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翰墨】黎鳴:我的七十自述

2021-02-20 邊緣藝術



我生於1944年陰曆四月初九,籍貫江西南昌。1961年入江西大學物理系讀書。1966年「文化大革命」,推遲一年畢業分配。1967年入南昌市無線電二廠任技術員。1978年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的碩士研究生,1981年夏季畢業。1982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研究室工作,從事社會控制論理論研究。1986年為了解決妻子進京工作和全家住房的問題調入民政部下屬的中國社會工作問題研究所工作,任中國社會保障研究室(正處)室主任。

二十五年前,被單位解聘後,成為真正的「坐家」,坐在家裡的研究者。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今天。正是在這「坐家」身份的研究之中,二十多年裡我出版了四十多部著作,我和我的家庭的生活費用基本上即來源於此,其中的艱辛只有自知。我現在的著作大部分都在網上發表,獲得了不少網友的支持。我的主要著作是「三問」:《問人性》《問天命》和《問歷史》,總共分十卷,前兩部已經出版,後一部在2012年年底竣工。其中,《問人性》的結論部分另有出版,名為《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愚蠢》,《問天命》的結論部分也另外出版,名為《西方哲學死了》。我的更重要的著作應該是已經完成了正等待出版的《黎鳴批判孔儒全集》(十二卷,四百多萬字),以及正在寫的《東方的荒漠甘泉—黎鳴解老》《現代人學全書》,還有計劃之中將要撰寫的《全息邏輯魔方》《人類邏輯史綱要》和《中國思想史綱》。


黎鳴作品 臨王羲之草書帖

我最重要的工作現在看來主要有如下三個部分:

第一,我發現了孔丘及其儒家的「文化傳統」其實是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的文化「腫瘤」,是中國人迄今為止的「政治體制」始終都難以獲得任何改變的深刻的歷史根源,也是中國歷史在過去的兩千多年之中始終都只能停留於人類的前文明史、非文明史乃至動物史狀態的最根本的原因。孔儒的「文化傳統」實質上即中國人永遠都難以獲得精神啟蒙的最根本的「文化障礙」,不徹底批判孔儒的意識形態以及其「親親尊尊長長」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大腦就將不可能獲得啟蒙,中國就將不可能真正崛起。

第二, 我發現了中國真正最偉大的古代思想家是老子,他的《道德經》其實應該是全人類最偉大的精神瑰寶。老子的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為全人類所提供的具有「全息邏輯」的「古典人學」的偉大的發明和創造。老子的《道德經》其實是全人類的「全息心靈經」、「全息邏輯經」、「全息人學經」,甚至是貫穿人類古今和未來的「全息人類幸福文明經」。(具體見我的著作《東方的荒漠甘泉—黎鳴解老》)


黎鳴作品 五十述懷

我創造了全新的「人學」,它的內涵就是我對於老子的「全息邏輯」和「古典人學」的繼承和發展,並使之與西方人的形式邏輯和數理邏輯的哲學全面接軌。我在老子的「全息邏輯」的基礎上發現了宇宙萬物其實是一個完全的「永動機」,它能夠永恆保持自動進化的至深的奧秘和邏輯規律,即宇宙萬物的永恆蘊涵遞推的自動進化定律,我稱之為「老子—黎鳴定律」。(具體見我的著作《創造中國歷史》第九十六章「老子—黎鳴定律」)我堅信,基於老子的「全息邏輯」和「老子—黎鳴定律」,人類未來的全部科學都將會發生一系列重大的革命性的變遷,包括迄今為止所有方面的科學理論,全都將出現革命性的全新的綜合,例如理論物理之中關於基本粒子問題的全新的綜合,生物理論之中的關於基因、生命密碼等問題的全新的綜合,甚至數學理論也將會出現全面的革命性的全新的變化。問題的根源,全都在於邏輯理論的「全息」概念的全新的動力。

順便說說,正是因為受到老子「全息邏輯」思維的啟發,我非常意外地破解了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之中的三道,其中關於「四色定理」的證明我已經在網上發表了,還有我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個偽命題》的論文也在網上發表了—順便指出,陳景潤先生的關於「1加2」的命題其實與「哥德巴赫猜想」的「1加1」無關,不能認為是接近解決了「1加1」的問題。最後關於「費馬大定理」的最簡單的證明方法(這或許就是費馬本人在丟番圖算術書邊頁上提示過的方法),我還在進一步完善的考慮之中。必須聲明,我不是數學家,雖然我對數學始終有著強烈的興趣,因為數學的源頭其實就應該是邏輯。我確實是在老子的「全息邏輯」的啟發之下,非常奇妙地獲得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當然,最終如何,還須獲得世界上眾多數學家們的批評、論證。關於這一點,我毫無疑慮,因為我本來就不曾有過想要成為世界大數學家的奢望,所以,眾多尊孔讀經學儒的忌妒成性的中國文人同胞們,也大可不必因此而對我嫉恨,須知:我既沒有為此而獲得過權力,也沒有為此而獲得過金錢,自然也不太可能為此而浪得名聲,因此,忌妒我這樣一個老頭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這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場不必考慮任何功利的思維遊戲而已。真正說起來,數學原本就是一種思維的遊戲,完全沒有必要把它看得那麼神秘。其實也包括邏輯,邏輯實質上是更深邃的數學,甚至應該是數學之母。重要的是,我發現了老子「全息邏輯」的真正偉大的價值,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自己相應的補充性的發現和發明。我極願意把它們奉獻給我所有的中國同胞,以及全人類。

在我的七十自述中,我要告訴大家,進入人生的暮年,我將開啟自己終生鍾愛的藝術活動。我的藝術愛好是廣泛的,從音樂的器樂、聲樂,美術的各種繪畫種類,到文學的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等。我已經出版的《黎鳴文存》三卷,其中即包括了我年輕時候的大量詩歌、散文和小說的創作。而已經出版的《黎鳴繪畫作品集》則包括了我從小以來的主要的繪畫作品。現已出版面世的《黎鳴書法集》則包括了我此前主要的書法作品。我對未來的一個期望是:七十成為書法家,八十成為大畫家—如果「上帝」允許的話。作為一個哲學學者,尤其作為一位老子《道德經》的重要人學思想的闡釋者,我自有一套涉及「全息」理論的美學思考,特別包括對於中國書法和國畫藝術進行革命性的改造的思考,雖然未必成熟。我願意將之奉獻給中國藝術界所有的朋友,也算對自己從小即鍾愛的中國藝術儘自身的一份綿薄之力。我的願望能否實現呢?希望獲得大家的鼓勵和支持。謝謝大家。


黎鳴作品 醉翁亭記(節選)


黎鳴作品 集古典之名書狀


相關焦點

  • 黎鳴個人簡歷
    黎鳴,男,1944年生南昌人,1961年畢業於江西大學物理系,後進入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控制論與系統工程專業。
  • 黎鳴:「哲學烏鴉」在思考為什麼中國人不聰明
    但是,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文人,包括文科的學人,依舊繼承了歷史中對邏輯的冷漠態度,甚至依舊滿足於對邏輯知識的無知。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和康德的「不經過(批判)理性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這樣的邏輯思維革命性的箴言,至今仍未在中國文人、學人的頭腦中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這也正是一些人認為,中國人仍然需要有一次大的深刻的啟蒙運動的原因。
  • 湯一介、周國平、鄧曉芒、黎鳴、王東嶽,誰能稱上哲學家呢
    有人問,湯一介、周國平、鄧曉芒、黎鳴、王東嶽這些人算不算哲學家?錢鍾書在《圍城》中方鴻漸和褚慎明的一段對話提出了哲學家家的問題:方鴻漸說:"我只在哲學系混了一年,看了幾本指定參考書。在褚先生前面只能虛心領教做學生。"褚慎明道:"豈敢,豈敢!
  • 教授黎鳴:三千年來國人之所以愚昧的最簡單答案
    點擊關注  ↑↑↑  並轉發朋友圈期待更多精彩黎鳴——哲學家,號稱「
  • 平語近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婁底書法精品邀請展舉行
    (9月19日,平語近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婁底書法精品邀請展在婁底市美術館舉行)(吳建平一行在觀賞書法作品)婁底新聞網訊(記者 朱亞男)9月19日,平語近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婁底書法精品邀請展在婁底市美術館舉行。
  • 沈鵬:面對人性之惡,我選擇善的一面 | 翰墨楚風
    現在回憶,最感興趣的倒是那節奏和韻律,朗朗上口,易記易讀,吟誦起來,有一種與人的內心相協,與天地同在的感覺,雖然我那時不可能用這等語言表達。過蘇州天平山範仲淹讀書處  辛卯 沈鵬讀「五四」詩歌、散文,讀魯迅小說、《紅樓夢》,十六歲那年主編《曙光》第一期,我寫了專論思想自由的文章。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到二十多歲,忽然一個外來的觀念進入頭腦——「馴服工具」,像鐵石般鍥入,勢頭很大,我大惑不解,活生生的人怎麼會變成工具,並且無可置疑地加上「馴服」二字?
  • 張立基|《我的七十年》序
    其父張文新從教多年,桃李成蹊,德高望重,三子一女俱通過考試途徑升了學、參加了工作,既改變了個人命運,也傳承了文明家風。本期所推送的是長兄立基為二弟立本《我的七十年》一書所作的序,兄弟殷殷之情,可見一斑。希讀者諸君見賢思齊,學習他們父慈子孝、兄謙弟恭、家庭和睦的好風尚。張立基,男,1942年出生於孝義西河底村,在原藉上小學,初中。
  • 安慶龍眠中國畫研究院「翰墨丹青頌祖國」作品展在宜開展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9月1日上午,由安慶市文聯、安慶市美術家協會、安慶龍眠中國畫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翰墨丹青頌祖國」——安慶龍眠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畫作品展在安慶美術館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安慶及各縣(市)老中青三代畫家的精品力作90餘幅,旨在用濃墨華彩謳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弘揚禮讚偉大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昂揚主旋律,同時促進了文化藝術交流與文明共鑑,既為安慶市民奉獻了一場視覺盛宴,也為實現安慶區域的文藝事業共融互通、繁榮發展搭建平臺。
  • 煙臺海陽「翰墨潤德書寫中國精神」師生書法展舉行
    齊魯網·閃電新聞11月30日訊 近日,「翰墨潤德書寫中國精神」師生書法展在龍山街道初級中學舉行,活動共展出名家作品、師生作品90幅。舉辦此次書畫展,旨在宣傳傳統書法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書法學習的熱情。受邀參加的書協會員還現場對學生進行書法指導,並進行書寫展示,與學生近距離接觸,營造了一種學書法愛書法的氛圍。「讓我感受到了書法的內涵。老師們的現場指導,更讓我受益匪淺。今後我一定會苦練書法,讓書法在我們這一代手中發揚光大。」龍山街道初級中學學生閆麗穎說道。
  • 濟南市花園小學:打造「翰墨課程」,培養書法小名士
    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學校辦學願景引領下,著力打造了「大書法教育」特色,充分挖掘育德、啟智、審美、健體等功能,使「翰墨課程」形成了體系,學校文化主題以翰墨書香為主線,建立了翰墨長廊,展示名家作品,師生書法,歷屆書法小名士作品,走進花園小學,會深切的感受到墨香迎面。
  • 滎陽步行街【兒童練字班】培訓_滎陽翰墨齋書畫
    滎陽步行街【兒童練字班】培訓,滎陽翰墨齋書畫,學校主要以培養與提升中小學生和廣大書畫愛好者書畫作品創作與藝術審美能力為教學目標。滎陽步行街滎陽翰墨齋書畫培訓, 他,入住毓秀路年來,從未離開畢業班。名校研究生,高中畢業班班主任的經歷,讓他穩坐年級。
  • 大陸版《蔣介石自述》言歸正傳
    辛亥革命百年之際,大陸第一部關於蔣介石思想言論的輯錄——《蔣介石自述》付梓出版。編選者師永剛稱,該書刪減對蔣的刻意描摹或有意誤導,試圖以蔣氏自己的語言,還原真實的蔣氏人生。該書的最初創意源自於蔣介石身邊最親近的人——秦孝儀所編輯的《蔣介石嘉言錄》。
  • 懷特·翰墨儒林:暢享懷特黃金商圈 攬盡學府靈惠
    前言:過去,石家莊人只知道城市東南有個槐底村;如今,石家莊人都知道城市東南有個懷特商圈。因為到懷特一站式消費很方便、很舒適、很現代。村辦企業效益滑坡,摘掉農民帽子的近6000名槐底人如何生存和發展成了一道難題。1994年4月10日,經槐底村的黨員選舉,陳玉信擔任槐底村黨支部書記,兼懷特集團董事長、總經理。他認為,槐底歷經頻繁的徵佔地,雖然賣的是土地,但贏的是商機。而且槐底村的老百姓比周邊村裡人的思想提早了10年,智慧超前,作風務實。
  • 那個不學日語的畫家,被人稱為髯公
    說到這裡,杜老哈哈一笑,「學了一溜遭,還成該他的了」。 杜老進一步解釋為啥不學日語:當時都流傳這麼一句話,日本語,不用學(xiao),過了三年用不著。
  • 陝西師範大學錄取通知書翰墨飄香
    4500餘份翰墨飄香的錄取通知書將陸續發出。  黨懷興表示,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載體,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陝西師範大學一直有重視書法的優良傳統。成立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陝師大書畫研究會,曾匯聚了衛俊秀、霍松林、黃永年、曹伯庸、劉念先等老一輩著名學人書法家。
  • 159位詩朋聯友齊賀紀根起先生七十華誕
    (作品按地區排名,排名不分先後)賀聯153副1.北京 丁山未曾謀面勝知交,一網情深,實乃聯軍老將;不忘修心崇國粹,七旬果碩,當為我等先生。13.河南三門峽 方留聚七十年默默無聞,不賴名門之嗣,不追濁世之風,全憑砥礪入佳境;一百歲謙謙載道,猶望草野之蒼,猶守海河之月,靜坐亭臺說漢唐。 14.河南三門峽 張項學雖名門之後,無欲亂紛,墨海硯田留韻跡;過七秩之時,醉心閒雅,漁村草野拾詩花。
  • 杜甫嘆息,「人生七十古來稀」,上一句卻鮮為人知
    提到盛唐詩人杜甫,很多人立刻就能背出他的很多名句,而且也知道詩聖雖然一生顛沛流離,卻憂國憂民。其實詩聖的作品並不全是沉鬱頓挫,也有相當一部分的作品非常含蓄幽默,更有一些詩歌令人心潮澎湃。讀者都知道李白是詩仙加酒仙,其實杜甫也喜歡喝酒。
  • 第二屆「翰墨.丹青」全國書畫大賽評選工作落下帷幕
    評選現場參賽作品     2020年9月,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繁榮書畫藝術創作,由當代美術家網、當代書法家網、北京當代書畫院、「翰墨.丹青」全國書畫大賽組委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翰墨.丹青」全國書畫大賽(簡稱本次大賽)在宋莊鎮藝術中心落下帷幕,廣大書畫愛好者揮毫潑墨,大顯身手,展現傳統文化魅力。
  • 日本多位前首相及書法界人士以翰墨為中國抗疫「加油」
    據介紹,村山富市先生是日中友協榮譽顧問,長期對華友好,近年來上海藝術家在日本舉辦的「上海·別府友好交流六人書畫展」、「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籤訂40周年·中國(上海)書畫家訪日展」(東京都美術館),村山富市都曾專程參加展覽歡迎儀式並同展書畫作品。村山富市此前在中日書畫展中曾發言中說,「我去過中國很多次,對中國有著很深的感情。