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今年來說,人們的記憶一定是深刻的,疫情的肆虐以及各種不平靜的事情發生,如果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今年,我想多災多難最適合不過了。
相信各位已經看到了近期關於高考的兩則新聞,一是因暴雨推遲高考的安徽歙縣,二是貴州大巴衝入水庫五名考生傷亡。
這兩則新聞都讓大家非常震驚,在表達哀痛之時,筆者想問各位一個問題,高考對於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在潮溼海灘上與多雲天空同行的女性後景Rear View Of Women Walking On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好的工作,前途的未來,或者為了拿個文憑。而在一部紀錄片裡高考這些學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2011年由王楊拍攝的一部紀錄片《中國門》向大家展示了,高考對於生活在甘肅會寧的學生的意義,以及對於寒門子弟來說,高考對於他們的人生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甘肅會寧,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城,這裡沒有優越的自然優勢,從古至今所有生活在這裡的人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誰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城,卻有著狀元縣的美譽。
在我們每每討論衡水等高考名校的時候,卻沒有想到在這樣一個小城中,書寫的高考故事卻更加真實,更加感人。
與所有的高考考生一樣,在這裡學生的目標只有一個考出好成績,考上好的學校。
每天超負荷的學習複習是所有考生的常態,早晚的自習中,每個人都在為高考努力著,不僅僅是課上,在校園的每塊空地,在每一個熄燈的晚上,這些考生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的步伐。對於他們來說時間是不夠的,即使有那麼一小會的歇息也會使得他們退步,在他們眼裡變慢的進步無疑就是退步。
當鏡頭對準這些學生個人時,當導演問到念書究竟有何用時,這些學生的回答如此的樸實,又是如此的直指人心。究竟為什麼讀書?
其中一名十七歲的學生回答到為了不用放羊掙錢。放羊對於很多城市的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只能在書本上見到詞語,但是在這裡就是現實。
讀書改變命運,告別貧窮是這裡每個孩子的目標,他們不願意走上父母的老路,除了務農就打工。
他們想要通過高考來結束屬於自己命運的輪盤,不僅僅是自己的命運,更是家庭的責任,除了父母還有他們未來的孩子,擺脫這種年復一年一眼望到頭的命運,所以他們必須要學習,必須要好好學習。
對於這些孩子來說,高考就是全新的開始,從鏡頭中我們看到在考場外等待父母的眼神,一雙雙眼神中充滿了對於未來的期待,他們也跟這些孩子一樣,希望他們能不走老路,用知識改變自己。
這些父母或許並沒有多少學識,但是他們知道有文化和沒文化將是兩種生活,為了打破這種原生的壁壘,他們必須要苦學才能成功。
目光回到現在,一個全新的詞彙出現在網絡上,它便是小鎮做題家,這種專門用來形容來自鄉村小鎮的學生在高中時期只有瘋狂刷題,沒有見過生活的豐富多彩。
這些當年的好學生用這種詼諧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自卑,成為他們自嘲的標籤。
這種差距存在麼,相信每個人都有切身的體會,這種差距和自卑並不是來自惡意,而是真的生活所迫。對於小鎮做題家來說,很多大城市生活的孩子從小知道的知識他們並不了解,很多本已經是常識的知識,由於消息的閉塞並不能第一時間讓他們接觸到。
大學的生活或許對於他們來說有些殘忍,自卑和無意間的嘲諷都會讓他們感受到大學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美好。但是正視差距才能得到提升,來到大學就要了解世界之大,開闊自己的眼界,對於他們來說這也是一種成長。
甘肅會寧的故事不會單單發生在這裡一座城市,這裡只是百萬這種考生中的一部分,無論他們生活在哪裡,他們都以這種方式來決定自己的人生,寒門狀元無論誕生在哪裡,他們總是有相似的經歷。
如今越來越多的自怨自艾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寒門難出狀元這樣的提倡階級壁壘的話語也頻頻出現,小鎮做題家是這些學生抱團取暖的一種方式,在面對各式各樣的人中,每一個無心的舉動都將會刺痛他們的心。
小鎮做題家真的需要自卑麼?我想不必,我們的出生不是自己能決定的,那些差距那些無意間的嘲諷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你在突破的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成為別人眼中的自己。
回頭看看自己的父輩,自己是否能夠在他們的幫助下走向不同的人生,在想想自己的下一代,他們是否在自己的努力下獲得更好的人生。小鎮做題家,你們並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