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贏注意到一個新詞,叫做「小鎮做題家」。
這個詞,產生於近期的高考背景。
有這麼一種人,他們出身小城,埋頭苦讀,擅長應試,通過高考進入了985、211等不錯的大學,但缺乏一定的資源和視野。這些人被稱作「小鎮做題家」。
有的人會說,這不就是高分低能麼。
其實,小贏認為,「小鎮做題家」不意味著高分低能。
與其說「小鎮做題家」是一個標籤,還不如說這是一種處境,一種可以改變的處境。
小贏自己,就曾經是一名「小鎮做題家」。
小學、初中上的都是鎮上的學校,高中考上了縣裡的No.1,最終憑藉努力,通過高考裸分進了清華。
但到了大學,小贏發現,園子裡不僅學霸多,多才多藝能力超群的更是數不勝數。
與之相對的,小贏這樣的「小鎮做題家」似乎除了學習,啥都不會。
這時候就會有很大的心理落差。
同時,也讓小贏明白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面還有很多。
所以,除了日常課業,小贏還積極參加學生工作,在不斷與人交往中,儘可能拓寬自己的視野。
雖然,這個過程持續了真的很久很久。
但是,通過持續的努力,即使是「小鎮做題家」,也能改變自己的處境。
其實,公文寫作中,也存在類似「小鎮做題家」的處境。
體制內,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公文寫作就是文字上的功夫,虛得不行。壓根兒沒什麼用。
那些寫材料寫得好的人,也常常會被稱為「筆桿子」,被認為文字些得好。
很多人也會收到這樣的評價,寫材料能力突出。然後就一直被安排寫材料的崗位,似乎,崗位缺了他(她)不行,但是換個崗位麼,就不一定了。
有些公文寫作老法師也有這樣的感慨,一入公(文)門深似海,再也出不來了。
收到的任務就是公文、公文、公文,有其他重要鍛鍊崗位也沒寫材料的人什麼事兒。
有了學習成長機會,總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被耽誤、被錯過。
長此以往,變成了一個公文寫作的「小鎮做題家」,寫作能力突出,但是其他不行。
甚至在公文寫作方面,成為了所謂的不可替代的人,也導致了視野和資源十分受限。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這些寫材料的人,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公文寫作領域。
在接到公文寫作任務的時候,除了完成寫作目標,也要加強相關領域知識的思考,尤其是工作推進思路的練習。
大家也知道,我們寫材料的過程,歸根結底就是思考工作推進的過程。
要善於總結工作思路和方法,把寫材料的過程作為預演工作開展的過程。
只有充分的準備,才能接受更多的挑戰。
寫材料的人,往往容易沉浸在公文的世界中,會顯得內向。
與人交往很容易不夠。
但體制內,做人和做事同樣重要,我們可以藉助公文寫作方面的優勢,增進和領導同事交流討論。
而且,越開放共享,越有利於自己的學習。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被動地接受工作任務,但實際上,主動成長效率更好、效果更好。
我們要加強對自己工作職業發展的思考,有意識地去認識了解相關的人員和領域,豐富自己的資源、提升個人視野,為成長進步奠定堅實基礎。
好的,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公文寫作中「小鎮做題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其實是學生思維的延續,我們要學會去打破這種思維,脫離做提家處境,成為一名合格職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