再願意去科研單位,能去高校教學的也是少數。對此,值得我們深思。
  • 清北人才大量外流。專家獻出一計:廢除英語主科地位,外流率腰斬
    人才外流一直是令政府和專家頭痛的問題。尤其是以清北為主的高端人才的大量外流,給我國經濟建設、科學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專家們憂心忡忡,但又無計可施。政府則不斷提高海歸待遇,試圖以此吸引大量人才回歸。一、英語降為選修課之後,成為學生們自覺自愿地選擇。那些想將來出國深造的,認為離開英語就無法創新的,自然會在英語上下功夫。而那些「術業有專攻」的數理化的尖子生,會一門心思地向清華北大的目標奮進。英語分數又不會拖他們的後腿。這樣最終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才,大多都是數理化的尖子生,這些人將成為國家創造性人才的後備力量。
  • 清北正面回應能否錄取白湘菱!網友:說好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呢?
    因為一門選修課——歷史的成績是B+,她貴為江蘇文科狀元,卻與一幹名校失之交臂。按照諸多名校在江蘇的錄取規定,白湘菱不能考北大,不能考清華,不能考復旦,不能考上交,甚至不能填報自己最初的志願——南京大學。作為高考狀元,最好的大學紛紛不能考,這個狀元還有什麼用呢?因此,當白湘菱不能考清北的消息一傳出,眾多網友紛紛喊話清北:建議破格錄取白湘菱!
  • 今年各省高考狀元錄取結果,清一色清北,網友:一定要在國內發展
    每年高考後,各省高考狀元都是大家談論的焦點,因為每個省只有文理兩個狀元,這對於學校和家長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榮耀,畢竟培養一個狀元是相當不容易的。同時,大家對於狀元們的去向也是相當關注的。除了大家報的學校一樣外,大家報的專業也都差不多,除了廣西和吉林省的文科狀元選擇了北大的中文之外,其他大部分人都報了計算機、金融、會計類等熱門專業,畢竟這些專業好找工作,而且薪水還高,再加上北大清華的光環,他們畢業後的前途可謂是一片大好。
  • 華為太才少年少女火了,為何沒有一人來自清北?清北的都去哪了?
    這幾天華為的天才少年計劃又火了,不僅火了天才少年,還有一位天才少女火了,薪酬達到了156萬,再次打破了大家對女生不適合工科的思想,再次證明女生在工科方面做的還是可以的,但是,細心的網友就發現這裡面居然沒有清北的同學,有點驚訝。
  • 聊聊建議「清北」兩所高校要求公派留學生籤署留學協議相關話題
    一直以來中國人才特別是高科技人才流失現象一直是社會熱點話題,其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兩所高校畢業的人才外流現象尤為嚴重。清華北大這兩所高校作為中國最頂尖的高校,每年錄取的學生都是各省市地區的最優秀的學生,每年受到大量相關財政撥款支持,其實長時間是咱們中國人民心中最神聖的精神殿堂,正因為太出名,所以一直以來處於輿論關注焦點不過「清北」兩所高校畢業生選擇留美然後定居發展最終人才流失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了,甚至有輿論媒體認為「清北」兩所最高學府就是美國在華預科班的地位,言外之意就是兩所最高學府用咱們納稅人的血汗錢最終為美國培養了人才
  • 清北碩博去中學當老師惹爭議,校長這樣回應
    清北頂尖人才來中學教書是否大材小用?什麼樣的待遇吸引了他們扎堆前來?如何避免人才流失?信息時報記者進行了追訪。而南外招聘清北並非深圳首例,今年深圳中學2019年28名擬聘人員的名單中,所有人均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位,還有4人擁有博士學位。除去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外,其他的聘用教師也都畢業於所教授學科的頂級學府。為何非要引進清北畢業生當老師?
  • 清北碩博入職杭州街道辦 高層次人才基層任職是否大材小用?
    2017年10月起,餘杭區為清華、北大優秀畢業生打造黨政機關儲備人才招聘專場,截至2020年9月,餘杭區黨政機關的在崗清北人才有102人,主要分布在經濟金融、城鄉規劃、數字經濟等相關崗位上。「我們曾經也擔心過,這些象牙塔裡的讀書郎能不能適應基層?現在看來,他們來了就能做到不怕煩瑣、不怕艱苦,有衝勁、有後勁。
  • 清華北大惹「爭議」:人才流失、貢獻不足,原因真如想像的簡單嗎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這段時間,網友們對清華北大的質疑聲很多。前陣子,在美國的實體清單裡,新上榜兩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而累計上榜的中國高校多達十三所。令人詫異的是,清華北大並不在其中。
  • 清北人才去哪了!華為竟越過清北招天才,對清北這麼不感興趣?
    華為再一次越過清北招攬天才,清北人才都去哪了!網友不解大家都知道華為是我國非常優秀的企業,而且華為有著十分優秀的資源和前景,所以很多的人都想要進入到這個優秀的企業裡面工作。大家都知道清華北大是我國的頂尖學府,可以說在各個行業都是頂尖的存在,而華為正是非常需要計算機類的人才,但是華為近期新增的四名天才少年都不是是來自於清華北大,都是來自於華中科技大學。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清北的身影活躍在華為甚至中國尖端科技領域的人才都很少。那麼這是什麼原因呢。
  • 10萬機構自稱「清北」,誰來刺破「清北名師」的泡沫?
    從普通名師,到名校畢業生,再到清北畢業生,教培機構們為了脫穎而出,一路在「名師名校」的軍備競賽上賽跑。把需要五至十節課時才能講透的知識點縮到了一個小時之內,諸如此類吸引眼球的話語,成了「清北名師」的拿手好戲,但這些速成的知識點真能帶來成績的突破嗎?「我感覺提分幫助不大」。報名某家線上機構「清北」雙師課堂的桃子感嘆到:「聽課時好像自己也能考上清華北大,輪到自己動筆,就原形畢露,不會做的依然不會做」。
  • 我努力考清北,是為了下一代不考清北
    學生們的努力,換來的只是高強度的學習,並不創造任何價值——誰也不會因為河北的分數高而給河北增加招生名額。當然,按這個邏輯,高考本身就是一場內卷,因為在全國範圍內,高校的招生指標也是固定的,不論學生們多麼努力,招生指標都不會發生變化。
  • 清北拒收的江蘇文科狀元最終去往港大,人才與規則孰輕孰重?
    就在幾天前,江蘇省文科狀元無緣清北這件事被推上了熱搜。整件事情十分簡單,江蘇省文科狀元白湘菱因選修歷史課成績為B+,未達到清北招生所需的條件,進而無緣清華北大。白湘菱說「不可能一點遺憾都沒有的」,的確,清北是大部分高考考生夢寐以求的地方,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不只她本人感到遺憾,得知此事的網友紛紛表示太可惜了。有人喊話清北破格錄取白湘菱,清北很快給出了乾脆的回應:不能。
  • 與學生籤訂學成不回需返還經費並擔保的建議,能阻止人才流失嗎?
    近日,「華為最高檔天才少年年薪201萬」的話題引爆了全網,今年華為聘用的「天才少年」中,有三名都來自於華中科技大學,對此有不少網友表示,終於把中國的人才留了下來。這句看似很「酸」的話,其實也與中國近年來人才流失現象有關。
  • 清北學子人才流失引爭議,兩位校長先後發聲,聽聽他們怎麼說
    我國兩彈功勳錢學森錢老曾在溫總理面前提出了一個世紀性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為了解答這一問題,我國啟動了&34;,旨在培養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學科等基礎學科的頂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