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詞挺火的,叫「小鎮做題家」,我剛聽到的時候,還以為是一個什麼新的職業,就特意去查了一下這詞到底是什麼含義。
知道後,我對這個詞所指的人群,感到既高興又悲哀,因為它表面上是稱讚,可仔細一想,就是在諷刺這群學習能力低下的人,將來步入社會之後,好難適應社會競爭。
作為老母親的我,仔細看了一些這群人的特點,希望能從他們身上找到值得孩子學習的閃光點,又要深究一下如何能讓孩子避免成為他們其中一員。
這個詞源於豆瓣上有一個著名的小組叫「985廢物引進計劃」,這個詞就是這個小組的成員發明的,特指的是:小鎮走出的名校生,就是那些家境平凡、來自小鎮或者農村、學習認真、擅長應試、高考進入了985或211的學霸。
1、來自小鎮或者農村,憑藉自己埋頭苦讀,死記硬背,在「題海戰術」中脫穎而出的勝利者。
2、在父母和老師的嚴格管控下,從小被灌輸「考試」「分數」「排名」都很重要,生活中其他事情都可以等過了那條千軍萬馬的獨木橋後,才慢慢考慮,讀書時期就只管成績就可以,別的都可以忽略。
3、父母迫於家裡環境的壓力,把孩子變成只會讀書的「工具人」,等他們考上大學後,感覺人生沒有目標,缺乏內在驅動力。
4、是學校裡的「好學生」,是家裡的「乖孩子」,對老師和家長都比較順從,容易失去「自我」。
5、智商較高,但是綜合能力薄弱,視野相對比較狹窄。
以上是「小鎮做題家」的一些標籤,他們在大學以前還過著被老師,家長肯定,被考試成績認可的生活,一旦考到了名校,才猛然發現,自己的視野比較狹窄,社交能力弱,社會競爭力低下,感覺自己除了讀書,做題以外,就什麼都不會了。這種挫敗感,可能還會一直延續到出來社會工作,他們就會用「小鎮做題家」這個標籤來自嘲或者被諷刺。
看完「小鎮做題家」的由來和處境後,我相信很多家長都跟我有一樣的感受,希望孩子既能像「小鎮做題家」一樣,擁有較好的智商,但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力不僅僅只局限在學習上,在其他技能上也要兼顧,這樣才不至於在步入社會後,才發現自己缺乏除了做題以外的各種能力。
1、從小要孩子勞務結合
很多家長自從孩子讀書後,都不讓他做家務,只要他能安心讀書就行,其他事情家長都會全部處理好,這樣就很容易導致日後孩子就除了會讀書以外,生活技能,自理能力方面都比較薄弱。
明尼蘇達大學家庭教育專家馬蒂·羅斯曼教授,曾經做過一個時間跨度長達25年的深度研究。他追蹤了84名兒童在家務上的參與程度,分析了不同年齡段的參與度,分別是3-4歲、9-10歲、和15-16歲。他採集的數據包括孩子的智商、家長跟孩子的互動方式、完成的家務量、家務類型等等,然後去分析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孩子在25歲的時候,學習、事業和人際關係的情況。
結果發現,相比起9-10歲或者是15-16歲才開始做家務的孩子,那些從3-4歲就開始參與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有更強的適應環境能力,他們跟朋友和家人的關係也更好,事業也更加成功。而這位教授分析,主要原因就是家務勞動,向孩子們灌輸了為團體作出貢獻的重要性,這讓他們在成年後處事更加穩重,更有領導能力,也更有同理心。
2、鼓勵孩子勇於探索
現在中國的都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出來的學生,其實很容易成為「小鎮做題家」,甚至連「小鎮做題家」都不如,可見的未來就是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我們人類比人工智慧有優勢的地方就是有感覺,能體驗,創造和探索。
馬雲曾經提過,要把教育這兩個字拆開來講,「教」和「育」是兩回事。中國的「教」並不差,在很多歐美的大學裡,考試考得好成績都是中國人。但是我們的「育」做的比較差。「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同樣,「學習」這兩個字也可以拆開看。「學」的是知識,「習」就是要去嘗試和體驗。
他在大數據峰會上也曾經說過:「現今社會,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待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不讓孩子去體驗,去玩,不讓他們嘗試琴棋書畫,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因此,家長不要一味只揪著孩子的成績,日常要多鼓勵孩子去探索,去嘗試,去體驗,這樣有助於增強孩子各方面的學習能力。
3、培養「自我」
培養孩子擁有獨立人格,要讓他知道,他不是依附在任何人身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讓他清楚自己是誰,對自己的興趣,能力有清楚的認知。
《自我驅動的孩子》一書中,作者提出,現在的孩子被剝奪了對自我生活的控制感,自主意識較低,因此自我驅動力不足。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家長都認為,自已要替孩子做出最好的決定,只要有一個決定出了錯,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曾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能力感和關聯性。自主性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果一個人對生活的自主感較低,就無法成為一個自我驅動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長逼孩子去學不喜歡的東西,即使這項技能提高了孩子的能力,但也付出了代價,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會變得緊張,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和自主性也會降低。
日常生活中,家長請放下你們的焦慮,多給孩子提供獨立思考,自主行動的機會,不要事無巨細,幹預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增加他的自我意識,讓他們對生活有掌控感。
4、培養孩子擁有更長遠的目標
很多家長從小給孩子定的目標就是要考到一所好的大學,當孩子考到他心目中的理想學校後,就感覺自己目標完成,他的人生沒有下一個目的地,很多學生到了大學就不知所措,渾渾噩噩虛度了4年,等出來社會之後,才發現自己學的東西在工作中可能用不上,需要的技能,自己平時又沒有好好積累,因此就會產生更多的無力感。
家長從小可以給孩子定相對長遠的目標,而考大學只是這個大目標裡面的其中一個小目標,等完成了以後,可以再繼續完成向著自己大目標前進。
例如,在疫情期間,很多人看到那麼多生離死別,那麼多人手足無措,便想日後可以讀醫,長大後就能幫到自己,服務他人。當孩子定下這個目標後,家長就可以鼓勵他要努力學習,考到一所好的醫科大學,等畢業就找一個好的醫院、科室進行實習,等正式工作就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救助一些有需要的人。
這種遠大的目標,是通過一個個小目標來拼接完成,這樣孩子就不會出現完成了一個目標後,不知道日後的路該怎麼走的情況,就算當孩子考不到好學校的時候,家長也可以鼓勵孩子通過其他途徑和方法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只要向著這個大目標出發就可以了。
5、增加孩子的創造力
除了「小鎮做題家」,還有很多人長大後才發現自己從小就接受一套有標準答案的教育,導致創造力低下,但在工作崗位上,很多時候都被要求需要有創新的想法,創意的思路,這些要求都難倒了一大片剛畢業的學生。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學習研究教授米切爾·雷斯尼克在《終身幼兒園:將創造力進行到底》這本書裡認為,我們應該用幼兒園的方式來學習。幼兒園的教學方法不僅適用於孩子,也可以幫所有年齡段的人開發創造力。
書裡作者用幼兒園教育的特點來說明,創造性學習螺旋是創造性思維的引擎。幼兒園的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發展創造性的思考能力,會學習去構建自己的想法,自主嘗試實現這個想法,不行的話,再找其他辦法,他們還學會了聽別人的建議,並根據自己的經驗產生新的想法。這個過程,就是創造力培養的過程。
日常我們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要過分去規定或者限制孩子的想法、活動和自由,讓他們不斷去探索,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對於孩子的創意,家長也可以給予一定的鼓勵,這樣才能讓他堅持下去。
6、保持好奇心和終身學習的態度
現在社會信息萬變,沒有一個職業,一個技能能永遠用到老,只有通過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才能跟上社會的腳步,才能不被拋下。
不是有句很流行的話說:「比你厲害的人,比你更努力。」像今日頭條的張一鳴,他的學習能力非常強,之前他的英語不是特別好,但是公司開始國際化,英語不好就好難打開國際市場,他就在2017年設定了一個學英語的目標,花很多時間去閱讀英文,主動用英文跟人交流。
還有美團點評的王興,他的好奇心特別強,聽說他每到一個新的不熟悉的地方,都會想去看看當地的博物館,了解當地文化,每遇到一個人,他也都會問對方的背景、歷史等。
也許可以用《愛麗絲漫遊奇境》裡紅桃皇后那句話來總結:「你必須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在馬尼託巴大學的一個研究中,科學家們發現環境對於大白鼠的智力有著近於決定性的影響力。在信息豐富的環境中,愚蠢和聰明,最後都變得一樣聰明了。在信息貧乏的環境中,聰明的和愚蠢的,最後都變得一樣愚蠢了;只有在普通的環境當中,聰明大白鼠和愚蠢大白鼠之間才顯現出來了智能的差異。
這個實驗給我們一個啟發就是,當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再以為高智商的父母就會讓孩子也能天資聰穎,作為家長,要給孩子生活中提供大量不同的生活體驗,豐富孩子的成長環境,對他們的教育應該有遠瞻性,不要僅僅局限在當下的成績,考試,排名中。
當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掌握了學習技能,日後無論是在學習,工作,生活上,他都能過得如魚得水,才不會自嘲自己只是一個「做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